在现实和虚构的交错中展示社会变革的阵痛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4975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风格独特,纪录风格影片引入职业演员演绎真实人物命运,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具有开创意义。导演通过对普通小人物的疼痛的呈现展示了整个社会变革的阵痛。
  [关键词] 现实 虚构 社会变革 疼痛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18
  
  贾樟柯的电影一直保持着难得的平民意识,我们从他的众多电影中了解了一个个普通小人物的故事,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命运曲线里,贾樟柯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庞大的时代背景。电影《二十四城记》通过采访420厂的九个职工构建整部影片的结构,被采访的有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也有职业演员演绎的人物。初看影片时,我们看到了420军工厂当下正被拆除的破败模样,人物和空间都是真实的,我们正看到一个曾经拥有过辉煌历史的国营大厂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被称作二十四城的繁华住宅商业区。但职业演员的出现让观众觉得突兀,我们究竟是在看一部纪录片还是在看一部艺术片,这种现实和虚构混杂在一块的做法让观众一下子无法适应,在给我们带来冲击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影片所因之而产生的巨大张力,在这种张力的主宰下,观众被深深吸引,并在导演的引导下看到了一个个鲜明动人的命运故事,影片中人物曾经的快乐和辛酸打动人心,透过这些,导演想给我们看到的是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普通人所为之付出的牺牲,展示了整个社会变革的阵痛。
  一、职业演员介入打破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
  影片中现实真实的人物进入观众视野的时候是带有表演性的,艺术化的镜头让我们产生电影感,现实的真实人物在讲述着他们自己的记忆,无论是快乐和痛苦,他们都是亲历者。在镜头面前,他们在表演着自己,所以我们看到了何锡昆演员表演般的哽咽和痛苦表情。不管怎么说,导演这时候是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再加上贾樟柯一贯的纪实风格,我们仿佛在看一部纯纪录片。但是,当大丽出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职业演员的介入,这种处理让人有种错愕的感觉,这时候我们才明白影片并非纯粹的现实,在真实的基础上,艺术家的想象起飞了,我们在真实和想象的杂揉中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力量。观众被人物的诉说引进了故事领域,影片中人物的故事不是呈现出来的,而是来自人物被采访时的讲述。讲述是对个体生命记忆的一种复活和还原,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最精彩的记忆往往是被隐秘在内心的,但一旦被完整地讲述出来就是最生动感人的故事,如陈酿的酒一样浓香。观众能够接受一个人自己讲述自己的事情,但让一个职业演员讲述别人真实的故事的确令人一时混淆了现实和虚构,这种颠覆思维定势的做法让人眩晕,但却让影片拥有了强烈的张力和无限的魅力,成了影片个性的一部分。
  二、记忆中的伤痛和荣耀
  影片中人物的讲述打破了贾樟柯影片中人物一贯的沉默,但固定长镜头的运用让我们同样感受到贾樟柯一直以来的朴实风格,甚至感到了过去沉默的压抑感依然存在着。在朴实无华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普通小人物生命中的感动和精彩,即便是伤痛的记忆也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记忆是不能忘却的,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一部历史,当我们多年之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发现曾经的伤痛格外耀眼,确切地说,越是给个人带来痛苦的记忆越会在回想时产生奇特的效果,让人回味无穷。从《二十四城记》中职工的讲述里,我们看到了个人尘封已久的记忆,在记忆的深处,我们发现了他们的伤痛和荣耀。
  大丽曾有一个孩子在420厂搬迁的杂乱中丢失,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往事。大丽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她彻骨的疼痛,但也看到了她的无奈。那时侯的420厂实行军事化管理,所有的人都要听从组织的安排,她不得不放弃对孩子的寻找,同时也显示出了军人般的果断和刚毅,但付出的却是心灵不可弥补的创伤。大丽在讲述中流露出了痛苦,但也显示了对420厂的热爱和依恋。她诉说着厂子曾经的辉煌,对国家困难时期他们每月还能发到三斤肉记忆犹新,并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420军工厂职工的优越感。在420厂的职工心里,过去的体制并没有遭到痛恨,这和导演当初的意图似乎有点出入。曾经的集体主义给职工们带来了伤痛,但人们更愿意记住给他们带来的荣耀。职工下岗了,在中国改革的浪潮中,他们被厂子无情地抛弃,成为时代变革的牺牲品,但他们依然怀念着集体主义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大丽作为第一代厂花,我们看到了她身上属于她们那一代的故事和思想。大丽痛失孩子的经历让人心痛,她的个人命运是和420厂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厂子的大搬迁,也许她的孩子不会走丢。但在她的思想里,从来就没有怨恨过自己的420厂,相反,她对厂子是无限依恋的。420厂军事化管理让她丢失了孩子又失去了寻找自己孩子的最佳时间,但大丽在对她们厂实行军事化管理的描述中,我们却看到了她在为她们当时能拿到每月几块钱的军事保密费而自豪和高兴,失和得,我们看到了复杂的现实,深思后令人备感辛酸。
  小花的出场让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戏剧感,让陈冲出演小花,并在影片中提到陈冲自己的名字,讲述电影中的小花,让演员讲述到自己曾经扮演的角色,并谈论到演员自己,这是一种刻意而又有戏剧元素的处理。小花自己的命运同样具有戏剧性,420厂的厂花却到最后落得个单身的处境,让人感叹而又惋惜。小花的命运是与420厂有关的,如果她当初不到这个地方工作也许不会到现在还是单身,厂里曾经的一个赖皮以小花的名义写的一封假情书毁掉了她的一生,这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得不说是时代和厂子给她带来的悲剧。作为第二代厂花,小花因种种原因现在还单身着,但她并不是没有爱过,相反,在她的讲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曾经美丽的青春情怀。她说她们厂曾经在宣传栏里贴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英俊的小伙子被小花的同事们调侃成小花的恋人,同事们玩笑般的戏说,竟深深打动了小花的内心。尽管影片中没有直接让小花说出对这个小伙子的爱,但从人物的所有述说中,我们看到了女孩心中最灿烂的秘密,不可说破的最有韵味的一种情思。后来领导说这个小伙子是个飞行员,在飞行中飞机出了事故,他为了保护飞机而没有及时跳伞牺牲了,作为制造飞机零件的420厂,作为厂里的每一个职工都应该反省一下。小花在说到这些的时候,充满了无限的惋惜和莫名的爱怜之情。假设那个英俊的小伙子仍还活着,也许今天的小花也儿女满堂了。这是我们每个在看了这部影片的人都会在内心里想到的,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不需要说破,只给个诱导,让观众自己心甘情愿地去想下去,然后产生无限的思绪,一场原本可以很好的爱情,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但却动人心魂,让人感到荡气回肠。小花如今依然快乐地活着,有事没事和姐妹们唱唱戏,生活依旧平淡而又火热地过着,个人主义可以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各得其所。
  娜娜是年轻一代的厂花,她穿梭于时尚和老厂之间,过着现代的生活,自由而又优越。娜娜的伤痛来源于成长中对家庭的记忆,父亲曾经是分厂的厂长,退休后的被冷落感为家庭蒙上了一层阴云,成为娜娜对420厂的痛苦体验。娜娜对420厂的记忆是有些遥远的,作为第三代厂花,她的生活已经和厂没有太大的联系,厂的概念已是个遥远的梦,现实才是最真实的。她经常到香港去为有钱人扫货,生活过得还不错。在她的身上我们已经看不到对厂子的极度依赖和怀恋,相反,我们在娜娜现代都市化的放纵生活中看到了属于新一代人的叛逆和不同。小花曾经的矜持和保守在娜娜的身上已经不复存在,娜娜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方式已经和上一代人相去甚远,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巨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娜娜们也是社会改革的成果,只不过这种成果体现在了个体生命的思想和行为上。对娜娜来说母亲下岗后工作的劳苦状态更是深深触动了她,她一时间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并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努力体验着老一代420厂职工的独特情怀,尽管那已是一个遥远的存在。个人主义已经让新一代年轻人在当下过着自由而又真实的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变革成果的享受者,老一辈的痛苦和荣耀已经变得模糊和不重要,毕竟生活是可把握的。
  三、牺牲者的疼痛是社会变革阵痛的重要部分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上了逐渐富强的光明大道,如今改革的成果非常显著,中国公民在享受如今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时地反思着社会变革进程中我们所为之付出的沉痛代价。导演贾樟柯就是一位对中国变革进行深入反思的导演,他的平民立场为他赢得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思考为我们回望一个国家曾经的艰难历程提供了借鉴,某些时候,他的引导如同导火线一样,引爆我们的思绪,带领我们一起去游览整个国家逝去的痛苦和快乐。
  《二十四城记》为我们展现了420厂的兴衰史,影片在对该厂职工命运关注的同时也烛照了一个国营大厂的发展历程。厂就是职工的家,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在它的光环里享受着生活,作为国营大厂的职工,他们感到无限自豪和骄傲。导演起初的目的也许想展现某种程度的批判,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职工对旧体制的维护和无限留恋,他们不断诉说着曾经的光辉和荣耀,对集体主义表现出令人惊讶的眷恋,但反过来想想我们都能理解,因为他们曾经在老体制下获得过满意和有尊严的生活。但是,当一场变革不可避免地来临之后,对420厂的冲击让职工们始料未及。职工们因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失去了生活和心灵的依靠,曾经拥有的荣耀和尊严一夜之间离他们而去,这种痛彻心扉的伤痛只有当事人最能知晓,但他们也不得不牺牲掉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响应一个民族浩大而充满希望的改革大业。
  下岗曾给中国国营企业的职工带来多大的心灵和生活的冲击已是无法估量,集体主义崩塌的时刻职工们成了不折不扣的殉葬品,个人主义的蔓延让他们无所适从。于是影片中展现了众多人物对下岗的深刻记忆,她们诉说着下岗时的痛苦和下岗后的挣扎,无奈中透露着个体生命的顽韧和坚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人类的大好事,但在摧朽拉枯的变革进程中势必影响部分个体的利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就是社会进步的代价。新生儿充满着无限的希望,但他是以母亲分娩的痛楚为代价的。同样,社会前进中的变革也会存在阵痛,具体到个体而言,电影《二十四城记》让我们看到了牺牲者的疼痛显得如此无奈和不甘。
  
  参考文献
  [1]孔苗苗. 现在时中的过去式混沌的《二十四城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5)
  [2]张冲. 后严肃主义时期的“历史真实”——《二十四城记》在话语与多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实践[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5)
  [3]周春霞,张耕. 讲述与沉默:《二十四城记》的话语权实践[J].时代文学.2011(3)
  
  作者简介
  杨军,男,1980年生,河南桐柏县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传播生态是一种以生态想象为逻辑根源的传播研究方式。将媒介形式置于一种与文化、社会、受众的互动状态中进行研究与考察是传播生态学的逻辑思路。在2011年,来自web2.0时代的网络冲击与来自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使央视春晚不得不改变姿态,开始寻找方法积极应对电视媒介生态的全新变化——通过电视传播范式的设置营造表达意义的“拟态环境”。而践行这一方法的手段便是将“草根”明星请上舞台。  [关键词]传播生
[摘要] 流亡是最悲惨的命运之一,它影响着知识分子思考的方式。《飞越疯人院》作为米洛斯福曼流亡好莱坞后的一部作品,不免带有浓重的流亡者话语特点。与周围环境相冲突的主人公和更为客观的视角都是米洛斯福曼流亡者思想的最好例证。  [关键词] 《飞越疯人院》 米洛斯福曼 流亡者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28    电影《飞越疯人院》是
[摘要] 电影兼具商品性与艺术性,同时又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如果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可以就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和效果分析这三个方面对《桃姐》这部影片叫好又叫座的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 《桃姐》 电影 传播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05  一、控制分析——“把关人”的现实思考  导演作为电影信息的“把关人”,在整个电影的制作上有着举足
[摘要] 根据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改编的同名电影中,主人公推销员萨姆沙在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形成大甲虫,公司和家人由此抛弃了他,导致他最终孤独痛苦地死去。“人”变形成“虫”这看似荒诞的变形却引发了众多评论家从不同视角出发的诠释与共鸣。“工业化”乃是“人”异化成“虫”的决定因素 ,因为“工业化”首先从身体方面将“人”异化成“虫”,继而又从精神方面将“人”异化成“
[摘要] 无声电影作为电影艺术发展的最初期,无论是科学条件,还是精细化的制作程度,都已经无法与今天相比,但是它也表现出与历史发展相同步的匹配性。时至今日,再次提起无声电影,它能否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创作借鉴?  [关键词] 无声电影 卓别林 艺术创新  不是军人,却荣获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没进过高校, 却接受了牛津大学学位;贫民出身, 却被英国皇室策封为爵士;被逐出了好莱坞,却获得了奥斯卡
[摘要] 华语电影,不但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子,而且还成为了很多学生学习汉语的有效途径。看电影学外语的视听说教学方式,能把学习者的视觉和听觉调动起来,给学生创造更为自然的、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一直是一种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电影 汉语 海外 视听说 教学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电影创作的辉煌时期,在摆脱了新中国建立后电影创作的过分歌颂赞扬的局面后,第四、五代电影人本着现实主义及影像美学的审美要求创作出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而当下电影创作却处在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浮躁空虚的精神内涵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所以,电影人有必要将精神回归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创作当中去,从中汲取营养,吸收精神,从而有效地改变当下电影的创作风气。  [关键词] 八十
[摘要]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演绎了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洋学生颂莲变为一个封建家庭中争宠的太太的全过程,促使她转变的原因首先是进入陈府这个团体后,其自我认同被陈府的团体认同所取代,经历了一个“去个体化”的过程,其次则是“社会促进”的作用,被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所左右,促使她参与到陈府争宠的斗争中。另外,陈府中仪式的举行和特权的设置也加剧了她的沉沦,终于使颂莲迷失自我,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关键词
[摘要]不同的城市形象豐富着影片的主题和内涵,而在城市空间生活的人物族群设置也反映了影片导演的创作构思,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思考与关注。比如导演张一白在影片《好奇害死猫》中展现了重庆错综复杂的城市形象,导演陈大明在《鸡犬不宁》中展现了开封萧条衰败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好奇害死猫》 《鸡犬不宁》城市 人物族群 影片主题  电影中展现的城市形象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人物族群和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彰显了
[摘要] 日本是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文化产业大国。为实现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在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其政府主导的特点十分明显。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鼓励援助政策、多方合力搭建展示营销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在为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助推日本文化产业走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政策立法 全球化 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