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新政:遏制了还是转变了盈余管理方式?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3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产减值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2006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已执行两年,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方式是否发生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沪深市场上市公司2005—2008年的财务报告中关于资产减值的信息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方面的变化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的资产减值政策的确在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方面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上市公司却更多转向通过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新的资产减值政策是否真正地遏制了盈余管理行为值得我们思考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2008006
  
  一、引 言
  “会计准则天生是盈余管理借用的工具”[1]。无论非法行为,还是欺诈性行为皆不会主动贴上“非法”的标签,相反还会竭力寻找一块掩人耳目的“遮羞布”,以便其非法或欺诈性行为披上一层“合法外衣”,使之持久受益又不受制裁。盈余管理也不例外,企业管理当局对利润进行操纵的行为破坏市场秩序,损害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为法律所不容,因而客观上存在寻找一件“合法外衣”的需求,会计准则的出现恰好满足了盈余管理的这一需求,成为盈余管理行为的工具。
  资产减值准则的变革截断了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一大途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新规定截断了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途径,从而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情况。新会计准则这一规定主要考虑到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发生减值后,一方面,价值回升的可能性比较小,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谨慎性要求考虑,为了避免确认资产重估增值和操纵利润[2]。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但是,新会计准则并没有禁止所有减值准备转回,只是禁止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
  新会计准则实施两年以来,关于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的讨论一直进行。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财务报告给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研究带来了较好的契机。有关研究结论表明,新会计准则没有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那样允许所有减值准备转回,而是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今天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减值准备政策。对于资产减值的盈余管理重心和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定会转变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是否会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产生新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是否还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的本质等问题上。
  二、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
  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离不开预测和估计,而《企业会计制度》对长期资产减值具体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依然给企业留有自由调节资产减值的空间,从而给企业提供调整利润的机会。与短期资产相比,长期资产数额大、使用时间长,其减值对企业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更加深远[3],这些都是企业在过去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调节利润的原因。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应该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但是由于这些资产往往缺少销售市价,只能用它们的使用价值进行估计。然而,单项资产通常不能产生独立现金流,这会导致单项资产无法确定其可回收金额,因此在会计实务中对这类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会计准则引入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等概念。尽管这种方法克服了原会计制度的缺陷,但是操作起来过于复杂繁琐。这又为企业利用可能涉及数额较高和处理空间较灵活的长期资产减值来调整确认减值损失的时间和数额提供了方便的途径。
  不完善性的会计准则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同时盈余管理导致的会计信息危机反过来又会促进会计准则制定者对相关的会计准则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推动会计准则的建设和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即会计政策→盈余管理→会计政策,如图1所示。
  
  图1 会计政策和盈余管理动态发展关系图
  
  会计准则制定者根据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情况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同时企业出于自身的考虑会根据准则寻找盈余管理办法。如果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其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会计准则制定者就会对旧准则存在的漏洞进行修复、完善并颁布新会计准则,这样新会计准则就会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这是一种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互动的博弈过程。与此类似,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与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之间也存在着这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博弈关系。早期的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不提或少提坏账准备来虚增利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盈余管理的手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虚增利润外,企业采用一次性大额计提减值准备来隐藏利润,并在以后年度转回准备的盈余管理方法。鉴于此,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大大降低了企业通过调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来调整利润的空间,规范了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我国的资产减值政策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又进入新一轮的博弈。2006年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扩大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约束了减值准备的转回,对以往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冲击,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新问题做较为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假设及设计
  (一)研究假设
  已有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这些公司中,盈利上市公司出于利润平滑目的,通过当年大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隐藏利润以待以后年度转回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而非盈利公司也会进行“大洗澡”。本文认为,资产减值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变化。为检验这种变化,我们采用对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分别进行考察的办法。对于流动资产,由于计提后的减值准备依然可以转回,因此我们预计计提和转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依然是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对于非流动资产,由于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实施后,以前计提的减值损失不能转回,因此我们预计上市公司不会将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其隐藏利润的手段。
  资产减值政策规定的变化给企业资产减值的计提带来显著变化。具体而言,出于利润平滑目的,在2005年大量计提减值准备来隐藏利润的盈利上市公司,出于对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实施的考虑,在2006年会对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和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采取不同的计提策略,即大量转回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或不提、少提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而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幅度不会发生显著性变化。出于扭亏的需要,2005年亏损上市公司会采用“大洗澡”方式,即当年大量计提减值准备来隐藏利润,而利用非流动资产减值进行操作无疑成为上市公司最好的选择,2006年大量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达到上市公司扭亏的目的。综上所述,上市公司不论盈利还是亏损在2006年都有强烈的转回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对于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则不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本文有如下假设:
  Pair 6中t统计量为-5.074,P值为0.000,小于0.05,可知样本公司2008年计提的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与2007年计提的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具有显著性差异,我们可以推断假设6成立。
  综上所述,沪深两市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与2005年相比变化不大,但是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后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比较明显。因此,得出如下结论: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企业利用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更加明显了;非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与之前的计提状况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即计提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配对样本公司数量显著下降。2006年大量的样本公司转回大额的资产减值准备,表明很多公司利用新会计准则这次修订的契机进行盈余管理。
  
  五、研究结论
  通过对2005—2008年沪深两市所有样本公司的研究分析,本文发现新会计准则对这些样本公司的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在新旧会计准则交替的年份,样本公司中普遍存在将前期计提的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大量转回的行为。由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规定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因此样本公司大多在2006年对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采取了不提或少提的措施。与此同时,尽管新会计准则对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规定没有太大改变,但是样本公司对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却产生显著变化。谭文岚[4]认为,新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将会对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产生一定的遏制作用。但由于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转回,企业仍存在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
  上述研究结论显示,2006年颁布的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上市公司选择在2006年转回、不提或少提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是因为他们意识到2007年及以后公司不能再利用对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任意计提和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与之相对应的是,上市公司在2005年和2006年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政策,这一结果反映出新旧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也证实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更好的约束作用。同时,这一经验结果也证实了我国采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同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有利于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场监管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然而,对于已经计提了巨额减值的公司,新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不能转回,但是仍然有其它的方式可以达到转回的目的,如可以通过提取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隐藏”利润,随日后资产的处置而转出,不需要转回。
  另外,减值准备不能转回只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对于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和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新会计准则并未规定其减值准备不能转回。会计实务中,公司依然可以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继续进行盈余管理,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仍然存在。从前面的对比分析可知,新减值准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公司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限制了公司的盈余管理,但同时又在其他一些方面给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了余地。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却不明显。马施[5]的研究也说明了这点,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于上市公司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幅度不大;在利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被限制后,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六、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两难选择
  基于上文的研究分析,盈余管理动机显著地影响了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行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根据最为可靠的资料进行估计和确认,使资产得以反映其最真实的价值,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可靠性。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是对原先估计的一种完善,修正最初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提高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然而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必须判定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否发生变化。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从业水平很难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在实务中这种职业判断一定程度上容易成为公司调节利润的手段。另一方面,如果不允许公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实质上又是在否认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应该转回的确是一个两难问题,但准则制定部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对会计准则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充分的考虑与权衡。
  
  参考文献:
  [1] 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Alciatore,M.,Dee,C.C.,Easton,P.,Spear,N.Asset Write-Downs: A Decade of Research[J].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1998,(17):1-39.
  [4] 谭文岚.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会计盈余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4).
  [5] 马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韩淑丽)
  
其他文献
摘 要:肇始于2008年9月的全球金融海啸,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学者不断展开全方位的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总体上看,对作为“特殊群体”的经济转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仍不够深入。鉴于此,本文以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为研究视角,全面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所造成的影响及这些国家所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同时,剖析转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1996-2007午我国16个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出口结构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按利润率水平、外资企业进入度和外资企业出口结构进行了分组检验,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从短期来看,外资企业进入的市场冲击效应较大,挤占了內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会产生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随着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先进技术的模仿、学习和人
期刊
摘 要: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余额作为可交易的客体构成碳交易市场化制度安排的基础。美国东北部七个州联合签署《区域性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希望借助“总量管制和交易”行动实现减排目标。在自1869年肇始的判例中,美国最高法院逐步发展与完善了“补偿税理论”,作为支持表面上有歧视性的州际商业管理措施的正当根据。补偿税理论的历史演变和新近发展趋向都表明,它是化解碳交易法律难题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碳交易;补偿税理
期刊
摘 要:政府健康和安全管制的目标是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保障人的生命安全与幸福。而管制经济学在研究人的生命价值时,往往忽略了哲学意义上人的人道价值、精神价值等,单纯强调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因而无法全面准确把握人的生命价值内涵,难以形成合理的政府健康与安全管制政策效益评价。本文从哲学本源上探寻人的生命价值内涵,通过将其与经济学意义上人的生命价值意蕴比较分析,为从哲学角度吸取有价
期刊
摘要:本文关于短期国际资本对股票市场间波动的传递效应进行研究,首先运用GARCH模型,研究了美国的股票市场与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规律,并量化生成了中美股票市场的波动序列;其次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短期国际资本能否作为一种渠道,将美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影响传递到中国股票市场;最后选取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性指标、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与外汇储备占比指标、中美股市收益率差指标等来构建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T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采集中国1999—2011年季度数据,构建由GDP、外汇储备、CPI和不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组成的四变量SVAR模型族,然后通过Cholesky分解施加约束,测算出不同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具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在中短期内对产出波动具有最多不超过11%的影响,且数量型中介目标的冲击效应要强于价格型中介目标;多数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其对产出波动的影
期刊
摘 要:管理控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对行为因素的有效调控。本文基于预算参与的视角展开对管理控制中行为因素的研究。首先,我们发现预算参与能够通过正向的动机传递机制来提高管理绩效,但是预算参与和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还会受到组织和个人层次上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次,我们研究了预算参与降低管理绩效的抵消因素,分析了组织内不同层次管理者及员工的预算参与程度所产生组织剩余的差异,并提出合理分配决策权力等降低组织剩余的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股票市场的变化致使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波动明显。本文以深沪两市8家证券公司最近3年的年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股票市场行情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行情看好,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偏高;而2008年由于股指深度下挫与股票市场交易萎缩,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大幅下滑。对此,证券公司应重视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预测,加强对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  关键词:股票市
期刊
摘 要:中国目前的稳定汇率政策是对金融危机前的稳定汇率承诺的兑现,它可以有效稳定市场汇率预期,抵制随时可能到来的货币投机行为。本文在Mundaca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稳定汇率承诺特征的序贯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均衡理论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货币投机冲击下的政府救助和汇率承诺的作用机制,提出一种结合政府事前汇率承诺的政府救助机制,详细分析“自实现”的稳定汇率承诺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摘要:晚近对国际投资中对征收问题的研究重点已经从补偿标准之争转移到间接征收认定问题上。间接征收往往以保护东道国的健康、安全、环保等公共利益的形式出现,加上国际投资协定中对间接征收定义不明确、认定标准不统一,经常引发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纠纷。我国投资者要扩大海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必须对间接征收问题有清晰和全面的认识。2008年6月,中美正式启动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而美国历来在“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