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节日——介绍“图们江涛声”诗歌探究会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2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六月初的图们,正是孟夏。若是南方,已是闷热的梅雨时节。但这里,风和日丽,天高气爽。在那蔚蓝的天空上,偶尔有几朵白云,浮游得轻盈飘逸;在那街道旁站立的嫩绿的杨柳,争先恐后地吐青献绿,为美丽的边疆小城着上了清新的淡装;还有那碧波荡漾、涛声悦耳的图们江水,为可爱的友谊城酿造着妙不可言的风韵。这种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景象给人们一种积极奋进的力量。这座山青水秀,生气勃勃的边城有一种诱人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唤起诗人的
其他文献
<正> 鲁迅先生说:“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这精辟的论述,揭示了文艺发展的规律。满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也正是如此。兄弟的满族人民勤劳勇敢,敏而好学,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艺。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满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因
<正> 联邦德国波恩大学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白玛次仁先生,专事中亚各民族叙事长诗的研究,对中国史诗格萨尔研究造诣颇深。目前,他已发表了《根据藏文资料谈谈关于岭·格萨尔的历史、史诗和画像说方面的情况》(西德《亚洲研究》第68卷·1978年),(《西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新版本》(《亚洲研究》第73卷),《西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各种母题和内容索引初探》(《亚洲研究》第72卷),《西藏民间故事的史诗母题》(后两篇与别人合写)等研究格萨尔的专题论文,并翻译了《松岭之战》(德文)
<正> 流传在四川大小凉山的彝族神话史诗《勒俄特依》(历史的书),是古代彝族人民生活与斗争的曲折反映,也是他们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的折射。它叙述了世界的开辟、人类的起源,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神奇的想象和诗的语言,展开了对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广阔描绘,反映了原始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雄伟气魄和不屈的斗争意志,表达了人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一) 《勒俄特依》是经过彝族人民历代传诵,逐渐形成,日趋完美的。通过这部史
<正> 我国民间三大史诗之一《玛纳斯》,是流传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新疆北部特克斯县境内的一部宏大、色彩瑰丽的作品。它通过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玛纳斯家族的生活和维护柯尔克孜人民利益的战斗业绩,表现了柯尔克孜人民争取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一、《玛纳斯》的内容和思想性产生于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之间,即柯尔克孜人从叶尼塞河迁移到天山、阿尔泰山
<正>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上有许多交流。民间口传文化也不例外。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比较研究,对探明两国民众中流传的传统文化及思想信仰的异同,对进一步研究中日两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性质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只就中日两国后母故事做些粗略的比较研究。后母型故事,在民间口头传承中属家庭型故事。它是以发生在封建社会中的家庭矛盾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许多故事的情节
<正> 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成立大会于6月15日至16日在广西南宁举行。出席成立大会的72名壮族作家代表和特邀代表,在团结、融洽的气氛中,怀着振兴壮族文学、发展广西文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多出作品,多出人才,多出作家”这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建国后的前十七年,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
<正> “尔比”,(有人译为谚语)。是凉山彝族民间文学中,独具特色的艳丽花朵。“尔比”在内容上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是历史研究的宝贵材料和活化石。比如,有关论及妇女的“尔比”,就是我们认识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一个窗口。论及妇女的“尔比”内容很多,在这里仅围绕解放前凉山彝族妇女的地位问题,略举几组加以探讨。
<正> 史诗《羌戈大战》通过羌人和戈基人作战的生动描绘,反映了古代羌族初民的迁徙和部落之间的矛盾斗争情况。它富于神话色彩和古老的宗教观念,显示了史诗传说的历史性、可信性和传奇性的特点。大家知道,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规模宏大的口头文学作品,它以与本民族存亡兴衰紧密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塑造了本民族著名英雄的形象,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就是这种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可贵的历史投影的史诗。一、可贵的历史投影史诗《羌戈大战》叙述“魔兵从北来,烧杀抢掠逞凶焰;羌人集众往西行,找
【正】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长期以来,壮族人民经过赓续不断的耕耘,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甘露浇灌了一片百花繁茂的文学园地。这儿不但有想象奇特的神
<正>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三届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5月20日至25日在辽宁省丹东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代表117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对民族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40多位学者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其中有就民族文学的融合问题探讨中国各民族文学相互关系的《民族文学的“化合反应”》;有从宏观上、从民族意识和文学发展规律等方面探求满族文学与汉族文学关系的《论清代满汉文学关系》;有从微观上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