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教学课程中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标准化制作,可以更好的整合中心的教学资源、促进中心全体教师的学术交流、体现中心教师的先进教学思念、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研教改 多媒体课件 标准化课件 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95
一、开展设计类软件课程的必要性
(一)教师们之间缺乏沟通与探讨
目前不管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开设有相对应的设计类软件课程。可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都是独自备课,教师们之间缺乏沟通与探讨,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不同,如果部分老师帮忙代课,就会导致学生们无所适从,不利于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
(二)教学内容过于老旧与专业不符
目前不管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开设有相对应的设计类软件课程。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新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可是教学内容过于老旧,跟不上社会的变化。甚至有些教学内容过于刻板,一成不变,与自己的专业也对应不上,无法帮助学生们很好的吸收自己所学的内容,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
(三)设计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以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的不了解,没有良好有效的沟通,从而大大的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深化设计类课程的难点与思路
(一)基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设计改革难点在于既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设计类软件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要体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改革思路:内容设计将以设计软件课程重要知识点为主线,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引领,结合高校培养目标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突出高校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难点在于如何改变以往课堂集中授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思路:采取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体验职业场景,学习实践职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三)基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改变以往“填鸭式”向学生输入所学知识的传统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由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设计类课程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高校设计类软件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教师自身拥有的魅力来渲染学生,释放学生对软件应用的活力,引导学生走向设计类软件的知识领域。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教学意识,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大胆猜疑,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案,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课堂上的实验环节,以此扩大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对软件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项目化。开课之前教师之间要互相沟通,互相探讨,针对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突出高校教学实践性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2.教学内容新颖化。教学内容力求及时反映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教学过程应用先进的设计类软件,指导学生运用软件制作东西,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学习知识、分析思考和动手实踐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文明守时、团结协助和敬业负责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训练习模拟等。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抽象理论的组织概念具体形象化,培养专业职业技能。
(四)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高校学生特点,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实践、交流汇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五)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过程注重结合高校教育特点,以项目引领为抓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要求为核心,“能力、知识、素养”三位一体,“教、学、做”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项目工作任务的训练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进行设计类软件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软件课程教学规律,分析相应软件教学的特点,拓展教学渠道,从而促进设计类软件教学的发展。此外教学改革也应以此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角度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和改革,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各高校应总结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及考试方法等方面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深化改革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教研教改 多媒体课件 标准化课件 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95
一、开展设计类软件课程的必要性
(一)教师们之间缺乏沟通与探讨
目前不管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开设有相对应的设计类软件课程。可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都是独自备课,教师们之间缺乏沟通与探讨,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不同,如果部分老师帮忙代课,就会导致学生们无所适从,不利于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
(二)教学内容过于老旧与专业不符
目前不管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开设有相对应的设计类软件课程。目前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新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可是教学内容过于老旧,跟不上社会的变化。甚至有些教学内容过于刻板,一成不变,与自己的专业也对应不上,无法帮助学生们很好的吸收自己所学的内容,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
(三)设计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践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以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的不了解,没有良好有效的沟通,从而大大的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深化设计类课程的难点与思路
(一)基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设计改革难点在于既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设计类软件课程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要体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改革思路:内容设计将以设计软件课程重要知识点为主线,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引领,结合高校培养目标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突出高校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难点在于如何改变以往课堂集中授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思路:采取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体验职业场景,学习实践职业技能,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三)基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改变以往“填鸭式”向学生输入所学知识的传统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操作能力,帮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由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设计类课程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高校设计类软件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教师自身拥有的魅力来渲染学生,释放学生对软件应用的活力,引导学生走向设计类软件的知识领域。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教学意识,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大胆猜疑,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案,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课堂上的实验环节,以此扩大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对软件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项目化。开课之前教师之间要互相沟通,互相探讨,针对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突出高校教学实践性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2.教学内容新颖化。教学内容力求及时反映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教学过程应用先进的设计类软件,指导学生运用软件制作东西,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学习知识、分析思考和动手实踐的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文明守时、团结协助和敬业负责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实训练习模拟等。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抽象理论的组织概念具体形象化,培养专业职业技能。
(四)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高校学生特点,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实践、交流汇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五)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编写过程注重结合高校教育特点,以项目引领为抓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要求为核心,“能力、知识、素养”三位一体,“教、学、做”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项目工作任务的训练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进行设计类软件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软件课程教学规律,分析相应软件教学的特点,拓展教学渠道,从而促进设计类软件教学的发展。此外教学改革也应以此为目标,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角度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和改革,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各高校应总结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及考试方法等方面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深化改革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