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引入和情境引入的PK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教以来,我使用过两个版本的教材。一是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二是北师大版的新教材。可能本人有怀旧情结,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会时常拿出老教材来翻翻。几番比较,感慨颇多。本文选择其中的一个视角,谈谈新老教材中引课方式的变迁,并希望能对新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会有所帮助。
  在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中,几乎每节课的最前面都有一个环节——“准备题”。准备题的内容以旧知识为主,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搭桥铺路,为新知识的迁移服务,它的实质即复习引课。以第3册至第6册教材为例,我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表格如下: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复习引入是浙教版教材中的主要引入方式。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
  第一,在计算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每一节新课都有“准备题”,或者说都采用了复习引入的方式。
  第二,在一些独立内容中,如《千克和吨的认识》《周长的认识》等单元,没有准备题,而用生活情境的图片(称一称、量一量)引课。
  第三,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主要以纯练习为主,没使用任何情境。
  不可否认,准备题或者说复习引课,对学生有效数学学习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它为新知识的正迁移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的,因此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而复习引入正适应了这一特点。其次,它对学生头脑中系统知识的形成大有裨益。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了解到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另外,复习引入由于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它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对后三分之一学生是非常适合的。
  然而,复习引入也有为人所诟病之处。那就是由于它所呈现的旧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的,这就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惰性。特别是对于优秀生来说,这样的引课方式毫无挑战性。另外,复习引入的方式趣味性不强,生活化不够,有过于枯燥之嫌疑。
  于是,新教材中情境引入的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翻开北师大版的新教材,可谓入眼之处皆情境。情境引入成为新教材中的“主打菜”。同样,以第3册至至第6册教材为例,统计如下: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情境引课次数占新课节数的比例很高,情境引课的确成为新教材的主打。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
  1.基本上每节新课都用情境引入
  包括数与计算领域、空间与图形领域、统计与概率领域和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每一节综合实践活动都用一幅情境图贯穿全课的始终。只有少数几节课没有使用情境引入,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中采用动手操作引入,即把可活动的长方形拉一拉,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2.和浙教版教材相比,新教材中练习课和复习课的题量不大,但题型多样,并且以情境图出现的题目较多
  新教材中情境引入的优势很明显。首先,它趣味十足,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情境中有好看又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好玩又可爱的小动物,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新教材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其次,由于每个情境中都暗含着本节课所学知识,新课一开始教师就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新知识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搜索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对优秀学生而言,这样的引课方式极具挑战性。
  然而,情境引入也并非毫无瑕疵。首先,每逢新课必有情境,导致引入方式过于单一。时间长了,再有趣的情境学生也会腻。特别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觉得有一些情境中的故事太幼稚。另外,对于后三分之一学生而言,情境引入并不是很适合。他们不能及时地建立起情境和新课之间的联系,往往情境讲完了,他们还是一头雾水,很多时候他们成为数学课堂中的配角。
  通过两个版本引课方式的对比,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总结复习引入和情境引入孰优孰劣,两种引入方式各有千秋。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最有效而万能的方法,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说,都是辩证的,就是说,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务,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务;能有助于达到某些目的,而不利于达到其他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情境引入必定成为新教材的主流引入方式。因此,对新教材提出一些我的建议和想法:
  1.引入方式的形式还应多样化
  事实上,在新课改之前,专家们就提出了许多引入方式,如故事引入、史话引入、游戏引入、猜想引入、开门见山等等。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众多引入方式似乎全部蒸发了,只剩下情境引入。这种现象应该说不是很正常的。
  2.新教材可以在合适的板块采用合适的引入方式
  比如在计算教学板块中,可在单元教学起始时,适合采用情境引入,而后续课的学习,可采用复习引入。在问题解决板块中,也可适当运用复习引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3.新教材在创设情境中要更多地考虑情境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创设情境的最大目的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有所启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再有趣的情境都是无效的。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教研活动的主旋律。我们追求的数学课堂是简约的、扎实的、开放的,其中的真义是什么?我们又是怎样实现这种追求的呢?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我们努力找寻一条既秉承传统精粹又体现崭新理念的课改之路。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是简约、扎实、开放。    一、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应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简约,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相反地,简约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不简单
气溶胶应该算是近几年出现在科普领域里的高频词了。  从“臭名昭著”的雾霾颗粒污染物PM2.5,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形成的“火云”,再到近期因为新冠病毒冲上热搜的病毒飞沫。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凭借其“魔幻神力”一次又一次地展露人前。但其实,人类对这个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微小物质还知之甚少。  “气溶胶有很多种,我研究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巍巍学府,水木清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彭怡然自始至终对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巧妙运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学生负担轻,兴趣浓,效率高,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于是随文练笔这种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功能、形式灵活、操作方便的读写结合新形式,成了课改洪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剖析目前的课堂随文练笔现状,本人把它归结为以下几点:  现象一 乱花渐欲迷人眼  “为练笔而练笔”,事先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也将“意”(即文章的主题)比喻为三军的统帅。决定文章优劣和品位的最重要因素是立意。立意就是开宗明义,或者卒章显志,确立文章的主题,揭示中心思想或者观点。  一、引导确立正确、深刻、新颖、高远的主题思想  1.咬准正确不放松  正确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立场,积极向上,不片面,不偏激,脱离低级趣味,不阴暗。目前学生作文中立意不
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很好的传统,其中在数学训练设计与实践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数学训练方式,诸如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等。当前,在推进数学新课程以及加强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数学训练方式,使之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发挥出新的教学活力和价值,有待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一、一题多“变”:把认知冲突引发为有效
有幸听了两堂科学公开课,执教者数量繁多的各类材料让人眼花缭乱,佩服执教老师准备充分的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捏了一把汗,如此准备如何应对正常的教学?光搜集这些材料就耗尽精力了。  在评课时,资深的教研员就提出了“课堂成本”这个观点,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依靠堆砌大量材料来“丰富”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不要!应该想办法从调整教材的切入点入手,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地利用教材,尽可能地减少准备材料,降低课堂
一、研究目的    “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现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生在同类数学问题上出现错误,通过改正、订正,结果还是出错,屡次循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常常令教师困惑,令学生迷茫,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顽症”。另一方面,数学学困生往往存在“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学困生人数较多。我国小学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义务教育,而义
区别于完小和完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体现在:“一体化”的小学与初中教育,配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规定的办学模式,具有“一以贯之”和“规模集聚效应”。体现了“l l>2”的效应。尤其是我们美术学科的教师,完全可以跨中小学年级任课。有充裕的条件研究和实施中小学教育的各种衔接措施。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学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却在学校中暴露无遗。九年一贯制美术教学的衔接和优化问题已然摆在每个美术教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言”“意”交融,引领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积累、对表达方法进行揣摩把握、对语言技巧进行习得领会。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安排循环往复的“引读”,或解疑,或整合,或升华情感,能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以情激情、以言激情,达到“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的效果。  一、引读在需要解疑处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内化的“会意”过程,教学中以(引)读代讲,能避免过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在品德课教育方法上应有新的改革。就品德课教材内容本身而言,它是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教材编写的原则就是知识要求与行为要求结合起来。在讲清观点、道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落实在日常学习生活实处,引导学生言行统一。为了使品德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真正的美德,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