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教以来,我使用过两个版本的教材。一是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二是北师大版的新教材。可能本人有怀旧情结,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会时常拿出老教材来翻翻。几番比较,感慨颇多。本文选择其中的一个视角,谈谈新老教材中引课方式的变迁,并希望能对新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会有所帮助。
在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中,几乎每节课的最前面都有一个环节——“准备题”。准备题的内容以旧知识为主,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搭桥铺路,为新知识的迁移服务,它的实质即复习引课。以第3册至第6册教材为例,我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表格如下: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复习引入是浙教版教材中的主要引入方式。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
第一,在计算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每一节新课都有“准备题”,或者说都采用了复习引入的方式。
第二,在一些独立内容中,如《千克和吨的认识》《周长的认识》等单元,没有准备题,而用生活情境的图片(称一称、量一量)引课。
第三,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主要以纯练习为主,没使用任何情境。
不可否认,准备题或者说复习引课,对学生有效数学学习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它为新知识的正迁移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的,因此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而复习引入正适应了这一特点。其次,它对学生头脑中系统知识的形成大有裨益。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了解到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另外,复习引入由于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它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对后三分之一学生是非常适合的。
然而,复习引入也有为人所诟病之处。那就是由于它所呈现的旧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的,这就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惰性。特别是对于优秀生来说,这样的引课方式毫无挑战性。另外,复习引入的方式趣味性不强,生活化不够,有过于枯燥之嫌疑。
于是,新教材中情境引入的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翻开北师大版的新教材,可谓入眼之处皆情境。情境引入成为新教材中的“主打菜”。同样,以第3册至至第6册教材为例,统计如下: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情境引课次数占新课节数的比例很高,情境引课的确成为新教材的主打。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
1.基本上每节新课都用情境引入
包括数与计算领域、空间与图形领域、统计与概率领域和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每一节综合实践活动都用一幅情境图贯穿全课的始终。只有少数几节课没有使用情境引入,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中采用动手操作引入,即把可活动的长方形拉一拉,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2.和浙教版教材相比,新教材中练习课和复习课的题量不大,但题型多样,并且以情境图出现的题目较多
新教材中情境引入的优势很明显。首先,它趣味十足,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情境中有好看又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好玩又可爱的小动物,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新教材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其次,由于每个情境中都暗含着本节课所学知识,新课一开始教师就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新知识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搜索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对优秀学生而言,这样的引课方式极具挑战性。
然而,情境引入也并非毫无瑕疵。首先,每逢新课必有情境,导致引入方式过于单一。时间长了,再有趣的情境学生也会腻。特别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觉得有一些情境中的故事太幼稚。另外,对于后三分之一学生而言,情境引入并不是很适合。他们不能及时地建立起情境和新课之间的联系,往往情境讲完了,他们还是一头雾水,很多时候他们成为数学课堂中的配角。
通过两个版本引课方式的对比,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总结复习引入和情境引入孰优孰劣,两种引入方式各有千秋。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最有效而万能的方法,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说,都是辩证的,就是说,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务,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务;能有助于达到某些目的,而不利于达到其他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情境引入必定成为新教材的主流引入方式。因此,对新教材提出一些我的建议和想法:
1.引入方式的形式还应多样化
事实上,在新课改之前,专家们就提出了许多引入方式,如故事引入、史话引入、游戏引入、猜想引入、开门见山等等。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众多引入方式似乎全部蒸发了,只剩下情境引入。这种现象应该说不是很正常的。
2.新教材可以在合适的板块采用合适的引入方式
比如在计算教学板块中,可在单元教学起始时,适合采用情境引入,而后续课的学习,可采用复习引入。在问题解决板块中,也可适当运用复习引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3.新教材在创设情境中要更多地考虑情境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创设情境的最大目的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有所启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再有趣的情境都是无效的。
在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中,几乎每节课的最前面都有一个环节——“准备题”。准备题的内容以旧知识为主,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搭桥铺路,为新知识的迁移服务,它的实质即复习引课。以第3册至第6册教材为例,我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表格如下: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复习引入是浙教版教材中的主要引入方式。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
第一,在计算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每一节新课都有“准备题”,或者说都采用了复习引入的方式。
第二,在一些独立内容中,如《千克和吨的认识》《周长的认识》等单元,没有准备题,而用生活情境的图片(称一称、量一量)引课。
第三,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主要以纯练习为主,没使用任何情境。
不可否认,准备题或者说复习引课,对学生有效数学学习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它为新知识的正迁移起着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的,因此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而复习引入正适应了这一特点。其次,它对学生头脑中系统知识的形成大有裨益。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了解到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知识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另外,复习引入由于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它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对后三分之一学生是非常适合的。
然而,复习引入也有为人所诟病之处。那就是由于它所呈现的旧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的,这就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惰性。特别是对于优秀生来说,这样的引课方式毫无挑战性。另外,复习引入的方式趣味性不强,生活化不够,有过于枯燥之嫌疑。
于是,新教材中情境引入的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翻开北师大版的新教材,可谓入眼之处皆情境。情境引入成为新教材中的“主打菜”。同样,以第3册至至第6册教材为例,统计如下: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情境引课次数占新课节数的比例很高,情境引课的确成为新教材的主打。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
1.基本上每节新课都用情境引入
包括数与计算领域、空间与图形领域、统计与概率领域和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每一节综合实践活动都用一幅情境图贯穿全课的始终。只有少数几节课没有使用情境引入,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中采用动手操作引入,即把可活动的长方形拉一拉,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2.和浙教版教材相比,新教材中练习课和复习课的题量不大,但题型多样,并且以情境图出现的题目较多
新教材中情境引入的优势很明显。首先,它趣味十足,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情境中有好看又有趣的童话故事,有好玩又可爱的小动物,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新教材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其次,由于每个情境中都暗含着本节课所学知识,新课一开始教师就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新知识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搜索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对优秀学生而言,这样的引课方式极具挑战性。
然而,情境引入也并非毫无瑕疵。首先,每逢新课必有情境,导致引入方式过于单一。时间长了,再有趣的情境学生也会腻。特别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觉得有一些情境中的故事太幼稚。另外,对于后三分之一学生而言,情境引入并不是很适合。他们不能及时地建立起情境和新课之间的联系,往往情境讲完了,他们还是一头雾水,很多时候他们成为数学课堂中的配角。
通过两个版本引课方式的对比,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总结复习引入和情境引入孰优孰劣,两种引入方式各有千秋。正如巴班斯基所说:“最有效而万能的方法,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说,都是辩证的,就是说,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能有效地完成某些任务,而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任务;能有助于达到某些目的,而不利于达到其他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情境引入必定成为新教材的主流引入方式。因此,对新教材提出一些我的建议和想法:
1.引入方式的形式还应多样化
事实上,在新课改之前,专家们就提出了许多引入方式,如故事引入、史话引入、游戏引入、猜想引入、开门见山等等。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众多引入方式似乎全部蒸发了,只剩下情境引入。这种现象应该说不是很正常的。
2.新教材可以在合适的板块采用合适的引入方式
比如在计算教学板块中,可在单元教学起始时,适合采用情境引入,而后续课的学习,可采用复习引入。在问题解决板块中,也可适当运用复习引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3.新教材在创设情境中要更多地考虑情境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创设情境的最大目的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有所启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再有趣的情境都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