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落实到课堂上,追求卓越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想方设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足功夫,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但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接受水平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要真正达成以上目标,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熟悉每篇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教学要达成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熟悉教材的基本之上,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打乱教材顺序,重组单元内容,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并相互照应,融合成新的主题,继而进行相应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删减、补充教材内容。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是按不同主题编写的,但是,单元教学重点又有交叉。如第一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都可以归结为让学生感知自然、人类的种种美,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都涉及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學过程中,完全可以打乱教材本身的单元顺序,依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先教学第三单元中的重点篇目《春》《济南的冬天》,在学生有了对大自然的初步的审美体验之后,继而教学第四单元的《散步》《散文诗》两首,让学生深入领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在学生有了感性的认知之后,再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理性认识,这时,可以分别教学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至于《童趣》,虽然是初中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但因为涉及联想和想象两个知识点,教学完本课,可以接着教学第六单元的《天上的街市》,诸如此类。这就是之前提及的单元内容重组。以上所谈还仅仅是同一本教材内容的整合,在具体教学中,甚至可以跨越年级,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将不同篇目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就涉及教材内容的补充。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在教学白描这一写作手法的同时,可以补充《故乡》中杨二嫂的白描片段,这些就不一而论了。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但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如把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学习途径当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生成性等。
如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仔细研读教材,确定教材选文的类型。王荣生老师将教材的选文分为了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的材料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它要求教师全面深刻地教学,侧重于教中“悟” ;“例文”的材料要能够“足以例证知识”,同时,“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导致精力涣散而干扰了所‘例’的主题”,它要求教师针对性地教学,侧重于教中“学” ;“样本”要求教师验证性地教学,侧重于学中“練” ;“用件”要求教师探究性地教学,侧重于用中“会”。有了对教材选文类型的思考,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有了更好的指向。接下来的教师就结合教材选文在单元内容中的地位,依据课文的形式,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最终确立教学目标。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乡愁》为例,作者余光中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但是,学生大多缺乏离乡背井的经历,对乡愁缺乏深切的感悟。因此,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中,笔者将本诗定位为学习诗歌的“例文 ”,侧重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及联想、想象等写作手法。在教学中,笔者以说“乡愁”、读“乡愁”、品乡愁、悟“乡愁”为线,辅以声情并茂的视频展示,有声有色的分层朗读,有了这些情感的铺垫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四个画面描摹出来,笔者则加以简单的点评和总结,与此同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诗歌。整个教学设计,笔者用朗读穿插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有感,读中有悟,从而很好的达成了课堂教学设计预设的目标。
三、设计事半功倍的教学流程
如果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解决的是语文课堂“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这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那么,“怎么教”,怎么设计教学流程,笔者认为:依据学生学情和由教材得出的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的以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才情为目的的教学流程就是好的。
笔者有幸聆听过余映朝老师介绍他在教学《山居秋冥》时的简单教学流程。余老师将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美读美写,他只设定了3个教学步骤。第一步,一句话概括整首诗每句的内容;第二步:一句话描写,学生可以任选一句诗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出那句诗的意蕴;第三步,一篇文吟诵。余老师补充了自己由《山居秋冥》改写的散文,让学生朗诵。整个教学流程,余老师用读来串联,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虽然我没能目睹余老师的课堂教学现场,但就余老师的流程介绍,该课的课堂教学定然是既能训练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才情的。
综上所述,打造卓越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根本还是要立足教材,在备课上下足功夫。首先研读教材,确定教材的文本类型:其次,根据文本类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最后,设计出以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才情为目的的教学方式。相信有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卓越课堂,也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
一、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但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接受水平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的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要真正达成以上目标,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熟悉每篇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教学要达成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熟悉教材的基本之上,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打乱教材顺序,重组单元内容,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并相互照应,融合成新的主题,继而进行相应的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删减、补充教材内容。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是按不同主题编写的,但是,单元教学重点又有交叉。如第一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都可以归结为让学生感知自然、人类的种种美,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都涉及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學过程中,完全可以打乱教材本身的单元顺序,依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先教学第三单元中的重点篇目《春》《济南的冬天》,在学生有了对大自然的初步的审美体验之后,继而教学第四单元的《散步》《散文诗》两首,让学生深入领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在学生有了感性的认知之后,再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理性认识,这时,可以分别教学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内容。至于《童趣》,虽然是初中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但因为涉及联想和想象两个知识点,教学完本课,可以接着教学第六单元的《天上的街市》,诸如此类。这就是之前提及的单元内容重组。以上所谈还仅仅是同一本教材内容的整合,在具体教学中,甚至可以跨越年级,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将不同篇目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就涉及教材内容的补充。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在教学白描这一写作手法的同时,可以补充《故乡》中杨二嫂的白描片段,这些就不一而论了。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但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如把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学习途径当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生成性等。
如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仔细研读教材,确定教材选文的类型。王荣生老师将教材的选文分为了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的材料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它要求教师全面深刻地教学,侧重于教中“悟” ;“例文”的材料要能够“足以例证知识”,同时,“又能避免篇章中其他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导致精力涣散而干扰了所‘例’的主题”,它要求教师针对性地教学,侧重于教中“学” ;“样本”要求教师验证性地教学,侧重于学中“練” ;“用件”要求教师探究性地教学,侧重于用中“会”。有了对教材选文类型的思考,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有了更好的指向。接下来的教师就结合教材选文在单元内容中的地位,依据课文的形式,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最终确立教学目标。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乡愁》为例,作者余光中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但是,学生大多缺乏离乡背井的经历,对乡愁缺乏深切的感悟。因此,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中,笔者将本诗定位为学习诗歌的“例文 ”,侧重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及联想、想象等写作手法。在教学中,笔者以说“乡愁”、读“乡愁”、品乡愁、悟“乡愁”为线,辅以声情并茂的视频展示,有声有色的分层朗读,有了这些情感的铺垫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四个画面描摹出来,笔者则加以简单的点评和总结,与此同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诗歌。整个教学设计,笔者用朗读穿插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有感,读中有悟,从而很好的达成了课堂教学设计预设的目标。
三、设计事半功倍的教学流程
如果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解决的是语文课堂“教什么”的问题,“怎么教”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这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那么,“怎么教”,怎么设计教学流程,笔者认为:依据学生学情和由教材得出的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的以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才情为目的的教学流程就是好的。
笔者有幸聆听过余映朝老师介绍他在教学《山居秋冥》时的简单教学流程。余老师将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美读美写,他只设定了3个教学步骤。第一步,一句话概括整首诗每句的内容;第二步:一句话描写,学生可以任选一句诗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出那句诗的意蕴;第三步,一篇文吟诵。余老师补充了自己由《山居秋冥》改写的散文,让学生朗诵。整个教学流程,余老师用读来串联,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虽然我没能目睹余老师的课堂教学现场,但就余老师的流程介绍,该课的课堂教学定然是既能训练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才情的。
综上所述,打造卓越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根本还是要立足教材,在备课上下足功夫。首先研读教材,确定教材的文本类型:其次,根据文本类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最后,设计出以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才情为目的的教学方式。相信有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卓越课堂,也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