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阳和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3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073-02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上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之一, 它以成人心率低于60次/min 为特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头晕、气短、乏力,可伴有畏寒肢冷,严重者出现反复晕厥史,心源性休克、猝死等。本病常见于成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的老年人。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研究较明确,但治疗上无显著突破,仍然依靠的阿托品、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等,虽能提升心室率,但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这些药物在纠正原有心律失常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心律失常,不能长期服用。安装起搏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消除症状,预防心源性猝死,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需长期服用抗栓药物以及远期疗效尚存在疑虑,同时由于经济、技术等原因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与此相比,中医药对本病从辨证论治入手,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在治疗上取得显著疗效,显示出个性化与灵活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笔者自拟阳和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在临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2月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门诊进行窦性心动过缓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5~78岁,病程1.5~5年,平均年龄(53.0±11)岁,平均病程3.5年;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2~76岁,病程1.5~5.5年,平均年龄(54.5±12)岁,所有患者都经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相关临床症状,患者以及家属都同意配合医院治疗。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12 版 [1] ,符合西医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诊断标准:心率在 60 次/分以下(60 岁以上在 55 次/分以下);心电图诊断标准: 窦性P 波,P-R 间期 0.12 ~ 0.20s(60 岁以上可在 0.21),T-P 显著延长。根据《中医病症诊疗标准》[2]的有关规定而拟定,中辨证符合心肾阳虚型。
主症:心悸,胸闷。
次症:气短乏力,头晕耳鳴,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唇紫钮。
舌象脉象: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癖斑,或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
迟,或沉涩缓,或结、代。
辨证标准:项主症中至少项加项次症或舌脉象即可诊断。
1.3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者。
2 不符合中医诊断标准者。
3 (1)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快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2)应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硫氮卓酮)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导致心率降低的药物;(3)患有心脏传导阻滞者;(4)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有家族遗传史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3天,停用一切对心率有影响的药物。三天后,患者仍符合病例选择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不符合的则排除。
观察组:口服阳和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适用于心肾阳虚型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组方为蜜麻黄15g、制附子15g、细辛5g、桂枝30g、川椒20g、炮姜20g、干姜20g、白芥子20g、杜仲20g、山茱萸20g、熟地黄20g、川芎30g、甘草15g.每日一剂,两次温服。
对照组:口服心宝丸,由广东太安堂制药有限公司,60mg/丸,国药准字Z44021843。由洋金花、人参、肉桂、附子、鹿茸、冰片、人工麝香、三七、蟾酥组成。具有温补心肾,益气助阳,活血通脉的作用。适用于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绞痛,每次3丸,每日3次。
疗程:两组均以一个月为一疗程。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影响心率的药物及措施。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标准及《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所制定。
疫愈:24h平均心率60次/分以上;
显效:24h平均心率或最小心率提高≥10次/分;
冇效:24h平均心率或最小心率提高≥5次/分;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中医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进行评价,显效评价标准为:患者胸闷不舒、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有效评价标准为:患者胸闷不舒、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有效缓解;无效的评价标准:患者胸闷不舒、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没有消失,还有加重现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 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 2 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西医症状疗效比较
3 讨论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以成人心率低于60次/min 为特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以心、脑、肾等脏器血供不足症状为主,轻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黑蒙、晕厥、阿-斯综合征。监测患者是否是窦性心动过缓的方式为动态心电图的应用,24h平均心率小于60次/分,并且都为窦性心律即可确认。这是对患者进行窦性心动过缓诊断的重要环节,患者进行口服中成药的治疗方式,大大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了影响,因此对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采用中医汤剂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更好的调整了患者的机体,缩短治疗时间,使患者更具信心。
窦性心动过缓绝大部分是由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中医认为窦性心动过缓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综上所述,对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采用阳和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的治疗方式,具有更加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病情,还能避免一些过敏等不良反应,拓宽了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道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 实用内科学 [M].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361-1364.
[2]戴慎,薛建国中医病症诊疗标准 [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3]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0.
[4]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M].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童文凯(1994.11) 男 ,江苏丹阳,汉族,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醫内科学心内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