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是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活动,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是在操场上上课的,学生在操场上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教师没有固定的“讲台”,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随着队形队列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在操场上想要上一节很精彩的体育课,很关键的是要有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准备。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活动;乐趣
一、表现:学生上体育课出现的主要问题
1.做一些违反制度的事情
如,故意迟到、早退;身上带有与体育课无关的东西;排队不整齐、不认真听讲,谈论与体育无关的事情,不听从教师的指挥等。
2.因为活动空间比较大,有些不受拘束
体育课不像其他学科,学生是在操场上上课的,活动的空间比较大,外界的干扰也就更多,学生在操场上没有了位置的束缚,显得更加的放松。
3.对教师安排的活动不感兴趣
学生刚从沉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喜欢自行玩耍,对教师教的内容和方法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
4.不能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和练习
如,在跑的练习中,有些学生故意把跑步的距离缩短,有的甚至装病不跑;在练习跳远时要求加速,有些学生故意慢跑;老师在进行讲解示范动作时,有的学生注意力就是不集中,甚至故意干扰老师的指导和其他同学的练习。
二、分析:形成体育课教学效果差的原因
1.教师方面
(1)教学内容太多,学生失去了兴趣,感到反感。
(2)教师讲授的内容太难,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内容太过简单,学生根本没有兴趣。
(4)教师在宽广的操场上声音太轻,学生听不清楚干脆不听,做自己的事情了。
2.学生方面
在学生的心里,萌发了语文、数学课比较重要的概念;而且课堂上体育老师没有大学科老师严厉,课外又没有书面作业,学生形成了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在体育课上觉得随便点没有关系的。
3.家长方面
(1)在有些家长眼里,认为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几门考试考查学科的成绩好,我的孩子就很棒了,施加给孩子的压力就是读这几门课程,其他的课程无所谓,因此,对体育课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2)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怎么做家务或是穿得很干净,在家里父母经常会强调孩子不要在学校里跑得满头大汗,不要把干净的衣服弄脏了,学生就形成了怕累、怕脏的习惯。
三、对策:精心组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能自觉地、全心地去锻炼身体。时至今日,体育课的纪律一直还是很多体育老师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就需要我们找出事情的根源“对症下药”。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些经验。
1.布置优美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不像在教室里一样有固定的位置,学生也比较好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安排一些教学情境。可以把教材内容采用故事、唱游等形式创设出一种情境。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2.运用猜谜和讲故事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跟着教师做动作。这样的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样课堂的纪律就会很难以掌控。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猜谜、听故事的特点,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这个谜语有谁知道?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集中起来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创新,学生就很乐意地投入到你的课堂中来。
3.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心还未到”。特别是双休日玩过后,星期一的课堂纪律就更加差了,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此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编排韵律操:在课余编排一套简单的肢体韵律操,上课前配上音乐跳一次,学生就很快融入课堂中来。
(2)模仿动物动作:在整理好队伍之后,老师说动物,学生来模仿,模仿得像的及时表扬,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3)抓手指:两个同学一组,一生拿出手指另一生抓,每人抓10次,比比谁被抓到的次数最多。
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游戏还有很多,在课前学生通过一些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很快会做到“人到心也到”。
4.运用游戏的方法
单一的、重复的训练,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兴趣下降,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持久性,我们就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调动课堂纪律。同时,在体育课上主教材、游戏内容,也要经常交换,学生才会有兴趣上好体育课,纪律也会随着游戏的开展大有好转。
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运动带来的欢乐,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只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兴趣,多创新、多发现,采取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多样化、多维性及针对性,让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展现特长和个性。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体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
参考文献:
季浏.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活动;乐趣
一、表现:学生上体育课出现的主要问题
1.做一些违反制度的事情
如,故意迟到、早退;身上带有与体育课无关的东西;排队不整齐、不认真听讲,谈论与体育无关的事情,不听从教师的指挥等。
2.因为活动空间比较大,有些不受拘束
体育课不像其他学科,学生是在操场上上课的,活动的空间比较大,外界的干扰也就更多,学生在操场上没有了位置的束缚,显得更加的放松。
3.对教师安排的活动不感兴趣
学生刚从沉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喜欢自行玩耍,对教师教的内容和方法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
4.不能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和练习
如,在跑的练习中,有些学生故意把跑步的距离缩短,有的甚至装病不跑;在练习跳远时要求加速,有些学生故意慢跑;老师在进行讲解示范动作时,有的学生注意力就是不集中,甚至故意干扰老师的指导和其他同学的练习。
二、分析:形成体育课教学效果差的原因
1.教师方面
(1)教学内容太多,学生失去了兴趣,感到反感。
(2)教师讲授的内容太难,学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教学内容太过简单,学生根本没有兴趣。
(4)教师在宽广的操场上声音太轻,学生听不清楚干脆不听,做自己的事情了。
2.学生方面
在学生的心里,萌发了语文、数学课比较重要的概念;而且课堂上体育老师没有大学科老师严厉,课外又没有书面作业,学生形成了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在体育课上觉得随便点没有关系的。
3.家长方面
(1)在有些家长眼里,认为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几门考试考查学科的成绩好,我的孩子就很棒了,施加给孩子的压力就是读这几门课程,其他的课程无所谓,因此,对体育课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2)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怎么做家务或是穿得很干净,在家里父母经常会强调孩子不要在学校里跑得满头大汗,不要把干净的衣服弄脏了,学生就形成了怕累、怕脏的习惯。
三、对策:精心组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能自觉地、全心地去锻炼身体。时至今日,体育课的纪律一直还是很多体育老师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就需要我们找出事情的根源“对症下药”。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些经验。
1.布置优美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不像在教室里一样有固定的位置,学生也比较好动。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安排一些教学情境。可以把教材内容采用故事、唱游等形式创设出一种情境。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2.运用猜谜和讲故事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跟着教师做动作。这样的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样课堂的纪律就会很难以掌控。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猜谜、听故事的特点,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这个谜语有谁知道?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集中起来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创新,学生就很乐意地投入到你的课堂中来。
3.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心还未到”。特别是双休日玩过后,星期一的课堂纪律就更加差了,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此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编排韵律操:在课余编排一套简单的肢体韵律操,上课前配上音乐跳一次,学生就很快融入课堂中来。
(2)模仿动物动作:在整理好队伍之后,老师说动物,学生来模仿,模仿得像的及时表扬,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
(3)抓手指:两个同学一组,一生拿出手指另一生抓,每人抓10次,比比谁被抓到的次数最多。
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游戏还有很多,在课前学生通过一些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很快会做到“人到心也到”。
4.运用游戏的方法
单一的、重复的训练,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兴趣下降,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持久性,我们就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调动课堂纪律。同时,在体育课上主教材、游戏内容,也要经常交换,学生才会有兴趣上好体育课,纪律也会随着游戏的开展大有好转。
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运动带来的欢乐,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是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只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兴趣,多创新、多发现,采取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多样化、多维性及针对性,让学生在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展现特长和个性。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体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
参考文献:
季浏.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