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福祉视角下中国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研究

来源 :地理科学 |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jie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0~2015年中国30个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对中国生态效率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中国生态效率呈缓慢波动上升的特点,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效率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西部,中部生态效率相对较低;除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海南外,其余地区都需要调整配比关系来改善生态效率;人类福祉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制约生态效率的第一影响因素;中国生态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以及纯技术效率变
其他文献
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进行了全球首次可燃冰试开采,采气点位于水深1266m海底以下200m的海床中,产出的天然气甲烷含量高达99.5%。据估算,世界可燃冰总资源量大约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可燃冰开采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热点。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一般可以直接点燃,充分燃烧后产生无污染的水和二氧化碳,
期刊
目前,基于图像灰度的常用点特征提取算子有Moravec算子、Frstner算子和Harris算子,各算子性能不一。在隧道近景摄影测量中,由于隧道内洞身狭长且影像灰度相似度高造成近景影像的特殊性。通过隧道内实拍影像来测评各算子的特征点提取数量、定位准确性以及适应稳定性,比较各算子对隧道近景影像处理的优缺点,为今后隧道影像特征点的提取算法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可借鉴。
期刊
伴随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资本重组,资本的空间修复客观要求以新的跨界区域治理模式组织资本与劳动力关系,而中国传统跨界产业园区建设路径依赖于区域发展中"省-地方"分层设权治理模式。以珠三角地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与文本分析法,发现深汕特别合作区形成的多主体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协同共治型区域治理模式是在传统路径依赖基础上的一次制度创新。通过分析模式产生的产业经济背景、政策制度背景与现实发展概
期刊
针对电网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管理过程中环评水保工作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利用移动GIS技术对传统基于B/S架构的环评水保平台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将电网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高分辨率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环评水保专题数据等信息快速部署至移动终端上,实现了数据离线下载、地图在线浏览、数据野外采集和信息自动上传等功能,并通过工程实践探索出移动互联时代智能化电网环保设计作业新模式。
期刊
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利用点评信息辅助实现POI(point of interest)自动分类的新方法。实验证明,点评信息辅助的POI自动分类方法与单纯利用POI名称分类的方法相比,在准确性上有显著提高。
期刊
通过构建基于土地利用的镇域乡村性评价体系,对广州市番禺区和从化区26个镇域在2000年和2010年的乡村性变化特点进行探究。10 a间番禺区乡村性指数明显低于从化区,两区的乡村性指数均在下降,从化区下降幅度较番禺区大,镇域间的乡村性指数差异番禺区在逐渐缩小,而从化区则逐年加剧;2000年番禺区以较弱级别的乡村性为主,2010年则以弱等级为主,而从化区的乡村性等级下降明显,2000年仅有强和较强等级
期刊
基于效率演化视角与适应性分析范式,综合采用投入导向生产规模报酬可变的VRS模型,对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1)现状格局特征分析反映出吉林省松花江流域各县市尚处于规模扩张与总量增长阶段,仍有众多县市尚未达到最优规模阶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规模集聚仍是产业或经济发展的主流;(2)时序演化特征分析反映出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生态化发
期刊
以河南省为例,采用岭回归分析法得出指标体系。构建的改进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了2002年~2014年河南省测绘人才需求量,并对河南省高层次人才进行了2015年~2030年的预测。预测结果显示,高级工程师人数由2015年的1 663人,增长到2030年的3 368人,工程师由2015年的4 971人,增长到2030年的9 122人,增长了45.505%;助理工程师由2015年的6 740人,增长
期刊
以徽州地域1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用GIS技术与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揭示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徽州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徽州传统村落空间上呈现集聚型分布,沿盆地、邻水及边缘化分布特征明显,表现出"边缘多核心少"的分布格局。黟县遗存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分布密度最高,形成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集聚区,其次是徽州区和歙县,形成徽州传统村落集聚的次级核心区。宋朝(北宋和南
期刊
以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8个抽样村进行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从乡村聚落的居住条件、居住设施和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探讨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研究是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的基础。由于地域范围广泛,区域内的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传统等条件差异悬殊,因此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较为明显,在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