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创板对尚未盈利的创新型药企持“开放态度”,《征求意见稿》明确,“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这样的药企就满足上市條件。
因为条件明确,笔者预计会有一大批医药公司到科创板上市。基于笔者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理解,在此筛选出了一批契合科创板定位和标准的医药公司,它们极有可能是潜在受益者,尤其是医疗器械企业中的上海联影医疗、微创医疗和创新药企业中的微芯生物、南京传奇等几家公司最具代表性。
首先以“国家药监局要闻公告过产品获批”为前提,并将融资估值考虑在内,就可以筛选出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突破核心自主技术”的企业,上海联影医疗就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中国医疗影像市场有1000亿元规模,在平板、监护仪、超声等中低端市场中已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国产化,但在高端医疗影像领域依然被几大外资高度垄断,这也导致了国内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价格和影像检查收费居高不下。上海联影医疗是近年兴起的新秀,在多个核心技术领域都有了质的突破,相关技术储备已经显著超越万东医疗、新华医疗等传统厂商。2017年上海联影医疗A轮融资33亿元,估值达到333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对高端国产医疗影像设备突破的信心与期待。目前公司还只有小几十亿营收,相比千亿行业规模而言仍然有不小的进口替代增长空间。
除此之外,上海本地的核酸诊断厂商之江生物、上市首个国产TAVI的启明医疗、上市首个国产医疗机器人的天智航、上市首个国产神经刺激器的品驰医疗等企业也都契合科创板定位与标准且市场认可度高。
除了上文提到的国家药监局要闻公告,国家药监局下属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CMDE)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也是权威的认定。自2014年《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施行至今,创新医疗器械认可数量上位居榜首的是微创医疗(15个),先健科技次之(8个)。其中微创医疗已在港股上市,但公司在各个前沿业务都独立设置了子公司,微创心脉、微创电生理、微创神通3家公司已经符合科创板标准,另有3家预计2~3年内达标,不排除未来在科创板形成“微创系”的可能。
以上海微创心脉为例,微创心脉已经获得4个创新医疗器械认定,其中公司主要用于主动脉瘤治疗的核心产品“大血管覆膜支架系列产品”的获批彻底改写了国内大支架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并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除此之外,微创心脉的扣非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扣非净利为3076.7万元、2016年为4175.1万元、2017年承诺不低于5225万元;2017年营收同比增长33%,2018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1.4%。考虑到动脉瘤广泛的发病率和国内相对较低的诊疗率,预计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更重要的是,2017年中金公司和华兴资本,以18.5亿元估值对微创心脉进行投资。另外还有两处细节也可见政府对微创的认可,一是2018年促民营经济座谈会上,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和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是“唯二”坐在最内圈的医药嘉宾;二是上海市新市长在去年初上任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去了微创调研。
上文只提到了两个“官方认定”,除此之外,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也存在不少。比如拥有被认为是引领化学发光的第四代技术的科美生物,公司在2018年8月1日宣布完成近20亿的私募股权战略融资,获得华兴资本、君联资本等鼎力支持,未来大概率也会走向科创板。
与医疗器械类似,创新药上也有两个可比的“官方认定”,即“国家药监局要闻方式公告产品获批”和“纳入药品审评中心(CDE)的明显疗效优势创新药的优先审评”。据笔者分析,目前有4类企业的产品表现更为契合,一是作为近年生物科技突破典范的“PD1单抗”,4个国产产品均在列,君实生物和信达生物的PD1已上市,但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的PD1仍然在报产;二是产品已进入突破初期的“CART”,也有4款产品入选;三是正在遍地开花、迅速崛起的国产靶向药;四是不断突破地其它大、小分子药物(见表1)。
先以CART的厂商南京传奇为例,公司产品的发展故事一如其“传奇”之名。南京传奇在2015年开启LCAR B38M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性临床,2017年6月随即在美国公布引发轰动。强生对南京传奇进行了深度调研,而后以3.5亿美元首付款将南京传奇的CART引入美国。另外,南京传奇的母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的股价也在短短2年内上涨20多倍。目前南京传奇尚未有进一步股改等动作,但仍为CART新技术的标杆企业。
再以国产靶向药西达本胺的厂商微芯生物为例,业内人士普遍将“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当作国产自主药突破前期的4大标志,其中微芯生物是唯一未上市企业,该公司的西达本胺是国家1.1类新药,拥有全球专利保护。
另外,微芯生物的1.1类控糖尿病新药“西格列他钠”已经完成III期报产;1.1类抗肿瘤新药“西奥罗尼”也已进入II期临床。据微芯生物官网介绍,5个1.1类新药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并已获得礼来亚洲基金、同创伟业、德同资本等多轮融资,预计其估值在50亿元以上。笔者认为,“真正聚焦全球创新而非一味追随市场热点”的微芯生物代表了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创新药发展方向,若公司新药开发顺利,仍然有很大成长空间。
其它大、小分子药物也有几家未上市但不可忽视的药企,就不一一列举了。除此之外,随着国内药品创新潮的逐年壮大,大量“技术先进、前景光明”的产品可能在优先审评制度前就已获批临床,但未到报产阶段,就不会出现在上述两个“官方认定”里,致使上述产品和企业只显示了冰山一角。如果换个角度,以“至少获得1个1类自主新药的II期临床批件”为前提并考虑一定的估值门槛,有10家药企比较契合条件,不过这些近半已在港股上市或已经提交了港股上市申请,由于已经完成了港股上市架构和准备,重新回到排队等科创板概率不大,但尚无港股申报的公司仍然有不小机会考虑国内上市(见表2)。
(作者系青侨阳光基金经理)
因为条件明确,笔者预计会有一大批医药公司到科创板上市。基于笔者对生物医药行业的理解,在此筛选出了一批契合科创板定位和标准的医药公司,它们极有可能是潜在受益者,尤其是医疗器械企业中的上海联影医疗、微创医疗和创新药企业中的微芯生物、南京传奇等几家公司最具代表性。
上海联影医疗远超老牌 微创医疗或成“微创系”
首先以“国家药监局要闻公告过产品获批”为前提,并将融资估值考虑在内,就可以筛选出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突破核心自主技术”的企业,上海联影医疗就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中国医疗影像市场有1000亿元规模,在平板、监护仪、超声等中低端市场中已经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国产化,但在高端医疗影像领域依然被几大外资高度垄断,这也导致了国内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价格和影像检查收费居高不下。上海联影医疗是近年兴起的新秀,在多个核心技术领域都有了质的突破,相关技术储备已经显著超越万东医疗、新华医疗等传统厂商。2017年上海联影医疗A轮融资33亿元,估值达到333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对高端国产医疗影像设备突破的信心与期待。目前公司还只有小几十亿营收,相比千亿行业规模而言仍然有不小的进口替代增长空间。
除此之外,上海本地的核酸诊断厂商之江生物、上市首个国产TAVI的启明医疗、上市首个国产医疗机器人的天智航、上市首个国产神经刺激器的品驰医疗等企业也都契合科创板定位与标准且市场认可度高。
除了上文提到的国家药监局要闻公告,国家药监局下属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CMDE)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也是权威的认定。自2014年《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施行至今,创新医疗器械认可数量上位居榜首的是微创医疗(15个),先健科技次之(8个)。其中微创医疗已在港股上市,但公司在各个前沿业务都独立设置了子公司,微创心脉、微创电生理、微创神通3家公司已经符合科创板标准,另有3家预计2~3年内达标,不排除未来在科创板形成“微创系”的可能。
以上海微创心脉为例,微创心脉已经获得4个创新医疗器械认定,其中公司主要用于主动脉瘤治疗的核心产品“大血管覆膜支架系列产品”的获批彻底改写了国内大支架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并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除此之外,微创心脉的扣非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扣非净利为3076.7万元、2016年为4175.1万元、2017年承诺不低于5225万元;2017年营收同比增长33%,2018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1.4%。考虑到动脉瘤广泛的发病率和国内相对较低的诊疗率,预计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更重要的是,2017年中金公司和华兴资本,以18.5亿元估值对微创心脉进行投资。另外还有两处细节也可见政府对微创的认可,一是2018年促民营经济座谈会上,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和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是“唯二”坐在最内圈的医药嘉宾;二是上海市新市长在去年初上任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去了微创调研。
上文只提到了两个“官方认定”,除此之外,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也存在不少。比如拥有被认为是引领化学发光的第四代技术的科美生物,公司在2018年8月1日宣布完成近20亿的私募股权战略融资,获得华兴资本、君联资本等鼎力支持,未来大概率也会走向科创板。
南京传奇是标杆 微芯生物或是创新方向
与医疗器械类似,创新药上也有两个可比的“官方认定”,即“国家药监局要闻方式公告产品获批”和“纳入药品审评中心(CDE)的明显疗效优势创新药的优先审评”。据笔者分析,目前有4类企业的产品表现更为契合,一是作为近年生物科技突破典范的“PD1单抗”,4个国产产品均在列,君实生物和信达生物的PD1已上市,但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的PD1仍然在报产;二是产品已进入突破初期的“CART”,也有4款产品入选;三是正在遍地开花、迅速崛起的国产靶向药;四是不断突破地其它大、小分子药物(见表1)。
先以CART的厂商南京传奇为例,公司产品的发展故事一如其“传奇”之名。南京传奇在2015年开启LCAR B38M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性临床,2017年6月随即在美国公布引发轰动。强生对南京传奇进行了深度调研,而后以3.5亿美元首付款将南京传奇的CART引入美国。另外,南京传奇的母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的股价也在短短2年内上涨20多倍。目前南京传奇尚未有进一步股改等动作,但仍为CART新技术的标杆企业。
再以国产靶向药西达本胺的厂商微芯生物为例,业内人士普遍将“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当作国产自主药突破前期的4大标志,其中微芯生物是唯一未上市企业,该公司的西达本胺是国家1.1类新药,拥有全球专利保护。
另外,微芯生物的1.1类控糖尿病新药“西格列他钠”已经完成III期报产;1.1类抗肿瘤新药“西奥罗尼”也已进入II期临床。据微芯生物官网介绍,5个1.1类新药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并已获得礼来亚洲基金、同创伟业、德同资本等多轮融资,预计其估值在50亿元以上。笔者认为,“真正聚焦全球创新而非一味追随市场热点”的微芯生物代表了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创新药发展方向,若公司新药开发顺利,仍然有很大成长空间。
其它大、小分子药物也有几家未上市但不可忽视的药企,就不一一列举了。除此之外,随着国内药品创新潮的逐年壮大,大量“技术先进、前景光明”的产品可能在优先审评制度前就已获批临床,但未到报产阶段,就不会出现在上述两个“官方认定”里,致使上述产品和企业只显示了冰山一角。如果换个角度,以“至少获得1个1类自主新药的II期临床批件”为前提并考虑一定的估值门槛,有10家药企比较契合条件,不过这些近半已在港股上市或已经提交了港股上市申请,由于已经完成了港股上市架构和准备,重新回到排队等科创板概率不大,但尚无港股申报的公司仍然有不小机会考虑国内上市(见表2)。
(作者系青侨阳光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