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元璋时期垛集制度的利弊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p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代建立和实行的各种军事制度,内容十分丰富,垛集制度作为一种常见的征兵制度在朱元璋时期发挥了很大作用。它继承于元代,但它的实施受当时社会状况和军户制度影响。在引入中原过程中,其实施方法发生了变化,在实施过程中会因军士缺额数和人口密度不同而不同。正是由于不同地区实施方法不同,称谓在不同时地区也略有不同,但其目的却都是因为军政民政的需要,而不是减轻民众的兵役负担。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包括保证兵源、加强边海防和国家稳定、战后经济恢复积极影响,还包括人身自由丧失、军户差役繁重、种种剥削等消极影响。
  关键词:朱元璋;垛集;抽籍;军户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1-0017-02
  图:朱元璋
  垛集实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民众的兵役负担,而只是配合当时的军政民政需要。它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保证兵源、加强海防稳定国家、恢复经济等。当然,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丧失自由、差役繁重、剥削严重等。
  一、垛集制度的积极影响
  明初实行的这种垛集制度,从目的上来说是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为了征集兵员,编制军队,加强自己的国防,对内镇压反对势力的反抗,对外保卫国家安全。从而稳定自己的统治。但是考虑明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征兵制度的实行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一)保证兵源。
  明初朝廷对军队实行都司、卫所的编制,建立兵部、五军都督府的中央军事机构,垛集以及其他一些征兵方式的进行,不但保证了兵源,而且有利于军政素质的提高,以便更好完成统一战争,保卫边海防和军事建设等任务。“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四十人卫卒。已,又分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洪武四年,士卒之数,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
  (二)加强了边海防和国家稳定。
  从元朝末年开始接连不断的战争,造成了经济凋零,人员匮乏,沿海地区更是漏洞百出,明代从自身统治出发,实行垛集,征集大量人员充实沿海地区,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朱元璋时期就形成了一批实土卫所,实土卫所很大一部分分布在边海防地区,“府八,直隶州一,属州十一,县九十六。北至武安,南至信阳,东至永成。”,垛集的实施也直接加强了边海防。鉴于明代户籍制度的特点是世袭的、固定的,并且住在固定卫所,这也有助于军户在固定地区繁衍,从而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个地区的人力物力的相对稳定,进而可以利用这些人力物力,修筑各种边塞城墙堡垒,从而有利于海防安全和国家稳定。
  (三)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
  按照垛集制度征集的兵士,不但在相应卫所担任军事任务,还有相应的军屯任务,各地卫所进行大规模的军屯,屯垦那些因战乱而废弃荒芜的土地,“壬申中书省奏: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及直隶淮安等府屯田,凡官给牛耕者请十税五,自备者十税三,诏且勿征三年后亩收租一年,也就是说,至洪武四年十一月,河南、山东、陕西、山西以及直隶、淮安府等,都已派兵进行大规模的军屯。这样加快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还保证了军饷的基本自给自足。完成军屯任务的同时,还有部分人被任命为军匠、军士,从事兵器制造、冶染、制瓷等一些生活用品的制造。这样不但保证了军队战斗力,还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所以,它在明初特定历史时期的确起了极大地积极作用。
  二、垛集制度的消极影响
  明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决定明代垛集制度带有世袭性和强制性,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强制性越来越严重,其弊病也越来越明显。
  (一)从军者人身自由丧失。
  垛集制度规定,军士一旦从军,全家就成为军户,终身或世世代代都要承担军役,“册有丁有口;丁有役,田有租。”这种强制性的规定,使他们失去人身自由。“垛集”或“抽籍”的人都是按规定征集相应的民户为军户的,如果遇到反抗或不从者,就要被官府强制捉拿或迁入别地。所以,无论按哪种方式收编民户,被征编的军士都是强制性的,都会因此而失去自由,终身或世袭承担军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强制性会越来越严重。
  (二)军户差役繁重。
  明初户籍制度分为军籍、民籍、匠籍三种,在这三种户籍中,军户的差役最为繁重,军户主要承担以下几种差役:第一是正军差役,就是每个军户都要出一名军士到指定的卫所服役,充任旗軍,有的进行防御操备任务,即操守旗军;有的进行戍边屯垦,即屯垦旗军。第二是余丁差役,每一个军户除出一名正军外,其余子弟或其余民户称为余丁,他们还要承担余丁差役。如果正军逃亡或死亡,就要有余丁补齐,以保证军额,这样也就造成余丁的差役越来越繁重。
  小旗逃所隶三人,降为军。上至总旗,百户、千户,皆视逃军多寡,夺俸降革。其从征在外者,罚尤敢。十六年命五军府檄外卫所,速逮缺伍士卒,给事中潘庸等分行清理之。明年从兵部尚书,俞论言,京卫军户绝者,毋冒取同姓及同姓之亲,令有司复实发補,府卫毋特遣人,二十一年诏卫所复实军伍,有匿己子以养子代者,不许。
  这段史料也正说明了当时军户差役的繁重。
  (三)军士受到种种剥削。
  按垛集制度被征集的军士,一般不在原籍附近的卫所从事服役,而是会分在离家千里乃至数千里的卫所去,路途遥远,路途中所需盘缠都需要自己备足。军士到一个地方服役初期,饷粮数额甚少,关于武官的俸额和军士的饷额,洪武朝廷曾制定一系列有关武官的年俸和军士每月饷粮的规定,主要分三类:第一是勋戚,他们按勋位高低决定年俸,第二是武官,按正一品至从九品官阶决定,第三是军士,按种类和职务决定,洪武二十五年(1392)确定的俸饷数额大致分为十个等级,其中军士饷额其实很少。即使这么少的饷额,还要受到各地官员的勒索,除自用外还要供养家里老少,且在实际发放过程中还时常发生克扣、拖欠情况,最后到手的实在太少,难以维持一家之用。
  也正是上述弊病,强制被服役军士失去人身自由、承担繁重的差役、遭受种种不合理剥削,因此上下级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军士时常发生暴动,为了镇压反抗,军官动辄以军法处置,处以重刑,军士难以忍受,被迫大量逃亡。据《明史·兵志四》记载:“明初,垛集令行。民出一丁为军,卫所无缺伍,且有羡丁。未几,大都督府言。起吴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军事逃亡者四万七千九百余。于是下追捕之令,立法惩戒”。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2222.
  [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1893.
  [3]姚广孝.明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3:1298-1290.
  [4]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1893.
  [5]旗军:即军士,士兵。明军百户所下设二个总旗,每总旗下设五小旗,每小旗下有小旗一人(小旗负责人)、旗军十人。
  [6]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2255.
  [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2255.
  作者简介:
  封占龙(1988—)男,汉族,山东滨州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史。
其他文献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适应社会发展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双重矛盾,而双语教育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边疆省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其意义深远。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27-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通讯、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少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逐渐深入,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成为了当下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对其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内四个典型的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模式,最后对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协作学习;概念构图;关联主义;建导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
期刊
摘要:评弹《雷雨》非常有特色,充分尊重了原著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涵,对原著中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了更为精准的诠释。评弹版《雷雨》以蘩漪与周萍冲突为主线,重新塑造蘩漪和周萍形象。展现了一个因无爱而痛苦、为渴求爱而挣扎的蘩漪。同时,在保持原剧“悲悯情怀”的同时,展现了曲艺艺术的独特魅力。曹禺先生曾经高度赞扬了苏州的评弹艺术,将其概括为“说噱弹唱评”五个方面。和话剧相比较,评弹艺术以其表现细微、风趣幽默、
期刊
摘要: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是集技术、艺术与创新为一体的一项工作。在编辑过程中,如何把新闻节目编排得新颖、生动活泼,使观众始终保持强烈的新鲜感与浓厚的收看兴趣,是需要编辑从多角度全面把握的。这不仅要求记者善用典型意义的画面,而且要求后期制作人员不断提高画面编辑水平,把握好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新闻画面;新闻节目;现场环境;新闻事件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獻给读者一首歌——《感恩歌》
期刊
摘要: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中包含有“理想型”与“过渡型”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形象具有中国普通人的善良本质,但却又有不同的特点。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市民影响这一角度出发,对这两类型的市民形象做全面解读分析。  关键词:老舍;理想型;过渡型;人物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864X(2015)01-0006-02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区一个贫民家
期刊
摘要:于沈从文而言,“神性”是人的一种精神特质,表现为对“美”、“善”、“真”的追寻。“神性”在沈从文的美学体系和美学思想中是极为重要的,从“神性”的角度对其湘西题材的小说中折射出的人性美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对其作品中的人性美有更好的认知,我们也能够对其美学思想有更深切的体现。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神性;乡土小说;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
期刊
熟悉殷美生的人都说他是世上最“富有”的人,而这种“富有”并不是说样有钱,而是他的精神富有。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他把青春都奉献给了他的爬格子事业,从青年时代到已步入中年从没放弃过新闻写作,写闻,办诗社,乐此不疲。他就是江西湖口县流泗镇优秀共产党员、乡村“土记者”殷美生。  你可别小看了他,他曾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在他家,只见他的获奖证书、聘书堆成小山似的,有的作品竞
期刊
摘要:生活、情感、信仰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也必然与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创作息息相关。它们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水之源,木之本”的重要角色,深刻影响着文学创作的产生发展。  关键词:文学创作;源泉;社会生活;情感;信仰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1-0010-01  一、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源头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期刊
摘要:京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近两万公里。北仑河口这一带便是京族世代休养生息的区域。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京族悠久的海洋文化。他们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沿海位置,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对京族传统文化中体现的海洋文化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利于发掘京族海洋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京族;海洋;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