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生扩招以来,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教育现状颇受关注。本文从研究生自身感知教育现状的角度思考了其受教育满意度的问题,从就业情况、指导老师、高校培养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研究生 受教育满意度 调查与思考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研究生招生规模年递增的速度是平均26.9%,2000年到2009年研究生扩招近4倍。[1]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面对国家的政策与高校的教育管理措施,研究生教育现状如何呢?《高校研究生教育问题研究》课题调研组对此进行了调研,调研面向湖南省高校各类研究生,发出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1.7%。问卷涉及研究生教育的多个方面,本文仅就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现状
所谓受教育满意度,是指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感知的满意程度。本文对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的调查涉及国家政策层面、学校教育管理层面、学生自我评价等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图1—4(图表的标题即为问卷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研究生认为国家政策对人才发展有利的仅占1.02%,而认为对人才发展不利的比例高达37.76%。尤其是文科类研究生,认为国家政策对人才发展不利的比例为43.75%。
对自己所在学校目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评价普遍偏低,46.94%的人比较满意,35.71%的人表示不满意。对导师开展研究生工作总的评价不满意率为18.37%,其中文科类学生不满意率为25%,远远高于理科类学生的8.82%。对自我表现非常满意的学生仅占3.06%,对自己不满意的学生占20.41%。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不高,尤其是文科类研究生,对国家政策和导师指导工作满意度比理科类研究生更低。
二、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低的原因何在?当问到“你是否喜欢你所学的专业”时,只有5%的研究生选择了“不喜欢”,41%的研究生选择了“喜欢”或“非常喜欢”,44%选择了“比较喜欢”;研究生课程的到课率也比较高,其中学位课有97.96%的研究生“每次参加”或“经常参加”;专业选修课有80.61%的研究生“每次参加”或“经常参加”。说明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度及学习积极性是比较高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研究生对自己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不满意呢?
(一)研究生就业率下降
本次调查显示,有29.59%的学生是由于本科毕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才选择读研究生,对于读研究生后找份体面的工作持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研究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2004年之前我国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之后几年持续下滑,北京大学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7月底,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已下降为66.66%,仅比本科生高1个百分点。[2]这说明研究生对国家政策和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开始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二)高校培养模式与工作岗位对研究生的要求存在差距
扩招前,研究生教育可以称之为“精英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就业选择主要为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等。然而,随着研究生的持续扩招,传统的研究生就业大部分已饱和。有人将2004年之后硕士研究生就业走向归纳为四个方面:抢占中学教育市场、从事非学术性事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去、就业地域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转移。[3]与此同时,硕士生就业期望不断调低,最近3年内硕士的平均月薪为4839元,而北京大学调查中,54.12%的硕士研究生已将可接受工资起点调低至2000—3000元。[4]
由此可见,社会对研究生的工作能力要求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生不得不面对其他学历群体的就业竞争,然而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明显滞后不少,研究生期间注重的仍然是研究、写作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要求逐年提高,而对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文科类专业)的关注与培养少之又少。研究生心智已日趋成熟,对自己及现状已有较清醒的认识,当他们意识到读完研究生又要挤入“找工作”的历史洪流时,迫切渴望能得到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
(三)研究生扩招让研究生导师力不从心
研究生扩招导致研究生导师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据教育部2006年统计,普通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已达到868213人,全国硕士生导师总数为14499人,师生比例达到1:16,人力资本供给明显不足。[5]
我国1978年刚恢复研究生招生,直到研究生扩招前,每个导师招收的研究生数量都很少,一个专业的研究生加起来也许还不及现在一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多。因此,那时候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呵护有加,同专业的导师们还可以顾及到别的同行指导的学生。因此,那时候只有“专业壁垒”,而现在又多了一个“导师壁垒”,[6]不同导师顾及自己的研究生都力不从心,更无暇顾及别的学生了。研究生选择了导师后似乎就框死在一个狭小的研究范围内,对别的领域知之甚少。因此有学生抱怨研究生导师指导不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基于受教育满意度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虽然只从研究生的角度看问题,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研究生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满意度低主要来源于研究生就业状况不理想、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够等方面,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机制
研究生就业率下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部分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由于研究生背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导致其在择业过程中局限于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就业地区仅限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内地大中城市。[7]二是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由于几年前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100%,学校把精力基本上花在了本科生就业指导上,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健全。
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研究生就业指导机制。鉴于当前研究生管理现状,我们认为可以建立研究生导师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为辅的就业指导群体。
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进行指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而且必须关注其就业动态,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心理指导、提供相关就业信息等。研究生辅导员、班主任应随时关注并及时发布研究生的就业信息,对整体研究生思想动态、就业心态等进行了解并指导。
(二)改进研究生导师指导机制
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基本采取“学生←→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决定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一旦选择,由于存在“导师壁垒”,学生大都跟本学科其他方向的指导老师交往甚少,因此对本学科其他领域的了解也甚少。同时,由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无形中变成了“徒弟跟师父”的形式,一旦自己的导师没空,学生便会感觉出现“无人管”的空白地带,也因此出现研究生对导师指导工作的不满。
我们认为,对研究生的教育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对多”(一位导师指导多位研究生)的指导方式是唯一的或者是最佳的模式,应该尝试“多对多”(多位导师指导多位研究生)的方式,以期打破“导师壁垒”。之所以提出“多对多”的方式,是因为虽然目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绝对值在增加,但并不是每位导师的研究生人数都在增加,那些兼行政岗位、职称较高的指导老师往往带的学生比较多,而新上的年轻导师指导学生比较少。兼行政岗位的指导老师时间本来很有限,如果还要指导更多的学生,自然就无暇顾及。
若能规定一个专业的研究生由本专业的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有问题可以跟任何导师提问,有需要可以跟任何导师做实验或做课题,指导老师空闲的时候应该是对本专业所有研究生负责,而不仅仅是自己名下的那几个,那这样的指导机制或许对研究生的学习更有利。
(三)加强实践教学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招聘不再是“学历至上”、“唯学历是用”,而是更趋实际,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重工作经验”。研究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劲敌往往是几年前已走入社会的大学同学,甚至是十几年前的中学同学,面对企业要求的“重能力和工作经验”,研究生文凭已没有太多优势。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我国高校大都有实习基地建设这样的项目,但是派上用场真正给学生实习的场所并不多。因此加强实践教学重点不是方法与口号,而是如何落实实践教学机制的问题。高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真正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利用导师课题,带动学生参与科研,培养科研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春水,熊忠东.研究生就业形势及策略.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J].2008(2):210.
[2]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北京人才市场报[D].2007.
12.28.
[3]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分析.中国人事报[D].2006.
3.31.
[4]卫炜.反思就业率与学历例挂现象.http :∥www. sina.
com.cn,2009.6.12.
[5]钱诚,王建民.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教发展与评估[J].2009,(1):84-99.
[6]王处辉.从当研究生到指导研究生——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有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8,(10):10-13.
[7]李敏.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过度的表现及影响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35.
本文是唐玉凤教授主持的湖南省财政厅及湖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实践研究(08B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研究生 受教育满意度 调查与思考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研究生招生规模年递增的速度是平均26.9%,2000年到2009年研究生扩招近4倍。[1]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面对国家的政策与高校的教育管理措施,研究生教育现状如何呢?《高校研究生教育问题研究》课题调研组对此进行了调研,调研面向湖南省高校各类研究生,发出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1.7%。问卷涉及研究生教育的多个方面,本文仅就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现状
所谓受教育满意度,是指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感知的满意程度。本文对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的调查涉及国家政策层面、学校教育管理层面、学生自我评价等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图1—4(图表的标题即为问卷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研究生认为国家政策对人才发展有利的仅占1.02%,而认为对人才发展不利的比例高达37.76%。尤其是文科类研究生,认为国家政策对人才发展不利的比例为43.75%。
对自己所在学校目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评价普遍偏低,46.94%的人比较满意,35.71%的人表示不满意。对导师开展研究生工作总的评价不满意率为18.37%,其中文科类学生不满意率为25%,远远高于理科类学生的8.82%。对自我表现非常满意的学生仅占3.06%,对自己不满意的学生占20.41%。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不高,尤其是文科类研究生,对国家政策和导师指导工作满意度比理科类研究生更低。
二、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低的原因何在?当问到“你是否喜欢你所学的专业”时,只有5%的研究生选择了“不喜欢”,41%的研究生选择了“喜欢”或“非常喜欢”,44%选择了“比较喜欢”;研究生课程的到课率也比较高,其中学位课有97.96%的研究生“每次参加”或“经常参加”;专业选修课有80.61%的研究生“每次参加”或“经常参加”。说明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度及学习积极性是比较高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研究生对自己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不满意呢?
(一)研究生就业率下降
本次调查显示,有29.59%的学生是由于本科毕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才选择读研究生,对于读研究生后找份体面的工作持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研究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2004年之前我国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之后几年持续下滑,北京大学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7月底,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已下降为66.66%,仅比本科生高1个百分点。[2]这说明研究生对国家政策和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开始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二)高校培养模式与工作岗位对研究生的要求存在差距
扩招前,研究生教育可以称之为“精英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就业选择主要为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等。然而,随着研究生的持续扩招,传统的研究生就业大部分已饱和。有人将2004年之后硕士研究生就业走向归纳为四个方面:抢占中学教育市场、从事非学术性事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去、就业地域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转移。[3]与此同时,硕士生就业期望不断调低,最近3年内硕士的平均月薪为4839元,而北京大学调查中,54.12%的硕士研究生已将可接受工资起点调低至2000—3000元。[4]
由此可见,社会对研究生的工作能力要求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生不得不面对其他学历群体的就业竞争,然而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明显滞后不少,研究生期间注重的仍然是研究、写作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要求逐年提高,而对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文科类专业)的关注与培养少之又少。研究生心智已日趋成熟,对自己及现状已有较清醒的认识,当他们意识到读完研究生又要挤入“找工作”的历史洪流时,迫切渴望能得到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
(三)研究生扩招让研究生导师力不从心
研究生扩招导致研究生导师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据教育部2006年统计,普通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已达到868213人,全国硕士生导师总数为14499人,师生比例达到1:16,人力资本供给明显不足。[5]
我国1978年刚恢复研究生招生,直到研究生扩招前,每个导师招收的研究生数量都很少,一个专业的研究生加起来也许还不及现在一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多。因此,那时候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呵护有加,同专业的导师们还可以顾及到别的同行指导的学生。因此,那时候只有“专业壁垒”,而现在又多了一个“导师壁垒”,[6]不同导师顾及自己的研究生都力不从心,更无暇顾及别的学生了。研究生选择了导师后似乎就框死在一个狭小的研究范围内,对别的领域知之甚少。因此有学生抱怨研究生导师指导不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基于受教育满意度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虽然只从研究生的角度看问题,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研究生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满意度低主要来源于研究生就业状况不理想、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够等方面,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机制
研究生就业率下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部分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由于研究生背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导致其在择业过程中局限于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就业地区仅限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内地大中城市。[7]二是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由于几年前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100%,学校把精力基本上花在了本科生就业指导上,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健全。
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研究生就业指导机制。鉴于当前研究生管理现状,我们认为可以建立研究生导师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为辅的就业指导群体。
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进行指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而且必须关注其就业动态,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心理指导、提供相关就业信息等。研究生辅导员、班主任应随时关注并及时发布研究生的就业信息,对整体研究生思想动态、就业心态等进行了解并指导。
(二)改进研究生导师指导机制
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基本采取“学生←→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决定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一旦选择,由于存在“导师壁垒”,学生大都跟本学科其他方向的指导老师交往甚少,因此对本学科其他领域的了解也甚少。同时,由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无形中变成了“徒弟跟师父”的形式,一旦自己的导师没空,学生便会感觉出现“无人管”的空白地带,也因此出现研究生对导师指导工作的不满。
我们认为,对研究生的教育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对多”(一位导师指导多位研究生)的指导方式是唯一的或者是最佳的模式,应该尝试“多对多”(多位导师指导多位研究生)的方式,以期打破“导师壁垒”。之所以提出“多对多”的方式,是因为虽然目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绝对值在增加,但并不是每位导师的研究生人数都在增加,那些兼行政岗位、职称较高的指导老师往往带的学生比较多,而新上的年轻导师指导学生比较少。兼行政岗位的指导老师时间本来很有限,如果还要指导更多的学生,自然就无暇顾及。
若能规定一个专业的研究生由本专业的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有问题可以跟任何导师提问,有需要可以跟任何导师做实验或做课题,指导老师空闲的时候应该是对本专业所有研究生负责,而不仅仅是自己名下的那几个,那这样的指导机制或许对研究生的学习更有利。
(三)加强实践教学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招聘不再是“学历至上”、“唯学历是用”,而是更趋实际,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重工作经验”。研究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劲敌往往是几年前已走入社会的大学同学,甚至是十几年前的中学同学,面对企业要求的“重能力和工作经验”,研究生文凭已没有太多优势。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我国高校大都有实习基地建设这样的项目,但是派上用场真正给学生实习的场所并不多。因此加强实践教学重点不是方法与口号,而是如何落实实践教学机制的问题。高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真正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利用导师课题,带动学生参与科研,培养科研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春水,熊忠东.研究生就业形势及策略.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J].2008(2):210.
[2]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北京人才市场报[D].2007.
12.28.
[3]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分析.中国人事报[D].2006.
3.31.
[4]卫炜.反思就业率与学历例挂现象.http :∥www. sina.
com.cn,2009.6.12.
[5]钱诚,王建民.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教发展与评估[J].2009,(1):84-99.
[6]王处辉.从当研究生到指导研究生——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有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8,(10):10-13.
[7]李敏.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过度的表现及影响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35.
本文是唐玉凤教授主持的湖南省财政厅及湖南省教育厅研究项目“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实践研究(08B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