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与文学创作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s8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集体无意识以一种可能性存在于个体的记忆中,并在一定情况下被启动。它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了本能和原型两个部分。荣格认为,像艺术创作这样象征性的作品,其创作源泉仅仅可以从“集体无意识”这一领域中探寻,并在人类形成顿悟后产生。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文学创作 原型 吝啬鬼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29
  Abstract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exists in the individual's memory as a possibility and is activated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Its content is original, including both instinct and archetype. Jung believes that the source of creation for such symbolic works as artistic creation can only be explored from the field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and will be produced after humans form an epiphany.
  Keyword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literature; archetype; misers
  1 集体无意识与原型
  在现代艺术领域里,“原型”大致从这两方面进行解释,其一是作者创作某艺术形象是依照的现实生活“模特”,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原型就是他的表兄弟阮久孙,这类“原型”属于形而下学的概念,只涉及现实层面;其二是西方理论中代表的事物“本源”,这类“原型”属于形而上学的概念,涉及包括心理学、神学、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本文基于后者的“原型”解释展开论述。
  “原型”由集体无意识衍生,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首先提出,并终其一生展开研究。荣格由于思想与弗洛伊德相近,早年师从弗洛伊德,但却由于和他在“性”的看法上的分歧最终决裂。荣格部分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发展为“分析心理学”,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集体无意识区别于个体无意识,它的存在与个体后天的经验几乎无关,它的内容可能人类究其一生都无法触及;而个体无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则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压抑了的心理内容。“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两者的总和也就是“无意识”内容的全部。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称为“祖先的记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是祖祖辈辈慢慢积累而来的。它的时间跨度很大,但具有稳定性,其主要内容几乎不会改变,只会在每个时代的变迁中存在一些细微的变异。通常认为,由于祖先们反复的情景体验形成了“集体无意识”,这一“集体无意识”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中,并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荣格认为,“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外显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中存在一致性,因为那是人类祖先的生活印记,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复和积淀了上亿万次,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基本模式,在个体心理过程如知觉、想象、领悟、情感中保持着同质性。在荣格的视域中,“原型”是“领悟”的典型模式,人类在面临反复发生和普遍一致的“领悟”情境的时候,就是接触到了“原型”。荣格持诗性的态度对“原型”进行界定,并指出“原型作为一种形象,可能是妖魔,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某种活动,他们在历史长流中反复出现,只要有自由表现的创造性幻想,他们就存在。”他认为,原型最初以一些具体的可以被感知的图像呈现,因此可以被知觉;但是当这些原型经过了成千上万次重复并深深地被刻入人们的心理结构中之后,它就从可以被知觉的图像或者其他形式的记忆表象转变为没有确定内容意象形式,并在人们的心理过程中发生作用,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模式。
  2 集体无意识、原型与文学创作
  在文学作品中,“原型”不仅仅在意象层面产生作用,它甚至作用于整个作品的构思与情节。“原型”是人们在面对某种事物时的一种先定倾向,属于具有一致性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亦然。
  从批评的“原型”视野来看,作家或艺术家本身并不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他们其实被艺术奴役者,是作品创作的灵感的工具。灵感作为创作的主体,是作家或艺术家内心集体无意识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反映。在荣格的视角,亦有“个人的艺术家”与“艺术家的个人”两种称呼,前者仅仅是艺术家这一自然人,后者则为作品创作的灵感;两者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以集体无意识为基点的创作灵感才是创作的主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文化积累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文化、情绪、情感、性格、精神、习俗等的沉淀;并且这种沉淀无一例外地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集体无意识推动了艺术作品的产生,可以这么说,艺术家们的作品中远远超越了他们自身,因为这样的作品在引起讀者共鸣的时候,读者的情感也受到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因此作品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感情。就像荣格所说,“原型其实是人类精神与命运的碎片,残余者我们的祖先千万年文化中重复的情感与精神,尽管略有区别,但是大体上是沿着一致的路线;它就像是心理深层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流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流淌”。一旦人类再次面对那种曾帮助原始意象形成的情境的时候,这种情形随之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3 欧洲四大吝啬鬼形象分析
  本文针对吝啬鬼这一文学作品形象,选取欧洲四大吝啬鬼展开分析,以期进一步阐释集体无意识对艺术作品的意义。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以及果戈里笔下的泼留希金可以说是欧洲文学史上几个著名的典型吝啬鬼形象。尽管这四个吝啬鬼的形象是由不同作家在不同时期创造的,但是却有着超越历史与地域的惊人相似——极度贪婪与吝啬。这就是集体无意识在发挥作用的结果。极度贪婪与吝啬作为个体对待财富的一种负面态度,其区别为:贪婪是对财富的过分索取,吝啬是对给予财富时的过分小气;这四个“吝啬鬼”在生活中疯狂追求财富,在索取时极度贪婪,在给予时非常小气,他们是绝对拜金的,他们把金钱看作生活的唯一目标与信念,金钱完全主宰了他们的个体意识与行为。
  集体无意识通过作家的灵感体现,灵感通过作品呈现,莎士比亚、莫里哀、巴尔扎克以及果戈里的作品中的“吝啬鬼”都存在着以下惊人的相似点:
  其一,敛财时的狂热性。他们在作品中都是拥有万贯家产的大富翁,不管是拥有倾城家产的阿巴贡和夏洛克,还是作为索寞城首富、坐拥一千七百万法郎家产的葛朗台,亦或是富甲一方、拥有上千农奴的泼留希金。尽管他们很有钱,但是却有着极其丑恶的发家史。夏洛克为了让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通无阻,在法庭上要求借款人割肉还债;阿巴贡舍不得现金,竟用破烂垃圾来放债取息;葛朗台钻政治上的小空子,投机取巧,以不合理的方式巧取豪夺;泼留希金使用捡、骗、偷、抢等方式不分有用无用,盲目地疯狂敛财。
  他们的贪婪,也让手下的人为之遭罪。兰斯洛特终日为夏洛克奔走效命,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饿的皮包骨头;阿巴贡为了找茬不给下人东西,每逢过节或放假总与他们吵架,以此为借口从下人手中赚钱;葛朗台则是让手下的佃户们每周进贡粮食、蔬菜、家禽等给他;泼留希金残酷地剥削手下农奴,导致了他们的逃离与死亡。“吝啬鬼”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追逐利益,疯狂敛财。
  其二,敛财时的人伦泯灭。普通人敛财大多是为了消费,为了自己与家人一起享受生活,而“吝啬鬼”们却罔顾人伦,将妻子、儿女都当做敛财的工具,毫无人性。夏洛克为了让女儿替自己看财,极力限制女儿与外界交往,最终使得女儿无奈带上钱财与情人私奔;阿巴贡为了敛财,不顾儿女的心意,执意要儿子娶有钱媳妇,让女儿嫁给有钱的老爷;葛朗台只认钱不认人,为了财产逼走侄儿,谋取岳母、妻子的外婆和外公留下的遗产,克扣妻女日常用度,骗取女儿对妻子财产的继承权;泼留希金亦是吝啬到六亲不认,女儿结婚他只送去了“诅咒”,儿子服兵役写信给家里要钱买衣服,他不仅送了“诅咒”,还与其断绝了父子关系。
  其三,敛财时的病态性。四个吝啬鬼对金钱的贪婪是极度病态的,他们只在乎钱,只想疯狂敛财,而根本不注重金钱的使用价值。他们日夜看护、欣赏自己的金钱,早已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夏洛克认为金钱比生命还重要;阿巴贡宁愿半夜饿的睡不着去马棚偷吃荞麦,也要守好自己的金钱;葛朗台会半夜将自己关在密室,爱抚、欣赏、把玩自己的金币,并将金币放进桶里,紧紧的箍好,还会抢夺女儿的定情信物,甚至在临死前还会想要占有镀金的十字架;泼留希金很有钱,却将自己弄得跟乞丐一样,衣衫褴褛,屋里又破又恶心。他们的拜金达到了精神变态的地步,已经完全丧失了一个人的正常生活。
  这四个“吝啬鬼”不仅仅是疯狂的聚敛金钱,而且他们都以非常吝啬的守财奴身份出现,可恨又可悲。在英国商业资本不断增长的16世纪末,夏洛克坚持资产阶级的高利贷剥削,与慷慨的商人安东尼斗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在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17世纪,阿巴贡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可以用积累商品的方式来聚敛财富,束缚了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趋于成熟的18世纪,葛朗台尽管拥有知识、抓住机遇、深谙价值规律,也精于通过债券的手段获取财富,却依然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让它失去了其使用价值;而泼留希金作为俄国封建社会即将灭亡的一个农奴主,仓库里、院子里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堆积如山,但本人吃穿用度极其寒酸。
  在荣格的视角中,集体无意识是至高无上的,它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也一直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从以上论述以及欧洲四大“吝啬鬼”形象的作品阐述中,我们明显感知到集体无意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产生了灵感,使得作品存在一种“先定倾向”;而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产生共鸣,这其实是集体无意识被作品唤醒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 屈正平.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5.
  [2] 程金城.原型的批判与重释[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
  [3] 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A].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C].陜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 冯川.神话人格——荣格[M].长江文藝出版社,1996:95.
  [5] 巴尔扎克著.欧也妮·葛朗台[M].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 莎士比亚著.威尼斯商人[M].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7] 莫里哀著.吝啬鬼[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0.
  [8] 果戈里著.死魂灵[M].满涛,许庆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 要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教育教学一站式平台是对教育变革的一次有效尝试:平台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理念,通过第一版本的一站式平台第一期选修的学生数达到240人,学生反映课程内容编排紧凑,先导课程与主要课程安排合理。通过平台课程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人工智能行业动态。对比计算机专业同层次的其他选修课程,无论是选修人数、课程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证明了一站式平台是切实可行的,符合现代智慧教育的教学理念
期刊
摘 要 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建构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开发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材是关键。基于移动终端资源(二维码)的新形态教材迎合了“互联网+”时代背景应运而生的“融媒体”潮流。新形态教材将传统纸质教材与教学资源包括视频、动画、电子书、在线测验、师生互动讨论等一体化建设,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教学资源云体系。开发与建设思政类新形态教材,提升思政类辅助教材的内涵与外延,提高思
期刊
摘 要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优质建设的主要考量要素,对高职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做出了顶层设计。本文归纳总结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借鉴法国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有益经验,提出新商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 新商科 高职教育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
期刊
摘 要 翻转课堂近几年被广泛关注,然而其所引发的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都需要时间去实践和探索。本文以“志愿者管理”线上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工具的分析选择、框架设计、实践验证三个阶段,梳理出三个PBL并行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在其他实践性强的高校文科教学中加以推广。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在线教育 问题式学习 项目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期刊
摘 要 土壤生態学是生态学的新兴分支学科,并逐渐成为了生态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生态学专业土壤生态学实验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课时设置、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以期为生态学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学专业 土壤生态学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期刊
摘 要 “食品专业英语”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为了培养具备一定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与国内外业界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食品工程卓越人才,食品专业英语课程应结合基础理论、国内外生产需求和专业前沿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因“才”施教。基于该教学形式,课题组从食品专业双语教学的内在需要、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食品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机制。  
期刊
摘 要 现有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缺乏层次化和体系化、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涯成长需求和客观需要。以实践为导向重新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 以实践为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1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服务社会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社会对高校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品位的提升需要高校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地方政府希望通过高校集聚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服务“三农”是高校重要使命,高职院校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类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办学价值的根本作
期刊
摘 要 社會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开展讲座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分析了不同类型讲座的主要作用,即:课堂的延伸、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人文教育的良好方式;大学生教育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下,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讲座 人文教育 学术氛围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在任何组织中,元老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商业组织和高等教育领域。元老身上的精神品质深刻影响着学院的发展,塑造了学院的独特文化。本文以北航可靠性学院的元老精神“为民精神”为例,积极探索以元老精神为核心,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挖掘元老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优势,探索从理论到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这对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元老精神 大学生 思政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