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们国家大力提倡树立良好家风,弘扬醇厚家风,这实在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家风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既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也是人生道德底色的力量。我的家庭很平凡,普普通通,既谈不上书香门第,更说不上家学渊源,只是勤劳善良人家。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寻找记忆中的家风印记,一股暖流便脉脉涌上心间。
下班,归家。五岁的儿子沐辰正伏桌吃饭,今晚是他最爱的鸡蛋炒饭。米饭颗颗粒粒,晶莹透亮,蛋花金黄,葱末翠绿,明快清爽的一小碗,隔着两间屋,香气都直往鼻子里钻。这是我厨艺高超的母亲信手拈来的美味,当然,为她的孙儿做,更添上一份爱的调料。
“吃什么好东西啦?”我逗辰辰。
“爸爸,奶奶给我做的鸡蛋炒饭,你也快来吃一口吧!”小家伙舀了一小勺就来迎接我。
“不吃不吃,爸爸待会儿再吃!”我正想躲让,辰辰已把小勺送到我嘴边:“你就吃一口吧,奶奶做的鸡蛋炒饭最香了!”儿子如此“孝顺”,为父只有“领情”,一口含进嘴里,一天的疲惫也全都吞进肚里。
辰辰回到桌前,又舀上一勺走向厨房,母亲正在里面忙碌着,换着花样地准备一家人三餐中最重要的晚餐。“奶奶,你也吃一口吧!”母亲笑容从心头绽放:“我的心啊,奶奶做给你吃的,你吃了奶奶就开心。”
“奶奶,你辛苦了,你吃了我也开心。”辰辰小脸写满认真。母亲吃了一口,儿子心满意足,又意犹未尽,继续舀一勺给爷爷,再舀一勺给妈妈。等全家人都尝过了,他才狼吞虎咽地大口吃起饭来。
我对母亲说:“妈,你看辰辰到底是咱们家的孩子,多像咱们家人啊!”母亲会心一笑,立刻明白我的意思:“这孩子跟你小时候一样,有点好东西留给你,你都要先给大人尝过之后再吃。他也不嘴馋,这么小,心里就能想着别人。”
听着母亲的话,不禁感慨真是“若父莫如子,知子莫若母”啊!欣喜之余,我也回想起儿时的记忆片段……
在我小学一年级那时,家离学校很远,放学之后,要等上很久,直到母亲下了班赶来接我再回家。那时母亲还不会骑自行车,接上我要走一段路,再乘上公共汽车,二十分钟后才能到家,到家已是近六点。若是在冬天,寒冷夜幕下的南京城已是满城灯火。
母亲总搀着我一步紧着一步地赶向公交站台,手攥着我的手,紧紧地,生怕我跟不上她的脚步。我也确实跟得累,但我不敢说“妈,你慢点”之类的话,因为我知道辛劳的母亲赶回家还有很多很多的活儿等着她。
走过鼓楼鸡鸣酒家时,母亲便会停下脚步来。老南京人都知道鸡鸣酒家是一家老字号国营餐馆,鸡鸣汤包最为正宗有名,还有外卖的大肉包,皮白馅大滋味浓,咬下一口,滋滋直冒油。若是客人不急不赶,买了包子坐进大堂里,还有骨头汤或是鸡汤免费供应。
母亲总是怕我饿。若是时间允许,她便会带我坐进店面里,买上一笼汤包,端来一碗热汤,看着我一个一个全吃光。若是时间紧,她便买上两个大肉包塞给我,嘱咐我一边走一边吃。我怎肯自己独享这“美食”,怎能不知道母亲也一定是又冷又饿,我便先把包子递到母亲嘴边:“妈,你也咬一口吧。”母亲是个急性子,总是说一不二:“你快吃,妈不饿。”我也来了脾气:“你要不吃,那我也不吃了。”母亲知道我“拗”得很,便轻轻咬下一口包子皮,虽只是“意思一下”,在我的心里,能让母亲尝上一口,也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走上几步,我便接着使出机灵劲儿,“诱”母亲再咬一小口,就这样,两个包子我吃大半,母亲吃小半……寒冬下,母子二人的匆匆赶路也是热气腾腾,有滋有味。
岁月无痕,母亲已到了花甲之年。身体并不是很好,却也还算健朗。儿子上幼儿园时,上学放学都由母亲负责。母亲疼爱孙子,看到好看的童装,便会买给孙子。就在上周,母亲又买了一件漂亮的春装给辰辰。辰辰穿上显得格外精神,并稚声稚气地问母亲:“奶奶,你买漂亮的衣服给我,爷爷会不会说我们浪费啊?”
一听这话,母亲“扑哧”笑出声来。“爷爷批评你也不用怕,有我保护你呢!”辰辰的“童言无忌”一下触发起她心中的记忆——在我小的时候,母亲省吃俭用,却总爱把我打扮得干净清爽。有一次,她给我买了件新衣服,回家路上“逗”我:“你爸爸要是嫌这件衣服贵,跟我吵嘴,怎么办呢?”当时十岁的我,像个小男子汉挺起胸脯:“别怕,妈妈,爸爸要是跟你吵,有我帮你、护你!” 相隔二十多年,我们父子俩竟说出如此高度雷同的话语,怎能不让母亲开怀。
说起我的父亲,的确是个特别“抠”的人。“50后”的他赶上了知青下乡,吃的苦不是我这辈人能想象到的。直到我出生的八十年代初,父亲才从苏北农村返回城里,我的名字“凯宁”,便有盼父“凯旋归宁(南京)”之意。到了九十年代,他又受到“下岗”大潮的冲击,一度工作颠沛,家中经济拮据,若没有父亲的精打细算,母亲的艰苦朴素,是很难熬过那些苦日子的。那时,父亲的单位远在南京东郊的国营农场,赶上最忙的时节,直到晚上10点才下班。他本可在宿舍里将就一晚,但顾家的父亲总会蹬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骑上40分钟的路程赶回家里,只为看看我的作业,问问母亲一天的辛劳。由于路途遥远,父亲那辆破旧自行车时不时会在路上爆胎,可怜我的父亲便一颠一簸地“硬踩”回家,到家第一件事便是亲自为自行车補胎……等到全都忙好,早已过了凌晨。
父亲的“抠”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记得每到过年前,他们单位举行联欢会,每人发一盒当时还很稀奇的冰红茶和一些小零食,父亲总是一样都舍不得吃,装进口袋带回家来,冰红茶给我,小零食给母亲。我的“抠”父亲虽然总是沉默寡言,但心里装着妻儿和家庭。直到今天,母亲和我过年时买饮料,第一选择总是冰红茶,父亲还会纳闷:为什么不换别的品种?只有我和母亲心照不宣,相视一笑。
点点滴滴的事,来来往往的人,汇聚成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美食味道。这种味道是亲情的象征,是寒风里母亲塞给我的大肉包,是奶奶用心做给孙儿的蛋炒饭,是父亲干着喉咙带回来的冰红茶……这就是我的家风,很难用几句对仗工整的语句来概括,但是父亲母亲用他们朴素的一言一行教会我“百善孝为先”,教会我“家和万事兴”,教会我“心中有他人”,教会我“勤劳人家幸福多” ……淳朴的家风便在这充满温情的味道中传承延续。
我教儿子读一首儿歌《排排队,吃果果》时,才上中班的辰辰说:“排排队,吃果果,是要我们守纪律;你一个,我一个,是要我们懂得分享;妈妈没有来,给她留一个,是要我们心里想着家人。”这家风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他幼小的心田了。
下班,归家。五岁的儿子沐辰正伏桌吃饭,今晚是他最爱的鸡蛋炒饭。米饭颗颗粒粒,晶莹透亮,蛋花金黄,葱末翠绿,明快清爽的一小碗,隔着两间屋,香气都直往鼻子里钻。这是我厨艺高超的母亲信手拈来的美味,当然,为她的孙儿做,更添上一份爱的调料。
“吃什么好东西啦?”我逗辰辰。
“爸爸,奶奶给我做的鸡蛋炒饭,你也快来吃一口吧!”小家伙舀了一小勺就来迎接我。
“不吃不吃,爸爸待会儿再吃!”我正想躲让,辰辰已把小勺送到我嘴边:“你就吃一口吧,奶奶做的鸡蛋炒饭最香了!”儿子如此“孝顺”,为父只有“领情”,一口含进嘴里,一天的疲惫也全都吞进肚里。
辰辰回到桌前,又舀上一勺走向厨房,母亲正在里面忙碌着,换着花样地准备一家人三餐中最重要的晚餐。“奶奶,你也吃一口吧!”母亲笑容从心头绽放:“我的心啊,奶奶做给你吃的,你吃了奶奶就开心。”
“奶奶,你辛苦了,你吃了我也开心。”辰辰小脸写满认真。母亲吃了一口,儿子心满意足,又意犹未尽,继续舀一勺给爷爷,再舀一勺给妈妈。等全家人都尝过了,他才狼吞虎咽地大口吃起饭来。
我对母亲说:“妈,你看辰辰到底是咱们家的孩子,多像咱们家人啊!”母亲会心一笑,立刻明白我的意思:“这孩子跟你小时候一样,有点好东西留给你,你都要先给大人尝过之后再吃。他也不嘴馋,这么小,心里就能想着别人。”
听着母亲的话,不禁感慨真是“若父莫如子,知子莫若母”啊!欣喜之余,我也回想起儿时的记忆片段……
在我小学一年级那时,家离学校很远,放学之后,要等上很久,直到母亲下了班赶来接我再回家。那时母亲还不会骑自行车,接上我要走一段路,再乘上公共汽车,二十分钟后才能到家,到家已是近六点。若是在冬天,寒冷夜幕下的南京城已是满城灯火。
母亲总搀着我一步紧着一步地赶向公交站台,手攥着我的手,紧紧地,生怕我跟不上她的脚步。我也确实跟得累,但我不敢说“妈,你慢点”之类的话,因为我知道辛劳的母亲赶回家还有很多很多的活儿等着她。
走过鼓楼鸡鸣酒家时,母亲便会停下脚步来。老南京人都知道鸡鸣酒家是一家老字号国营餐馆,鸡鸣汤包最为正宗有名,还有外卖的大肉包,皮白馅大滋味浓,咬下一口,滋滋直冒油。若是客人不急不赶,买了包子坐进大堂里,还有骨头汤或是鸡汤免费供应。
母亲总是怕我饿。若是时间允许,她便会带我坐进店面里,买上一笼汤包,端来一碗热汤,看着我一个一个全吃光。若是时间紧,她便买上两个大肉包塞给我,嘱咐我一边走一边吃。我怎肯自己独享这“美食”,怎能不知道母亲也一定是又冷又饿,我便先把包子递到母亲嘴边:“妈,你也咬一口吧。”母亲是个急性子,总是说一不二:“你快吃,妈不饿。”我也来了脾气:“你要不吃,那我也不吃了。”母亲知道我“拗”得很,便轻轻咬下一口包子皮,虽只是“意思一下”,在我的心里,能让母亲尝上一口,也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走上几步,我便接着使出机灵劲儿,“诱”母亲再咬一小口,就这样,两个包子我吃大半,母亲吃小半……寒冬下,母子二人的匆匆赶路也是热气腾腾,有滋有味。
岁月无痕,母亲已到了花甲之年。身体并不是很好,却也还算健朗。儿子上幼儿园时,上学放学都由母亲负责。母亲疼爱孙子,看到好看的童装,便会买给孙子。就在上周,母亲又买了一件漂亮的春装给辰辰。辰辰穿上显得格外精神,并稚声稚气地问母亲:“奶奶,你买漂亮的衣服给我,爷爷会不会说我们浪费啊?”
一听这话,母亲“扑哧”笑出声来。“爷爷批评你也不用怕,有我保护你呢!”辰辰的“童言无忌”一下触发起她心中的记忆——在我小的时候,母亲省吃俭用,却总爱把我打扮得干净清爽。有一次,她给我买了件新衣服,回家路上“逗”我:“你爸爸要是嫌这件衣服贵,跟我吵嘴,怎么办呢?”当时十岁的我,像个小男子汉挺起胸脯:“别怕,妈妈,爸爸要是跟你吵,有我帮你、护你!” 相隔二十多年,我们父子俩竟说出如此高度雷同的话语,怎能不让母亲开怀。
说起我的父亲,的确是个特别“抠”的人。“50后”的他赶上了知青下乡,吃的苦不是我这辈人能想象到的。直到我出生的八十年代初,父亲才从苏北农村返回城里,我的名字“凯宁”,便有盼父“凯旋归宁(南京)”之意。到了九十年代,他又受到“下岗”大潮的冲击,一度工作颠沛,家中经济拮据,若没有父亲的精打细算,母亲的艰苦朴素,是很难熬过那些苦日子的。那时,父亲的单位远在南京东郊的国营农场,赶上最忙的时节,直到晚上10点才下班。他本可在宿舍里将就一晚,但顾家的父亲总会蹬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骑上40分钟的路程赶回家里,只为看看我的作业,问问母亲一天的辛劳。由于路途遥远,父亲那辆破旧自行车时不时会在路上爆胎,可怜我的父亲便一颠一簸地“硬踩”回家,到家第一件事便是亲自为自行车補胎……等到全都忙好,早已过了凌晨。
父亲的“抠”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记得每到过年前,他们单位举行联欢会,每人发一盒当时还很稀奇的冰红茶和一些小零食,父亲总是一样都舍不得吃,装进口袋带回家来,冰红茶给我,小零食给母亲。我的“抠”父亲虽然总是沉默寡言,但心里装着妻儿和家庭。直到今天,母亲和我过年时买饮料,第一选择总是冰红茶,父亲还会纳闷:为什么不换别的品种?只有我和母亲心照不宣,相视一笑。
点点滴滴的事,来来往往的人,汇聚成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美食味道。这种味道是亲情的象征,是寒风里母亲塞给我的大肉包,是奶奶用心做给孙儿的蛋炒饭,是父亲干着喉咙带回来的冰红茶……这就是我的家风,很难用几句对仗工整的语句来概括,但是父亲母亲用他们朴素的一言一行教会我“百善孝为先”,教会我“家和万事兴”,教会我“心中有他人”,教会我“勤劳人家幸福多” ……淳朴的家风便在这充满温情的味道中传承延续。
我教儿子读一首儿歌《排排队,吃果果》时,才上中班的辰辰说:“排排队,吃果果,是要我们守纪律;你一个,我一个,是要我们懂得分享;妈妈没有来,给她留一个,是要我们心里想着家人。”这家风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着他幼小的心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