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带来机遇,为了解高校利用自媒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笔者通过对在校研究生抽样调查,分析数据,积极探索自媒体时代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正确把握自媒体的应用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关键词:自媒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211-02
20世纪60年代末,“新媒介”用语开始从美国等西方社会迅速传播开来,“第五媒体”——“新媒体”伴随着20世纪末的“第四媒体”(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应运而生,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自媒体”是学者们在分析“博客”发展时引入的一个新概念,是普通大众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向外自发提供与分享各种信息,經过即时通讯(如飞信、微信、QQ)、个人网页(如QQ空间、博客、微博)、浏览传输(如手机报、邮箱、网络U盘)等“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交流与传播。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创新教学模式,参与式传播
自媒体侧重于参与性,强调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动,由下而上的一种自发式传播。在传统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加入自媒体,不仅可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还可以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敢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看法与理解,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发展,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先进理论的宣传教育效果。
(二)拓展教育途径,发挥育人功能
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开发虚拟空间,依托网络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平台,增强理论教育的亲和力,拓展理论学习的参与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也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的基础上,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高校利用自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三)超越空间限制,建立长效机制
自媒体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与学习。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完善,需要借助网络平台不断更新,注入自媒体教育,可以把育人环境开放化,加速先进理论的渗透力,将教育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了解高校利用自媒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现状,笔者以本校在读一年级至三年级的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向部分文、理、工科的男生、女生发放调查问卷和简短访问。通过抽样调查,搜集分析数据,总结高校利用自媒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叫好不叫座”
大多数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不同的自媒体方式进行对外交流,但是对自媒体定义的理解却微乎其微,如果不举例说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自媒体”。由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高校硬性规定的学习任务,也是教师传授理论,学生了解理论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因此,利用自媒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几乎是一个盲区,学生除了上课考试等学习任务外,几乎不会利用自媒体进行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学生普遍认为利用自媒体学习理论很重要,但是宣传效果“叫好不叫座”,对高校红色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宣传网站关注甚少,利用自媒体进行学习和宣传的学生更少。
(二)形式主义化
学生普遍认为自媒体传播的可信度不高,目前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自媒体的内容、操作、发布等缺乏监控与管理。传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强调以文字叙述为主,缺乏形式多样,图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形式主义严重,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实践性不强。如今,各大高校为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实现传统德育和网络德育相结合,开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史党建类红色教育网络平台,但流于形式,成为摆设,收效甚微。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即“三进”),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首先要培养师生的自觉意识,主动运用自媒体。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官方网络授课平台,进行网络课堂教学,一对多地集中讲授党史、国情、政治等,把理论的先进内容和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结合校本课程传授给学生,突显教学内容的人文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鼓励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使其常态化、普遍化。打造后台自媒体教育平台,建立“我的网业”,以班级为单位,实名制注册,把课后作业无纸化,形式多样化。学生可以自己制作网页,上传视频、音频、图片等,撰写小论文,交流感想,关注时事政治,发表感慨,给理论学习提建议等网上自发行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参政议政热情,突破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淡化课堂课后学习教育的界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生活化、自主化。
(二)从“纯理论教育”到“实践论教育”
为避免自媒体教育的简单化、短期化、表面化,理论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用结合”的长效促学机制上,使自媒体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化为长期有效的活动。第一,建立校园自媒体。利用自媒体门槛低、易操作的特点,建立校园自媒体,促进教育公平、资源共享,让每个教师、学生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即使没有电脑,也可以用手机“DIY”式制作自己的“传媒”,使自媒体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高校还可以尝试用手机报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造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分层次、分对象的有针对性传播。师生可以随时订阅与此相关的形式各异的资讯,参与评论互动;管理员可以依据订阅量的消长和定时回访,及时调整方案,完善内容,满足师生的差异化需求。为了增强校园自媒体的声音,手机报应把学校报道变得短小精悍,易于广大师生接受;多反映基层党群组织的动态,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使其发自内心地参与校园自媒体建设与理论学习。第二,建立学生自媒体。除了建立校园官方自媒体,高校还必须营造“民间自媒体”氛围,形成“官民合一、校生合一”的双向体系。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依托,建立学生自己的自媒体信息平台,例如“红社团”、“红色经典”、“当代高校核心价值观论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学会”,发挥他们在现实生活与网络环境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一批具有媒介素养,擅长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的学生骨干,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和理论研讨工作,细化理论为小知识点,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其他学生提高政治意识,塑造亲民近民的服务理念,在不经意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教。第三,建立“微调研”“微实践”。高校必须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学生配备“双师型”导师,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实习指导。高校宣传、学工、团委等部门以“挑战杯”“科技立项”为首开展学术竞赛的“网上网下”活动,积极配合思想政治教学部门,鼓励和引导学生结合课程要求和自身专业特点,申报各类创新项目,开展实际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学术科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德育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形成一系列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有效果的校园科学文化活动。在校园自媒体的大量宣传下,在导师科研指导和实习指导下,深入社会基层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教育学生理智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现实问题,提高认知水平,如何运用先进理论进行改善。要求学生把调研成果通过自媒体进行交流宣传,学校还可以进行榜样教育,从中挑选出典型案例、优异成果展示在校园网、手机报、学生网络社区上,自然而然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相结合,使他们真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切实感受“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人文关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参考文献:
[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
[2]周念荣,方红军.校园自媒体[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3]魏巍,杨一丹.“自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政宣导初探——以研究生校园媒体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2,(12).
[4]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5]陶维之.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6]邓军彪,甘日栋.新方法和途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重要课题[J].传承,2010,(27).
关键词:自媒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211-02
20世纪60年代末,“新媒介”用语开始从美国等西方社会迅速传播开来,“第五媒体”——“新媒体”伴随着20世纪末的“第四媒体”(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应运而生,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自媒体”是学者们在分析“博客”发展时引入的一个新概念,是普通大众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向外自发提供与分享各种信息,經过即时通讯(如飞信、微信、QQ)、个人网页(如QQ空间、博客、微博)、浏览传输(如手机报、邮箱、网络U盘)等“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交流与传播。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创新教学模式,参与式传播
自媒体侧重于参与性,强调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动,由下而上的一种自发式传播。在传统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加入自媒体,不仅可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还可以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敢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看法与理解,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发展,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先进理论的宣传教育效果。
(二)拓展教育途径,发挥育人功能
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开发虚拟空间,依托网络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平台,增强理论教育的亲和力,拓展理论学习的参与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也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的基础上,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高校利用自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三)超越空间限制,建立长效机制
自媒体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与学习。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完善,需要借助网络平台不断更新,注入自媒体教育,可以把育人环境开放化,加速先进理论的渗透力,将教育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了解高校利用自媒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现状,笔者以本校在读一年级至三年级的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向部分文、理、工科的男生、女生发放调查问卷和简短访问。通过抽样调查,搜集分析数据,总结高校利用自媒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叫好不叫座”
大多数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不同的自媒体方式进行对外交流,但是对自媒体定义的理解却微乎其微,如果不举例说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自媒体”。由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高校硬性规定的学习任务,也是教师传授理论,学生了解理论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因此,利用自媒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在高校几乎是一个盲区,学生除了上课考试等学习任务外,几乎不会利用自媒体进行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学生普遍认为利用自媒体学习理论很重要,但是宣传效果“叫好不叫座”,对高校红色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宣传网站关注甚少,利用自媒体进行学习和宣传的学生更少。
(二)形式主义化
学生普遍认为自媒体传播的可信度不高,目前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自媒体的内容、操作、发布等缺乏监控与管理。传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强调以文字叙述为主,缺乏形式多样,图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形式主义严重,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实践性不强。如今,各大高校为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实现传统德育和网络德育相结合,开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史党建类红色教育网络平台,但流于形式,成为摆设,收效甚微。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即“三进”),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首先要培养师生的自觉意识,主动运用自媒体。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官方网络授课平台,进行网络课堂教学,一对多地集中讲授党史、国情、政治等,把理论的先进内容和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结合校本课程传授给学生,突显教学内容的人文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鼓励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使其常态化、普遍化。打造后台自媒体教育平台,建立“我的网业”,以班级为单位,实名制注册,把课后作业无纸化,形式多样化。学生可以自己制作网页,上传视频、音频、图片等,撰写小论文,交流感想,关注时事政治,发表感慨,给理论学习提建议等网上自发行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参政议政热情,突破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淡化课堂课后学习教育的界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生活化、自主化。
(二)从“纯理论教育”到“实践论教育”
为避免自媒体教育的简单化、短期化、表面化,理论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用结合”的长效促学机制上,使自媒体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化为长期有效的活动。第一,建立校园自媒体。利用自媒体门槛低、易操作的特点,建立校园自媒体,促进教育公平、资源共享,让每个教师、学生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即使没有电脑,也可以用手机“DIY”式制作自己的“传媒”,使自媒体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高校还可以尝试用手机报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造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分层次、分对象的有针对性传播。师生可以随时订阅与此相关的形式各异的资讯,参与评论互动;管理员可以依据订阅量的消长和定时回访,及时调整方案,完善内容,满足师生的差异化需求。为了增强校园自媒体的声音,手机报应把学校报道变得短小精悍,易于广大师生接受;多反映基层党群组织的动态,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使其发自内心地参与校园自媒体建设与理论学习。第二,建立学生自媒体。除了建立校园官方自媒体,高校还必须营造“民间自媒体”氛围,形成“官民合一、校生合一”的双向体系。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依托,建立学生自己的自媒体信息平台,例如“红社团”、“红色经典”、“当代高校核心价值观论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学会”,发挥他们在现实生活与网络环境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一批具有媒介素养,擅长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的学生骨干,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和理论研讨工作,细化理论为小知识点,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其他学生提高政治意识,塑造亲民近民的服务理念,在不经意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教。第三,建立“微调研”“微实践”。高校必须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学生配备“双师型”导师,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实习指导。高校宣传、学工、团委等部门以“挑战杯”“科技立项”为首开展学术竞赛的“网上网下”活动,积极配合思想政治教学部门,鼓励和引导学生结合课程要求和自身专业特点,申报各类创新项目,开展实际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学术科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德育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形成一系列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有效果的校园科学文化活动。在校园自媒体的大量宣传下,在导师科研指导和实习指导下,深入社会基层开展调研和实践活动,教育学生理智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现实问题,提高认知水平,如何运用先进理论进行改善。要求学生把调研成果通过自媒体进行交流宣传,学校还可以进行榜样教育,从中挑选出典型案例、优异成果展示在校园网、手机报、学生网络社区上,自然而然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相结合,使他们真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切实感受“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人文关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参考文献:
[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
[2]周念荣,方红军.校园自媒体[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3]魏巍,杨一丹.“自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政宣导初探——以研究生校园媒体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2,(12).
[4]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5]陶维之.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6]邓军彪,甘日栋.新方法和途径: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重要课题[J].传承,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