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中学的孩子,如果存在行为上的各种问题的话,那么他们在早年一定有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与他人交流困难的经历。大量的研究表明,这些交流上的困难很多是形成于童年时期。“安全依赖感”来自于孩子的母亲——尽管主要的抚养者并非一定是孩子生理意义上的母亲——赋予了孩子自尊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带给孩子安全感和自我评估的意识。孩子的依赖感越强,他们就越能形成对他人的信任并正确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也就越能带着理解和自信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发现,母亲在哺乳、游戏和前三个月的抑郁期内对孩子传达出来的信息的反应和敏感程度能够暗示孩子在快一岁的时候,这种“安全依赖感”发展到何种程度。如果母亲在照顾孩子期间对孩子传达出的信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孩子在之后的发展中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往往体现出一种缺乏安全依赖感的倾向。
我们都知道在关于“阅读力恢复”的例子中,由于孩子没有在早期获得阅读的技能,就必须在后天进行培养,而在获取行为能力和技能方面,这一点也同样适用。早期安全依赖感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尽管如此,如果能够锁定到底哪一方面缺失并加以补救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的。当我们遇到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必须向心理学专家寻求帮助;但是,班主任如果能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指导,就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这正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教师们发现,他们总是在批评学生哪里做得不对,却从不对以后应该怎么做提出建议。
这一番批评将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班主任如何运用辅导规划更好地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对原因和结果做出分析以及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些人担心,过多关注于行为会使人们沦为繁文缛节的践行者。我们都会记得,那些啰嗦的大人总是命令我们“好好说话”“别那么做”,或者“要说‘请’”。还是有很多教师会认为行为规范的辅导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此。
有趣的是,教育的不公正现象之一就是,一些学生总是带着“不愉快”的心情跨入校门,大多数时候是通过不恰当的语调和面部表情体现出来的。有时,表露出不愉快的心情无可厚非,人们也能理解。但即使如此,我们大多数人也希望限制感情的外露,以便找到解决争端的积极对策。相关的问题就是:
学生是否意识到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学生是否意识到这种情感的表露对他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
20世纪70年代的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他们会仔细观察每个人性格的外在表现,而关于这方面我们总是浅浅地谈及。这就是“孩子们对自控力和记忆处理的理解”。无怪乎专家曾说:
年龄小的孩子们对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情感回应二者的关系也心知肚明。但是同10岁或10岁以上的大龄儿童相比的话,他们很少能意识到情感方面的精神因素,以及情感隐藏和情感外露二者可能产生的冲突。
辅导规划中应该对这一问题给出进一步明确的表述:
“人们通常会流露出什么样的表情,如果……?”
“如果有人带着上述表情走进办公室,其他人会做何感想?”
“教师因为你不作声而对你严加批评,你会选择哪一种表情?”(提供要进行选择的照片)
调查表明,那些不受同学们欢迎的学生往往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判断不准确,因此对他人的感情也错误地理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理解力和控制力也在不断加强,但对这个调查中的男孩子来说却不是这种情况。下列的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为如何帮助那些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一些提示性的建议。辅导规划是否能促进所有学生的理解力和自控力的发展呢?
结果表明,正常的男孩子和适应能力差的男孩子之间的主要区别不是他们亟待表现出的情感,而是在面临责难的时候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说那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缺乏控制策略方面的知识是极为草率的。但是,尽管他们具备某些知识,他们发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或者对所面临的责难给予回应,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事实上,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适应力差的学生,尽管他们不能主动地提出控制策略.但是在实验指导者的提示下,他们仍然能够说出相应的策略加以回应。
仍有大量的调查研究支持一种所谓的“常识”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年轻人自己的行为结果会影响到他人对这种结果的反应,反过来会影响年轻人以后的行为。反抗型的孩子会比被动抱怨型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行为方式,积极自信的孩子往往同他们的同龄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班主任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对此加以理解和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我们发现,母亲在哺乳、游戏和前三个月的抑郁期内对孩子传达出来的信息的反应和敏感程度能够暗示孩子在快一岁的时候,这种“安全依赖感”发展到何种程度。如果母亲在照顾孩子期间对孩子传达出的信息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孩子在之后的发展中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往往体现出一种缺乏安全依赖感的倾向。
我们都知道在关于“阅读力恢复”的例子中,由于孩子没有在早期获得阅读的技能,就必须在后天进行培养,而在获取行为能力和技能方面,这一点也同样适用。早期安全依赖感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尽管如此,如果能够锁定到底哪一方面缺失并加以补救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的。当我们遇到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必须向心理学专家寻求帮助;但是,班主任如果能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指导,就会对学生有很大帮助。这正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教师们发现,他们总是在批评学生哪里做得不对,却从不对以后应该怎么做提出建议。
这一番批评将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班主任如何运用辅导规划更好地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对原因和结果做出分析以及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些人担心,过多关注于行为会使人们沦为繁文缛节的践行者。我们都会记得,那些啰嗦的大人总是命令我们“好好说话”“别那么做”,或者“要说‘请’”。还是有很多教师会认为行为规范的辅导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此。
有趣的是,教育的不公正现象之一就是,一些学生总是带着“不愉快”的心情跨入校门,大多数时候是通过不恰当的语调和面部表情体现出来的。有时,表露出不愉快的心情无可厚非,人们也能理解。但即使如此,我们大多数人也希望限制感情的外露,以便找到解决争端的积极对策。相关的问题就是:
学生是否意识到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
学生是否意识到这种情感的表露对他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
20世纪70年代的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他们会仔细观察每个人性格的外在表现,而关于这方面我们总是浅浅地谈及。这就是“孩子们对自控力和记忆处理的理解”。无怪乎专家曾说:
年龄小的孩子们对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情感回应二者的关系也心知肚明。但是同10岁或10岁以上的大龄儿童相比的话,他们很少能意识到情感方面的精神因素,以及情感隐藏和情感外露二者可能产生的冲突。
辅导规划中应该对这一问题给出进一步明确的表述:
“人们通常会流露出什么样的表情,如果……?”
“如果有人带着上述表情走进办公室,其他人会做何感想?”
“教师因为你不作声而对你严加批评,你会选择哪一种表情?”(提供要进行选择的照片)
调查表明,那些不受同学们欢迎的学生往往对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判断不准确,因此对他人的感情也错误地理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理解力和控制力也在不断加强,但对这个调查中的男孩子来说却不是这种情况。下列的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为如何帮助那些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学生提供了一些提示性的建议。辅导规划是否能促进所有学生的理解力和自控力的发展呢?
结果表明,正常的男孩子和适应能力差的男孩子之间的主要区别不是他们亟待表现出的情感,而是在面临责难的时候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说那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缺乏控制策略方面的知识是极为草率的。但是,尽管他们具备某些知识,他们发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或者对所面临的责难给予回应,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事实上,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适应力差的学生,尽管他们不能主动地提出控制策略.但是在实验指导者的提示下,他们仍然能够说出相应的策略加以回应。
仍有大量的调查研究支持一种所谓的“常识”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年轻人自己的行为结果会影响到他人对这种结果的反应,反过来会影响年轻人以后的行为。反抗型的孩子会比被动抱怨型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行为方式,积极自信的孩子往往同他们的同龄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班主任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对此加以理解和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