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来源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850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既是时代提出的任务, 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逻辑与本质需求。文章基于新型导学关系探索高素质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导师应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前沿科学知识、科技创新成果、科研经验、科研方法融入教育教学活动,联合学校提供优质学术平台,严格科研训练,建立良好科研氛围,传授研究方法与技能,引导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学习,激发创新思维与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与科研能力。研究生应明确科研目标、加强自主学习、有效管理科研时间、保持学术追求、坚守科研规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团队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在学校、导师、研究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狠抓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产学研用”融通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双一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导学关系;培养质量;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47-04
   “双一流”建设是以一流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带动一流师资建设、一流人才培養和一流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的扎实工程 [1]。研究生教育被认为是引领“双一流”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2-3],其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与前景的一个基本标志[4]。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已经不再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需要独立的创造性工作,绝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修心养性做研究。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试验设计、组织实施、总结归纳、论文写作等综合能力的过程,是科研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尤为凸显的是导学关系异化,这既折射出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困境,又消蚀着优良学风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建构以价值取向为基础、真挚情感为动力、知识交往为手段、共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互馈导学关系,探索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水平整体提升,是回应社会关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一、研究生
   研究生是我国科学研究队伍的重要生力军,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一般来说,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从大学生向研究生转变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在思想意识、学习方法和工作思路上有一些转变。第一,明确研究目标,培养创新思维。研究生学习是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创造知识的飞跃过程,融会贯通已学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开展相关交叉学科的自主学习、文献与案例研讨,并通过专题研究升华与创新理论知识,进而培养学术思维与科研敏锐性[6]。第二,研究生应尽早全身心融入科研过程。除了一年级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外,应提高查阅文献的能力,养成多花时间阅读本学科中英文主流期刊的习惯,了解科研动态,发现科学问题,理清研究思路,学会归纳总结,多动手作实验作模拟,寻找创新点,尽快融入研究任务并付诸实施。在读文献前,一定要明确自己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把这个原则铭记于心,就不会偏离主题,有效提高学术思维与研究能力[7]。第三,研究生应善于管理科研时间,并保证有足够的研究时间。只有合理管理好时间,时间才能变得相对自由,研究生身心才能健康,才能更有效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时间是从热爱开始变得充裕的,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台湾作家唐诺认为:“当你说没有时间时,其实不是真的没有时间,而是你分配时间或时间排序的问题。”第四,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应不断树立小目标。比如本周要解决什么问题、阅读哪些文献、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自我目标的实现,不仅可以带来获得感,激发科研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有效解决遇到的学术难题,提高研究效率。第五,充分利用学校和导师提供的资源,重视读研期间的每一个培养过程。研究生要积极主动学习自己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知识积累,花时间、下功夫完成导师安排的任务,锻炼自身的组织实施能力与科研能力。另外,研究生应秉承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认真听取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多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学术交流与沟通。第六,研究生应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建立学习室独有的科研文化,营造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使室友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研究,提高自律性;研究生应坚持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及时主动向导师汇报本阶段的问题、探索、思考及进展,以个体为单元的群体自主学习方式督促学生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发现新观点[8]。第七,研究生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系统掌握研究方法与技巧。通过读文献、查资料,总结前人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在与导师沟通的基础上自主设计试验来解决发现的问题,在实践中锻炼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第八,研究生在思想上应认识到科研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对自己的研究内容有正确的认识,有一定的方向、目标及清晰的框架,在科研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导师反馈,平衡科研、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创建良好积极向上的科研动力,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专注力。第九,研究生应遵守学术规则、端正态度。读研期间应遵守学校、院系及研究组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范,树立学习室的主人翁意识,爱护并建设实验室,注重安全、整洁、节约,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摒弃投机心理。第十,研究生应保持持续的学术热情,并学会实时调整科研状态。学术热情是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推动力,也是“学术入门人”通往学术成功之路的内驱力[9]。第十一,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既可以提高自身的交流表达能力、拓宽知识面、拓展国际视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科研思路,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团队合作、优势互补,完善研究内容,提高研究质量。    二、导师
   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是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环节[10]。与本科生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工作的系统性以及学术前沿问题意识,难点在于每个研究生的背景与性格都不尽相同,无法用统一的模式来培养。为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的指导方式应以传授“理念”为主,辅以传授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学习能力、科研动力以及抗干扰因素的适应性水平。第一,强化立德树人,规范师生价值共同体。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是培养人才的前提[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研究生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课题组研究人员,都需要从品格修养、学术诚信、学术水平、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全方位育人,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促进全面发展。第二,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学科特色、学科交叉、本研贯通、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生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优选具有所在学科专业深厚理论基础和与本学科交叉广博知识的任课教师,积极为研究生提供“金课”[12]。同时,根据人才培养的阶段差异,配以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学课程,增设足够数量的方法类、交叉类、实践类课程,注重本硕博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贯通与衔接,更大效度地发挥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13]。第三,学术修养。任课教师应具有其所在学科专业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与本学科交叉的广博知识,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授课中保持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在传授最新、最精知识的同时,为研究生树立榜样,用实际行动告诫研究生作研究应具备的工作态度[14]。第四,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15]。导师应帮助研究生把握科研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培养过程中,通过确定难度适中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鼓励研究生参与多学科学术讨论与交流,在比较中挖掘自身方向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然后由研究生自行拓展,培养创新能力,完成更高层次的课题要求[16]。第五,导师应严格履行研究生科研训练标准,不苛求、不迁就。对研究生的科研想法给予一定的建议,帮助其制定个人的研究框架,合理规划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对研究生的生活与科研给予一定的空间,既要关注研究结果,也要重视研究过程,对于完成阶段性目标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未完成任务的学生,了解困难,再予以解决[17]。第六,注重人文关怀,巩固师生情感共同体。导师应从“过来人”的角度传授学习及科研经验,与研究生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使其少走弯路,同时相信研究生的能力,留给研究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把定期组会讨论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过程,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反馈信息,观察研究生的兴趣点,因人而异进行指导。同时,倾注师者所能给予也应给予的仁爱与关怀,积极引领研究生与自身以及其他成员之间加强情感联系与心灵对话。第七,个性化分类培养。导师要以人为本、因材施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个性化的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让每个研究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充分发展自身优势,发挥主观创造性[18]。导师要尊重和了解研究生的个性,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订灵活的培养计划。导师要有民主的作风,不压制研究生创作的欲望和思想的火花,而是鼓励、欣赏研究生的独创。第八,在培养过程中导师需要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进行思想上的引领和专业上的指导。导师应合理分配科研任務。在充分了解研究生特长及科研兴趣的基础上,分阶段、分目标地研究课题任务,把大目标分解为多个小目标,让研究生明确每个小目标需要做的内容,并规定完成的时间,从文献阅读、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与记录、组会汇报、文本撰写等多方面锻炼研究生的科研能力[19]。第九,导师应加强监管指导,构建良好学术氛围。对于自觉性较差的研究生,可采用单独询问的方式适当增加检查频率,了解研究生进度缓慢的原因,若是不用功导致进度不佳,可单独进行沟通,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若是遇到技术难题,则协同攻关共同解决。第十,优化师生知识共同体,促进成果产出。身体力行地坚持严谨求实的学术原则,引导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提升师生知识共同体的知识生产效益与知识治理能力,通过学术沙龙、项目协作等方式实现其知识增值与效益最大化,促进师生知识共同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第十一,规范论文写作过程。写文章是研究生最接近实战的一种训练,是建立自信心、完善逻辑思维,提高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第十二,建立优质的研究平台和健全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导师应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科研平台,并根据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制定适合课题组发展的多元化奖助评选标准[20],提高奖助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精神,从而更好地满足各类研究生的实际需求[21]。
   三、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框架
   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导师、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具有健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情操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第一,需要良好校园环境和氛围的滋养与熏陶,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协同体系,在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下倡导一种基于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科学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22]。第二,良好的导学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23]。整个培养过程导师与学生相辅相成,师生关系对研究生的学习体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正确处理好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完善师生成长共同体,优化配置育人资源,推动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良性生态发展[24]。第三,做好传帮带、加强团队合作。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建立团结奋进、友好和谐的学习室文化,个人与同门相互交流、支持与帮助,同门尤其是前辈能在更加具体的细节上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第四,导师的作用在于“导”而不在于“师”,通过导师与学生沟通和讨论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术创新,提升科研水平[25]。具体方法框架如图1所示。    四、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已由增量式发展逐步转变为内涵式发展,而培养一名高质量的研究生,需要高校、导师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高校应遵循研究生教育基本规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切实深化推进通专融合、本研贯通、分类培养等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应从发现问题、查阅文献、试验设计、组织实施、语言表达,以及归纳总结这几个方面逐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做一个拼搏进取、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人。导师应真正把握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含义,对每个研究生都要精雕细琢、因材施教,不仅要培养其综合科研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发现问题的习惯、途径、思维与方法。总之,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学生、高校三方需同心同德、相互扶持、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建构以价值取向为基础、真挚情感为动力、知识交流为手段、共赢发展为目标的新型导学关系。在信任、尊重、理解、松弛有度、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帮助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并培养其持续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个性发展和科研素养训练相统一的“校—师—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21-03-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耿有权.“双一流”建设视域中的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
  [3]张俊宗,熊华军.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123456”准则——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1).
  [4]朱宏清,陈鸣曦.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2009(3).
  [5]李润洲.研究生实证论文写作的进阶之路——一种教育学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
  [6]郭月兰,汪霞.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与实践取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2).
  [7]张睿,张伟.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5).
  [8]崔延强,曾鸣鸣,段有德,等.基于“互联网+主文献制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2).
  [9]刘银华.工科研究生工程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思考[J].高教学刊,2016(3).
  [10]朱志勇,刘婷.“挣扎的尘埃”:研究生学术热情变化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2).
  [11]林仕尧.德育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理论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6).
  [12]陈卉,刘慧,李晨希.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13).
  [13]陈谦,李爱东,叶鹏飞.新型工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以南京大学现代应用与工程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14]夏雨,余颖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下课程建设的探讨[J].科教导刊,2020(26).
  [15]吴伟,何秀,姜天悦,等.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8(21).
  [16]周叶中,夏义堃,宋朝阳.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武汉大学的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
  [17]袁本涛,杨佳乐,王传毅.变革中的硕士生培养目标:概念、动力与行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2).
  [18]別敦荣.个性化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个人经历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6).
  [19]戴瑜兴,黄守道.工科研究生开发类选题中科研能力的培养[J].大学教育科学,2008(2).
  [20]张茂聪,陈萍,范晓婷.我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应然、异化及回归之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2).
  [21]施亚玲,李晴虹,向兴华,等.保障与激励相协调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构建研究——基于13所高校的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
  [22]陈颖,屈晓婷.基于全过程育人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J].思想教育研究,2009(2).
  [23]董云川,李敏.研究生教育规律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5).
  [24]李孝更,蔡国春.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6所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7).
  [25]张荣祥,马君雅.导学共同体:构建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新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9).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浆肌钙蛋白Ⅰ、脑钠肽和右心功能检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70例,依据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右心功能障碍组32例和未见右心功能障碍组3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不良事件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cTnⅠ和BNP水平与右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未见右心功能障碍组急性肺栓塞患者相比,右心功能障碍组患者呼吸困难表
目的观察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接受治疗的鞘膜积液的男性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开放性横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鞘状突环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主要包括单侧和双侧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出血量;观察两组患儿对侧隐匿性开放鞘状突、无开放鞘状突、积液自行回
目的探讨影响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mPCNL)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6月因肾结石或/和输尿管结石住院并行mPCNL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发热分为研究组(发热组)21例和对照组(非发热组)75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mPCNL术后发热21例(21.88%)。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组成与mPCNL术后发热无相
目的分析研究对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联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的效果,为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80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牙弓夹板颌间结扎术,观察组采用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联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牙龈指数、软垢指数及菌斑指数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和小剂量瑞芬太尼对小儿全身麻醉后苏醒期拔管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3~8岁择期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麻醉苏醒时随机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L组,n=32)及瑞芬太尼组(R组,n=28)。手术结束停止静脉注射丙泊酚,L组停止输注瑞芬太尼,给予利多卡因1.5 mg/kg;R组则维持瑞芬太尼靶浓度2.0 ng/ml直至拔除气管内导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前(T1
目的探析高频超声联合钼靶X线摄影诊断乳腺肿块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肿瘤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120例乳腺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钼靶X线摄影术,观察组采用高频超声联合钼靶X线摄影;观察两组检查方法的阳性率及病理特征检出率。结果观察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926,P=0.0431),经病理检查,乳腺癌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
目的研究血浆中总胆固醇(TC)、脂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为脑血管病的预防与及早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112例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每组56例,检测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对比观察两组血浆中TC、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各项血脂生化指标异常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血浆中T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未
目的探讨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晚期肿瘤中重度疼痛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晚期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硫酸吗啡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起效
目的研究香烟烟雾提取物对肺腺癌A549细胞中S100A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3%香烟烟雾提取物的培养基处理肺腺癌A549细胞,对照组培养基不含香烟烟雾提取物。分别收集培养1、2、3周的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S100A2 mRNA和S100A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经香烟烟雾提取物处理1、2、3周后,肺腺癌A549细胞中S100A2 mRNA表达量逐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下单侧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5年3月90例ASA Ⅰ~Ⅲ级在全身麻醉下行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将其按照麻醉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6),常规麻醉诱导之后应用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并调节其浓度,将BIS水平维持在40~60。观察组给予1 μg/kg的负荷剂量后以0.4 μg/(kg·h)维持,对照组则给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