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投票决定后,幼儿开始在饲养区饲养小白兔,然而在9月底,小白兔突然离开了。为了缓解幼儿的悲伤,我们一起阅读了绘本《蜉蝣的一生》,故事里的男孩与蜉蝣度过了有趣而又短暂的时光,这让幼儿回忆起和小白兔互动的场景。就在此时,泽泽小朋友把他在家里和妈妈一起孵化的小鸡视频给其他幼儿看。看了视频后,幼儿又萌发了养小鸡的想法。经过泽泽的同意,这只出生不久的小鸡在10月中旬来到了中三班,大家为它取名“小黄”。
鸡笼打扫记
11月上旬,泽泽像往常一样来到幼儿园以后,找了一位小助手,一起为小黄整理笼子。他们戴上手套,拿着报纸来到笼子边,泽泽打开鸡笼,单手捉起小黄,接着双手捧住小黄高高举起,在原地转了好几圈,一边转还一边说着:“小鸡,小鸡……”一旁的陌陌一手拿着干净报纸一手拿出脏报纸,泽泽看到以后也走过来帮忙,将笼子中的脏报纸全部放在了垃圾桶上,并且双手向下压实,接着取出小黄的食盘在垃圾桶上方刮了几下,向我展示粘在上面的米粒。在我的建议下,他将食盘放入水池中泡着。陌陌一直在努力将笼子下方的抽板拉出,他使劲地拉抽板的一角,可连试好几次都没有将抽盘拉出,便放弃了。陌陌将笼子中的粪便清理干净后,开始将干净的报纸铺入笼子中。这时,泽泽也过来帮忙了,他一下子就将笼子的抽板抽了出来,把上面的粪便倒入垃圾桶,发现没有倒干净后又倒了一遍。接着两人合作将三张新报纸放入笼子,放回抽板。泽泽抱起小鸡准备放入笼子,这时陌陌表达了自己想要抱抱小鸡的意愿:“泽泽,我来放,我来放。”于是泽泽将小鸡递给了陌陌,自己拉开笼子将下面的脏报纸整理好,陌陌则将小鸡轻轻地放入笼子。放好小鸡后,两人又拿起一旁的扫帚,开始清扫地面。
我的思考:很显然,小鸡小黄已成为幼儿的团宠,每个幼儿都期待可以和泽泽一起打扫鸡笼。陌陌虽是第一次来打扫,却知道要做哪些事情。可见他平时一定很关注小鸡,从其他同学的行为中积累了一定的间接经验,对打扫鸡笼的流程不陌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依然遇到了问题,比如说打不开抽板。虽然幼儿在交流中获得了照顾小鸡、打扫鸡笼的间接经验,但仍需通过实际操作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结,获得成长。陌陌很喜欢小鸡,也非常渴望抱一抱小鸡,但是他依然先进行工作,在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向泽泽提议自己来抱小鸡,这展现了他具有良好的坚持性和目标意识。泽泽是班级的小鸡专家,他打扫鸡笼和抱起小鸡的动作都非常熟练。抱着小鸡兴奋地转圈的行为,表现了他对自己孵出来的小鸡浓浓的喜爱之情,但是他不独占,在同伴提出想要抱一抱小鸡的时候,非常愿意将自己喜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
小鸡旅行记
一天,我发现泽泽和豪豪在讨论着什么。豪豪说:“笼子都快装不下它了,可以把它放出来吗?”泽泽摇头:“不可以的,它会跑到其他地方去。”豪豪提议:“那我们带小鸡去散步怎么样?”泽泽眼睛一亮:“好啊,好啊,去旅行,去旅行。”我追问:“你们想带小鸡去哪里旅行呢?”泽泽说:“我要带它去玩滑滑梯,从最高的地方滑下来,把它绕晕。”这时,其他幼儿都围了过来,听了泽泽的话哈哈大笑。于是,我趁机组织幼儿集体讨论带小鸡去哪里旅行。煊煊说:“我要带小鸡去玩蹦床,让它跳得高高的。”潼潼否定了这个建议:“不行不行,太危险了,小鸡如果摔死了怎么办?”泽泽又说:“那就带它去草丛,可以玩捉迷藏。”豪豪表示担忧:“如果走丢了怎么办?”这时,我提议大家一起去户外寻找适合小鸡旅行的地方。说走就走,孩子们一起来到户外,沿着幼儿园里大大小小的路,寻找自己想带小鸡旅行的地方。豪豪来到沙池边后就不停地在说:“我要带小鸡来玩沙。”我问:“为什么想带小鸡来沙池?”豪豪一边伸出手指画了一个圈,一边说:“这样小鸡不会跑掉。”旁边有幼儿抢着说:“对,小鸡还能吃沙子呢。”还有幼儿说:“万一沙子里有蚯蚓,小鸡还能吃蚯蚓呢。”我又问:“如果小鸡便便了怎么办?”潼潼:“要带好报纸,我们把小鸡的便便拿走。”泽泽:“还要带好鸡饲料,小鸡饿了可以吃。”……回到教室后,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开始计划小鸡的第一次旅行。
我的思考:带着小鸡去旅行是幼儿的奇思妙想。也许因为阅读过绘本《蜉蝣的一生》,幼儿特别想带小鸡去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滑滑梯、蹦床。这是幼儿对自己玩过的游戏内容、游戏场地的回忆与选择,也是他们将旧经验与新经验建立联结的过程。为了帮助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我们走到户外,在每一个真实的场地进行讨论。在户外,幼儿不仅检验了自己的原有想法,还发现了沙池、轮胎、草坪等其他适宜旅行的场地。在教师的提醒下,幼儿关注了小雞拉便便、吃东西等问题。通过这一次实地考察,幼儿对之前提出的计划进行了反思与修改。
计划结束后,我们决定带小鸡去沙池里玩一玩。“既然要带小鸡去沙池玩,那我们需要准备一些什么吗?”我问幼儿。潼潼说:“要带好报纸,小鸡可以在上面便便。”泽泽说:“要带上小鸡的食物。”睿睿说:“还有铲子,可以给小鸡挖蚯蚓。”
“那你们想怎么和小鸡一起在沙池里玩呢?”我继续问道。泽泽说:“我知道了,我们可以和小鸡一起挖沙子。”睿睿说:“对,可以挖到蚯蚓给小鸡吃。”雯雯反驳:“你们都在玩,谁来管小鸡啊?”潼潼接着说:“对呀,踩到小鸡了都不知道。”“那到底怎么玩更合适呢?是和小鸡一起玩还是分开来玩?”我接着问。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小朋友先在沙池里建构地盘,完成后请小鸡到沙池里来玩,大家一起在周围观察小鸡,看看它喜欢在谁建的地盘玩。
幼儿开始了在沙池中的建构活动,由于沙池不够大,幼儿分成两组分批进行活动。第一组幼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堆高沙子。他们有的用小桶做模具一层一层往上堆,有的用铲子不停地把沙子铲到一处堆得像小山的。有意思的是,第二组幼儿与第一组幼儿截然相反,选择了往下挖深。松软的沙子给幼儿的挖掘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刚刚挖走一铲沙子,又有新的沙子滑到了洞里。在幼儿的努力下,沙池中多出了几个深坑,坑与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天,幼儿一起带着小鸡来到沙池里,大家将沙池围了起来,防止小鸡逃走。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小鸡离开了笼子,在沙地上慢悠悠地散着步。高高的沙堆,小鸡没去,低低的沙坑里,小鸡也没去。它一直跟着鸡饲料,谁拿着鸡饲料的盒子,它就跟着谁。幼儿轮流拿鸡饲料盒子,体验了一把小鸡奔向自己的感觉。 我的思考:小鸡旅行的活动,在幼儿一次次的选择中落下帷幕。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有许多做选择的机会。他们一起来决定带小鸡去哪里旅行、怎样带小鸡去旅行。游戏时面对和小鸡一起玩还是观察小鸡玩,幼儿的选择令我惊讶。他们从小鸡的安全需要出发,将陪伴与观察作为游戏的目的,体现了他们对小鸡的热爱之情。幼儿改造沙地时有目的地选择游戏的内容(堆、挖)并联想小鸡怎么玩的场景(“我要挖个地下隧道,小鸡可以在里面跑来跑去”)。我突然觉得这里幼儿和小鸡很像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商量怎么带小鸡玩的过程很像教师备课思考的过程。教师平时的一点一滴都被幼儿看在眼里,有时候幼儿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还多。
挖蚯蚓去
带小鸡玩沙的过程中,在沙坑里挖蚯蚓给小鸡吃的想法令泽泽难以忘怀,他每天都会和其他幼儿、教师讨论有关挖蚯蚓的话题。一次户外课堂游戏时,泽泽向大家介绍了他的挖蚯蚓计划:“我想要挖蚯蚓给小鸡吃,我需要铲子,水和树叶,先用水把泥土弄湿,再把树叶放在旁边吸引蚯蚓出来,然后用铲子挖。”有趣的计划吸引了五个孩子,于是挖蚯蚓六人组成立了。他们主动找好了需要的材料,在幼儿园的一块草坪地上开始了挖蚯蚓工程。他们确定好了挖掘的地方,将周围的落叶清理开来,用铲子在泥土上轻轻地压出一个点点,将水倒在泥土上,又摆放上一片树叶,等待蚯蚓到来。可是,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蚯蚓始终没有出现,第一次挖蚯蚓没有成功。
刚回到教室,泽泽就和伙伴们讨论了起来: “为什么挖不到蚯蚓呢?”“一定是那个地方没有蚯蚓。”“一定是我们挖得不够深。”“一定是蚯蚓不喜欢那种树叶。”……我问他们:“你们打算继续挖吗?”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继续挖。”我接着问:“那这一次你需要什么工具呢?泽泽:“我们要铲子,人太多了。”我说:“植趣园的铲子或许能够帮上忙,你下次挖蚯蚓的时候可以去借用。”
过了两天,户外活动的时候,他们打算继续挖蚯蚓。挖掘的工作开始了,这次的挖掘点与上次一样,只见他们一人一把铲子同时往泥土里挖,一边挖一边聊着:“这泥土好硬,我一定要挖深一点。”“蚯蚓在很深很深的地方。”“加油,加油。”不一会儿,一个小坑初见雏形。有几名成员觉得这里的泥土太硬,换到其他地方继续尝试。挖掘吸引了许多拿着剪刀收集小草的幼儿,他们把剪刀打开在泥土上一划,泥土就被划开了。泽泽:“哇,我知道了,剪刀也可以的,你们来帮我们一下。”剪刀、铲子齐上阵,土坑越来越深,蚯蚓依然不见踪迹。游戏结束了,我问大家:“下次还挖蚯蚓嗎?”“挖!”这次回答我的幼儿更多。恒恒还提议在土坑旁放上标志,防止其他小朋友破坏了土坑。
我的思考:从挖沙到挖泥是幼儿经验的连续。挖泥的过程中,幼儿感受了泥土的状态,探索了挖掘工具,验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更加强了对蚯蚓这种动物的认知:蚯蚓喜欢潮湿的泥土,冬天蚯蚓在泥土的深处。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幼儿具有自主权,他们自己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伙伴,并决定挖掘过程何时终止。虽然并未挖到蚯蚓,但我相信幼儿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仍然很多。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们对三个活动中幼儿主动选择的问题、选择背后的经验发展,以及三个活动发生的时间与场地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见下表)。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经验的连续性,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转换,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反思、选择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活动是草地与沙地、室内与室外的有机结合,幼儿有什么样的兴趣需要,就选择什么样的场地。
鸡笼打扫记
11月上旬,泽泽像往常一样来到幼儿园以后,找了一位小助手,一起为小黄整理笼子。他们戴上手套,拿着报纸来到笼子边,泽泽打开鸡笼,单手捉起小黄,接着双手捧住小黄高高举起,在原地转了好几圈,一边转还一边说着:“小鸡,小鸡……”一旁的陌陌一手拿着干净报纸一手拿出脏报纸,泽泽看到以后也走过来帮忙,将笼子中的脏报纸全部放在了垃圾桶上,并且双手向下压实,接着取出小黄的食盘在垃圾桶上方刮了几下,向我展示粘在上面的米粒。在我的建议下,他将食盘放入水池中泡着。陌陌一直在努力将笼子下方的抽板拉出,他使劲地拉抽板的一角,可连试好几次都没有将抽盘拉出,便放弃了。陌陌将笼子中的粪便清理干净后,开始将干净的报纸铺入笼子中。这时,泽泽也过来帮忙了,他一下子就将笼子的抽板抽了出来,把上面的粪便倒入垃圾桶,发现没有倒干净后又倒了一遍。接着两人合作将三张新报纸放入笼子,放回抽板。泽泽抱起小鸡准备放入笼子,这时陌陌表达了自己想要抱抱小鸡的意愿:“泽泽,我来放,我来放。”于是泽泽将小鸡递给了陌陌,自己拉开笼子将下面的脏报纸整理好,陌陌则将小鸡轻轻地放入笼子。放好小鸡后,两人又拿起一旁的扫帚,开始清扫地面。
我的思考:很显然,小鸡小黄已成为幼儿的团宠,每个幼儿都期待可以和泽泽一起打扫鸡笼。陌陌虽是第一次来打扫,却知道要做哪些事情。可见他平时一定很关注小鸡,从其他同学的行为中积累了一定的间接经验,对打扫鸡笼的流程不陌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依然遇到了问题,比如说打不开抽板。虽然幼儿在交流中获得了照顾小鸡、打扫鸡笼的间接经验,但仍需通过实际操作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结,获得成长。陌陌很喜欢小鸡,也非常渴望抱一抱小鸡,但是他依然先进行工作,在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向泽泽提议自己来抱小鸡,这展现了他具有良好的坚持性和目标意识。泽泽是班级的小鸡专家,他打扫鸡笼和抱起小鸡的动作都非常熟练。抱着小鸡兴奋地转圈的行为,表现了他对自己孵出来的小鸡浓浓的喜爱之情,但是他不独占,在同伴提出想要抱一抱小鸡的时候,非常愿意将自己喜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
小鸡旅行记
一天,我发现泽泽和豪豪在讨论着什么。豪豪说:“笼子都快装不下它了,可以把它放出来吗?”泽泽摇头:“不可以的,它会跑到其他地方去。”豪豪提议:“那我们带小鸡去散步怎么样?”泽泽眼睛一亮:“好啊,好啊,去旅行,去旅行。”我追问:“你们想带小鸡去哪里旅行呢?”泽泽说:“我要带它去玩滑滑梯,从最高的地方滑下来,把它绕晕。”这时,其他幼儿都围了过来,听了泽泽的话哈哈大笑。于是,我趁机组织幼儿集体讨论带小鸡去哪里旅行。煊煊说:“我要带小鸡去玩蹦床,让它跳得高高的。”潼潼否定了这个建议:“不行不行,太危险了,小鸡如果摔死了怎么办?”泽泽又说:“那就带它去草丛,可以玩捉迷藏。”豪豪表示担忧:“如果走丢了怎么办?”这时,我提议大家一起去户外寻找适合小鸡旅行的地方。说走就走,孩子们一起来到户外,沿着幼儿园里大大小小的路,寻找自己想带小鸡旅行的地方。豪豪来到沙池边后就不停地在说:“我要带小鸡来玩沙。”我问:“为什么想带小鸡来沙池?”豪豪一边伸出手指画了一个圈,一边说:“这样小鸡不会跑掉。”旁边有幼儿抢着说:“对,小鸡还能吃沙子呢。”还有幼儿说:“万一沙子里有蚯蚓,小鸡还能吃蚯蚓呢。”我又问:“如果小鸡便便了怎么办?”潼潼:“要带好报纸,我们把小鸡的便便拿走。”泽泽:“还要带好鸡饲料,小鸡饿了可以吃。”……回到教室后,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开始计划小鸡的第一次旅行。
我的思考:带着小鸡去旅行是幼儿的奇思妙想。也许因为阅读过绘本《蜉蝣的一生》,幼儿特别想带小鸡去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滑滑梯、蹦床。这是幼儿对自己玩过的游戏内容、游戏场地的回忆与选择,也是他们将旧经验与新经验建立联结的过程。为了帮助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我们走到户外,在每一个真实的场地进行讨论。在户外,幼儿不仅检验了自己的原有想法,还发现了沙池、轮胎、草坪等其他适宜旅行的场地。在教师的提醒下,幼儿关注了小雞拉便便、吃东西等问题。通过这一次实地考察,幼儿对之前提出的计划进行了反思与修改。
计划结束后,我们决定带小鸡去沙池里玩一玩。“既然要带小鸡去沙池玩,那我们需要准备一些什么吗?”我问幼儿。潼潼说:“要带好报纸,小鸡可以在上面便便。”泽泽说:“要带上小鸡的食物。”睿睿说:“还有铲子,可以给小鸡挖蚯蚓。”
“那你们想怎么和小鸡一起在沙池里玩呢?”我继续问道。泽泽说:“我知道了,我们可以和小鸡一起挖沙子。”睿睿说:“对,可以挖到蚯蚓给小鸡吃。”雯雯反驳:“你们都在玩,谁来管小鸡啊?”潼潼接着说:“对呀,踩到小鸡了都不知道。”“那到底怎么玩更合适呢?是和小鸡一起玩还是分开来玩?”我接着问。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小朋友先在沙池里建构地盘,完成后请小鸡到沙池里来玩,大家一起在周围观察小鸡,看看它喜欢在谁建的地盘玩。
幼儿开始了在沙池中的建构活动,由于沙池不够大,幼儿分成两组分批进行活动。第一组幼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堆高沙子。他们有的用小桶做模具一层一层往上堆,有的用铲子不停地把沙子铲到一处堆得像小山的。有意思的是,第二组幼儿与第一组幼儿截然相反,选择了往下挖深。松软的沙子给幼儿的挖掘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刚刚挖走一铲沙子,又有新的沙子滑到了洞里。在幼儿的努力下,沙池中多出了几个深坑,坑与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天,幼儿一起带着小鸡来到沙池里,大家将沙池围了起来,防止小鸡逃走。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小鸡离开了笼子,在沙地上慢悠悠地散着步。高高的沙堆,小鸡没去,低低的沙坑里,小鸡也没去。它一直跟着鸡饲料,谁拿着鸡饲料的盒子,它就跟着谁。幼儿轮流拿鸡饲料盒子,体验了一把小鸡奔向自己的感觉。 我的思考:小鸡旅行的活动,在幼儿一次次的选择中落下帷幕。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有许多做选择的机会。他们一起来决定带小鸡去哪里旅行、怎样带小鸡去旅行。游戏时面对和小鸡一起玩还是观察小鸡玩,幼儿的选择令我惊讶。他们从小鸡的安全需要出发,将陪伴与观察作为游戏的目的,体现了他们对小鸡的热爱之情。幼儿改造沙地时有目的地选择游戏的内容(堆、挖)并联想小鸡怎么玩的场景(“我要挖个地下隧道,小鸡可以在里面跑来跑去”)。我突然觉得这里幼儿和小鸡很像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商量怎么带小鸡玩的过程很像教师备课思考的过程。教师平时的一点一滴都被幼儿看在眼里,有时候幼儿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还多。
挖蚯蚓去
带小鸡玩沙的过程中,在沙坑里挖蚯蚓给小鸡吃的想法令泽泽难以忘怀,他每天都会和其他幼儿、教师讨论有关挖蚯蚓的话题。一次户外课堂游戏时,泽泽向大家介绍了他的挖蚯蚓计划:“我想要挖蚯蚓给小鸡吃,我需要铲子,水和树叶,先用水把泥土弄湿,再把树叶放在旁边吸引蚯蚓出来,然后用铲子挖。”有趣的计划吸引了五个孩子,于是挖蚯蚓六人组成立了。他们主动找好了需要的材料,在幼儿园的一块草坪地上开始了挖蚯蚓工程。他们确定好了挖掘的地方,将周围的落叶清理开来,用铲子在泥土上轻轻地压出一个点点,将水倒在泥土上,又摆放上一片树叶,等待蚯蚓到来。可是,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蚯蚓始终没有出现,第一次挖蚯蚓没有成功。
刚回到教室,泽泽就和伙伴们讨论了起来: “为什么挖不到蚯蚓呢?”“一定是那个地方没有蚯蚓。”“一定是我们挖得不够深。”“一定是蚯蚓不喜欢那种树叶。”……我问他们:“你们打算继续挖吗?”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继续挖。”我接着问:“那这一次你需要什么工具呢?泽泽:“我们要铲子,人太多了。”我说:“植趣园的铲子或许能够帮上忙,你下次挖蚯蚓的时候可以去借用。”
过了两天,户外活动的时候,他们打算继续挖蚯蚓。挖掘的工作开始了,这次的挖掘点与上次一样,只见他们一人一把铲子同时往泥土里挖,一边挖一边聊着:“这泥土好硬,我一定要挖深一点。”“蚯蚓在很深很深的地方。”“加油,加油。”不一会儿,一个小坑初见雏形。有几名成员觉得这里的泥土太硬,换到其他地方继续尝试。挖掘吸引了许多拿着剪刀收集小草的幼儿,他们把剪刀打开在泥土上一划,泥土就被划开了。泽泽:“哇,我知道了,剪刀也可以的,你们来帮我们一下。”剪刀、铲子齐上阵,土坑越来越深,蚯蚓依然不见踪迹。游戏结束了,我问大家:“下次还挖蚯蚓嗎?”“挖!”这次回答我的幼儿更多。恒恒还提议在土坑旁放上标志,防止其他小朋友破坏了土坑。
我的思考:从挖沙到挖泥是幼儿经验的连续。挖泥的过程中,幼儿感受了泥土的状态,探索了挖掘工具,验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更加强了对蚯蚓这种动物的认知:蚯蚓喜欢潮湿的泥土,冬天蚯蚓在泥土的深处。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幼儿具有自主权,他们自己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伙伴,并决定挖掘过程何时终止。虽然并未挖到蚯蚓,但我相信幼儿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仍然很多。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们对三个活动中幼儿主动选择的问题、选择背后的经验发展,以及三个活动发生的时间与场地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见下表)。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经验的连续性,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转换,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反思、选择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活动是草地与沙地、室内与室外的有机结合,幼儿有什么样的兴趣需要,就选择什么样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