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丝绸之路东段回中道西行,经过平凉、翻越六盘山后,如果不走天水、金城(今兰州)一线,将在今天甘肃、宁夏交界处的固原一带,穿过秦汉长城和一个很著名的古关隘——萧关,然后至甘肃靖远、景泰一带渡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
萧关,约建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担心匈奴进犯,迅速在北地郡与今天固原的接壤地带筑起长城,设立萧关,使这里成了由塞外朔方进入北地与关中的惟一通道,并派长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在此驻扎。西汉政权建立后,这里也是防范匈奴进犯的军事重镇,除安置军队外,还不断从山东等地迁徙大量居民来此定居,防范匈奴。到了前122~前88年,汉武帝先后六次马出萧关,巡视边塞,向匈奴显示武力,并勒令匈奴臣服。在匈奴西迁和丝绸之路贯通后,萧关随之也成了回中道上连接东西交通的要隘,并一直存续到了北宋时期,当时宋与西夏战争的分界线仍以萧关为界。直至到了现代社会,萧关也不时出现在众多诗文里,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
历史上的秦汉萧关,充满了铁马金戈、战鼓旌旄。据史书所载,匈奴在公元前166年的那次大规模入侵,是从朝那、萧关进入关中的。看来,要想寻找赫赫有名的秦汉萧关,须先得寻到朝那。于是,在2005年8月的一天清晨,几番周折,我站在了宁夏固原地区六盘山下的朝那古城遗址所在地——彭阳县古城镇。遗址为长方形,东西680余米,南北480余米,筑于汉代。因城中出土有著名的“朝那铭文鼎”而被确认。残存的朝那古城墙高约10米,底宽10余米,分为数段,散落在公路两边茂密的庄稼地及河道边。城内外是古城镇的居民区,一些“网吧”、“美容”、“足疗”之类的店铺招牌,给这个饱蘸着历史浓墨的古城镇,带来了些许现代化的气息。古城周围庄稼茂盛,林木苍翠。一条见证过历史的茹河,仍在城南静静地流淌。
2 200多年前,这里乌云笼罩、旌旗飘摇。古代的士兵,曾经在这里抗击过匈奴,曾经在这里守卫过家园。他们的鲜血,曾经渗入到萧关的黄土中,他们的遗骨,也许至今还抛撒在萧关的沟沟坎坎中,但是现在这儿却是这么的恬静和闲适。古城镇的居民,祖祖辈辈出生在萧关,却难以将萧关告诉我们。历史、战争,对他们来说实在是遥不可及。时间将历史定格在了公元前的那一刻,战争风云早就消散在了时空中,萧关也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
我与固原市博物馆的一位研究员取得了联系。他告诉我,他们也寻找了多年,但秦汉萧关的位置一直不能确定,只能说与朝那古城和周围的秦长城有着密切关系。
秦长城,在今天已属十分罕见了。记得在一部《望长城》的电视专题节目中,主持人千辛万苦,方在一牧羊人带领下,欣喜若狂地找到了一段田埂似的“秦长城”。而当我沿着309国道,驱车来到固原城西10余公里处一个叫孙家庄的地方时,状若游龙、从远处山坡上蜿蜒而来的战国秦长城的雄姿,让我激动不已!旁边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标志说明这的确就是战国秦长城,大约也是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秦长城了。这一段秦长城,虽多有坍塌,但垂直高度大都在4米以上,墩台高度则在10米左右,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自西北向西南,从这一片山梁上逶迤而去,直指六盘山下。北面望不见头,南面看不到尾。长城之外,百公里之内,村庄道路、山川地形尽收眼底,十分有利于观察和远望。紧挨着长城,一条古道伴着长城蜿蜒前行。道上尚能行车,只是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写满了历史的印痕。站在秦长城上极目四眺,8月的塞外,一片宁静,湛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雨做的云。此情此景,使人很难将它与2 000多年前的胡笳呜咽、金戈铁马联系在一起。萧关虽然不存,但长城仍在,山河永存!
不见萧关,只好在固原的历史中流连。
固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处东进关中、西去河西、北联河套这一交通网络的中枢,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塞外的要道和军事重镇。秦时就将这里视为防御匈奴的北部前沿,因此在这里筑长城、设萧关,隶属北地郡。西汉定都关中后,在固原另置安定郡,治所高平(今固原城),移民屯田,使之成为防备匈奴入侵的堡垒。汉武帝在他的六次巡边活动中,均到过这里,并在此接受月氏国使者的觐见。北魏时,在此设军镇高平镇。北周筑原州城,设原州总管府。隋为平凉郡平高县。唐置原州,治所固原。北宋设镇戎军,是防御西夏的首道屏障。1227年8月,成吉思汗避暑固原境内六盘山下,病逝于清水行营,六盘山成为当时蒙元帝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元时还在今固原县南20公里处设开城县,忽必烈封其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在开城修建一处规模宏大的安西王府,后毁于1306年的开城大地震。明置固原卫,后升固原州,并设固原镇,为明九边重镇之一。清为甘肃平凉府固原州,陕甘总督曾驻节于此。1913年设固原县,1958年划归宁夏。
在中国革命史上,固原也是颇有名气的。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写下了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的《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一个革命家、思想家的壮志情怀!六盘山上修建有红军长征纪念亭,镌刻有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手书,为六盘山自然风景区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自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遗迹、遗物。1983年,在固原市南郊乡深沟村出土了北周大将李贤夫妇合葬墓。墓中出土金、银、陶、玉及数量众多的彩绘陶俑等陪葬品,达700余件,尤以镏金银壶和玻璃碗等最为珍贵。李贤为陇西成纪人,祖辈镇守固原,北魏时护驾有功,授原州刺史,因出征河西凉州有功,被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在他墓中出土的镏金银壶重1 500克,高37.5厘米,高长身、卵形腹、细颈、圆形底座,顶端铸一高鼻深目人头像,壶腹周线刻三组男女图像,其中一组为裸体,造型别致,制作精美,是一件具有浓厚希腊罗马风格的波斯萨珊王朝工艺品。此外还发现了一组隋唐时期中亚粟特人史姓家族的墓葬。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最为开放的时期之一,中亚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定居十分常见,墓主人史姓家族,就是来自中亚、徙居于唐代固原的史国人氏。在这组墓葬中,出土有数量众多的罗马金币、萨珊银币和彩绘陶俑,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在丝绸之路上融会交流的盛况。
丝绸之路的开通,同样使东传的佛教也在这里留下了它深厚的足迹。西出固原50余公里,就到了开凿在一片火红色丹霞地貌中、被列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后秦和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代。今存洞窟150余个,但由于风化、损毁严重,保存较好的只有20余个。其中以北周时期的洞窟多,且规模大、造像精。具有代表性的是第5窟唐武则天时石雕大佛,为露天倚坐的弥勒像,通高20余米,身着袈裟,神态庄严,造像特征与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颇有相似之处,充分体现了唐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
固原还是中国伊斯兰教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219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开始西征,随着战争的胜利,大批中亚各族人及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带到东方。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为伊斯兰教教徒,被编为探马赤军,其中一部分就屯田定居在六盘山下的固原一带。在当时的蒙古贵族当中,也开始信仰伊斯兰教,于是在固原市南20公里处的蒙古安西王府开城附近之五原山下,建起了固原地区的第一座拱北——五原山南古寺拱北。相传寺院的第一位阿訇叫五原师祖,又名西来上人,大约在元初从伊朗来到固原,与开城安西王颇有交谊,于是选择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的五原山建寺,在固原地区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历史,为中国伊斯兰四大教派之一的噶德忍耶教派的发源地,声名远播西北及内地各省,成为各地穆斯林群众争相朝拜的圣地之一。寺院依山临水、规模宏大,是一组中式建筑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落,明清两代均进行过多次修建或重建,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进行了重建。
五原山南古寺拱北至今还沿袭着这样一个历史传统:每逢圣纪、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主要节日活动时,大开寺门,欢迎各教派穆斯林群众和汉族民众前来朝拜庆贺,使拱北院内充满了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互遵互敬的祥和气氛。在我来到寺院参观时,恰逢当地伊斯兰教徒祭祀祖先的尔买力日。寺院内外,人声鼎沸。那些戴着花帽和披着黑白长巾的回族男女,都按顺序领到一份熟羊肉和油饼。我随着人流,细细观看着寺院的建筑,正好遇到寺院现任阿訇马生礼先生。见我是汉人,他向我宣讲寺院欢迎各族群众前来朝拜庆贺的宗旨,并邀请我在客房休息,随之端上喷香的羊肉和诱人的油饼,让我与他们共享,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五原山南古寺拱北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就要离开固原了,偶尔打开当地的一张《新消息报》,一组当代诗人李东东所写的《固原词》映入眼中。其中的第一首《破阵子·青史》,寥寥数语,即将固原数千年历史风云尽收眼底:
薄伐猃狁大原,
烽火楼台萧关。
秦皇汉武拓边地,
唐蕃宋夏苦征战。
壮士几人还。
长安北望云烟,
原州四易城垣。
一代天骄六盘殒,
不教胡马渡九边。
青史有固原。
萧关,约建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担心匈奴进犯,迅速在北地郡与今天固原的接壤地带筑起长城,设立萧关,使这里成了由塞外朔方进入北地与关中的惟一通道,并派长子扶苏与大将蒙恬在此驻扎。西汉政权建立后,这里也是防范匈奴进犯的军事重镇,除安置军队外,还不断从山东等地迁徙大量居民来此定居,防范匈奴。到了前122~前88年,汉武帝先后六次马出萧关,巡视边塞,向匈奴显示武力,并勒令匈奴臣服。在匈奴西迁和丝绸之路贯通后,萧关随之也成了回中道上连接东西交通的要隘,并一直存续到了北宋时期,当时宋与西夏战争的分界线仍以萧关为界。直至到了现代社会,萧关也不时出现在众多诗文里,成为一种历史的象征。
历史上的秦汉萧关,充满了铁马金戈、战鼓旌旄。据史书所载,匈奴在公元前166年的那次大规模入侵,是从朝那、萧关进入关中的。看来,要想寻找赫赫有名的秦汉萧关,须先得寻到朝那。于是,在2005年8月的一天清晨,几番周折,我站在了宁夏固原地区六盘山下的朝那古城遗址所在地——彭阳县古城镇。遗址为长方形,东西680余米,南北480余米,筑于汉代。因城中出土有著名的“朝那铭文鼎”而被确认。残存的朝那古城墙高约10米,底宽10余米,分为数段,散落在公路两边茂密的庄稼地及河道边。城内外是古城镇的居民区,一些“网吧”、“美容”、“足疗”之类的店铺招牌,给这个饱蘸着历史浓墨的古城镇,带来了些许现代化的气息。古城周围庄稼茂盛,林木苍翠。一条见证过历史的茹河,仍在城南静静地流淌。
2 200多年前,这里乌云笼罩、旌旗飘摇。古代的士兵,曾经在这里抗击过匈奴,曾经在这里守卫过家园。他们的鲜血,曾经渗入到萧关的黄土中,他们的遗骨,也许至今还抛撒在萧关的沟沟坎坎中,但是现在这儿却是这么的恬静和闲适。古城镇的居民,祖祖辈辈出生在萧关,却难以将萧关告诉我们。历史、战争,对他们来说实在是遥不可及。时间将历史定格在了公元前的那一刻,战争风云早就消散在了时空中,萧关也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
我与固原市博物馆的一位研究员取得了联系。他告诉我,他们也寻找了多年,但秦汉萧关的位置一直不能确定,只能说与朝那古城和周围的秦长城有着密切关系。
秦长城,在今天已属十分罕见了。记得在一部《望长城》的电视专题节目中,主持人千辛万苦,方在一牧羊人带领下,欣喜若狂地找到了一段田埂似的“秦长城”。而当我沿着309国道,驱车来到固原城西10余公里处一个叫孙家庄的地方时,状若游龙、从远处山坡上蜿蜒而来的战国秦长城的雄姿,让我激动不已!旁边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标志说明这的确就是战国秦长城,大约也是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秦长城了。这一段秦长城,虽多有坍塌,但垂直高度大都在4米以上,墩台高度则在10米左右,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自西北向西南,从这一片山梁上逶迤而去,直指六盘山下。北面望不见头,南面看不到尾。长城之外,百公里之内,村庄道路、山川地形尽收眼底,十分有利于观察和远望。紧挨着长城,一条古道伴着长城蜿蜒前行。道上尚能行车,只是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写满了历史的印痕。站在秦长城上极目四眺,8月的塞外,一片宁静,湛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雨做的云。此情此景,使人很难将它与2 000多年前的胡笳呜咽、金戈铁马联系在一起。萧关虽然不存,但长城仍在,山河永存!
不见萧关,只好在固原的历史中流连。
固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地处东进关中、西去河西、北联河套这一交通网络的中枢,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塞外的要道和军事重镇。秦时就将这里视为防御匈奴的北部前沿,因此在这里筑长城、设萧关,隶属北地郡。西汉定都关中后,在固原另置安定郡,治所高平(今固原城),移民屯田,使之成为防备匈奴入侵的堡垒。汉武帝在他的六次巡边活动中,均到过这里,并在此接受月氏国使者的觐见。北魏时,在此设军镇高平镇。北周筑原州城,设原州总管府。隋为平凉郡平高县。唐置原州,治所固原。北宋设镇戎军,是防御西夏的首道屏障。1227年8月,成吉思汗避暑固原境内六盘山下,病逝于清水行营,六盘山成为当时蒙元帝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元时还在今固原县南20公里处设开城县,忽必烈封其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在开城修建一处规模宏大的安西王府,后毁于1306年的开城大地震。明置固原卫,后升固原州,并设固原镇,为明九边重镇之一。清为甘肃平凉府固原州,陕甘总督曾驻节于此。1913年设固原县,1958年划归宁夏。
在中国革命史上,固原也是颇有名气的。1935年10月,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翻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写下了气壮山河、脍炙人口的《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一个革命家、思想家的壮志情怀!六盘山上修建有红军长征纪念亭,镌刻有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手书,为六盘山自然风景区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固原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自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遗迹、遗物。1983年,在固原市南郊乡深沟村出土了北周大将李贤夫妇合葬墓。墓中出土金、银、陶、玉及数量众多的彩绘陶俑等陪葬品,达700余件,尤以镏金银壶和玻璃碗等最为珍贵。李贤为陇西成纪人,祖辈镇守固原,北魏时护驾有功,授原州刺史,因出征河西凉州有功,被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在他墓中出土的镏金银壶重1 500克,高37.5厘米,高长身、卵形腹、细颈、圆形底座,顶端铸一高鼻深目人头像,壶腹周线刻三组男女图像,其中一组为裸体,造型别致,制作精美,是一件具有浓厚希腊罗马风格的波斯萨珊王朝工艺品。此外还发现了一组隋唐时期中亚粟特人史姓家族的墓葬。隋唐时期,是丝绸之路最为开放的时期之一,中亚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定居十分常见,墓主人史姓家族,就是来自中亚、徙居于唐代固原的史国人氏。在这组墓葬中,出土有数量众多的罗马金币、萨珊银币和彩绘陶俑,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在丝绸之路上融会交流的盛况。
丝绸之路的开通,同样使东传的佛教也在这里留下了它深厚的足迹。西出固原50余公里,就到了开凿在一片火红色丹霞地貌中、被列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后秦和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代。今存洞窟150余个,但由于风化、损毁严重,保存较好的只有20余个。其中以北周时期的洞窟多,且规模大、造像精。具有代表性的是第5窟唐武则天时石雕大佛,为露天倚坐的弥勒像,通高20余米,身着袈裟,神态庄严,造像特征与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颇有相似之处,充分体现了唐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
固原还是中国伊斯兰教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219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开始西征,随着战争的胜利,大批中亚各族人及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带到东方。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为伊斯兰教教徒,被编为探马赤军,其中一部分就屯田定居在六盘山下的固原一带。在当时的蒙古贵族当中,也开始信仰伊斯兰教,于是在固原市南20公里处的蒙古安西王府开城附近之五原山下,建起了固原地区的第一座拱北——五原山南古寺拱北。相传寺院的第一位阿訇叫五原师祖,又名西来上人,大约在元初从伊朗来到固原,与开城安西王颇有交谊,于是选择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的五原山建寺,在固原地区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历史,为中国伊斯兰四大教派之一的噶德忍耶教派的发源地,声名远播西北及内地各省,成为各地穆斯林群众争相朝拜的圣地之一。寺院依山临水、规模宏大,是一组中式建筑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落,明清两代均进行过多次修建或重建,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进行了重建。
五原山南古寺拱北至今还沿袭着这样一个历史传统:每逢圣纪、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主要节日活动时,大开寺门,欢迎各教派穆斯林群众和汉族民众前来朝拜庆贺,使拱北院内充满了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互遵互敬的祥和气氛。在我来到寺院参观时,恰逢当地伊斯兰教徒祭祀祖先的尔买力日。寺院内外,人声鼎沸。那些戴着花帽和披着黑白长巾的回族男女,都按顺序领到一份熟羊肉和油饼。我随着人流,细细观看着寺院的建筑,正好遇到寺院现任阿訇马生礼先生。见我是汉人,他向我宣讲寺院欢迎各族群众前来朝拜庆贺的宗旨,并邀请我在客房休息,随之端上喷香的羊肉和诱人的油饼,让我与他们共享,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五原山南古寺拱北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就要离开固原了,偶尔打开当地的一张《新消息报》,一组当代诗人李东东所写的《固原词》映入眼中。其中的第一首《破阵子·青史》,寥寥数语,即将固原数千年历史风云尽收眼底:
薄伐猃狁大原,
烽火楼台萧关。
秦皇汉武拓边地,
唐蕃宋夏苦征战。
壮士几人还。
长安北望云烟,
原州四易城垣。
一代天骄六盘殒,
不教胡马渡九边。
青史有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