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舞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渗透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和世界进步,在营造具有时代意义的舞蹈的同时,将现代舞融合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中,从高度融合的角度来进行实践提升。下面就来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展开分析的角度,来将现代舞蹈所蕴含的一些元素以及影响进行高度融合。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够为广大同行业从业者带来一定帮助,同时也能够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一定参考。
  关键词:现代舞;民间舞;渗透
  一、现代舞的发展历程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在十九世纪末一些崭新的思想逐渐渗透到西方各国,作为一种传统的西方舞蹈,芭蕾舞在新思想的浪潮冲击下已经逐渐脱去了光环。而在实际的表演中,更是借助一些新鲜的、多元化的舞蹈血液,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了颠覆,从而更好的满足了受众对西方舞蹈的欣赏需求。
  伊利多拉邓肯,作为风靡一时的西方舞蹈界领跑者,身先士卒、对传统的芭蕾舞表演模式和芭蕾舞艺术进行了颠覆,不仅将芭蕾舞的造型以及服饰进行创新和造型,同时更加倾向于从自然万物中寻找各种表演灵感,结合多种现代舞蹈流派的特点,想社会乃至世界传播她全新的现代舞理念。
  在这种大背景下,西方的舞蹈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而伊利多拉的现代舞舞蹈理念,更是帮助更多的舞蹈从业者冲出传统的认知与束缚,成功的对东方、西方文化以及古埃及、古印度传统舞蹈文化进行高度融合,向世人呈现出一种举世瞩目的舞蹈艺术。
  二、现代舞在中国
  虽然现代舞在西方飞速发展的时候,中国正身处于水深火热的内战期间,但这并不影响中国接受西方一些进步的思想和理念,与之而来的还有全新的现代舞艺术表演理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作为第一批国内舞蹈艺术界的积极引导者,更是成为我国最早运用现代舞的先锋;当上世纪20-30年代 ,中国的电影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随着这种文艺崛起,现代舞更是在电影艺术中实现了无缝衔接与完美衔接。特别是在抗战时期,舞蹈艺术家吴晓邦充分结合中国特定的时代发展特色,对《游击队之歌》、《義勇军进行曲》等极具时代力量的舞蹈进行改变,大量融入西方现代舞的元素与中国传统舞蹈元素,从精神层面与艺术层面点燃民众抗战的热诚。而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舞更是成为了一种先进的政治宣传平台该,在其影响下大量的革命样板戏演绎着那个特殊时期人民内心的信仰和力量。随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民的思想发生了本质改变,现代舞蹈领域又重见生机,在彰显时代精神力量的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舞蹈艺术和舞蹈技巧,将更多具有鲜活感染力与生命力的艺术元素融入其中,为世人的精神素养提升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三、现代舞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渗透
  (一)影响力层面的渗透
  现代舞的主要艺术特点,是通过对其思想层面的理解、创新来进行内在表达,可以说与传统舞蹈艺术不同,现代舞的布景与剧情已经不在单纯的以舞蹈主题为蓝图,现代舞的表演者肢体语言也从传统的舞蹈理解中挣脱出来,在强调舞蹈意境与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自由表达和舞者个人的内在理解。而中国传统民族舞蹈则是也在这种大环境下,勇敢的从过去的陈旧理念中挣脱出来,更加突出各种现代舞蹈的花样动作融入、细腻小巧的展现形式,将整个民族传统舞蹈赋予了更加生动、多元的认知和生命延续。
  另外,作为一种更加接近于大众的艺术载体,民族传统舞蹈对各类动作的花样技巧要低于芭蕾等舞蹈艺术,其产生更加倾向于一种自娱自乐的表达形式,通常借助红丝带、五彩缤纷的手帕等道具对其内在的灵动性特点进行充分展示。这一特点与现代舞的特质更是不谋而合,在舞者表演的过程中,更加应当通过突出一些自由的动作来进行展示。相信在这种展现形式的作用下,不仅我们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展现形式能够更上一层楼,同时也能够在现代舞的作用和引导下,实现其独特的艺术影响力。
  (二)动作元素的渗透
  对于现代舞而言,其最为重要的展现就在于它的发展一直都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而相关的舞蹈元素更是大多来源于日常的实践当中。通过这种全新的舞蹈观念,不仅对整个舞者的精神面貌有所正面影响,同时也对整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改变与冲击,从本质上实现了民间舞蹈的展现力与创新力。
  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而言,在现代舞的引导下不仅突破了传统理念中圆、曲、收的要求,同时也对传承数百年的表演程序进行了转变。在开发全新舞蹈语言与肢体展现形式的同时,更是赋予了舞者和观众一种全新的视野,从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全新的创作,最终满足了当代人的喜爱和理解。
  (三)音乐元素的渗透
  与其他舞蹈载体一样,音乐同样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载体,在进行舞蹈表达的过程中,音乐不仅能够对舞者的内心理解和思想情感进行有效延伸,同时也能够借助舞蹈这种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实现其内在的认知提升。在对内心感受与思想情感进行延伸和表现的同时,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舞融入下的民族民间舞蹈还能够满足人民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特别是在外国各类优秀的现代舞元素源源不断涌入国内的今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得到升华与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音乐的冲击和影响。甚至有一些民间民族舞蹈会对传统的配乐进行改变,利用大量的现代舞音乐风格、节奏来进行动态变化的创作,不仅为全新的音乐载体提供更多拥有别样意境的旋律,同时也有效的弥补了音乐元素的空白,将传统旋律中的古板进行升华处理,为每一个观众群体提供不同的情感体验与需求,同时也能够借此来更好的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不断创新展现力和艺术的生命活力提供支撑与帮助。
  (四)服装元素的渗透
  现代舞追根溯源是一种泊来文化,其表演过程中舞者的服装特点通常为强调整体的色彩排列和组合,对于个人造型而言则是重视程度要相对忽略一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逐渐从传统、陈旧是理念中挣脱出来,在关注整体表演协调性的同时,对整个舞蹈团队的服装、道具的协调性进行了大量关注。在现代舞服装元素的渗透过程中,对传统的服装风格进行了扭转和突破,在保留一定原始民族特色服装元素的同时,那些繁琐的服装样式进行了颠覆和完善,在大胆配色与创新搭配的过程中,将现代舞服装美感进行了汲取,重生后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以一种更加具有鲜明化、生活化、生动化的方式重新向世人展现,在保留其一定的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尽可能多的将中国传统的服装风格进行延续和创新。   (五)民族情感与现代情感的渗透
  通过现代舞蹈的情感表达和展现我们发现,其特点主要是舞蹈的动作频率在动静结合中、在快慢变换中、在情感的波折中,对舞者的情感进行了淋漓的宣泄。而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同样也借鉴了这种现代化的情感渗透,弥补了表演过程中,舞者情感的缺失。众所周知,对于过去的中国国人而言,他们的情感受到孔孟之道的影响,而略显含蓄、内敛,但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要实现与时俱进的转变,通过对现代舞蹈情感的借鉴与思考来进行创新和发展。在现代舞蹈中。《田野》、《希望》等舞蹈作品的问世,都对舞蹈家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情感进行了展示,而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感表达从中,舞者和舞蹈家们更是将这种全新的情感理念进行了借鉴与学习,在传统舞蹈底蕴源远流长的同时,也大量汲取了现代舞所独有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凌空》,就是很好的在蒙古舞蹈基础上,将现代情感与民族情感进行了高度融合和展示。
  此外,对于一些泊来的现代舞而言,其内在的情感更加突出反叛逆精神和创新、创造,在突出重围的同时更加强调对自由的追求。这种情感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情感渗透而言,则是一种冲击同样也是一种借鉴。在进行舞蹈编辑的过程中,舞蹈艺术家和表演者们纷纷将民族性、时代性与文化性进行融合和统一,在关注“洋为中用”、“雅俗共赏”的同时,也完成了一种中西文化的“取长补短”,在进行情感延续的过程中,更是突出了“新”字。
  (六)对呼吸的应用渗透
  与其他表现形式相似,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将现代舞的呼吸方式進行渗透与借鉴,以此来进行更高层粗的艺术展现方式的延伸。以朝鲜族舞蹈为例,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通常舞者都会利用一些故事情节对个人的内在情感进行培养,在神形融合的同时,将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融入呼吸的作用。甚至有的优秀舞者还会将这种呼吸的感觉延伸到脚趾与手指中,确保每一个关节都在跟随者节奏进行呼吸、跳跃。而在实际的训练表演过程中,则是可以通过引入“雷格穆呼吸技术”来进行训练导入,通过现代舞对呼吸的训练方式,从脊椎呼吸推动紧张与松弛的转化入手,强化各种动作与呼吸训练的融会贯通。利用“身心合一”的方式来融入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中,随后配以朝鲜族舞蹈所特有的方位要求、动作要求、空间要求等进行展现。相信在这种训练过后,每一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舞者们都能够为广大观众提供一场场美轮美奂的艺术盛宴而努力。
  四、总结
  新时期下的现代舞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名从业者都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来进行延伸与创新,在勤学苦练中不断引入一种健康的情感文化和艺术展现形式,在不断展示个人舞蹈综合素养的同时也要兼顾更新的舞蹈时空创作与延伸。相信只有每一名舞蹈从业者都能够带着创新的意识参与到日常的训练与表演当中,才能够确保所演绎出的舞蹈永远是人民群众需要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岩.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渗透--以高等职业教学课堂为例[J]. 艺术科技, 2018, 29(003):381-381.
  [2]刘声超. 中国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以新疆舞蹈教学实践为例[J]. 音乐大观, 2019, 000(019):193-194..
其他文献
临县城南五里地有个山村叫都督村,村里有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叫李云旺,随着近几年书法热的掀起,李云旺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有人称他为书法能手,也有人说他临县欧楷第一,所以这几年上门求他写字幅、写对联、写广告的人也络绎不绝。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都督村求见这位书法名人,上门后说他下地去了,门外等了两个多小时,还不见人,四面瞭望。夕阳余晖,山啊已不是那座山,梁啊已不是那道梁……房子新了、山青了、水绿了。我
期刊
摘要:中国的文化产业成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进入成熟阶段,从目前来看,其整体体量呈现大幅度提升的态势、发展质量较过去有了明显提升,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越来越突出,正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首屈一指的地位。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现存问题,而后对如何才能实现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现存问题;协同发展  引
期刊
摘要:线条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中,传承着其特有的精神与文明。传统绘画中的线条艺术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民族特有的文化环境,在这种文化环境中融合了各种哲学思想和民族的审美。因此画中的线条展现了画家对生命、人格的思考,承载着其主观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一定特色的东方神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基于此,文章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线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绘画;线条艺术
期刊
摘要: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正在加速,老年人的人数在增加,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企业出现的原因和重要性,强调了我們电子商务模式在老龄问题上的应用和未来趋势,并建议将电子商务与老龄工业相结合作为主要工作进而改善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养老模式;养老电商  近年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民生逐步加大关注的一件社会热议话题。老年企业的兴起有助于解决移民
期刊
《红楼梦》用“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笔墨为我们展示了四百多个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刘姥姥,一位來自“芥豆之微”小小人家的村妪,凭着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仅能大观园这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畅游醉卧,左右逢源,甚至还成为了整个大观园兴衰荣辱的见证人。  她的故事在《红楼梦》中主要可以总结为三进大观园:一进大观园,为求帮助,她小心谨慎,曲意奉承,得到贾府二十两银子的恩惠;二进大观园,刘姥姥
期刊
摘要: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往往通过运用景观元素之间的融合来达到设计上的美学或者营造空间的美学意蕴。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的活动与景观之间的关系也是美学意蕴的体现。而若设计师仅以常规的形式进行设计,会大幅降低整体景观的感染力,难以突出层次感甚至是美观性。近几年,环境设计中的植物景观极少会应用直接表达的方式,通常采用暗喻的艺术展现手法。  关键词:环境景观;设计;美学意蕴  1环境景观设计简述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为中华文化添加无穷魅力。就目前来说,高职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这时就需要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提高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同时,在教学内容的筛选方面也要着重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作用,让教学效果得到大大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学  正文:越來
期刊
2001年,教育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给幼儿园课程依据本地的特点实施教育提供了空间。在这一背景之下,民族地区正好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和本民族丰富的资源,探索本土化的课程开发之路。云南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蕴藏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幼儿园进行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是值得广大幼教工作者深入思考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中的宝库,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精神来育人铸魂,用红色记忆来凝聚共识,培养时代召唤、祖国需要的大学生党员。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的全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增加青年学生党员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还能践行为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职学生;党支部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
期刊
摘要: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交汇的日本,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诞生了一个东方传统哲学为基础的艺术流派--“物派”。 物派”艺术作品中通常以使用未经处理加工过的木头、石头、土等自然材料及空间(场域)为主要特征,其独特的面貌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物派”发端、意义及对“物派”语言媒介的分析和探讨,结合个人创作作品讨论“物派”语言媒介的运用及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日本“物派”;语言媒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