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40余家书店散落在1.3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上,稀稀拉拉。
在沈阳这座大都市,对诸多喜爱逛书店的人而言,找到心仪的一家往往是件奢侈的事。不过,无论是豆瓣、人人或大众点评网,呐喊书店都是众人最心仪的那一个。
黄色墙体,黑字白底的招牌,在挤满洗浴、烧烤、KTV的街头,呐喊书店丝毫不抢眼。走进去,一楼卖书,二楼是水吧,三楼是阅读区。
店里的书不算多。畅销书几乎一本未见,《红轮》、《唐宋注疏十三经》这些冷门的书倒是都曾摆上一楼书架。而在三楼,诸如《国土资源管理与执法监督》之类更加生僻的法律书籍,常年占据着一面墙。
电商横行的时代,没有哪个实体书店能轻易拼赢网络营销术。呐喊书店以小众化的书籍吸引小众目光,勉为生存。它所仰仗的,是二楼举办的各种文化沙龙。摄影展、电影周、音乐节、读书会,这些小团体在书店里生长、壮大,并为书店积攒人气。
“呐喊就是提供给有独立思想的青年团体,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店长老马说,这也是书店名字的由来——我所能做的是呐喊,出自法学前辈江平之口。
寒来暑往,月升日沉,思想的萌芽和碰撞在呐喊书店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每人都有阅读需求
读书会的形式庄重而略显严肃,在呐喊书店一张矩形的白色长桌前,在十几位神态各异的年轻人围坐下,《怪诞行为学》这本书被剖析、讨论、解构。
“作者对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有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这些实验让我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消费行为和习惯养成上的一些非理性有了新的认识……”
一袭长裙的姑娘轻声讲述自己对于书的理解。尔后,一位魁梧的男生用EXCEL讲解。再后来,学经济的男生、黑衫灵秀的女生、刚读大一的95年小男生、粉桃花-C(网名)、三哥(昵称)一一发言。暑日的午后总有股莫名的躁动,但在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这场热烈让人收获的是心灵的愉悦。
读书会名曰穆恬,曹振波是其中一员。就在谈论《怪诞行为学》的前一天下午,记者在呐喊书店偶然遇见他。他正忙着挑书。
曹振波来书店一年有余了。他平常喜欢阅读人文书籍,有位同事向他推荐了呐喊书店和辽大烟波致爽书斋。“呐喊是人文通俗,辽大是人文专业,这两个书店我常逛。”
聊天时,他背着双肩书包,里面是新入手的《经史百家杂钞》等古籍。这些阅读其实与他的工作相距甚远。曹振波是学机械的,读这些书纯粹出于兴趣。
在朋友引荐下,曹振波加入穆恬读书会,他读书的兴致愈发高涨。“大家都很渊博,读得都很深。”而他与呐喊书店的关系也越发紧密。
“我们是去年9月开始到呐喊搞活动的。”穆恬读书会的发起人陆仁(网名)说,最早几次读书活动在商业会馆做的,后来搬到了书店。
身为80后,创办读书会陆仁有自己的思考,“每个人都有阅读的需求,甚至有的人不阅读就会焦虑。”呐喊书店不收场地费,每次只需消费一杯饮品,会员价15元~20元。“对我们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平台。”
通过口碑和网络传播,读书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现在每个月都要办5场活动。除了分享阅读,这些年轻人一起吃饭、玩耍,很多都成了朋友。
找回城市属性
很少有人相信,工厂跟书店结合起来能达到某种完美。
阳光穿过厂房破旧的穹顶,在满是锈迹的铁架上留下斑驳光影。钢铁、水泥、红墙,曾经支撑一个时代运转的车间里空无一人。而这空旷凝视久了,竟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这场景出自沈阳图景团队的摄影照片,常年挂在呐喊书店二楼和楼梯间。老工厂,旧房子,废弃的火车道,不冒烟的烟囱。这些早已被人遗弃的场景,在这里被人们重新发现。“很多人看完都很激动。”
说这话的是沈阳图景的发起人杨树。他小时候在铁西长大,每次骑车去机床一厂医院看望姥姥,都要经过很多铁道路口,街两边是灰白的建筑物,头顶上是高耸的烟囱。他慢慢迷恋上了这些东西。
2006年,铁西区的老工厂开始往外搬迁,曾经的厂房或扒或搬。冬日里某一天杨树到铁西办事,鬼使神差又走到了机床一厂。附近的工厂被拆了,余出来一大片空地,机床一厂孤零零地立着。
“如果现在不拍,这些老工厂都没了。”杨树端起相机,摁下了快门。这之后,他不停地往铁西的老工厂跑,一发而不可收。重型机械厂、特变电厂、机床三厂、鼓风机厂、冶炼厂,这些企业都被他收进镜头中。
40岁的杨树学中文出身,做过美工,自学摄影、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现在电视台工作。几个朋友在他影响下,对工业摄影都产生了兴趣,遂成立沈阳图景团队。“我们想为这座城市保留一些记忆。”
起初,没有平台,他们只能把拍摄的一些照片放在博客上。2012年秋,杨树受老马邀请到呐喊书店搞活动,沈阳图景第一场摄影展开幕。那片工厂早已不在,突然间随着老照片移到书店里,好像城市又找回了工业的属性。
摄影展很成功,后来沈阳图景又在书店举办4场讲座,讲解100座被拆掉的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场场爆满。
2013年7月,沈阳图景画廊在呐喊书店成立。历史建筑水彩画展,城市街拍摄影展,他们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地上演。
杨树说呐喊书店就像一个舞台,“也许我们的东西进不了正统的大剧院,但这里允许个性化表达,让我们能坚定信心走下去。”
坚持个性化表达
“向前走出了那一步,走向出山的那条公路
山外面是否会幸福,一切都是未知数 ……”
音乐声响起,窗外混乱而嘈杂的噪声仿佛一下被隔断,即便四周暑气沉沉,心竟然随着吉他的弹拨慢慢安静下来。
呐喊书店的各种文化沙龙里,个性十足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涩狼(网名)就是其中一个。他个头儿不高,两道眉毛微微立着。淡蓝色头巾、夸张的大耳环、破旧的牛仔裤,浑身上下都透出叛逆的味道。以常人目光看,他长得不算帅。但当他的歌声响起,立刻让人眼前一亮。 涩狼喜欢音乐。起初在一家琴行做吉他表演,后来老板嫌不挣钱且操心,活动不做了。恰好草地音乐在呐喊书店搞活动,他偶尔来串场。不过后来因理念不同,他又单飞了,但跟书店一直常来常往。
1986年出生在沈阳双马拖拉机厂一个技术工人家中,涩狼自称爱玩。“平常玩音乐、练武术、摆弄老玩具,就是痛恨书。”他小学读了4年,初中读了20天,中专学做服装两年。大专时家人强迫他到厦门学机械,他进学校转了一圈就退学了。“就这么一路玩下来的,是不是挺奇葩?”
他痛恨书,是源于他的爱。涩狼家里以前藏了很多书,但有次搬家书搬不走,一气之下都当废纸卖了,从此他不再碰书。“爱之深恨之切吧。”但他极其喜欢呐喊书店,“这里能让我慢下来”。他说纸张都是从木头里来的,在书店靠着书就像靠着一棵棵大树,身心俱静。
今年6月下旬,涩狼把积攒多年的老玩具都搬到书店,搞了一个交流展。“算是一种记忆和情结吧。”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展览勾起了很多70、80后的共鸣。“说明除了钱,我们还有相信的东西。”
叫它独立书店
沈阳有百余家书店,有些店里永远人头攒动像是超市,缺了味道。坐在呐喊书店的黄色鸟笼灯下,静谧中有几分灵性。
呐喊书店创于2009年,老板是位律师,原本想把书店打造成律师沙龙。但后来业务繁忙,想法未能实现。他只得找人打理书店,老马成了中意的人选。
对于老马,杨树的评价是资深文青。“爱喝酒,爱抽烟,看着有点吊儿郎当的。”他还清晰记得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老马就说了一句,呐喊书店要跟沈阳图景紧密合作,然后就没话了,咕嘟咕嘟猛灌啤酒。“不善言谈,内秀。”
呐喊书店开业的头两年一直亏损,近两年靠着办活动、卖饮品勉强持平。双方决定合作后,老马把店里仅剩的一点积蓄拿出,装修、布展、买射灯,没让杨树分担费用。“很真诚的人。”
老马负责为书店选书、选定活动,赋予书店独特的气质。杨树说,大家都愿意管呐喊叫独立书店,“因为它是有独立精神的书店,这里有很多小众的、情绪化的、有个性的东西。”
其实老马名叫刘阳,马戏团是他的网名,叫得久了很多人反而忘了他的本名。大约是2007年,赋闲在家的老马从出版社批发了一些非畅销类图书,挂到网上卖。若买家在沈阳,他便骑着电动车送书上门,由此结识了许多爱书人。
老马发起水沫书社,平日里大家换书、读诗、演话剧,一起吃喝唱歌。2009年,他和朋友组织顾城十四年祭的诗歌朗诵会,第一次走进呐喊书店。这之后,书社常在书店做活动。两年后,他成了店长。
老马说,他很清楚一个靠兴趣结合起来的小团体,是如何发生、壮大、消亡的。也许,这也是很多团体愿意跟这位不善言谈的店长打交道的原因。
深夜明灯
“宿醉方醒的Fred头顶着乱蓬蓬的金发,抬手把偷来的文件藏在了地下铁的管道缝隙间。他刚一转头,啪,断电了。”
7月21日,午,沈阳大雨如注。三五个人坐在窗边,书页翻动的声音和着雨滴敲打玻璃的声响,呐喊书店内显得愈发安静。
雨一直下到了傍晚。19点,书店2楼的小店员一如往常打开投影、关上窗帘,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地下铁》开始放映。不巧的是影片刚进行了约30分钟,放映机跳闸了。小店员重启放映机,影片再次吸引看客的目光。
举办电影周,围绕某一主题放映影片,一直是呐喊书店的传统。虽然是周一再加上大雨,依然有人赶到店里观看影片。
曾有人担心,当下物质的生活正在摧毁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不过在呐喊书店,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让年轻人重新找回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他们还尝试着为自己的思想与梦想发出呐喊。也许现在他们的声音还不够高,但终有一天会渐成气候。
“Dreaming is not the answer (梦想没有答案)
It's only mystery and I like it (这是唯一的秘密 我喜欢它)……”
当《地下铁》里那位怯生生的黑人开口吟唱时,记者起身走出呐喊书店。离开前转头看,书店里透出的灯光在夜里尤为明亮。W
责编/马征 [email protected]
在沈阳这座大都市,对诸多喜爱逛书店的人而言,找到心仪的一家往往是件奢侈的事。不过,无论是豆瓣、人人或大众点评网,呐喊书店都是众人最心仪的那一个。
黄色墙体,黑字白底的招牌,在挤满洗浴、烧烤、KTV的街头,呐喊书店丝毫不抢眼。走进去,一楼卖书,二楼是水吧,三楼是阅读区。
店里的书不算多。畅销书几乎一本未见,《红轮》、《唐宋注疏十三经》这些冷门的书倒是都曾摆上一楼书架。而在三楼,诸如《国土资源管理与执法监督》之类更加生僻的法律书籍,常年占据着一面墙。
电商横行的时代,没有哪个实体书店能轻易拼赢网络营销术。呐喊书店以小众化的书籍吸引小众目光,勉为生存。它所仰仗的,是二楼举办的各种文化沙龙。摄影展、电影周、音乐节、读书会,这些小团体在书店里生长、壮大,并为书店积攒人气。
“呐喊就是提供给有独立思想的青年团体,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店长老马说,这也是书店名字的由来——我所能做的是呐喊,出自法学前辈江平之口。
寒来暑往,月升日沉,思想的萌芽和碰撞在呐喊书店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每人都有阅读需求
读书会的形式庄重而略显严肃,在呐喊书店一张矩形的白色长桌前,在十几位神态各异的年轻人围坐下,《怪诞行为学》这本书被剖析、讨论、解构。
“作者对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有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这些实验让我得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消费行为和习惯养成上的一些非理性有了新的认识……”
一袭长裙的姑娘轻声讲述自己对于书的理解。尔后,一位魁梧的男生用EXCEL讲解。再后来,学经济的男生、黑衫灵秀的女生、刚读大一的95年小男生、粉桃花-C(网名)、三哥(昵称)一一发言。暑日的午后总有股莫名的躁动,但在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这场热烈让人收获的是心灵的愉悦。
读书会名曰穆恬,曹振波是其中一员。就在谈论《怪诞行为学》的前一天下午,记者在呐喊书店偶然遇见他。他正忙着挑书。
曹振波来书店一年有余了。他平常喜欢阅读人文书籍,有位同事向他推荐了呐喊书店和辽大烟波致爽书斋。“呐喊是人文通俗,辽大是人文专业,这两个书店我常逛。”
聊天时,他背着双肩书包,里面是新入手的《经史百家杂钞》等古籍。这些阅读其实与他的工作相距甚远。曹振波是学机械的,读这些书纯粹出于兴趣。
在朋友引荐下,曹振波加入穆恬读书会,他读书的兴致愈发高涨。“大家都很渊博,读得都很深。”而他与呐喊书店的关系也越发紧密。
“我们是去年9月开始到呐喊搞活动的。”穆恬读书会的发起人陆仁(网名)说,最早几次读书活动在商业会馆做的,后来搬到了书店。
身为80后,创办读书会陆仁有自己的思考,“每个人都有阅读的需求,甚至有的人不阅读就会焦虑。”呐喊书店不收场地费,每次只需消费一杯饮品,会员价15元~20元。“对我们来说,这是个不错的平台。”
通过口碑和网络传播,读书会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现在每个月都要办5场活动。除了分享阅读,这些年轻人一起吃饭、玩耍,很多都成了朋友。
找回城市属性
很少有人相信,工厂跟书店结合起来能达到某种完美。
阳光穿过厂房破旧的穹顶,在满是锈迹的铁架上留下斑驳光影。钢铁、水泥、红墙,曾经支撑一个时代运转的车间里空无一人。而这空旷凝视久了,竟给人一种压抑之感。
这场景出自沈阳图景团队的摄影照片,常年挂在呐喊书店二楼和楼梯间。老工厂,旧房子,废弃的火车道,不冒烟的烟囱。这些早已被人遗弃的场景,在这里被人们重新发现。“很多人看完都很激动。”
说这话的是沈阳图景的发起人杨树。他小时候在铁西长大,每次骑车去机床一厂医院看望姥姥,都要经过很多铁道路口,街两边是灰白的建筑物,头顶上是高耸的烟囱。他慢慢迷恋上了这些东西。
2006年,铁西区的老工厂开始往外搬迁,曾经的厂房或扒或搬。冬日里某一天杨树到铁西办事,鬼使神差又走到了机床一厂。附近的工厂被拆了,余出来一大片空地,机床一厂孤零零地立着。
“如果现在不拍,这些老工厂都没了。”杨树端起相机,摁下了快门。这之后,他不停地往铁西的老工厂跑,一发而不可收。重型机械厂、特变电厂、机床三厂、鼓风机厂、冶炼厂,这些企业都被他收进镜头中。
40岁的杨树学中文出身,做过美工,自学摄影、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现在电视台工作。几个朋友在他影响下,对工业摄影都产生了兴趣,遂成立沈阳图景团队。“我们想为这座城市保留一些记忆。”
起初,没有平台,他们只能把拍摄的一些照片放在博客上。2012年秋,杨树受老马邀请到呐喊书店搞活动,沈阳图景第一场摄影展开幕。那片工厂早已不在,突然间随着老照片移到书店里,好像城市又找回了工业的属性。
摄影展很成功,后来沈阳图景又在书店举办4场讲座,讲解100座被拆掉的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场场爆满。
2013年7月,沈阳图景画廊在呐喊书店成立。历史建筑水彩画展,城市街拍摄影展,他们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地上演。
杨树说呐喊书店就像一个舞台,“也许我们的东西进不了正统的大剧院,但这里允许个性化表达,让我们能坚定信心走下去。”
坚持个性化表达
“向前走出了那一步,走向出山的那条公路
山外面是否会幸福,一切都是未知数 ……”
音乐声响起,窗外混乱而嘈杂的噪声仿佛一下被隔断,即便四周暑气沉沉,心竟然随着吉他的弹拨慢慢安静下来。
呐喊书店的各种文化沙龙里,个性十足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涩狼(网名)就是其中一个。他个头儿不高,两道眉毛微微立着。淡蓝色头巾、夸张的大耳环、破旧的牛仔裤,浑身上下都透出叛逆的味道。以常人目光看,他长得不算帅。但当他的歌声响起,立刻让人眼前一亮。 涩狼喜欢音乐。起初在一家琴行做吉他表演,后来老板嫌不挣钱且操心,活动不做了。恰好草地音乐在呐喊书店搞活动,他偶尔来串场。不过后来因理念不同,他又单飞了,但跟书店一直常来常往。
1986年出生在沈阳双马拖拉机厂一个技术工人家中,涩狼自称爱玩。“平常玩音乐、练武术、摆弄老玩具,就是痛恨书。”他小学读了4年,初中读了20天,中专学做服装两年。大专时家人强迫他到厦门学机械,他进学校转了一圈就退学了。“就这么一路玩下来的,是不是挺奇葩?”
他痛恨书,是源于他的爱。涩狼家里以前藏了很多书,但有次搬家书搬不走,一气之下都当废纸卖了,从此他不再碰书。“爱之深恨之切吧。”但他极其喜欢呐喊书店,“这里能让我慢下来”。他说纸张都是从木头里来的,在书店靠着书就像靠着一棵棵大树,身心俱静。
今年6月下旬,涩狼把积攒多年的老玩具都搬到书店,搞了一个交流展。“算是一种记忆和情结吧。”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展览勾起了很多70、80后的共鸣。“说明除了钱,我们还有相信的东西。”
叫它独立书店
沈阳有百余家书店,有些店里永远人头攒动像是超市,缺了味道。坐在呐喊书店的黄色鸟笼灯下,静谧中有几分灵性。
呐喊书店创于2009年,老板是位律师,原本想把书店打造成律师沙龙。但后来业务繁忙,想法未能实现。他只得找人打理书店,老马成了中意的人选。
对于老马,杨树的评价是资深文青。“爱喝酒,爱抽烟,看着有点吊儿郎当的。”他还清晰记得两人第一次见面时,老马就说了一句,呐喊书店要跟沈阳图景紧密合作,然后就没话了,咕嘟咕嘟猛灌啤酒。“不善言谈,内秀。”
呐喊书店开业的头两年一直亏损,近两年靠着办活动、卖饮品勉强持平。双方决定合作后,老马把店里仅剩的一点积蓄拿出,装修、布展、买射灯,没让杨树分担费用。“很真诚的人。”
老马负责为书店选书、选定活动,赋予书店独特的气质。杨树说,大家都愿意管呐喊叫独立书店,“因为它是有独立精神的书店,这里有很多小众的、情绪化的、有个性的东西。”
其实老马名叫刘阳,马戏团是他的网名,叫得久了很多人反而忘了他的本名。大约是2007年,赋闲在家的老马从出版社批发了一些非畅销类图书,挂到网上卖。若买家在沈阳,他便骑着电动车送书上门,由此结识了许多爱书人。
老马发起水沫书社,平日里大家换书、读诗、演话剧,一起吃喝唱歌。2009年,他和朋友组织顾城十四年祭的诗歌朗诵会,第一次走进呐喊书店。这之后,书社常在书店做活动。两年后,他成了店长。
老马说,他很清楚一个靠兴趣结合起来的小团体,是如何发生、壮大、消亡的。也许,这也是很多团体愿意跟这位不善言谈的店长打交道的原因。
深夜明灯
“宿醉方醒的Fred头顶着乱蓬蓬的金发,抬手把偷来的文件藏在了地下铁的管道缝隙间。他刚一转头,啪,断电了。”
7月21日,午,沈阳大雨如注。三五个人坐在窗边,书页翻动的声音和着雨滴敲打玻璃的声响,呐喊书店内显得愈发安静。
雨一直下到了傍晚。19点,书店2楼的小店员一如往常打开投影、关上窗帘,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地下铁》开始放映。不巧的是影片刚进行了约30分钟,放映机跳闸了。小店员重启放映机,影片再次吸引看客的目光。
举办电影周,围绕某一主题放映影片,一直是呐喊书店的传统。虽然是周一再加上大雨,依然有人赶到店里观看影片。
曾有人担心,当下物质的生活正在摧毁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
不过在呐喊书店,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让年轻人重新找回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他们还尝试着为自己的思想与梦想发出呐喊。也许现在他们的声音还不够高,但终有一天会渐成气候。
“Dreaming is not the answer (梦想没有答案)
It's only mystery and I like it (这是唯一的秘密 我喜欢它)……”
当《地下铁》里那位怯生生的黑人开口吟唱时,记者起身走出呐喊书店。离开前转头看,书店里透出的灯光在夜里尤为明亮。W
责编/马征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