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22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普及婴幼儿抚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人口早教工作是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它既是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家庭的希望和责任,更是国家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对高质量早期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日益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当前的早教工作重心应该放在教养人身上,因此,教养人的指导策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0~3岁婴幼儿教养人指导策略进行初步探索,以其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科学指导教养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中所指的教养人,是指家长、抚养人或是看护人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教养人应该成为0~3岁婴幼儿生活的照顾者、情感的交流者、智力的开发者、行为的引导者和活动的指导者。家庭、学前教育机构是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养人负有首要的“教”和“养”责任。教养人的指导策略决定了教养人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又直接影响着被教养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着被教养人一生的生活质量。
从走访当前的早教机构以及社区家长问卷调查中发现:
第一,0~3岁婴幼儿的家长逐步开始重视早教,但家长对婴幼儿的早教知识多数是从早教机构、电视或书籍获得,因此,大部分家长都缺乏系统的早教知识,更谈不上科学的、具体的早教指导策略;第二,社区的部分婴幼儿是由隔代亲人即爷爷奶奶或是保姆等抚养人或是看护人教养,他们对早教的认识大多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或根本不懂早教知识,还是采用一些传统教养方式,对早教基本不重视或只重养不重教;第三,在早教工作中,学前教育工作者大部分也还处在摸索研究的初级阶段,对早教的实践经验还不丰富,早教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认为,0~3岁婴幼儿主要时间都是与教养人接触,教养人系统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树立正确的早教理念,确立科学的指导策略,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紧迫而又必须及时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牢固树立教养人的早教理念
实践是在理论引导下的实践,教养人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早教理念包括早教指导策略,才能有效地指导早教实践。《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以下称《指南》)指出:“0~3岁儿童是人一生中大脑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0~3岁婴幼儿的可塑性在早期最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教养人在教养过程中应持续关注婴幼儿的动作的训练、语言的培养、认知能力的培养、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婴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养人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也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关系,婴幼儿需要情感上的温暖和安全感。因此,教养人的早教理念、教养态度、教养策略、教养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成长。
三、尊重规律,确立科学的早教指导策略
在早教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教养人上的背景下,研究早教指导策略,帮助和指导教养人确立科学的早教指导策略,对普及早教理念,提升早教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早教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尊重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早教工作。在早教工作实践及相关课题研究中,我们探索和总结出以下几条早教指导策略,以供参考。
策略一: 寓教于养
在0~3岁婴幼儿的教养中实施“寓教于养”的策略。教和养既有区别一面,又有相通的一面。我们认为,教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特别是在0~3岁婴幼儿的教养中,在保证“养”的前提下突出“教”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养融合,寓教于养。“养”对应于身体发育,“教”对应于心理发展。养的行为主要包括对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照料;“教”是对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施加有意识的影响。教的行为主要是知识常识、常理等方面的引导。生命最初的三年,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也是婴幼儿最大程度面临生存挑战的阶段,因此,养的任务是首要的,年龄越小,养的比重越大,反之,教的比重越大。但是婴幼儿无论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教养人都要重视“寓教于养”。养与教是一种相对独立、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关系。“教育”从母亲准备怀孕时、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只是对婴幼儿的教是附着于养的过程中。
当然,养育方式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是有影响的。现在年轻一代的养育方式,大多数是从年长一代承传的,年长者言传身教,这种养育方式多作为一种文化习俗而定格。在提倡科学育儿的今天,我们应当思考追问这些习俗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怎样的影响,努力变自发的教养为自觉的教养,从而有效地实施寓教于养策略,使我们的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策略二:顺应发展
教养人应了解、尊重、关注并顺应婴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营造良好的养育环境。所谓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成熟时间表,顺应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比如,婴幼儿的成长对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婴幼儿的生长环境又有很大的人为性,早期关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符合婴幼儿成长的环境条件,配合婴幼儿的成长顺序、成长规律,引导婴幼儿健康的发展。当环境中的刺激与婴幼儿的成熟时机相吻合,就会诱导出相应的行为,反复出现的同一行为就是一种自发性练习。当婴幼儿对环境中的某些刺激毫无反应,由教养人强制作出反应,这种目标性的训练就是过度刺激。因此,教养人无论在哪个方面进行教与养,都要顺应婴幼儿的发展,不可过度刺激,反之,教养效果会适得其反。
策略三:情感关怀
0~3岁婴幼儿年龄小,对教养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养人要了解并尊重婴幼儿的意愿,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心、关怀、呵护、爱护婴幼儿,全力满足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让婴幼儿在心灵深处就深深地烙下“爱”的种子,为将来塑造健全的人格提供必要的前提。教养人在家庭中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氛围照料婴幼儿,让其在身心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上参与大量的自由游戏活动等,教养人全心付出爱心,让婴幼儿在活动中享受非正式学习的快乐和幸福童年,为终身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策略四:社交培养
婴幼儿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面临各种适应问题,其中由于家庭个别教养与幼儿园集体教养模式导致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交往能力的缺乏。通过各种活动增加交往经验,通过分享交流经验增强交往意识,通过丰富的词汇提高交往能力,通过体验情境掌握交往技能。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培养婴幼儿的交往能力不宜急于求成,要让婴幼儿在自然的氛围中学会交往,以免幼儿产生排斥心理。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交往行为也贯穿于一天的活动中,教养人要抓住日常活动的契机,慢慢积累婴幼儿的交往经验,提升婴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婴幼儿从小感受到在集体和个体面前要学会尊重同伴,学会与同伴协商。比如,在个体游戏时,教养人是指导婴幼儿的主体,教养人的指导意识与指导行为直接影响婴幼儿的游戏情绪和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然而许多教养人在陪伴婴幼儿游戏时由于缺乏经验或方法不当,导致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早教中要加强对教养人的指导,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养人的指导能力,并运用在对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中。
策略五:差异教养
每个婴幼儿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差异性较大。教养人要关注婴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针对性的进行早教。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重点不在于研究人类的智能究竟有多少种,而在于用发展的视角、宏观的视野、多元的角度看待智慧。这就需要教养人注重各种环境的综合影响,避免训练的片面性和刺激的单一性,并且在思想上认识到婴幼儿的发展是在多种智力的关系中实现的。就个体来说,完整的发展不等于多元智能平均发展、匀速发展。就群体来说,发展的差异性就更大了。因此,我们主张教养人对婴幼儿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充分激发、挖掘和培养其天生的特殊禀赋,为培养和造就更多个性丰富,智力多元的人才提供保障。
策略六: 适度开发
教养人要关注婴幼儿的经验机会和发展潜能,进行适度开发。婴幼儿的某些行为和能力的产生,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会特别容易,环境提供的相应刺激在促进这方面的发展上会显得特别有效,这一时期被成为关键期敏感期,也就是经验机会。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形象地称为经验之窗。
教养人对婴幼儿的教育既不容坐失良机,也来不得带半点功利性。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做法,对儿童的长久发展是贻害无穷的。在对0~3岁婴幼儿的教养中,要树立教养人科学的教养理念,充分发挥教养人的核心作用。教养人的教育既不要过度,也不要缺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0~3岁婴幼儿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上海新村幼儿园)
(编辑 林洁)
一、科学指导教养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中所指的教养人,是指家长、抚养人或是看护人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教养人应该成为0~3岁婴幼儿生活的照顾者、情感的交流者、智力的开发者、行为的引导者和活动的指导者。家庭、学前教育机构是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养人负有首要的“教”和“养”责任。教养人的指导策略决定了教养人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又直接影响着被教养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着被教养人一生的生活质量。
从走访当前的早教机构以及社区家长问卷调查中发现:
第一,0~3岁婴幼儿的家长逐步开始重视早教,但家长对婴幼儿的早教知识多数是从早教机构、电视或书籍获得,因此,大部分家长都缺乏系统的早教知识,更谈不上科学的、具体的早教指导策略;第二,社区的部分婴幼儿是由隔代亲人即爷爷奶奶或是保姆等抚养人或是看护人教养,他们对早教的认识大多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或根本不懂早教知识,还是采用一些传统教养方式,对早教基本不重视或只重养不重教;第三,在早教工作中,学前教育工作者大部分也还处在摸索研究的初级阶段,对早教的实践经验还不丰富,早教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认为,0~3岁婴幼儿主要时间都是与教养人接触,教养人系统掌握科学育儿知识,树立正确的早教理念,确立科学的指导策略,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紧迫而又必须及时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牢固树立教养人的早教理念
实践是在理论引导下的实践,教养人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早教理念包括早教指导策略,才能有效地指导早教实践。《福建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以下称《指南》)指出:“0~3岁儿童是人一生中大脑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0~3岁婴幼儿的可塑性在早期最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教养人在教养过程中应持续关注婴幼儿的动作的训练、语言的培养、认知能力的培养、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婴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养人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也是婴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关系,婴幼儿需要情感上的温暖和安全感。因此,教养人的早教理念、教养态度、教养策略、教养方式等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成长。
三、尊重规律,确立科学的早教指导策略
在早教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教养人上的背景下,研究早教指导策略,帮助和指导教养人确立科学的早教指导策略,对普及早教理念,提升早教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早教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尊重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早教工作。在早教工作实践及相关课题研究中,我们探索和总结出以下几条早教指导策略,以供参考。
策略一: 寓教于养
在0~3岁婴幼儿的教养中实施“寓教于养”的策略。教和养既有区别一面,又有相通的一面。我们认为,教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特别是在0~3岁婴幼儿的教养中,在保证“养”的前提下突出“教”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养融合,寓教于养。“养”对应于身体发育,“教”对应于心理发展。养的行为主要包括对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照料;“教”是对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施加有意识的影响。教的行为主要是知识常识、常理等方面的引导。生命最初的三年,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也是婴幼儿最大程度面临生存挑战的阶段,因此,养的任务是首要的,年龄越小,养的比重越大,反之,教的比重越大。但是婴幼儿无论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教养人都要重视“寓教于养”。养与教是一种相对独立、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关系。“教育”从母亲准备怀孕时、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只是对婴幼儿的教是附着于养的过程中。
当然,养育方式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是有影响的。现在年轻一代的养育方式,大多数是从年长一代承传的,年长者言传身教,这种养育方式多作为一种文化习俗而定格。在提倡科学育儿的今天,我们应当思考追问这些习俗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怎样的影响,努力变自发的教养为自觉的教养,从而有效地实施寓教于养策略,使我们的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策略二:顺应发展
教养人应了解、尊重、关注并顺应婴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营造良好的养育环境。所谓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成熟时间表,顺应孩子生长的自然规律。比如,婴幼儿的成长对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而婴幼儿的生长环境又有很大的人为性,早期关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符合婴幼儿成长的环境条件,配合婴幼儿的成长顺序、成长规律,引导婴幼儿健康的发展。当环境中的刺激与婴幼儿的成熟时机相吻合,就会诱导出相应的行为,反复出现的同一行为就是一种自发性练习。当婴幼儿对环境中的某些刺激毫无反应,由教养人强制作出反应,这种目标性的训练就是过度刺激。因此,教养人无论在哪个方面进行教与养,都要顺应婴幼儿的发展,不可过度刺激,反之,教养效果会适得其反。
策略三:情感关怀
0~3岁婴幼儿年龄小,对教养人的依赖性较强,教养人要了解并尊重婴幼儿的意愿,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心、关怀、呵护、爱护婴幼儿,全力满足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让婴幼儿在心灵深处就深深地烙下“爱”的种子,为将来塑造健全的人格提供必要的前提。教养人在家庭中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氛围照料婴幼儿,让其在身心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上参与大量的自由游戏活动等,教养人全心付出爱心,让婴幼儿在活动中享受非正式学习的快乐和幸福童年,为终身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策略四:社交培养
婴幼儿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面临各种适应问题,其中由于家庭个别教养与幼儿园集体教养模式导致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交往能力的缺乏。通过各种活动增加交往经验,通过分享交流经验增强交往意识,通过丰富的词汇提高交往能力,通过体验情境掌握交往技能。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培养婴幼儿的交往能力不宜急于求成,要让婴幼儿在自然的氛围中学会交往,以免幼儿产生排斥心理。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交往行为也贯穿于一天的活动中,教养人要抓住日常活动的契机,慢慢积累婴幼儿的交往经验,提升婴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婴幼儿从小感受到在集体和个体面前要学会尊重同伴,学会与同伴协商。比如,在个体游戏时,教养人是指导婴幼儿的主体,教养人的指导意识与指导行为直接影响婴幼儿的游戏情绪和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然而许多教养人在陪伴婴幼儿游戏时由于缺乏经验或方法不当,导致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早教中要加强对教养人的指导,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养人的指导能力,并运用在对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中。
策略五:差异教养
每个婴幼儿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差异性较大。教养人要关注婴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针对性的进行早教。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重点不在于研究人类的智能究竟有多少种,而在于用发展的视角、宏观的视野、多元的角度看待智慧。这就需要教养人注重各种环境的综合影响,避免训练的片面性和刺激的单一性,并且在思想上认识到婴幼儿的发展是在多种智力的关系中实现的。就个体来说,完整的发展不等于多元智能平均发展、匀速发展。就群体来说,发展的差异性就更大了。因此,我们主张教养人对婴幼儿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充分激发、挖掘和培养其天生的特殊禀赋,为培养和造就更多个性丰富,智力多元的人才提供保障。
策略六: 适度开发
教养人要关注婴幼儿的经验机会和发展潜能,进行适度开发。婴幼儿的某些行为和能力的产生,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会特别容易,环境提供的相应刺激在促进这方面的发展上会显得特别有效,这一时期被成为关键期敏感期,也就是经验机会。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形象地称为经验之窗。
教养人对婴幼儿的教育既不容坐失良机,也来不得带半点功利性。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做法,对儿童的长久发展是贻害无穷的。在对0~3岁婴幼儿的教养中,要树立教养人科学的教养理念,充分发挥教养人的核心作用。教养人的教育既不要过度,也不要缺失,只有这样,才有利于0~3岁婴幼儿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上海新村幼儿园)
(编辑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