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是对人类社会文明演进过程的客观记述,追求对过往事情的真实再现,对人的具有较强的教导与启发作用。时至今日,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已经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的重要追求。对此,笔者以材料分析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例,主要从新课导入、辅助理解与成果检验三方面出发,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历史;材料分析;教学策略
历史材料分析题是指通过提供一定的历史材料(或是具体的史料,或是对某一历史现象的描述,或是他人的叙述等),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时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材料分析题的才来对教材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扩充作用,而问题又是针对初中生的某项历史能力提出来的,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大有助益。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课程导入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需要教师寻找新的符合初中生学习特点、能推动历史教学进步的导入方式。这是因为导入影响到学生对新课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导入,可以引发他们思考,刺激其探究欲望,反之,则会压抑学生思维的运动与发展。初中生思维相对活跃,对课程导入方式有着多样化的要求,将材料分析题用于课堂导入环节,正是迎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表现,有助于引导学生较早地进入对应的学习状态。
譬如,在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利用网络信息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影视剧《贞观之治》中万国来朝的盛大景象,以此吸引他们的目光,增加其对唐朝繁荣景象的直观认识,感受盛唐海纳百川的气度,奠定新课的基调。之后,又给其提供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中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文字材料和图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动其思维运动,使其思考“鉴真和尚东渡的原因”,借此,导入新课,进行具体的了解。这样的教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他们带着疑问开始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
二、辅助理解,增加认知
历史材料本身的特殊性及其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使其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具有增长历史文化视野,深化历史思维认知的作用。这是因为历史材料是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延伸,通常是借助某个有关的历史现象,构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让他们依据材料内容,理解历史知识内涵。因此,利用材料分析题辅助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无论是对教学效率的提高,還是对学生的历史底蕴都有着重要意义。
譬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于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文化的历史内容,笔者除了让学生探究东渡的原因外,就其中东渡的意义,还给他们提供了如下的材料:其间四月初,于卢遮那殿前立戒坛,天皇初登坛受菩萨戒。次皇后、皇太子亦登坛受戒……这则材料的应用,不仅可以辅助学生了解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发展的意义,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还有利于让他们了解当时的主要文化传播方式(由上而下的传播),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历史认知。
三、检验成果,有效提升
历史教学不仅是纯粹地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使其明白社会文明演进的重大历史事件,更是为了使他们明白历史前进的方向和文明演进的规律,引导其正确认识事物,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材料分析题作为一道历史题型,最大的作用还在于题型本身所带有的意义,即通过问题与材料,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其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不仅能暴露学生的不足,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还有利于培养他们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
譬如,在学习了“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后,为了检验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利用网络信息媒体,向初中生提供了如下材料,并让他们对其进行辨析与分析:
材料一:建元元年,张謇选育稻种,培育黑黍,始献武帝,帝大悦,遂列为“贡品”,自此而起,朝代更迭,黑米皆为历代王室所选,成为皇室贵族的珍馐美味,及至晚清,庚子之变,慈溪太后念之不忘,遂令汉中知府进献。(选自《洋县志》)
材料二:……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选自先秦诗《大田》)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黑黍指的是今天的什么东西?它是由谁培育而出的?他还做过什么历史大事?
问题二:对比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通过收集资料,辨析以上两则材料的真伪。
通过解答以上材料,学生不仅会察觉到自身的不足,从而针对性地提升自己,还培养了他们质疑权威的思维和辩证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对史料论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颇多的益处。
总而言之,材料分析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历史教学本身谋求突破的要求,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深挖材料分析题的作用和特点,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双重需要,在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和教学检测三个环节中,充分地开发材料分析题的价值,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增加学生历史认知的同时,提高其探究、辨析历史材料真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聂延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研究[J].学周刊,2019(01):60-61.
[2] 李新春.浅谈材料教学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6(29):160.
关键词:初中历史;材料分析;教学策略
历史材料分析题是指通过提供一定的历史材料(或是具体的史料,或是对某一历史现象的描述,或是他人的叙述等),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时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材料分析题的才来对教材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扩充作用,而问题又是针对初中生的某项历史能力提出来的,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大有助益。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课程导入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需要教师寻找新的符合初中生学习特点、能推动历史教学进步的导入方式。这是因为导入影响到学生对新课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导入,可以引发他们思考,刺激其探究欲望,反之,则会压抑学生思维的运动与发展。初中生思维相对活跃,对课程导入方式有着多样化的要求,将材料分析题用于课堂导入环节,正是迎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表现,有助于引导学生较早地进入对应的学习状态。
譬如,在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利用网络信息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影视剧《贞观之治》中万国来朝的盛大景象,以此吸引他们的目光,增加其对唐朝繁荣景象的直观认识,感受盛唐海纳百川的气度,奠定新课的基调。之后,又给其提供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中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文字材料和图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动其思维运动,使其思考“鉴真和尚东渡的原因”,借此,导入新课,进行具体的了解。这样的教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他们带着疑问开始学习,更加具有目的性。
二、辅助理解,增加认知
历史材料本身的特殊性及其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使其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具有增长历史文化视野,深化历史思维认知的作用。这是因为历史材料是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延伸,通常是借助某个有关的历史现象,构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让他们依据材料内容,理解历史知识内涵。因此,利用材料分析题辅助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无论是对教学效率的提高,還是对学生的历史底蕴都有着重要意义。
譬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于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文化的历史内容,笔者除了让学生探究东渡的原因外,就其中东渡的意义,还给他们提供了如下的材料:其间四月初,于卢遮那殿前立戒坛,天皇初登坛受菩萨戒。次皇后、皇太子亦登坛受戒……这则材料的应用,不仅可以辅助学生了解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发展的意义,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还有利于让他们了解当时的主要文化传播方式(由上而下的传播),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历史认知。
三、检验成果,有效提升
历史教学不仅是纯粹地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使其明白社会文明演进的重大历史事件,更是为了使他们明白历史前进的方向和文明演进的规律,引导其正确认识事物,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材料分析题作为一道历史题型,最大的作用还在于题型本身所带有的意义,即通过问题与材料,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其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不仅能暴露学生的不足,为他们的学习指明方向,还有利于培养他们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
譬如,在学习了“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后,为了检验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利用网络信息媒体,向初中生提供了如下材料,并让他们对其进行辨析与分析:
材料一:建元元年,张謇选育稻种,培育黑黍,始献武帝,帝大悦,遂列为“贡品”,自此而起,朝代更迭,黑米皆为历代王室所选,成为皇室贵族的珍馐美味,及至晚清,庚子之变,慈溪太后念之不忘,遂令汉中知府进献。(选自《洋县志》)
材料二:……田畯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选自先秦诗《大田》)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黑黍指的是今天的什么东西?它是由谁培育而出的?他还做过什么历史大事?
问题二:对比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通过收集资料,辨析以上两则材料的真伪。
通过解答以上材料,学生不仅会察觉到自身的不足,从而针对性地提升自己,还培养了他们质疑权威的思维和辩证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对史料论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颇多的益处。
总而言之,材料分析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历史教学本身谋求突破的要求,其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深挖材料分析题的作用和特点,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双重需要,在新课导入、教学过程和教学检测三个环节中,充分地开发材料分析题的价值,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增加学生历史认知的同时,提高其探究、辨析历史材料真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聂延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运用研究[J].学周刊,2019(01):60-61.
[2] 李新春.浅谈材料教学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16(2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