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检验在生猪屠宰检疫中的意义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淋巴结是猪宰后检疫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生猪屠宰检疫中,应从淋巴结的所处位置,以及淋巴结在检疫中的作用和病理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对此,本文将对淋巴结检验在生猪屠宰检疫中的意义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屠宰检疫;淋巴结选择;剖检
  淋巴结是猪宰后检疫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机体的外周免疫器官和防御系统,具有吞噬异物和各种微生物的功能,并产生免疫应答。淋巴结自身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其所负责区域是否产生病理性变化,还会反映出整个身体的基本状况。基于这一特性可以有效地借助对淋巴结的选择分析判断出机体有着哪些疾病以及被那种病原所感染。这一特性功能在生猪屠宰检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生猪屠宰检疫的目的
  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可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证肉品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合理的对猪群进行定点屠宰检疫措施,可以将病猪和带菌、带毒的猪肉比较及时的通过检疫筛选出来,包括其他产品被病原污染都能够有相应的检疫,然后还要采取一定的检疫监督等强制手段对病猪以及带菌、带毒的产品进行相应的无害化处理措施,此外还应该进行比较有效的消毒处理,尽量消灭传染源。进行定点屠宰检疫可以有效的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从而对于其他易感猪及人类的健康具有保障作用。
  预防人畜共患性傳染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流行的众多动物传染性疾病中,有不少的人畜共患性传染性疾病,都是通过动物及其产品而感染人类的,如果在临床生产中能够有效的开展生猪定点屠宰检疫措施,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患病猪以及带病的产品检疫出来,然后在第一时间展开有效的正确处理方式,在根本上将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杜绝,防止人类感染疫病。这对公共环境卫生维护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保护畜牧业以及人体健康的方面,加强动物的屠宰检疫工作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不容忽视。
  2 生猪屠宰检疫的工作原则
  在工作中必须遵循“有宰必检、有肉必验”的检疫原则,坚决杜绝病害猪肉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检疫人员对于进入屠宰场的所有生猪都必须提前对检疫证明及其免疫标识进行相应的检查,并且进行详细的登记记录。如果在宰前检疫中发现了患病猪,应该马上采取隔离观察的手段或者是进行其他有效的处理手段,还要开展相应的卫生防范措施。生产中必须重视生猪宰前检疫以及宰后检验工作的落实,其主要目的是确保猪肉的品质卫生及安全。
  3 生猪淋巴组织功能及分布
  淋巴组织是生猪的重要组织部分,淋巴组织是由淋巴结、胸腺、淋巴管、脾等所组成的,生猪身上淋巴管以及淋巴结的总数达到190以上,而这些复杂的生理结构组成了生猪疾病防御系统。淋巴组织的功能具有多样性特征,成为机体抵御异物及病毒的防线,在机体内部运行过程中,能够过滤出侵入机体的病原体、异物等等,同时,通过窦壁巨噬细胞,还可以对病毒进行灭杀和吞噬,而正是基于上述功能,当机体出现问题后,就会出现淋巴肿大、变硬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于淋巴结的检验作业,可由此判断生猪的健康状况。
  4 生猪屠宰检疫中淋巴结选择
  4.1 生猪身体前半部分淋巴结选择
  颌下淋巴结。对于生猪头部检测,主要检测颌下淋巴结,该淋巴结位于生猪下颌间隙,具体在颌下腺的前侧位置。颌下淋巴结作用范围广泛,主要用来收集生猪面部、鼻腔前半和口腔各组织的淋巴液。猪的结核病与炭疽病均能通过检查颌下淋巴结来发现。
  颈前淋巴结。一般包括颈浅背淋巴结、颈浅中侧淋巴结与腹侧淋巴结,其中颈浅背淋巴结位置相对较浅,比较容易剖检。颈浅中侧淋巴结与颈浅腹侧淋巴结归流于颈浅背侧淋巴结,且颈浅背侧淋巴结汇集或间接汇集了生猪头部与身体前半部分组织淋巴,再加上其易剖检,因此对于生猪屠宰检疫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颈深后淋巴结。颈深后淋巴结包括了颈深前、中、后三群淋巴结,同样也是分别汇集了生猪头部、颈深部、前肢的部分或大部分淋巴结,其中颈深前、中、后三群淋巴结最后都归流于颈深后淋巴结。因此对颈深后淋巴结的屠宰检疫对生猪身体前部分肉质健康检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4.2 生猪身体后半部分淋巴结选择
  腹股沟浅淋巴结。生猪在圈养过程中经常趴卧,因此下腹、乳房及生殖器官容易感染某些疾病,腹股沟浅淋巴结汇集了这些部位的淋巴,其具体的位置是生猪的腹下皮肤脂肪内最后一个乳头的后上方,因此在生猪屠宰建议中对腹股沟浅淋巴结进行检疫是很有必要的一件工作,对生猪肉质健康检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腹股沟深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也汇集了众多的淋巴结,例如腹股沟浅淋巴结、髂下淋巴结、腘淋巴结等,对位于生猪身体后半部分深、浅组织淋巴也多有较为直接的汇集,因此对于整个生猪后半身组织的淋巴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汇集。通过对腹股沟浅淋巴结检测,可以有效的判断出生猪身体后半部分肉质健康状况,因此对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剖检在整个生猪屠宰剖检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髂下淋巴结。在实际的对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常常利用对髂下淋巴结的剖检来替代对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剖检,究其原因从主要淋巴位置上来进行分析,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具体位置是在生猪体内的骨盆腔内,其位置稳定性差,并不固定,并且生猪体内的大量脂肪常常会覆盖住且腹股沟深淋巴结,为剖检人员具体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髂下淋巴结则位于髂结节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膝褶内皮之下,位置确定,在淋巴结汇集方面也比较广泛,在淋巴结汇集量上与腹股沟深淋巴结汇集量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对生猪肉质健康检测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髂下淋巴结主要汇集了生猪后半部分身体表侧与身体表层肌肉的淋巴,而生猪中比较常见的疫病在生猪体表上也表现的比较明显,因此对髂下淋巴结检疫剖析在实际的生猪屠宰检疫应用比较广泛。
  5 生猪屠宰检疫中淋巴结剖检
  在生猪检疫的淋巴结剖检过程中,首先要从淋巴结的外观对其进行分析,例如对淋巴结的色泽、大小、形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一般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处于生猪活体内的淋巴在颜色上具体表现为微红褐色或粉红色的状态,而对于已经屠宰的生猪来说,其体内的淋巴结在颜色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灰白色,其中略带一点黄色,但并没有血色,其大小也相对比较适中。对相应淋巴结进行触摸检查时,手触及到淋巴的浆膜面会感到很光滑、很湿润,有着细腻质感的同时还会感到一定的硬度,没有松弛软弱或异常肿大的现象。
  针对于存在疾病的淋巴结,其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充血、萎缩、坏死、出血等现象,更严重的会导致整个淋巴完全处于脓肿状态,在对正常淋巴进行剖检分析时,正常健康淋巴其断面结构比较清晰,小梁、被膜等皮质结构分明,色泽也比较正常,若出现易碎、变色、浑浊现象时则说明生猪存在某些传染疫病。对于淋巴结剖检分析可知,其存在疫病的淋巴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异色淋巴结、水肿、浆液性淋巴结炎症、慢性增生淋巴结炎症、化脓性淋巴结等,需要结合具体剖检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与判别。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进行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需要选定易于剖检的淋巴结,且淋巴结汇集淋巴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器官多,从而使得检疫更具有代表性,还要全面顾及到生猪整个身体,保证检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熊惠梅.生猪屠宰检验中淋巴结的选择及其剖检意义[J].中国动物检疫,2012,29(4):5455.
  [2]金礼军.生猪屠宰检疫中的淋巴结检验[J].浙江畜牧兽医,2010,35(6):1516.
  [3]张维彦,范彩虹.生猪的宰后检验技术操作要点[J].中国畜禽种业,2014,10(3):25.
  作者简介:冯堃(1971),男,苗族,大专,中级职称,主要从事:畜牧兽医专业。
其他文献
本实验采用心导管技术,以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下降最大变化速率(每分钟-dp/dt)为指标,观察了生脉液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舒末期每分钟-dp/dt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生脉液可以
摘 要:在煤矿采煤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冲击矿压波及区域,如果不提前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就会出现大面积片帮、漏冒顶,液压支架歪架倒架,甚至发生伤亡事故。本文介绍了某工作面安全通过强矿压危险区域实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安全;强矿压;危险区域  1 工作面概况  1061工作面回采期间,距上切眼距离180-386米范围为重点防冲击区域,该区域第一层岩浆岩破断时的震动能量约为1
目的探究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肾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取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肾部分切除
我想对妈妈说说我的心里话。开学前的一天,表哥来我们家玩。那天下午,妈妈不让我玩电脑。过了一会儿,妈妈要睡觉时,我才想到《开心寒假》里有一题不会做,我告诉妈妈想上网查答案,她
[摘 要]:伴随着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令人担忧,而诸多问题大都是由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业界需求引发的。本文从我国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通病、毕业生应聘中面临的问題、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的错位等方面分析了编辑出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而提出了适应业界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业界适应能
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谷维素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实验组接受马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许多不正确的教学方法被摒弃,而好的教学方法被发扬光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想要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好语文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良好的习惯不仅是学习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难的原因,是其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理工结合型培养模式,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出路之一。在设计理工结合型培
通过对《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的教学总结,笔者认为,要转变教师是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的传统观念,通过讲专业、讲课程、讲资源,讲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