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中外大学生教育与实践来看,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大学生就业首先有赖于高校的教育,只有提高高校对到学生的培训机制,以政府导向型机制为补充,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大学生就业的良性机制,才能有效地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机制;市场机制缺陷;高校培训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全面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都应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实现就业机制的良好运转,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这就需要高校自身大力加强管理与培训,并与政府实现联动,共建大学生创业的良性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共同营造鼓励、支持、服务和保护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一、大学生就业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所谓市场机制,是促使消费者、生产者和资源供给者相互沟通,形成决策从而向一致性生产目标靠拢的运行系统。高校是“生产人才”的特殊企业,大学毕业生迫切需要一个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在我国,一方面取消了对毕业生包分配的制度,把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推向了就业市场,但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很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等缺陷,出现“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的现象。调查显示,大学生从网站获得信息的仅占10.3%,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网络发布的就业信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创业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就业、创业教育观念有待于普及。首先,学术界与高校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理解不统一,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应付、变调等问题。就业、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转变观念的问题,需要学术理论与高校实践相结合,形成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实际需要的观念与机制,统一认识。其次,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存在问题。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上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与懵懂,对学生创业教育引导不够,流于形式。
(2)就业、创业教育机制上存在缺失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机制上存在缺失,没有将就业、创业教育积极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绝大多数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机构、师资、制度等必要条件;高校与企业界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社会实业界的相应支持等。
(3)就业、创业教育内容混杂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比较模糊,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就业、创业指导。高校在专业定位上亟待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的合理匹配。我国就业教育起步较晚,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就更为薄弱,且现行的教育体系存在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状况,还没有真正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理念转变,建立系统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二、国外大学生就业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演变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问题。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来缓解这一矛盾,可以为鉴。
(一)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普遍建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体系。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市均设有管理大学生就业的专门机构。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有较多的专职人员,配备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通过就业辅导讲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职业市场的动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求职意向,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种类。在日本,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视关于学生未来出路的指导,从初中开始,教育目标中就明确规定“要养成选择与自己个性相适应的将来出路的能力”,而且在教育实践中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指导体系。
(二)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实践活动是为大学生顺利踏入社会所做的必要准备,各国都很重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法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面向社会的能力,提供的实习机会非常多,大学生们与企业可以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加拿大大学生很多通过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或是自己联系的单位去实习等渠道找到工作。在就业能力方面,加拿大高等院校认为,大学应在所有的教学领域中培养学生广泛的技能,为其就业做好准备。英国的教育与技能部也声称,除了改进职业技能之外,要确保所有毕业生拥有应对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的合适技能,致力于将招聘者所需要的沟通、创造性以及与他人共事等方面的技能融入高等教育课程之中。
(三)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密切联系
为了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发达国家高校非常重视与企业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向用人单位宣传、推荐本校的毕业生,开辟多种就业渠道,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大学生就业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已经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政府在就业中起着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作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特别重视与社会用人部门的双向沟通,而且沟通渠道多元化,形式灵活多样。日本许多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就业体验活动,加强大学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日本企业界不断将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大学的要求提供给大学,以便大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三、大学生就业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教育要以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为着力点,造就社会需要之人才。高校教育应顺应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一)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着力培养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最需要、最欢迎的是有责任心、勤奋、情商高、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过硬的技能是许多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缺乏的主要方面。高校教育应及时掌握、了解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综合素质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应用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3.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困扰其就业的最主要因素。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与其他的就业群体相比,工作经验缺乏和适应能力差是明显的劣势。弥补这一缺陷的主要方是社会实践,它是大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载体,是接触社会、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所从事工作的认识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工作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承受力。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观、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根据教育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从2008年起,全国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全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招聘会,让他们直接接触就业市场,感受就业氛围。同时,高校要认真辅导大学生写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通过不间断的职业教育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大学生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
(四)加强就业教育,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打造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和工作平台。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网上信息服务和就业信息汇总上报,实现就业信息共享,提高就业信息的使用效率,提高信息互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鼓励大学生与企业在信息网络上实现双选互动。
(五)建立大学生就业反馈机制,做好毕业生离校跟踪
实施毕业生就业跟踪和监测工程,关注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实施毕业生就业跟踪和监测工程,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培养人才,促使社会更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才的浪费,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下更加充分的就业,更能促进高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总之,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和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和高校实现良性互动。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就业教育模式,积极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就业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知识、技术、能力的储备和就业心理品质的准备,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环境的适应力,最终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可在已有岗位上建功立业,又可另辟蹊径,自主创业,带动他人就业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罗仲文,戴树根.论大学生就业机制缺陷及解决对策团[J].大学教育科学,2005(4).
[2]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3]林海宏.论转型时期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进程中的政府职能[J].理论思考,2007(3).
作者简介:黄宏伟(1967—),男,讲师,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目前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就业机制;市场机制缺陷;高校培训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解决好大学生就业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全面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都应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实现就业机制的良好运转,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这就需要高校自身大力加强管理与培训,并与政府实现联动,共建大学生创业的良性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共同营造鼓励、支持、服务和保护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一、大学生就业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所谓市场机制,是促使消费者、生产者和资源供给者相互沟通,形成决策从而向一致性生产目标靠拢的运行系统。高校是“生产人才”的特殊企业,大学毕业生迫切需要一个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在我国,一方面取消了对毕业生包分配的制度,把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推向了就业市场,但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很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灵、供需渠道不畅等缺陷,出现“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些单位要人才”的现象。调查显示,大学生从网站获得信息的仅占10.3%,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网络发布的就业信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创业教育观念存在问题
就业、创业教育观念有待于普及。首先,学术界与高校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理解不统一,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应付、变调等问题。就业、创业教育目前还存在转变观念的问题,需要学术理论与高校实践相结合,形成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实际需要的观念与机制,统一认识。其次,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存在问题。许多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上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与懵懂,对学生创业教育引导不够,流于形式。
(2)就业、创业教育机制上存在缺失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机制上存在缺失,没有将就业、创业教育积极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绝大多数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机构、师资、制度等必要条件;高校与企业界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社会实业界的相应支持等。
(3)就业、创业教育内容混杂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比较模糊,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就业、创业指导。高校在专业定位上亟待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的合理匹配。我国就业教育起步较晚,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就更为薄弱,且现行的教育体系存在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状况,还没有真正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理念转变,建立系统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二、国外大学生就业机制建设的经验借鉴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演变成为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问题。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各种积极的措施来缓解这一矛盾,可以为鉴。
(一)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普遍建立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体系。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市均设有管理大学生就业的专门机构。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有较多的专职人员,配备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通过就业辅导讲授,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职业市场的动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求职意向,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种类。在日本,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非常重视关于学生未来出路的指导,从初中开始,教育目标中就明确规定“要养成选择与自己个性相适应的将来出路的能力”,而且在教育实践中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指导体系。
(二)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实践活动是为大学生顺利踏入社会所做的必要准备,各国都很重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法国的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面向社会的能力,提供的实习机会非常多,大学生们与企业可以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加拿大大学生很多通过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或是自己联系的单位去实习等渠道找到工作。在就业能力方面,加拿大高等院校认为,大学应在所有的教学领域中培养学生广泛的技能,为其就业做好准备。英国的教育与技能部也声称,除了改进职业技能之外,要确保所有毕业生拥有应对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的合适技能,致力于将招聘者所需要的沟通、创造性以及与他人共事等方面的技能融入高等教育课程之中。
(三)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通力合作、密切联系
为了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发达国家高校非常重视与企业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固的就业基地。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向用人单位宣传、推荐本校的毕业生,开辟多种就业渠道,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大学生就业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已经形成良性运行机制。政府在就业中起着法律保障和信息引导作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特别重视与社会用人部门的双向沟通,而且沟通渠道多元化,形式灵活多样。日本许多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就业体验活动,加强大学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日本企业界不断将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大学的要求提供给大学,以便大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三、大学生就业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教育要以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为着力点,造就社会需要之人才。高校教育应顺应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一)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着力培养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社会最需要、最欢迎的是有责任心、勤奋、情商高、技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过硬的技能是许多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缺乏的主要方面。高校教育应及时掌握、了解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综合素质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应用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3.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困扰其就业的最主要因素。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与其他的就业群体相比,工作经验缺乏和适应能力差是明显的劣势。弥补这一缺陷的主要方是社会实践,它是大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载体,是接触社会、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所从事工作的认识能力,培养吃苦耐劳工作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承受力。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观、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根据教育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从2008年起,全国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全面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招聘会,让他们直接接触就业市场,感受就业氛围。同时,高校要认真辅导大学生写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通过不间断的职业教育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增强大学生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
(四)加强就业教育,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打造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平台和工作平台。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网上信息服务和就业信息汇总上报,实现就业信息共享,提高就业信息的使用效率,提高信息互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鼓励大学生与企业在信息网络上实现双选互动。
(五)建立大学生就业反馈机制,做好毕业生离校跟踪
实施毕业生就业跟踪和监测工程,关注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实施毕业生就业跟踪和监测工程,可以引导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培养人才,促使社会更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才的浪费,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下更加充分的就业,更能促进高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总之,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和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和高校实现良性互动。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就业教育模式,积极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就业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知识、技术、能力的储备和就业心理品质的准备,增强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环境的适应力,最终达到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可在已有岗位上建功立业,又可另辟蹊径,自主创业,带动他人就业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罗仲文,戴树根.论大学生就业机制缺陷及解决对策团[J].大学教育科学,2005(4).
[2]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3]林海宏.论转型时期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进程中的政府职能[J].理论思考,2007(3).
作者简介:黄宏伟(1967—),男,讲师,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目前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