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人才发展的根本需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作了以下四方面的尝试:
一、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抓住“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想了想”这个细节,向学生引疑发问:“读到这里,你觉得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来探讨?”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后,纷纷提出了问题:“狐狸为什么想了想?”、“狐狸都想了些什么?”……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再朗读、再思考、再联系上下文,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时间从容思考,并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当然,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如何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及时予以表扬,然后再帮其分析原因;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
其次,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具体做法是:第一,预习找“疑”,即要求学生在教学之前预习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找出问题并提出问题;第二,有意设“疑”,即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有意识设计一些疑问,留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有所发现和创新;第三,相互质“疑”,即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提出疑问,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向深层次发展;第四,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即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语文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然后概括提炼成语文问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要创设动人的情境,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刻地挖掘教材中的情与境的因素。以“形”为手段,以“美”
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使用大脑,从而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先播放荷塘美景的录像资料片,拨动学生心弦,然后对学生说:“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你的心情如何?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随着悦耳的水乡乐曲声,大屏幕上出现了赏花人幻化为荷花的情景:微风吹拂,荷花摇曳起舞;轻风稍停,荷花便悄然玉立。蜻蜓点水、小鱼遨游……多么令人陶醉的荷塘美景!学生们都看得入迷了,爱花之情愈来愈浓。接着再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在优美动情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再娓娓诱导:“这时候,你就是一朵洁白娇嫩的荷花,穿着雪白雪白的裙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太阳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微风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你感觉怎么样?蜻蜓和蝴蝶飞过来了,它们找你做什么?……”学生在老师充满柔情的点拨之下,张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述着:“我就是一位美丽的荷花仙子,穿着洁白的衣裳,随风舞蹈;风过了,我在荷花丛中休息,和蜻蜓谈话。蜻蜓闻到荷花的清香,看到了荷花的娇容,落在花瓣上不愿离开呢!”“小鱼昨夜梦见下雨了,荷叶微微抖动,为它遮挡雨滴……”
学生边诵读边赏析,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不仅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听、读、说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的欣赏、想象、思维等诸方面的能力。
三、衔接课内课外,拓宽创新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
如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不仅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举办“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举行“诗歌朗诵赛”、“故事会”、“我自信 我精彩”演讲比赛等。
总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沃土。(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民主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抓住“狐狸看见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想了想”这个细节,向学生引疑发问:“读到这里,你觉得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来探讨?”学生经过反复朗读课文后,纷纷提出了问题:“狐狸为什么想了想?”、“狐狸都想了些什么?”……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再朗读、再思考、再联系上下文,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时间从容思考,并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当然,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如何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及时予以表扬,然后再帮其分析原因;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
其次,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具体做法是:第一,预习找“疑”,即要求学生在教学之前预习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找出问题并提出问题;第二,有意设“疑”,即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有意识设计一些疑问,留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有所发现和创新;第三,相互质“疑”,即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提出疑问,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向深层次发展;第四,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即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语文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然后概括提炼成语文问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要创设动人的情境,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刻地挖掘教材中的情与境的因素。以“形”为手段,以“美”
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源泉,促使学生合理地使用大脑,从而产生探究与创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先播放荷塘美景的录像资料片,拨动学生心弦,然后对学生说:“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你的心情如何?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随着悦耳的水乡乐曲声,大屏幕上出现了赏花人幻化为荷花的情景:微风吹拂,荷花摇曳起舞;轻风稍停,荷花便悄然玉立。蜻蜓点水、小鱼遨游……多么令人陶醉的荷塘美景!学生们都看得入迷了,爱花之情愈来愈浓。接着再播放背景音乐《采莲》,在优美动情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再娓娓诱导:“这时候,你就是一朵洁白娇嫩的荷花,穿着雪白雪白的裙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太阳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微风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你感觉怎么样?蜻蜓和蝴蝶飞过来了,它们找你做什么?……”学生在老师充满柔情的点拨之下,张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述着:“我就是一位美丽的荷花仙子,穿着洁白的衣裳,随风舞蹈;风过了,我在荷花丛中休息,和蜻蜓谈话。蜻蜓闻到荷花的清香,看到了荷花的娇容,落在花瓣上不愿离开呢!”“小鱼昨夜梦见下雨了,荷叶微微抖动,为它遮挡雨滴……”
学生边诵读边赏析,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不仅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听、读、说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的欣赏、想象、思维等诸方面的能力。
三、衔接课内课外,拓宽创新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
如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不仅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举办“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举行“诗歌朗诵赛”、“故事会”、“我自信 我精彩”演讲比赛等。
总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沃土。(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民主小学)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