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批复成立哈尔滨新区,是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的战略举措,把哈尔滨新区作为东北新一轮振兴的“发动机”和对俄合作的重要承载地,哈尔滨新区的发展与东北区的发展和各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紧密相连。
哈尔滨新区批复后,紧紧围绕国务院确定的“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发展定位,立足现有基础,推动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力双提升,推动外延型经济与内延型经济双驱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区开发开放初见成效。
一、推动三项改革,力争实现“大政府”向“小机构”转变
一是实施开发区和行政区统一管理。按照“顶层设计一步到位,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新区规划范围内的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所在行政区实行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和行政区党委、政府合署办公,将三个行政区(开发区)党政工作部门由原来的126个精简为50个,精简幅度达60.3%,初步构建了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有效破解了一直困扰开发区与行政区自身快速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是探索创新经济功能区管理体制。依据“有利于完善产业链条、有利于配置资源要素、有利于集聚产业项目”的原则,组建了若干个经济功能区,经济功能区专事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企业服务等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同步剥离并向街道(乡镇)转移,为经济功能区补齐发展短板创造条件。
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新区推行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清零,全面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和其他行政权力涉及的中介服务机构。推行商事制度改革,实行证照分离。简化受理审批程序,成立新区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对审批事项实行集中统一办理,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搭建便民和服务企业平台。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和系统内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构建起了机构和职能有机整合、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
二、发展三大产业,力争实现“产业项目集聚”向“产业集群构建”转变
一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抓好哈飞福特汽车、通联新能源客车、中船重工燃气轮机、航天海鹰3D打印、哈工大机器人等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的同时,重点落实好哈飞直升机、蟒式全地形车等与央企合作项目,立足新区装备制造业现有513.3亿元产值基础,尽快把新区装备制造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壮大百威英博、九三粮油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食品深加工企业的同时,着重把握食品消费安全、健康、时尚的需求变化趋势,大力發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食品、乳制品、畜产品、特色饮品等名优绿色食品,进一步叫响“寒地黑土”食品品牌,立足新区绿色食品产业现有529.2亿元产值基础,力争到2020年,实现绿色食品产业规上产值超千亿元目标。
三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新区内已集聚了中移动、中联通、中电信等一批10亿元以上的信息产业项目,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下一步,我们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等为重点,加快引进建设北斗导航、云计算设备生产企业和服务商、第四代移动通信设备等研发和生产项目,不断提高新区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打造三个组团,力争实现“空间分散布局”向“功能集合再造”转变
一是打造松北科技创新组团。重点以万鑫石墨、清华万博、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宝力慧谷等项目为牵动,规划建设占地15平方公里的战略新兴产业区。以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和万达文旅城为中心,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科技商务中心。以松花江沿线奥体中心、大剧院、枫叶小镇奥特莱斯等为支撑,规划建设综合性文化商贸旅游带。
二是打造利民大健康产业组团。重点建设占地20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园、5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园、9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园,加快形成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为主导的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抓好32平方公里的松花江避暑城建设,依托优良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医养结合、候鸟式养老等产业。
三是打造哈南现代制造业组团。重点建设占地8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园、5平方公里的中国云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和3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加快促进航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产业集聚发展。
四、完善三大体系,力争实现“传统产业园区”向“创新产业园区”转变
一是完善科技研发体系。目前,新区内已汇集了国内外研发机构192个。我们将吸引更多的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入驻,集聚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特别是军转民科技项目,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二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在产业规划布局、项目审核、投融资、产业准入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生物制药、新材料和大数据等产业项目,以及“两头在外”企业、对俄资源转化加工项目落户新区。
三是完善融资服务体系。重点在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设立自担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引进各类银行、发展私募股权、融资租赁、股权交易市场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提供投融资综合服务等方式支持新区发展。
五、深化三个创新,力争实现“传统发展模式”向“创新发展模式”转变
一是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围绕建设龙江丝路带、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和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扩大对俄开放。开通哈俄货运班列,推进临空经济区、综保区配套功能完善,加快临空经济区的大飞机拆解、绿地空港城、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设立对俄自由贸易区,实现投资和优质要素进出便利化,吸引跨国公司在新区设立地区总部,谋划建设中外合作产业园区。
二是推动招商引资模式创新。探索实施市场化招商方式,有偿委托全国各商(协)会组织、中介机构或自然人为新区招引重点项目,并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政策体系,提升新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将新区打造成真正的“投资洼地”;推动招商引资方式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化招商转变,采取聘请招商顾问、雇员制等方式,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围绕新区重点产业的垂直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聚焦国内外500强、行业100强等战略投资者,开展专业精准式、集群捆绑式、聚链补链式招商,大力引进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和关联度高的项目,以促进重点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三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创新。坚持以产定城、以产兴城,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布局,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着重在提高新区功能品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持续提升新区发展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大新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同步推进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区建设,构建稳定的职工生活社区,为老城区和域外人口向新区适度转移创造条件,为吸引留住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提供宜居宜业环境。
哈尔滨新区批复后,紧紧围绕国务院确定的“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发展定位,立足现有基础,推动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力双提升,推动外延型经济与内延型经济双驱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区开发开放初见成效。
一、推动三项改革,力争实现“大政府”向“小机构”转变
一是实施开发区和行政区统一管理。按照“顶层设计一步到位,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新区规划范围内的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所在行政区实行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和行政区党委、政府合署办公,将三个行政区(开发区)党政工作部门由原来的126个精简为50个,精简幅度达60.3%,初步构建了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有效破解了一直困扰开发区与行政区自身快速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是探索创新经济功能区管理体制。依据“有利于完善产业链条、有利于配置资源要素、有利于集聚产业项目”的原则,组建了若干个经济功能区,经济功能区专事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企业服务等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同步剥离并向街道(乡镇)转移,为经济功能区补齐发展短板创造条件。
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新区推行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清零,全面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和其他行政权力涉及的中介服务机构。推行商事制度改革,实行证照分离。简化受理审批程序,成立新区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对审批事项实行集中统一办理,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搭建便民和服务企业平台。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和系统内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构建起了机构和职能有机整合、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
二、发展三大产业,力争实现“产业项目集聚”向“产业集群构建”转变
一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抓好哈飞福特汽车、通联新能源客车、中船重工燃气轮机、航天海鹰3D打印、哈工大机器人等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的同时,重点落实好哈飞直升机、蟒式全地形车等与央企合作项目,立足新区装备制造业现有513.3亿元产值基础,尽快把新区装备制造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壮大百威英博、九三粮油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食品深加工企业的同时,着重把握食品消费安全、健康、时尚的需求变化趋势,大力發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食品、乳制品、畜产品、特色饮品等名优绿色食品,进一步叫响“寒地黑土”食品品牌,立足新区绿色食品产业现有529.2亿元产值基础,力争到2020年,实现绿色食品产业规上产值超千亿元目标。
三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新区内已集聚了中移动、中联通、中电信等一批10亿元以上的信息产业项目,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下一步,我们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应用等为重点,加快引进建设北斗导航、云计算设备生产企业和服务商、第四代移动通信设备等研发和生产项目,不断提高新区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打造三个组团,力争实现“空间分散布局”向“功能集合再造”转变
一是打造松北科技创新组团。重点以万鑫石墨、清华万博、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宝力慧谷等项目为牵动,规划建设占地15平方公里的战略新兴产业区。以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和万达文旅城为中心,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科技商务中心。以松花江沿线奥体中心、大剧院、枫叶小镇奥特莱斯等为支撑,规划建设综合性文化商贸旅游带。
二是打造利民大健康产业组团。重点建设占地20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园、5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园、9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园,加快形成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为主导的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抓好32平方公里的松花江避暑城建设,依托优良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医养结合、候鸟式养老等产业。
三是打造哈南现代制造业组团。重点建设占地8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园、5平方公里的中国云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和3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加快促进航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产业集聚发展。
四、完善三大体系,力争实现“传统产业园区”向“创新产业园区”转变
一是完善科技研发体系。目前,新区内已汇集了国内外研发机构192个。我们将吸引更多的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入驻,集聚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特别是军转民科技项目,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二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在产业规划布局、项目审核、投融资、产业准入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支持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生物制药、新材料和大数据等产业项目,以及“两头在外”企业、对俄资源转化加工项目落户新区。
三是完善融资服务体系。重点在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设立自担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引进各类银行、发展私募股权、融资租赁、股权交易市场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提供投融资综合服务等方式支持新区发展。
五、深化三个创新,力争实现“传统发展模式”向“创新发展模式”转变
一是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围绕建设龙江丝路带、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和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扩大对俄开放。开通哈俄货运班列,推进临空经济区、综保区配套功能完善,加快临空经济区的大飞机拆解、绿地空港城、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设立对俄自由贸易区,实现投资和优质要素进出便利化,吸引跨国公司在新区设立地区总部,谋划建设中外合作产业园区。
二是推动招商引资模式创新。探索实施市场化招商方式,有偿委托全国各商(协)会组织、中介机构或自然人为新区招引重点项目,并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政策体系,提升新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将新区打造成真正的“投资洼地”;推动招商引资方式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化招商转变,采取聘请招商顾问、雇员制等方式,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围绕新区重点产业的垂直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聚焦国内外500强、行业100强等战略投资者,开展专业精准式、集群捆绑式、聚链补链式招商,大力引进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和关联度高的项目,以促进重点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三是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创新。坚持以产定城、以产兴城,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布局,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着重在提高新区功能品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持续提升新区发展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大新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同步推进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区建设,构建稳定的职工生活社区,为老城区和域外人口向新区适度转移创造条件,为吸引留住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提供宜居宜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