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都是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的意识、习惯与能力,为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等,无疑这些理念都是正确的,是符合世界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让学生要养成良好习惯。”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小学体育课中的队列队形练习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具有帮助学生养成身体的正确姿势,培养学生自信坚毅的个性等重要作用,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具有良好的锻炼效果。
【关键词】师生感情 ; 教育目标; 锻炼意识 ;身体素质 ;思想品德 ;正确姿态
1 前言
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笔者也结合多年体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体育课中,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体育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致力于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他们兢兢业业,顶暑寒,冒风雨,任劳任怨。可一测试,学生的成绩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远:或是老样子,或提高的幅度很小,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退。于是,教师们困惑了:“我的教学究竟怎么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学生普遍不重视体育课,大部分学生也只是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更别说自主锻炼了,有的也只是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课外时间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和一些无益的玩耍上。种种事情导致他们的“锻炼热”慢慢降温,直至消失殆尽。于是,学生们心安理得却又无可奈何:学不好体育还不是照样过。
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而学习的繁重又使得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自主锻炼,从而使得学生自主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甚至漠视体育锻炼。这样,任凭教师再努力,学生的成绩也上不去。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于不经意间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学生也就会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主锻炼能力。
2.1 培养学生自主去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能力,包含两层意思。1.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2.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3.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2.2 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对自主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自主锻炼态度,又没有自主锻炼兴趣和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好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自主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自主锻炼。可知速度和耐力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自主锻炼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刚才还在叫苦的同学,可一踢起足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积极地参加足球运动了。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好了,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兴趣也高了。因此:1.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2.自主锻炼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坚持自主锻炼的必备条件。只有激发他们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才能有志气、有恒心坚持自主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的练习习惯。3.教师要重视学生传授自主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自主锻炼一方面要受教师“教法”的制约与影响,学生采取相应的“学法”,另一方面学生是在独立进行自主锻炼活动,这种独立作业和练习,更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自主锻炼的知识和具体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4.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创设一定的、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锻炼活动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如“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采取“放”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练习。具体可采取设点锻炼,分组锻炼、兴趣锻炼、自由锻炼等形式。通过各种组织措施与教法手段,指导学生掌握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5.布置课外与家庭体育作业。布置课外与家庭体育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但体育作业应以安全、卫生,简便易行,少用或不用器材的练习为好。应侧重于发展体能的练习,同时应提出评价标准,练习后应进行自测和自评。
2.3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比如足球课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重视目标教育,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参加自主锻炼兴趣。
3 利用体育课堂加强文明意识培养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体育规范是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条件,因而,只要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
我在教学中从队列和体操队形抓起,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在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文明行为习惯方面,体育课的着装要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
小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要主动帮助纠正,教会一些矫正方法,加强教育和训练。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是美的基本要素。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坐姿、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
4 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道德意识与学习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具很大的差异性,每个小学生心理特征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比较复杂,那些身体和心理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体育学习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可以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类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在教学中,采用了距离错位的方法,给不同层次学生以一种平等竞争的假象,以刺激学生的练习欲望,诱发学生的心理竞争意识,达到练习效果。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练习,就能觉察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怕吃苦、动手能力差、性格倔犟等。作为体育教师就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个体的任务,把它作为份内之事,不要作为额外负担,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来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各种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在身体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坚持练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机智、诚实、胜不骄败不馁、勇于克服困难、坚毅不拔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做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信心提高了,体质增强了,从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了,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所以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全面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做到既要“育体”又要“育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作者:曲宗湖、杨文轩,[M]北京《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2] 作者:刘清黎,[J]《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第一版
[3] 作者:于素梅《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指导》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9;ISBN:781100199
[4] 作者:李镇西《爱心与教育》,1999年7月第一版ISBN:753652076X
[5] 作者: 卢锋;[5]《中国学校体育》,1999(2):66. www.schoolsports.com.cn
收稿日期:2011-06-16
【关键词】师生感情 ; 教育目标; 锻炼意识 ;身体素质 ;思想品德 ;正确姿态
1 前言
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笔者也结合多年体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体育课中,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体育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致力于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他们兢兢业业,顶暑寒,冒风雨,任劳任怨。可一测试,学生的成绩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远:或是老样子,或提高的幅度很小,有的甚至出现了倒退。于是,教师们困惑了:“我的教学究竟怎么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学生普遍不重视体育课,大部分学生也只是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更别说自主锻炼了,有的也只是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课外时间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和一些无益的玩耍上。种种事情导致他们的“锻炼热”慢慢降温,直至消失殆尽。于是,学生们心安理得却又无可奈何:学不好体育还不是照样过。
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而学习的繁重又使得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自主锻炼,从而使得学生自主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甚至漠视体育锻炼。这样,任凭教师再努力,学生的成绩也上不去。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于不经意间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学生也就会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主锻炼能力。
2.1 培养学生自主去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能力,包含两层意思。1.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2.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3.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2.2 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对自主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自主锻炼态度,又没有自主锻炼兴趣和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学生就不能真正掌握好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自主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自主锻炼。可知速度和耐力是我们身体素质的两大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跑步的自主锻炼兴趣呢?经过观察发现:学生们普遍喜欢踢足球,刚才还在叫苦的同学,可一踢起足球就生龙活虎什么累都忘了。于是教师就有意识地多组织教学比赛,使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积极地参加足球运动了。这样学生就能较自觉地练习跑步,教学效果好了,学生参加自主锻炼的兴趣也高了。因此:1.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2.自主锻炼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坚持自主锻炼的必备条件。只有激发他们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才能有志气、有恒心坚持自主锻炼,并养成良好的独立自主的练习习惯。3.教师要重视学生传授自主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自主锻炼一方面要受教师“教法”的制约与影响,学生采取相应的“学法”,另一方面学生是在独立进行自主锻炼活动,这种独立作业和练习,更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自主锻炼的知识和具体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4.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创设一定的、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锻炼活动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如“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采取“放”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练习。具体可采取设点锻炼,分组锻炼、兴趣锻炼、自由锻炼等形式。通过各种组织措施与教法手段,指导学生掌握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5.布置课外与家庭体育作业。布置课外与家庭体育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但体育作业应以安全、卫生,简便易行,少用或不用器材的练习为好。应侧重于发展体能的练习,同时应提出评价标准,练习后应进行自测和自评。
2.3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比如足球课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重视目标教育,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参加自主锻炼兴趣。
3 利用体育课堂加强文明意识培养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体育规范是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比赛的条件,因而,只要学生一旦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规范的约束。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等作用下,学生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增强,学生将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
我在教学中从队列和体操队形抓起,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他们往往会在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统一指挥,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的这种表现会造成整个队形不整齐,而影响全局,教育他们在练习中刻苦认真,遵守纪律,使他们养成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的作风,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文明行为习惯方面,体育课的着装要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
小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要主动帮助纠正,教会一些矫正方法,加强教育和训练。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它包括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其中健康是美的基本要素。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坐姿、立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
4 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道德意识与学习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具很大的差异性,每个小学生心理特征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比较复杂,那些身体和心理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体育学习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注意抓住这些学生的特点,可以发挥他们自身优势,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类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在教学中,采用了距离错位的方法,给不同层次学生以一种平等竞争的假象,以刺激学生的练习欲望,诱发学生的心理竞争意识,达到练习效果。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练习,就能觉察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怕吃苦、动手能力差、性格倔犟等。作为体育教师就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个体的任务,把它作为份内之事,不要作为额外负担,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来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各种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在身体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坚持练习。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机智、诚实、胜不骄败不馁、勇于克服困难、坚毅不拔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做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信心提高了,体质增强了,从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了,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所以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全面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做到既要“育体”又要“育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作者:曲宗湖、杨文轩,[M]北京《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
[2] 作者:刘清黎,[J]《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第一版
[3] 作者:于素梅《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指导》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9;ISBN:781100199
[4] 作者:李镇西《爱心与教育》,1999年7月第一版ISBN:753652076X
[5] 作者: 卢锋;[5]《中国学校体育》,1999(2):66. www.schoolsports.com.cn
收稿日期:201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