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目的,从琴感培养、乐感培养、情感培养、自信培养、自学培养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在小提琴教学的入门阶段,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将学生的技术训练与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经验方法。
关键词:素质 培养 感觉 志趣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93-03
小提琴属于高难度技巧的弦乐器,小提琴的学习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目前,中专学校的小提琴专业多为六年制,招收的也基本都是小学毕业生。那么,受专业基础、年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琴一段时间后,往往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焦虑、急躁甚至厌学等情绪,这对于今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多半是技术训练与素质培养相对脱节所致。其实初学小提琴,学生的新鲜劲还很足,还能像模像样的练上一阵子。但随着难度的增加,挫折感也逐步滋生,以至于不知所措热情大减。那么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势呢?关键就在于素质培养与技能训练的有效结合和相互渗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兴趣,心理学认为其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即从有趣到兴趣再到志趣,由浅入深递进发展。有趣仅仅只是一种新鲜感,就是觉得好奇、好玩;有趣的定向发展和逐步深化,就形成为兴趣或者说爱好;而只有通过持续、科学的引导,促使兴趣与目标、理想相结合,才能形成稳定、积极的心理需求,才能达到至高点——志趣。
由此可见,只有志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小提琴教学因其固有的特点,不应当简单的就事论事只重技术培养,而首先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其态度,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将学生的最初兴趣,促成为对小提琴的热爱以及对于音乐艺术的渴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稳下心神,认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说,在教学的入门阶段,只有将对学生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的培养,及其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与方法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从兴趣到信心从感性到理性,逐步端正心态、稳住心神、专注学习。那么,该怎样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一工作呢?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至少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琴感培养
初步接触小提琴的学生,不仅视唱乐理方面的东西一知半解,甚至对于琴本身也缺乏一个全面的认知。那么,在开始教授基本姿势、运弓技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同步讲讲乐器的构造、提琴的风格特点等知识,或者穿插些音乐趣闻、名家故事、经典名曲等,或者直接示范一小段——尽可能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拓展学生的认知。
再比如,要經常性的告诫学生,小提琴是高雅艺术,学习者应当态度端正心怀敬畏,应当从一开始就站在艺术的高度用心对待。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一种理念,就是将提琴视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者是身体的某种延伸——提琴所发出的声音,即是自己的心声。这样的引导,可以逐步从心理上拉近人与琴的距离,培养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表演意识的培养。即要求学生每当拿起心爱的小提琴,都要寻找正式演奏的感觉,就仿佛已置身舞台面对观众,庄重优雅从容挥洒……细致、全面的琴感培养,可以逐步深化学生对于小提琴艺术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态度建立信心。
二、乐感培养
乐感是人之于音乐旋律的敏感程度或者说默契程度,包括感觉、理解和表现几方面能力;良好的乐感主要得益于后天培养,乐感敏锐的人,不仅能够深刻领会音乐的律动韵味,更能从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学乐器乐感非常重要,小提琴更是如此。在入门阶段,乐感培养的关键在于:
(一)选好教材
启蒙阶段的教材选择一定要慎重,应当以简洁明快、活泼优美为宜。比如像铃木教材中的《小星星》《风之歌》等,就是专为儿童学琴而编制的,其旋律欢快流畅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初学者通过乐曲练习学习小提琴,可以作为首选曲目。
(二)注重听音能力的培养
小提琴作为弦乐器,对学习者的听音辨音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学中,教师可灵活机动创设情景,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有意拉错音阶中的个别音,然后等待学生的反应;或是即兴演奏一个小节,然后鼓励学生模唱;甚至在给琴校音的时候,也可以边试音边让学生听识辨别,借此矫正他们的“音准”,训练耳朵的灵敏度。
(三)加强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是音乐艺术的灵魂,良好的节奏感对于学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节奏训练要常抓不懈。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小提琴曲,边播放边讲解,滋养学生的乐感,丰富他们的音乐知识。
三、情感培养
音乐是寄托、传达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乐曲都有其独到的情感表达,而这样的表达则是取决于演奏者;缺乏情感支撑的演奏,是不可能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小提琴的音色圆润饱满、优雅妙美,特别适合丰富情感的宣泄与演绎。所以在入门阶段,演奏情感的同步培养也很必要。
所谓演奏情感,就是以情入琴,带着真情实感演奏。那么要入情,先得知情。演奏情感的培养,首先要做的是在学习之前,先详细讲解它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情感寄托等信息,使学生弄懂其中的情感表达,然后再开始。
练习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带入演奏,以情带琴以情传声。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够打动别人。启发学生的演奏情感,可以采用“角色幻想”的方法,即发挥艺术想象“进”入作品,体会“现场”情景体味角色情感,知情达意酝酿情绪,然后以情入琴有感而发。 在入门阶段尽管这方面的培养不是重点,教师也应当强调真情实感之于小提琴演奏的重要意义。这样做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热情,还能激发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和表现力,有利于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自信培养
前文所提到的学习兴趣培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自信心的建立与培养。在这一点上,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方式,要保持谦和、坚持正面鼓励,避免引起学生的压力感。
其次,可设法提供一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放松心情。比如:刚学的时候,可以安排两位年龄和程度接近的学生,同步听课结伴学习;或是每当学生有进步,便鼓励他(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当众演奏,然后暗示“听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再者,还可以组织起来,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奏、齐奏或者是合奏练习,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的同时,通过彼此间的互帮互学和交流合作,进一步增进自信保持状态。
五、自学培养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相对有限,教师传授的再好,也需要学生的积极接受和有效内化。从长远说,小提琴最終还主要得靠自学。所以自入门起,教师就应当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自学培养的首要,是思考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中应当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思考,更要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努力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不断积累自学经验。
其次,启发学生学会比较及分析的方法。比如,建议学生分别录下自己前后几个阶段的演奏,然后通过比较找问题、找差距;或者是选定一首自己所练的曲子,反复地分析、揣摩,认真地抠细节、凝重点。
再有就是总结方法的培养。可以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个人的进展情况进行一个总结,看一看问题都出在了哪里,然后帮助他们寻找对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习惯的养成,能够促进其音乐逻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综合艺术素质的稳步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音乐素养的形成,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便见到成效。只有打开眼界广识博收,才能够聚沙成塔厚积而薄发。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也狭小,因此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听多看、多实践多锻炼,增长见识积累经验,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总之,面对跃跃欲试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节奏,精心设计耐心引导,努力将艺术素质的启迪与培养,巧妙渗透于日常教学当中,带领学生从兴趣到热情,从方法到技巧,从感觉到知性,使学习小提琴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艺.论小提琴基础教学当中的若干问题[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陈美臻.关于初级小提琴教学中的若干误区[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张来卡.浅谈小提琴教学与素质的培养[J].南方论刊,2008,(S2).
[4]张晓燕.师范院校小提琴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2011,(11).
[5]卢花齐.小提琴的教学艺术[J].学园,2013,(25).
[6]张蒙.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探讨[J].教师,2011,(05).
关键词:素质 培养 感觉 志趣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93-03
小提琴属于高难度技巧的弦乐器,小提琴的学习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目前,中专学校的小提琴专业多为六年制,招收的也基本都是小学毕业生。那么,受专业基础、年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琴一段时间后,往往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焦虑、急躁甚至厌学等情绪,这对于今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多半是技术训练与素质培养相对脱节所致。其实初学小提琴,学生的新鲜劲还很足,还能像模像样的练上一阵子。但随着难度的增加,挫折感也逐步滋生,以至于不知所措热情大减。那么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势呢?关键就在于素质培养与技能训练的有效结合和相互渗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兴趣,心理学认为其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即从有趣到兴趣再到志趣,由浅入深递进发展。有趣仅仅只是一种新鲜感,就是觉得好奇、好玩;有趣的定向发展和逐步深化,就形成为兴趣或者说爱好;而只有通过持续、科学的引导,促使兴趣与目标、理想相结合,才能形成稳定、积极的心理需求,才能达到至高点——志趣。
由此可见,只有志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小提琴教学因其固有的特点,不应当简单的就事论事只重技术培养,而首先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其态度,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将学生的最初兴趣,促成为对小提琴的热爱以及对于音乐艺术的渴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稳下心神,认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说,在教学的入门阶段,只有将对学生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的培养,及其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与方法技能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引导帮助学生,从兴趣到信心从感性到理性,逐步端正心态、稳住心神、专注学习。那么,该怎样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一工作呢?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至少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琴感培养
初步接触小提琴的学生,不仅视唱乐理方面的东西一知半解,甚至对于琴本身也缺乏一个全面的认知。那么,在开始教授基本姿势、运弓技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同步讲讲乐器的构造、提琴的风格特点等知识,或者穿插些音乐趣闻、名家故事、经典名曲等,或者直接示范一小段——尽可能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拓展学生的认知。
再比如,要經常性的告诫学生,小提琴是高雅艺术,学习者应当态度端正心怀敬畏,应当从一开始就站在艺术的高度用心对待。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一种理念,就是将提琴视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者是身体的某种延伸——提琴所发出的声音,即是自己的心声。这样的引导,可以逐步从心理上拉近人与琴的距离,培养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表演意识的培养。即要求学生每当拿起心爱的小提琴,都要寻找正式演奏的感觉,就仿佛已置身舞台面对观众,庄重优雅从容挥洒……细致、全面的琴感培养,可以逐步深化学生对于小提琴艺术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端正态度建立信心。
二、乐感培养
乐感是人之于音乐旋律的敏感程度或者说默契程度,包括感觉、理解和表现几方面能力;良好的乐感主要得益于后天培养,乐感敏锐的人,不仅能够深刻领会音乐的律动韵味,更能从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学乐器乐感非常重要,小提琴更是如此。在入门阶段,乐感培养的关键在于:
(一)选好教材
启蒙阶段的教材选择一定要慎重,应当以简洁明快、活泼优美为宜。比如像铃木教材中的《小星星》《风之歌》等,就是专为儿童学琴而编制的,其旋律欢快流畅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初学者通过乐曲练习学习小提琴,可以作为首选曲目。
(二)注重听音能力的培养
小提琴作为弦乐器,对学习者的听音辨音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学中,教师可灵活机动创设情景,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有意拉错音阶中的个别音,然后等待学生的反应;或是即兴演奏一个小节,然后鼓励学生模唱;甚至在给琴校音的时候,也可以边试音边让学生听识辨别,借此矫正他们的“音准”,训练耳朵的灵敏度。
(三)加强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是音乐艺术的灵魂,良好的节奏感对于学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节奏训练要常抓不懈。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小提琴曲,边播放边讲解,滋养学生的乐感,丰富他们的音乐知识。
三、情感培养
音乐是寄托、传达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乐曲都有其独到的情感表达,而这样的表达则是取决于演奏者;缺乏情感支撑的演奏,是不可能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小提琴的音色圆润饱满、优雅妙美,特别适合丰富情感的宣泄与演绎。所以在入门阶段,演奏情感的同步培养也很必要。
所谓演奏情感,就是以情入琴,带着真情实感演奏。那么要入情,先得知情。演奏情感的培养,首先要做的是在学习之前,先详细讲解它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情感寄托等信息,使学生弄懂其中的情感表达,然后再开始。
练习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带入演奏,以情带琴以情传声。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够打动别人。启发学生的演奏情感,可以采用“角色幻想”的方法,即发挥艺术想象“进”入作品,体会“现场”情景体味角色情感,知情达意酝酿情绪,然后以情入琴有感而发。 在入门阶段尽管这方面的培养不是重点,教师也应当强调真情实感之于小提琴演奏的重要意义。这样做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热情,还能激发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和表现力,有利于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自信培养
前文所提到的学习兴趣培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自信心的建立与培养。在这一点上,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方式,要保持谦和、坚持正面鼓励,避免引起学生的压力感。
其次,可设法提供一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放松心情。比如:刚学的时候,可以安排两位年龄和程度接近的学生,同步听课结伴学习;或是每当学生有进步,便鼓励他(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当众演奏,然后暗示“听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再者,还可以组织起来,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奏、齐奏或者是合奏练习,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的同时,通过彼此间的互帮互学和交流合作,进一步增进自信保持状态。
五、自学培养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相对有限,教师传授的再好,也需要学生的积极接受和有效内化。从长远说,小提琴最終还主要得靠自学。所以自入门起,教师就应当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自学培养的首要,是思考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中应当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思考,更要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努力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不断积累自学经验。
其次,启发学生学会比较及分析的方法。比如,建议学生分别录下自己前后几个阶段的演奏,然后通过比较找问题、找差距;或者是选定一首自己所练的曲子,反复地分析、揣摩,认真地抠细节、凝重点。
再有就是总结方法的培养。可以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个人的进展情况进行一个总结,看一看问题都出在了哪里,然后帮助他们寻找对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习惯的养成,能够促进其音乐逻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综合艺术素质的稳步提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音乐素养的形成,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便见到成效。只有打开眼界广识博收,才能够聚沙成塔厚积而薄发。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也狭小,因此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听多看、多实践多锻炼,增长见识积累经验,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总之,面对跃跃欲试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节奏,精心设计耐心引导,努力将艺术素质的启迪与培养,巧妙渗透于日常教学当中,带领学生从兴趣到热情,从方法到技巧,从感觉到知性,使学习小提琴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艺.论小提琴基础教学当中的若干问题[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陈美臻.关于初级小提琴教学中的若干误区[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张来卡.浅谈小提琴教学与素质的培养[J].南方论刊,2008,(S2).
[4]张晓燕.师范院校小提琴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2011,(11).
[5]卢花齐.小提琴的教学艺术[J].学园,2013,(25).
[6]张蒙.小提琴集体课教学的探讨[J].教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