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情结

来源 :红酒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凉了,清理衣橱的时候,看到那件旗袍。静静地挂在衣橱里,明艳的蓝色不曾暗淡,那飞舞的蝴蝶依旧五彩斑斓。
  拿出旗袍,抖开,光滑的缎面摸起来很柔软。那九颗盘扣,蝴蝶样式的,和缎面上的蝴蝶花纹呼应着,好象那各自飞舞的蝴蝶终于成双成对。
  披上旗袍,耐心地扣上那九颗盘扣。九颗,很讲究的数字,中国人一直认为十全十美是最好的,九颗扣子,似乎总有遗失一颗的遗憾,也许就是那一颗吧,才会让人永远的怀念和珍爱。
  旗袍上那九颗扣子,或许代表的并非失落而是九九归一吧,九颗盘扣就像是在喻示着功德圆满。历经一番磨难后收获的也许会更多,就像现在和他在一起的漂泊。在别人的城市寻找自己的未来,忙碌地为生计打拼,无心再去经营曾经的悠闲。我不得不将旗袍锁进衣橱,简单的休闲装是目前最实在的打扮。为了爱情而相依为命的岁月,也许会让我们真的获得永远的爱情,至少,我们是相濡以沫地艰难走过来的。男人和女人,如果没有共同经历一番风雨,又怎么能懂得幸福的含义。
  现在的旗袍已经很少用盘扣了,一条拉链使旗袍的穿着过程方便快捷,但也失去了旗袍的精致和细腻,还有穿起来时需要的耐心。正如城市里流行的快餐愛情,简单而不长久。所以,我固执地认为,旗袍就是需要九颗扣子才能扣出一身的华贵和绚丽。
  屋子里并没有第二个人,我还是穿上长丝袜,登上高跟鞋,在房间里来回走动着。房间里没有能够照得出全身的镜子,但是我仍然感觉到穿旗袍的雍容。
  对旗袍,一直有种顽固的眷恋。曾看到过宋美龄那张抗战时期在美国国会演讲时的照片,照片里那个优雅的女人在旗袍的簇拥下雍容华贵,不曾张扬曲线的妙曼却尽显着身材的修长,而那衬托在高领里的淡扫娥眉,更透着一层忧伤。是什么让这个养尊处优的女人忧郁呢,直到看到她九十多岁时的照片,我才明白。照片里的她脸色苍白,白得没有一丝血色,色泽干滞却绝不呆板。两颊已经深陷,嘴唇也薄得只剩两条并拢线,却涂着口红。那颜色是纯粹的红,鲜艳,华丽。涂得也很真实,只是沿着薄薄的嘴唇轻轻敷了那么一层。这薄薄的一层红,衬着苍白瘦削的脸,我理解了什么是凄美。
  岁月流逝的悲哀,浮华渐去的苍凉,上个世纪的女人用上个世纪的方式展现上个世纪的残存美丽。不久前她去了,一个世纪彻底结束了。
  这个女人一直在挽留着光阴的流逝,就像她尽管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却一直钟爱旗袍一样,或许,旗袍里裹着的,就是岁月的身影。
  


  旗袍必须要恰恰合身,真的是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而人,一岁年纪一岁样貌,20岁时的身材很难保持到30岁,所以,30岁的女人穿20岁时的旗袍,只能是尴尬。而这尴尬里,更多的不正是青春不在的失落,岁月无情的悲哀。
  张爱玲那张穿着旗袍的照片也让我羡慕,照片里的人手扶着腰,脖子仰的高高的,眼睛里透着冷漠,嘴角流露着鄙薄,而那紧紧裹在身上的旗袍,却凸显着身材的瘦削。窄窄的肩膀托着的那张孤傲的脸,让人感受到这个女人对尘世的不屑。她用文字戏耍了几代人,而她自己却并不颓废。果断地离开那个轻浮的男人,她很坚决,根本她没有文字中的凄婉和哭泣;也很低调,并没有满城风雨的招摇。或许,这旗袍里蕴藏的是隐忍和坚强。
  旗袍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汉代的时候,它叫深衣,深深包裹着悲哀的衣服,我是这样理解的。班婕妤浸在团扇上的泪,刘兰芝落在机杼上的泪,蔡文姬撒在书简上的泪,这些不都是被深衣隐藏着的悲哀吗。但是她们只把泪水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因为她们能够隐忍。旗人女子的坚强果敢终于使深衣不再隐藏,那个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勃尔济吉特氏,让旗袍显现身躯的硬朗,而那宽大的袖子,好象已把天下囊括掌中。
  《花样年华》的上映使我觉得张曼玉真的很美,修长的身材,玲珑的曲线,还有那颤动着的睫毛。变幻在她身上的那50多套旗袍,让我觉得这个女人把旗袍的风情,女人的性感,全给演尽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穿的那件绿色旗袍,一向不喜欢绿色的我,因为缠在她身上的那件昏黄灯影下洋溢着明媚的绿色旗袍,而感受到绿色原来可以这么美。或许,旗袍里张扬的就是性感吧。
  旗袍的领子很高,如果没有修长的脖子,是根本穿不了的。那高高的领子,把女人包裹得严严实实,一种不容窥视的高贵,使男人们望而却步。而旗袍的下端开叉却又开得那么高,离臀部只剩一点点的距离,整个大腿都可以显露出来。旗袍下摆的摇曳,使女人修长而笔直的腿若隐若现,对男人来说,这不是一种诱惑又是什么。而这诱惑,又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所以,穿旗袍的女人总能让男人梦萦魂牵。
  一直认为穿旗袍必须要把头发盘起来,一根根轻浮柔软的头发根本就承载不住旗袍的风情,只有把它们盘成髻,才能和旗袍的优雅华贵匹配。繁忙的生活使我不得不剪短头发,尽管眼前没有镜子,可我知道,现在穿着旗袍的样子肯定不是以前的模样。
  耐心地解开九颗盘扣,像解开所有的尘封往事一样,我脱下旗袍。抚摩着光滑的缎面,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穿起它。
其他文献
蘇格兰威士忌    苏格兰威士忌可分为纯麦芽和渗杂两种。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也是牌子最泛多的是渗杂的苏格兰威士忌。   苏格兰威士忌顾名思议是出产于苏格兰的威士忌。人们在酒吧叫酒时谓:“SCOTCH!"便是指苏格兰威士忌。苏格兰在英伦三岛的北部,其地理位置使得威士忌的原料能够生长在优越气候环境里,而这些环境以及当地的水源恰可使这些原料最适合于制作威士忌。   苏格兰威士忌的原料至少60
期刊
从某中程度上来说央视广告起着行业晴雨表的作用,在2003年度央视黄金时间段招标中,红酒异军突起,一举夺得标王。其非凡的表现,昭示着这个朝阳产业的崛起,其繁荣与辉煌也必将指日可待。就在红酒家族中,来自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酒业,因为其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声势浩荡,作为其华南地区的总代理——黎桂龙,凭借自己的诚信和实力,打拼两年,在业界迅速成为资力雄厚的“华南虎”。在光荣与成就中,黎桂龙向记者坦言“自
期刊
拉图尔庄园的名字源于其原有的方形石塔(见其标签),那是中世纪防御盗贼劫掠的堡垒。庄园的葡萄园始建于16世纪,地处普伊勒(Paullic)名号的最南端,位于地势较高的碎石岸上,俯瞰吉伦特河口,隔一条小河而与狮市.拉斯卡西(Leovitle-Las-Cases)接邻。  博蒙(Beaumont)家族拥有拉图尔庄园的历史长达300年之久,到1963年,布里斯托.哈威斯(Harveys of Bristr
期刊
严升杰——国家级葡萄酒评委,高级工程师,现任中粮集团长城葡萄酒总酿酒师,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总经理。   严总今年61岁,从事酿酒工作已40余年。1958年至1988年在昌黎县葡萄酒厂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管理经验。他多次主持重大科研项目,而且业绩突出。从1980年开始,他先后承担了河北省科委的“干红葡萄酒”项目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葡萄酒新工艺”、“万亩专用酿酒葡萄基地的开发应用”等项
期刊
林什·巴日庄园位于巴日高原上,介于穆顿(Mouton)和拉菲特之间,吉伦特河口的睡城普伊勒的西南方。其厂楼迷人而不造作。林什.巴日庄园的葡萄园在16、17世纪时部分属于拉菲特,而据庄园的第一批文献记载,直到1728年它才被波尔多的显贵皮埃尔·德鲁亚尔(Pierre Drouilard)购得而屬拉菲特。他的女儿和继承人伊利莎白,下嫁给从爱尔兰迁居来的林会家族。1937年庄园易主,让·查理斯·卡兹(J
期刊
每看到张曼玉,总会诧异于她那一份气定神闲的感觉,像一杯上好的红酒,让你忍不住要细细品位。她这份优雅,就像女人的图腾,让女人们欣赏却不奢望与她同行。她不是我最痴迷的,但却是一直不变的。   当初没有看过她演的戏,只是觉得她不仅漂亮,而且与那时候的香港影星有极大的不同:圆圆的脸,两只猫一样的眼睛,透着机灵,所以显得可爱。   美丽的女人总是有一点妖娆有一点懒散,再加上少许的孩子气。   记得看她演的第
期刊
2004广东珠江食品博览会将于2004年8月5-7日在东莞·厚街——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召开,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大规模的食品博览会  以东莞、深圳、汕头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是中国食品主要生产基地,不少跨国零售企业已将华南视为其在中国的重要采购基地,东莞就出在采购基地的信息中心,华南地区80%以上的食品就是通过这个信息中心出口到海外。仅东莞市就有食品终端企业1000多家,以东莞为中心1小时车程内生产世界
期刊
养不好花却爱花的人是自作多情,没有酒量的人说爱酒是叶公好龙,尤其是一个女人根本没有酒量却从心底里爱酒则成了人生的尴尬与不谐。非常倒霉,我就是这么一个自不量力的女人。飯碗所系的行业离不开酒,展业、公关、协调等几乎所有的活动基本上靠酒做润滑剂,我在酒量方面的无能在圈子内众所周知,幸运的是编一份行业性刊物的工作离这些活动较远,与酒短兵相接的机会并不多,偶有为之,领导、同事、朋友们总是对我照顾有加,甚至有
期刊
人类的祖先在数千年前已经懂得如何酿造和享受美酒。一坛佳酿不只用来作酬神祈福之用,更被视为是任何喜庆和节日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大部份人都把喝酒视作为一种享受。一杯在手,飘然欲醉,顷刻间使人烦恼尽消,意气风发,身心松弛。  长久以来,世人待客之道,总离不开美酒一杯,以求宾主尽兴,故饮酒又被视作工作和社交成功的催化剂。  在中国和日本有茶道,在法国則有酒道,法国人浪漫已为世人所知,在法国饮酒则可谓人生之一
期刊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 in my brain still r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