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的理解,阐述了环境监测的作用、目的、分类、特点以及环境监测和监测仪器发展趋势,让人们能更加简单了解环境监测这项工作。
[关键词]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T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23-01
一、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污染治理、环境科学研究、规划和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的“耳目”。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系统,人们只有获取大量的环境信息,了解污染物的产生过程和原因,掌握污染物的数量和变化规律,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规划和环境管理目标,完善各类环境标准、规章制度,使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而这些定量化的环境信息,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得到。
环境监测业务的主业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执法监测、减排监测、重大环境专项调查与监测工作等。其工作的目标可以说是要实现“三个说得清”:即真正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要说清污染源,为环境环保工作控制污染源头、抓好污染防治,为执法监督等依法行政行为提供基础和依据,应提高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代表性,要在孤立的、单次的监测数据中找到排污规律,要依托污染源在线系统,准确核定在线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建立在线监控数据库并进行深入分析。
客观科学反映环境质量、说清环境质量问题,是科学评价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实施各项环境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也体现环保工作保障人本民生的要求。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主要是通过提供环境质量现状数据,判断是否符合环境质量标准。也可以通过环境监测评价污染治理的实际效果;
(2)根据环境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施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值,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供科学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制定、修订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
(5)揭示新的环境问题,确定新的污染因素,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分类,也可按专业部门分类。以下按监测目的分:
(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
是指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
(2)特定项目监测(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可分为以下四种: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以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的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按监测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氣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与生态因子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的特点
(1)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五、环境监测及监测仪器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已由主要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也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
环境监测仪器发展趋势为:以目前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环境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环境监测仪器将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T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23-01
一、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污染治理、环境科学研究、规划和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的“耳目”。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系统,人们只有获取大量的环境信息,了解污染物的产生过程和原因,掌握污染物的数量和变化规律,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规划和环境管理目标,完善各类环境标准、规章制度,使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而这些定量化的环境信息,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得到。
环境监测业务的主业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执法监测、减排监测、重大环境专项调查与监测工作等。其工作的目标可以说是要实现“三个说得清”:即真正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要说清污染源,为环境环保工作控制污染源头、抓好污染防治,为执法监督等依法行政行为提供基础和依据,应提高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代表性,要在孤立的、单次的监测数据中找到排污规律,要依托污染源在线系统,准确核定在线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建立在线监控数据库并进行深入分析。
客观科学反映环境质量、说清环境质量问题,是科学评价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实施各项环境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也体现环保工作保障人本民生的要求。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主要是通过提供环境质量现状数据,判断是否符合环境质量标准。也可以通过环境监测评价污染治理的实际效果;
(2)根据环境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施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值,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供科学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制定、修订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
(5)揭示新的环境问题,确定新的污染因素,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分类,也可按专业部门分类。以下按监测目的分:
(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
是指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
(2)特定项目监测(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可分为以下四种: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以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的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按监测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氣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与生态因子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的特点
(1)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五、环境监测及监测仪器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和科学的发展,环境监测的内容已由主要工业污染源的监测,逐步发展到对大环境的监测,即监测对象不仅是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还包括对生物、生态变化的监测。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也往往不只是测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进行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监测。如噪声、振动、热、光、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应进行监测。
环境监测仪器发展趋势为:以目前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环境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环境监测仪器将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