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在大部分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但是因为师资队伍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体制等问题,此类课程逐渐沦为一种形式。希望通过自身的一些经验和建议,重新引起各高校对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重视,促进高校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公共选修课,尤其是人文类和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已逐渐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人文类和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对专业性较强的以理工类和经管类为主的高等学校就尤为重要。由于这类院校的特点,大部分在此之前并没有大面积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工作管理经验,加之选课人数越来越多,教学资源有限,教师资源缺乏等问题,运行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
一、公共人文艺术选修课的一些不足
1.相关师资力量缺乏,现有教师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普通高等院校并没有开设人文、艺术类专业,因此很多院校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机构,即使设有教学单位,在职教师人数也十分有限,有的还不是科班出身。其他的则是来自其他学校或社会的外聘教师,还有一些是团委教师和辅导员开设的课程。这些教师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普遍存在开课积极性不高、开课不稳定、授课质量不尽人意、马虎应付等情况。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教学安排缺乏科学性,教学管理监控不到位。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做得不到位,本应规定学生在各门类课程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以促使学生扩展知识面,广泛涉猎不同领域。学院对选修课的教学秩序管理不够严格,并未认真进行统计分析各门类开课数量和种类,往往造成某领域开设的类似课程重复。另一方面由于人文艺术类课程教育的巨大差异性,尤其是艺术类课程专业特点明显,教学的执行情况存在很大区别,每位教师的教学手段也不一样。现在教学管理机构仍按照固有的管理模式管理,这都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目前急需出台针对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较为系统的程序化管理制度来保证其教学质量。
3.大部分学生对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不够重视。高校在选修课的管理上,一般实行学分制,并要求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选修一定量的公共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课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并非是自己想增长相应方面的知识或有这方面的爱好。由于学习目的不端正,学生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部分学生选课抱有极强的“实用主义”,对人文、艺术类等课程不屑一顾,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公共选修课课堂出勤率远不如必修课。公共选修课逐渐沦为一种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其有限。
二、加强人文艺术类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1.重视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的作用。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不仅要着重抓自身高校的办学特色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同时也要把人文艺术类选修课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加大相应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师资队伍。为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以人文艺术之长克服院校培养人才过分专业化、知识面过窄等弊端,增强学生在毕业后的适应能力和面对各种压力的承受能力,提高人文修养和对文化艺术的理解。
2.加强开设课程管理,优化课程结构。结合本校专业设置体系,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认真梳理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明确各课程所属门类。因各种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等综合课程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优化课程结构,使开设的选修课门类能够基本涵盖当今社会热门学科及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人文艺术类课程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办法,课程内容应能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结构应真正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课程建设质量目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课程堂堂爆满,有些课程却无人问津,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手法吸引不了学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比如予以政策扶持,对一些普遍反应良好的课程予以经费支持,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又如对于选课人数多、授课水平高的课程增加课时费,提高教师开课的积极性;二是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对于选课人数少。授课质量差的课程逐步淘汰。此外,可以通过评选最受欢迎公共选修课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3.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也要像必修课一样,进行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因其特殊性,不能按固有的管理模式生搬硬套,那样只会打压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注重日常的教学检查。组织有相关课程经验的教学督导组深入教研室和课堂,检查教学档案并随机听课,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往往学生有兴趣的课程都有其独到之处。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的资格条件,对于评价不合格的课程不予继续开设。
4.加强选课指导,营造优良学风。在完善学校公共选修课选课制度的前提下,应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每个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任课教师都应对学校的选课制度做到心中有数。促使学生真正认识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及重要性、端正选课态度,避免盲目选课、重复选课,更要避免为了混学分而选课。应做好优良学风的建设工作,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任课老师、辅导员,对于优良学风的建设工作都应高度重,视责无旁贷,一定要避免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从课程开设上,应尽量选择比较合适的开课时间,避免周末开课;开课节次上也尽量不要四节连上,从源头降低不利因素的产生。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注重抓好课堂出勤率;任课教师要努力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认真备课,讲出精彩的课程,确保学生能真正有兴趣去上、用心去听。
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对其作用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和优化结构的工作,经常深入调研,加强教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导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建设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鼓励教师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切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真正把此类课程和必修课一样对待。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公共选修课,尤其是人文类和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已逐渐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人文类和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对专业性较强的以理工类和经管类为主的高等学校就尤为重要。由于这类院校的特点,大部分在此之前并没有大面积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工作管理经验,加之选课人数越来越多,教学资源有限,教师资源缺乏等问题,运行中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
一、公共人文艺术选修课的一些不足
1.相关师资力量缺乏,现有教师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普通高等院校并没有开设人文、艺术类专业,因此很多院校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机构,即使设有教学单位,在职教师人数也十分有限,有的还不是科班出身。其他的则是来自其他学校或社会的外聘教师,还有一些是团委教师和辅导员开设的课程。这些教师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普遍存在开课积极性不高、开课不稳定、授课质量不尽人意、马虎应付等情况。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教学安排缺乏科学性,教学管理监控不到位。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做得不到位,本应规定学生在各门类课程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以促使学生扩展知识面,广泛涉猎不同领域。学院对选修课的教学秩序管理不够严格,并未认真进行统计分析各门类开课数量和种类,往往造成某领域开设的类似课程重复。另一方面由于人文艺术类课程教育的巨大差异性,尤其是艺术类课程专业特点明显,教学的执行情况存在很大区别,每位教师的教学手段也不一样。现在教学管理机构仍按照固有的管理模式管理,这都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目前急需出台针对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较为系统的程序化管理制度来保证其教学质量。
3.大部分学生对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不够重视。高校在选修课的管理上,一般实行学分制,并要求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选修一定量的公共选修课。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课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并非是自己想增长相应方面的知识或有这方面的爱好。由于学习目的不端正,学生对公共选修课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可有可无。部分学生选课抱有极强的“实用主义”,对人文、艺术类等课程不屑一顾,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公共选修课课堂出勤率远不如必修课。公共选修课逐渐沦为一种形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其有限。
二、加强人文艺术类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1.重视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的作用。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不仅要着重抓自身高校的办学特色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同时也要把人文艺术类选修课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加大相应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师资队伍。为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以人文艺术之长克服院校培养人才过分专业化、知识面过窄等弊端,增强学生在毕业后的适应能力和面对各种压力的承受能力,提高人文修养和对文化艺术的理解。
2.加强开设课程管理,优化课程结构。结合本校专业设置体系,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认真梳理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明确各课程所属门类。因各种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等综合课程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优化课程结构,使开设的选修课门类能够基本涵盖当今社会热门学科及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人文艺术类课程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办法,课程内容应能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结构应真正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课程建设质量目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课程堂堂爆满,有些课程却无人问津,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手法吸引不了学生。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比如予以政策扶持,对一些普遍反应良好的课程予以经费支持,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又如对于选课人数多、授课水平高的课程增加课时费,提高教师开课的积极性;二是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对于选课人数少。授课质量差的课程逐步淘汰。此外,可以通过评选最受欢迎公共选修课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3.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也要像必修课一样,进行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因其特殊性,不能按固有的管理模式生搬硬套,那样只会打压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更好地教学效果,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注重日常的教学检查。组织有相关课程经验的教学督导组深入教研室和课堂,检查教学档案并随机听课,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特别是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往往学生有兴趣的课程都有其独到之处。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的资格条件,对于评价不合格的课程不予继续开设。
4.加强选课指导,营造优良学风。在完善学校公共选修课选课制度的前提下,应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每个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任课教师都应对学校的选课制度做到心中有数。促使学生真正认识公共选修课的意义及重要性、端正选课态度,避免盲目选课、重复选课,更要避免为了混学分而选课。应做好优良学风的建设工作,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任课老师、辅导员,对于优良学风的建设工作都应高度重,视责无旁贷,一定要避免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从课程开设上,应尽量选择比较合适的开课时间,避免周末开课;开课节次上也尽量不要四节连上,从源头降低不利因素的产生。辅导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性,注重抓好课堂出勤率;任课教师要努力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认真备课,讲出精彩的课程,确保学生能真正有兴趣去上、用心去听。
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对其作用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和优化结构的工作,经常深入调研,加强教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导人文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建设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积极鼓励教师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切实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真正把此类课程和必修课一样对待。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