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于城镇贫困人口的定义、主要类型及组成人员、原因、特点、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现状,阐述了不同学者以不同角度在不同时期对于城镇贫困人口的不同界定、城镇贫困人口不同的组成和呈现的特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城镇贫困人口;定义与现状;成因与特点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21-03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逐渐下降和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化贫困人口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近年来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国家及地方政府虽然做了许多的扶贫工作,但还是没有形成制度性和长久性的措施,还是没有认识到城镇贫困人口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近几年,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日益凸显,所带来的问题也日趋增多,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学者对于贫困的定义
我国对于贫困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贫困的认识也不完善。依据国外学者例如S.Rowntree、Amartya Sen、Townsend、Carey Oppenheim的研究成果,我国早期的城镇贫困人口通常是指“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的赡养人、抚养人和扶养人。①
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这界定贫困:“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②。
童星和林闽钢(1994)在《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阐述:“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③。
依据以往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贫困概念界定得知,贫困的概念随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加深逐步深化,人们对于贫困概念的研究从简单的绝对贫困发展到相对贫困,从物质贫困发展到能力贫困,从个体贫困发展到制度贫困,从经济贫困发展到精神贫困,逐渐形成趋于完善、富有内涵和极具综合性的贫困概念。
二、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和构成人员
1.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形成的原因。
贫困问题极其复杂,是历史地理、经济体制、社会制度、个人和家庭原因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自然原因导致的贫困不言而喻,比如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紧缺问题,使其经济等方面滞后于中东部地区,贫困问题较为严峻。剖析很多文献阐述的致贫原因,可知不同的历史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的形成原因也在发生变化。
朱庆芳在《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贫困原因和解困对策》文章中阐述了90年代城镇贫困人口形成的原因:经济体制的转变;国企改革,失业、下岗人数迅速增加;物价上涨;政府各种改革制度同时出台,加重了人们的负担,特别是低收入者的负担;社会保障制度与体制改革不配套。④
进入新世纪,城镇贫困人口的形成原因发生变化。徐充(2005)《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文中总结:除以往的经济体制的转变,计划经济的沉淀和个人与家庭因素也是造成城镇贫困人口的原因。⑤后来王涛(2008)在《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分析》中分析道年龄、残疾、疾病等因素;无技能或文化程度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也是城镇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⑥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导致城镇贫困人口的原因更加复杂,胡永和补充了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导致城镇贫困人口的形式:城市化诱使贫困不断向城市集中,形成市场新贫困;经济全球化下,以廉价劳动力为特色的我国贸易受贸易条件恶化的限制发展受阻,劳动力的权益无法保障,成为潜在城镇贫困人口。⑦曾江辉、谢云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部地区城镇贫困问题探析》文中写道: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样是造成城镇贫困人口的重要原因⑧。
2.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类型及构成人员。
改革开放后,国企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城镇贫困群体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三无”人员,贫困人口类型增加更加复杂化。张茂林在《90年底中后期我国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文中总结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主要类型有:城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沉淀于社会的职工;对物价上涨缺乏抵御能力的低收入者;因竞争能力差而在劳动市场中被淘汰的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偶发因素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所造成的贫困者。⑨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贫困群体发生变化,马庆斌在《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我国新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的具体类型包括:因体制因素下岗的职工,企业破产、停产或半失业的在职或失业下岗职工及其亲属;城市流动贫困人口,主要为从农村流入城镇,靠打短工为生并常处于失业状态的农民工以及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被征地的农民。特别的是,作者把未找到工作或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和处于城市边缘被征地的农民也划归到城镇贫困人口当中,使城镇化贫困人口更加的全面和系统。⑩
三、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1.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现状。
(1)城镇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上升。
据关信平(2003)在《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文中写道:“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贫困的规模大约在1500到5000万不等,这些数据还未将全国低保对象统计进来,只是我国的绝对城镇贫困人数”⑾。张建华(2007年)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城镇贫困问题》文中分析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体制的转变造成了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剧。 (2)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唐钧(2002年)在《当前中国城市贫困的形成与现状》文章中分别从收入、食品、衣着、医疗、教育和社交六个方面总结到目前中国贫困家庭得到社会救助后,只能够维持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在健康、教育和社交方面,他们许多基本需求无法满足。⑿因此,他们只能够保证活下去,根本谈不上享受生活
(3)城镇贫困人口空间分布扩大。
刘新民(2006年)在《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现状及建议》文中总结: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城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并呈现逐步扩散的状态,从中西部为主到老工业基地和矿区;从城市空间分布看,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⒀并且在文章中,他总结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呈现“代际转移”的趋势,即出现了“父母贫困—子女受教育水平低、社会网络简单—子女就业能力低—子女再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
2.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城镇贫困人口呈现独有的特点。在城镇贫困人口研究的前期,朱庆芳(1998)依据当时实际状况总结道:数量逐年增长;贫困程度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所有制差距逐渐扩大;城镇贫困人口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贫困人口呈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原生性贫困与后发性贫困并存,就业不足性贫困与失业性贫困并存⒂。后来王涛从三个方面总结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物质方面,贫困程度加剧,贫富差距扩大;政治方面,处于无权或少权的地位,表现出边缘化的特征;精神方面,精神生活质量低下,思想状况复杂。⒃
在新形势下,朱冬梅和刘桂琼(2014)以“新二元结构”的视角总结我国城镇贫困人口所呈现的特点主要为:“城镇贫困人口的构成发生变化,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成为城镇贫困人口中很大的组成部分;城镇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增加,规模逐渐扩大,并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区域和行业差距较大,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林牧渔业、住宿餐饮也、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五大行业;城镇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城镇贫困人口的犯罪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社会稳定”⒄。
随着我国的发展,城镇贫困人口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总结我国贫困人口整体特征,主要是城镇贫困人口整体数量增加,并不断增长;我国城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占贫困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城镇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贫困程度加剧。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大体状况,并为以后的扶贫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结论
通过论述国内学者和机构对贫困概念的界定,以及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城镇贫困人口问题城镇逐年加重的趋势,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需要更多人重视并投入研究,这样及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城镇贫困问题,又有利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和.中国城镇新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
[2]课题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统计研究[J].1991
[3]课题组: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统计研究[J].1990
[4]童星,林闽纲.我国农村贫困线研究[J].农业经济,1994
[5]张茂林.90年代底中后期我国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J].人口与经济,1997(2)
[6]马庆斌.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思考[J].2010
[7]康晓光. 90年代我国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5(4)
[8]罗遐.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7(127)
[9]刘新民.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现状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06(5)
[10]朱庆芳. 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贫困原因和解困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1998
[11]徐充. 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5
[12]王涛. 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
[13]曾江辉、谢云.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部地区城镇贫困问题探析[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1
[14]朱冬梅,刘桂琼.“新二元结构下”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14(4)
[15]关信平. 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注释:
①胡永和.中国城镇新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
②课题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1991,6
课题组: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统计研究[J].1990,6
③童星,林闽纲.我国农村贫困线研究[J].农业经济,1994
④朱庆芳. 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贫困原因和解困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1998
⑤徐充. 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5
⑥王涛. 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
⑦胡永和.中国城镇新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
⑧曾江辉、谢云.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部地区城镇贫困问题探析[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1
⑨张茂林.90年代底中后期我国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J].人口与经济,1997(2)
⑩马庆斌.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思考[J].2010
⑾关信平. 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⑿唐钧. 当前中国城市贫困的形成与现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
⒀刘新民.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现状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06(5)
⒁朱庆芳. 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贫困原因和解困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1998
⒂徐充. 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5
⒃王涛. 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
⒄朱冬梅,刘桂琼.“新二元结构下”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14(4)
关键词:城镇贫困人口;定义与现状;成因与特点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21-03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逐渐下降和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化贫困人口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近年来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国家及地方政府虽然做了许多的扶贫工作,但还是没有形成制度性和长久性的措施,还是没有认识到城镇贫困人口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近几年,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日益凸显,所带来的问题也日趋增多,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学者对于贫困的定义
我国对于贫困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贫困的认识也不完善。依据国外学者例如S.Rowntree、Amartya Sen、Townsend、Carey Oppenheim的研究成果,我国早期的城镇贫困人口通常是指“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的赡养人、抚养人和扶养人。①
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在他们的研究报告中这界定贫困:“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②。
童星和林闽钢(1994)在《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阐述:“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③。
依据以往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贫困概念界定得知,贫困的概念随人类认知和社会发展的加深逐步深化,人们对于贫困概念的研究从简单的绝对贫困发展到相对贫困,从物质贫困发展到能力贫困,从个体贫困发展到制度贫困,从经济贫困发展到精神贫困,逐渐形成趋于完善、富有内涵和极具综合性的贫困概念。
二、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和构成人员
1.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形成的原因。
贫困问题极其复杂,是历史地理、经济体制、社会制度、个人和家庭原因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自然原因导致的贫困不言而喻,比如西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紧缺问题,使其经济等方面滞后于中东部地区,贫困问题较为严峻。剖析很多文献阐述的致贫原因,可知不同的历史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的形成原因也在发生变化。
朱庆芳在《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贫困原因和解困对策》文章中阐述了90年代城镇贫困人口形成的原因:经济体制的转变;国企改革,失业、下岗人数迅速增加;物价上涨;政府各种改革制度同时出台,加重了人们的负担,特别是低收入者的负担;社会保障制度与体制改革不配套。④
进入新世纪,城镇贫困人口的形成原因发生变化。徐充(2005)《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文中总结:除以往的经济体制的转变,计划经济的沉淀和个人与家庭因素也是造成城镇贫困人口的原因。⑤后来王涛(2008)在《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分析》中分析道年龄、残疾、疾病等因素;无技能或文化程度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也是城镇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⑥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导致城镇贫困人口的原因更加复杂,胡永和补充了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导致城镇贫困人口的形式:城市化诱使贫困不断向城市集中,形成市场新贫困;经济全球化下,以廉价劳动力为特色的我国贸易受贸易条件恶化的限制发展受阻,劳动力的权益无法保障,成为潜在城镇贫困人口。⑦曾江辉、谢云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部地区城镇贫困问题探析》文中写道: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样是造成城镇贫困人口的重要原因⑧。
2.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类型及构成人员。
改革开放后,国企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城镇贫困群体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三无”人员,贫困人口类型增加更加复杂化。张茂林在《90年底中后期我国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文中总结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主要类型有:城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沉淀于社会的职工;对物价上涨缺乏抵御能力的低收入者;因竞争能力差而在劳动市场中被淘汰的人;市场竞争的失败者;偶发因素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所造成的贫困者。⑨
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贫困群体发生变化,马庆斌在《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我国新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的具体类型包括:因体制因素下岗的职工,企业破产、停产或半失业的在职或失业下岗职工及其亲属;城市流动贫困人口,主要为从农村流入城镇,靠打短工为生并常处于失业状态的农民工以及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学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被征地的农民。特别的是,作者把未找到工作或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和处于城市边缘被征地的农民也划归到城镇贫困人口当中,使城镇化贫困人口更加的全面和系统。⑩
三、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1.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现状。
(1)城镇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上升。
据关信平(2003)在《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文中写道:“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贫困的规模大约在1500到5000万不等,这些数据还未将全国低保对象统计进来,只是我国的绝对城镇贫困人数”⑾。张建华(2007年)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城镇贫困问题》文中分析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体制的转变造成了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加剧。 (2)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唐钧(2002年)在《当前中国城市贫困的形成与现状》文章中分别从收入、食品、衣着、医疗、教育和社交六个方面总结到目前中国贫困家庭得到社会救助后,只能够维持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在健康、教育和社交方面,他们许多基本需求无法满足。⑿因此,他们只能够保证活下去,根本谈不上享受生活
(3)城镇贫困人口空间分布扩大。
刘新民(2006年)在《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现状及建议》文中总结: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城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并呈现逐步扩散的状态,从中西部为主到老工业基地和矿区;从城市空间分布看,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⒀并且在文章中,他总结我国城镇贫困人口呈现“代际转移”的趋势,即出现了“父母贫困—子女受教育水平低、社会网络简单—子女就业能力低—子女再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
2.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城镇贫困人口呈现独有的特点。在城镇贫困人口研究的前期,朱庆芳(1998)依据当时实际状况总结道:数量逐年增长;贫困程度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所有制差距逐渐扩大;城镇贫困人口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贫困人口呈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原生性贫困与后发性贫困并存,就业不足性贫困与失业性贫困并存⒂。后来王涛从三个方面总结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物质方面,贫困程度加剧,贫富差距扩大;政治方面,处于无权或少权的地位,表现出边缘化的特征;精神方面,精神生活质量低下,思想状况复杂。⒃
在新形势下,朱冬梅和刘桂琼(2014)以“新二元结构”的视角总结我国城镇贫困人口所呈现的特点主要为:“城镇贫困人口的构成发生变化,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成为城镇贫困人口中很大的组成部分;城镇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增加,规模逐渐扩大,并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区域和行业差距较大,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林牧渔业、住宿餐饮也、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五大行业;城镇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城镇贫困人口的犯罪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社会稳定”⒄。
随着我国的发展,城镇贫困人口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总结我国贫困人口整体特征,主要是城镇贫困人口整体数量增加,并不断增长;我国城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占贫困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城镇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偏低,贫困程度加剧。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大体状况,并为以后的扶贫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结论
通过论述国内学者和机构对贫困概念的界定,以及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城镇贫困人口问题城镇逐年加重的趋势,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需要更多人重视并投入研究,这样及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城镇贫困问题,又有利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和.中国城镇新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
[2]课题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统计研究[J].1991
[3]课题组: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统计研究[J].1990
[4]童星,林闽纲.我国农村贫困线研究[J].农业经济,1994
[5]张茂林.90年代底中后期我国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J].人口与经济,1997(2)
[6]马庆斌.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思考[J].2010
[7]康晓光. 90年代我国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5(4)
[8]罗遐.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7(127)
[9]刘新民.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现状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06(5)
[10]朱庆芳. 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贫困原因和解困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1998
[11]徐充. 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5
[12]王涛. 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
[13]曾江辉、谢云.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部地区城镇贫困问题探析[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1
[14]朱冬梅,刘桂琼.“新二元结构下”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14(4)
[15]关信平. 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注释:
①胡永和.中国城镇新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
②课题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1991,6
课题组: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统计研究[J].1990,6
③童星,林闽纲.我国农村贫困线研究[J].农业经济,1994
④朱庆芳. 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贫困原因和解困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1998
⑤徐充. 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5
⑥王涛. 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
⑦胡永和.中国城镇新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
⑧曾江辉、谢云.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部地区城镇贫困问题探析[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1
⑨张茂林.90年代底中后期我国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J].人口与经济,1997(2)
⑩马庆斌.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问题思考[J].2010
⑾关信平. 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⑿唐钧. 当前中国城市贫困的形成与现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
⒀刘新民.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现状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06(5)
⒁朱庆芳. 城镇贫困人口的特点、贫困原因和解困对策[J].社会科学研究,1998
⒂徐充. 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贫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5
⒃王涛. 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
⒄朱冬梅,刘桂琼.“新二元结构下”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