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 厚重底蕴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zhou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诵读在我校启动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不断积累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实现了教育“双赢”。
  一、全面渗透,实效凸现。
  二、不断尝试,实践妙法。
  1.吟诵法;2.翻译法;3.想象法;4.绘画法;5.表演法。
  三、创新活动,激趣提效。
  【关键词】诵读 经典 实践 创新 教育“双赢”
  经典诗文的记忆要常抓不懈,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让后世子孙引以为豪的灿烂文化,我们绝不能让举世瞩目的瑰宝失传,我们有责任让其永远继承下去!经典诵读在我校启动已五年有余,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不断积累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实现了教育“双赢”。
  一、全面渗透,实效凸现
  我校起初倡导的这项活动指导思想明确,教育思路清晰,得到了全校教师的密切配合,特别是语文科任教师每天坚持半小时的诗文晨读,课余时间、课前、放学路队,朗读经典,持之以恒。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中小学语文课标推荐背诵的100多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领着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宝库,去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开展经典诵读,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造就了一批批极富书卷气的现代少年,精神文明喜获丰收,同时传统蒙学、古籍经典的精髓也逐渐溶入了孩子们的心田,陶冶了孩子们的思想情操。“苟不学,易为人”“性相近,习相远”……让他们明白了作为人的第一要务便是学习文化知识。这些经典诗文读起来琅琅上口,比现在的指令性规范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只因它融道理于其中。
  近几年,我校重视教育过程的引导熏陶,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在迁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学生违纪率显著下降,勤奋学习蔚然成风。我们注意在习惯养成上抓落实,学生对识记的内容烂熟于心,他们偶有犯错,教师便因势利导,启发他们有针对性地回忆相关语句,促其反省,进行自我教育。“融四岁,能让梨”,让学生明白“长幼有序,尊贵有别”。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靠的是什么?面对困难与挫折,娇生惯养的下一代难以承受,心理脆弱,引导其温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让其明白,我们是祖国的未来,重任在肩,若被这点困难吓退,民族的希望,明天会怎样?以激发其使命感。我们倡导小学中高年级及初中同学选择一句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时时鞭策自己努力进步。
  二、不断尝试,实践妙法
  1.吟诵法。借鉴杭州市富阳永兴学校语文教师陈琴老师原创的经典“素读”理念,提倡通过反复诵读获得积淀经典的童子功,以求它日的厚积薄发之效,我们积极尝试了吟诵经典的教学策略,学生吟诵经典的兴趣大增。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古诗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小学生初学古诗,多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根据平仄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2.翻译法。古诗的语言高度浓缩,初读诗时感觉难以理解,一旦将其翻译成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现代文之后就易于理解了。这也是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首先是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解释诗中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译不理解的词放入诗句中,补充上诗句中省略的成分,用自己的话说通顺,说连贯。
  3.想象法。一般来说学生通过诵读,再通过翻译对诗歌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那就教会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空无一人的雪景中,老翁独钓于寒江上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4.绘画法。诗歌往往是诗人借景而作,因此教学古诗时,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诗中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还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如《游园不值》一诗中写到:“春风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自己的手将会描绘出一幅幅怎样的春景呢?又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空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孩子们的笔下这又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在“诗文画展”活动中,学生们常常的想象力让评委老师叹服不已!
  5.表演法。诗歌中往往也描写了人物之间的交往,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但其中又以送别诗最多,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等,在教学时让学生扮演角色,想象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学生入情的表演,从表演中学生对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认识,即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也能以“三句半、表演唱、情景剧”等形式模拟表演相当篇目的诗文,从文本到人本,由隐性到显性进行了诗文意境的再加工,使静止的文字动态化,使平面的诗句立体化,让学生的精神受到多层面的洗礼。
  三、创新活动,激趣提效
  诗香满校园,诗书留腹中。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市教育局号召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读书活動以来,我们以此为契机,巩固已有成果,以古诗文诵读活动引领我校读书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注意量的拓展,质的升华。全校分年级段举办多种形式的“雅言经典”诵读比赛;“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赛诗会;“读书卡片”展览;“激情奥运,阳光校园”主题板报评比;“情系灾区,培育爱心”手抄小报;“自强不息,应对灾难”专题征文等活动中,部分学生能学以致用,引经据典,自编诗文,反映自己多彩的校园生活。学校图书室还根据各年级的学生特点,配发了诵读教材,做到了人手一册,每日伴随孩子们一路同行。
  大力开展师生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我们先走了一步,其优越性已初见端倪。自古及今的读书人都很清楚,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何况我们开展的“校园读经”活动中所选篇目皆为千百年来久经历练、举世公认的名篇。中高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已有从中引经据典的范例,使作文增色,课外游戏时常会听到儿童们稚气十足的“对诗”,即兴问答,那“书呆子气十足劲”真是逗人,他们对民族宝藏充满浓厚的兴趣,尽情的采撷,其乐无穷!
其他文献
摘要:实践活动课用来解决数学中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同于小学数学知识传授课,也不是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要上好数学活动课,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通过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活动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并以此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 目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过去的教材相
摘要: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初中生物 认识观察力 培养观察力  一、认识观察能力及其重要性  生物学科的观察能力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
摘 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本文从创设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英语课外活动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开展初中英语创新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 素质教育 创新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
【摘要】:媒体的多样化,为师生接收各种时事信息提供最佳的可能。初中历史学科由于其本身具备的故事性、趣味性等,当教师有机地运用切合教学内容的时事材料,会让学生具有高兴趣性去自觉地加强学习,尤其是历史学科所要培养的各种能力,也在最新时事材料的应用中润物无声地得到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时事运用 能力培养  随着初中历史课改实践的深入,发现教学中有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甄选一些切合课堂教
随着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一线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并从事着新教材的实践。我既感荣幸,又知责任之重大。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感受、体会颇多。现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与解决的对策说出来与同行们探讨交流。  问題一:驾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  老师们普遍反映,新历史教材以主题为单位只追求知识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
目的:  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模型,研究茵芩清肝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大鼠核蛋白因子NF-κB及炎性因子IL-6的影响,探寻茵芩清肝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
新课程的改革,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它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些教师
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是探究的好素材,这是我刚开始尝试时的想法,为此我还经常从报刊、杂志、和网络等媒体上选取一些合适的素材,改变方式呈现给学生,我发现这些素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精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问题:什么样知识的教学需要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为止?教师在探究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在我尝试实践的过程中反复体会思考,调整优化,为能够尽快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