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其目的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审美等,还需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在各方面打好基础。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不只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大途径,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呢?
一、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阅读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小学语文课本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需要教师去充分发掘。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在日本侵占中国台湾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是如何被奴役,如何不忘祖国以及如何与日本统治者做斗争的。在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感知课文”“理解课文”“鉴赏课文”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既懂得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能受到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感染,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这一课切切实实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课。学生通过对此次阅读教学中的学习及认知,将会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情怀,并学会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和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二、阅读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落后思想,要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吃透教材,了解每个学生,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充分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自主性,坚持学生的主动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发展基因和动因,加强思维训练和学法指导,并且把学生的差异性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还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
如:在教《第一场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课文,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山村雪景《瑞雪图》,学生欣赏着生动、有趣的画面,听着悦耳动听的课文朗诵……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并能对课文的总体结构——雪前、雪中、雪后,有个大概的感知,对第一场雪有了一个“雪大景美人欢乐”的印象。接着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引导他们感受、体味文章的内在美,并且要求学生用声音来表现“雪大景美人欢乐”的情景,然后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对课文进行品味、鉴赏。如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美来表现自然的美,文中运用了“粉妆玉砌”“五光十色”等词语表达了人对自然的美的喜爱之情,通过阅读教学的引导,感染了学生,也让学生加深了对语文的理解。最后,教师在学生陶醉之余,再讲解文章的结构,并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现场进行片段仿写,教师现场评比,以让学生掌握好的写作技巧。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做到了声、图、文、情并茂,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三、阅读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校重要的任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难看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去积极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大海的歌》一课时,做到以下四个方面:①在识字、识词中掌握课文内容,反过来,又围绕中心来加深对词的理解。教师抓住“上下挥动”“各色旗帜”“密密麻麻”“欢乐的歌”等具有代表性的词,让学生说出其在课文中的含义,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到:这表达了作者看到数不尽的吊车、繁忙的景象以及同各国频繁交往的情景而产生兴奋、自豪的心情。通过课堂训练把识字、识词与掌握课文相统一。②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观察顺序后,根据作者看到的景物、颜色想象其所构成的美丽画面,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相统一。③在学习第一、第二段的基础上,利用第一、第二段所学到的知识细读第三段,重点指导学生弄懂“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的深刻含义。通过阅读教学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起来。④揭示课文中心,让学生熟读全文,从整体来体会作者写“大海的歌”是想表达什么,文中赞美了什么,通过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阅读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看课文,读课文,就学生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并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得到相应的技能训练,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素质教育。
一、利用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阅读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小学语文课本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需要教师去充分发掘。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了解在日本侵占中国台湾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是如何被奴役,如何不忘祖国以及如何与日本统治者做斗争的。在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感知课文”“理解课文”“鉴赏课文”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既懂得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能受到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感染,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这一课切切实实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课。学生通过对此次阅读教学中的学习及认知,将会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情怀,并学会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和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二、阅读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落后思想,要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吃透教材,了解每个学生,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充分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自主性,坚持学生的主动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发展基因和动因,加强思维训练和学法指导,并且把学生的差异性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提,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还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
如:在教《第一场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课文,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山村雪景《瑞雪图》,学生欣赏着生动、有趣的画面,听着悦耳动听的课文朗诵……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并能对课文的总体结构——雪前、雪中、雪后,有个大概的感知,对第一场雪有了一个“雪大景美人欢乐”的印象。接着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引导他们感受、体味文章的内在美,并且要求学生用声音来表现“雪大景美人欢乐”的情景,然后抓住文章重点词句对课文进行品味、鉴赏。如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言的美来表现自然的美,文中运用了“粉妆玉砌”“五光十色”等词语表达了人对自然的美的喜爱之情,通过阅读教学的引导,感染了学生,也让学生加深了对语文的理解。最后,教师在学生陶醉之余,再讲解文章的结构,并让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现场进行片段仿写,教师现场评比,以让学生掌握好的写作技巧。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做到了声、图、文、情并茂,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三、阅读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校重要的任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难看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去积极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大海的歌》一课时,做到以下四个方面:①在识字、识词中掌握课文内容,反过来,又围绕中心来加深对词的理解。教师抓住“上下挥动”“各色旗帜”“密密麻麻”“欢乐的歌”等具有代表性的词,让学生说出其在课文中的含义,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到:这表达了作者看到数不尽的吊车、繁忙的景象以及同各国频繁交往的情景而产生兴奋、自豪的心情。通过课堂训练把识字、识词与掌握课文相统一。②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观察顺序后,根据作者看到的景物、颜色想象其所构成的美丽画面,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相统一。③在学习第一、第二段的基础上,利用第一、第二段所学到的知识细读第三段,重点指导学生弄懂“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的深刻含义。通过阅读教学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起来。④揭示课文中心,让学生熟读全文,从整体来体会作者写“大海的歌”是想表达什么,文中赞美了什么,通过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阅读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看课文,读课文,就学生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并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得到相应的技能训练,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