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创新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搭便车行为、机会主义行为、产权限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锁定效应等问题导致了协同创新活动的市场失灵,而政府有限干预是解决产学研协同创新市场失灵的关键,能够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发展提供现实选择。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 市场失灵 政府救济
★基金项目:校企协同创新困境及合作共赢机制研究[SJGLX167],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高新技术知识在国家创新系统内的流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转型”与“创新”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对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创新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搭便车行为、机会主义行为、产权限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锁定效应等问题都会导致协同创新活动的市场失灵。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是一个理论和现实热点,要建立成熟发达、高效运作、监管有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离不开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的深刻诠释和经济学视角分析。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的诠释
“协同”一词古已有之。《汉语大辞典》将“协同”定义为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行动。 “协同”与“合作”虽然意义相近但又有本质的区别,美国学者Miles等人指出, “协同”与 “合作”是不同的过程,协同具有相对明确的预期结果,未来收益的分配也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的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开展活动的。[1]由此可见,相对于合作而言,协同更加强调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公平诚信合作环境,协同各方为实现相同的目标可以精诚合作。
关于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美国学者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将其定义为“具有相同集体愿景的人自发组成小组,借助某些平台交流思想、互通信息及工作状况,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2]协同创新则是把协同的思想引入创新过程,指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加速创新进程。自洪堡理想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来,大学就开始走出象牙塔,与世俗的产业有了最初的结合。到1906年,美国赫尔曼施耐德开创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三方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进入21 世纪,各国争相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对产业创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之间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概念内涵、组织模式、战略走向的研究层出不穷。[3]
综合以上观点,产学研协同创新(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是指企業、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的协同创新活动。[4]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市场失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失灵有其必然性。协同创新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创新主体的“经济人”特性、创新产品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创新要素的产权限制以及科技商品的锁定效应必然会导致垄断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
(一)协同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与一般的经济活动不同,不确定性是其基本特征,不确定性存在于创新活动的探索、试验、研发、成果转化等各个过程。[5]任何创新活动都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说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协同创新成果能否顺利转化,能否立刻被市场接受都是未知的,表明协同创新活动存在市场的不确定性;即使协同创新成功,创新主体还面临着战胜竞争对手的挑战、创新能否带来收益及所带来收益的大小、创新产品的溢出效应以及原有产品的锁定效应等不确定性;各创新主体之间还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国家政策的变化、合约履行的不可量化等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初期,创新主客体的不确定性使得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风险,使得各创新主体不会轻易冒险参与到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去。
(二)协同创新的“经济人”特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经济人”特性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总是倾向于做出能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选择,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创新成果的公共性、外部性以及协同创新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为经济人的搭便车行为和偷利行为等机会主义提供了可能。[6] 创新成果一旦公开,就使得竞争对手或不法商家非常低廉甚至无偿取得相关技术知识,并迅速复制,经济人利用创新成果的公共性和外溢性“搭便车”,使得创新主体利益受到极大损害,使得许多企业不愿为创新活动投资,从而造成市场失灵;其次,信息不对称虽然是产学研各主体协同创新的前提,但是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也为经济人的偷利行为提供了便利,从而使得协同创新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高校具有不同的优势,掌握不同的资源,任何一方有意或者无意隐瞒某些重要信息,就会造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当协同创新各主体对欺诈行为的担心严重影响创新活动时,或者协作各方为了维护创新活动而需要付出高昂的监督、检查等费用时,市场的正常调节作用就会丧失,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配置。
(三)协同创新成果的产权限制造成的“市场失灵”
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享有法律赋予的财产权和专有权。经济学上的产权是指法律规定的经济所有制关系,产权制度可以约束经济人的行为,明确经济活动中的财产关系,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7]但是,由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价值目标不同,在产权归属上很容易产生分歧。国家作为产权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方,拥有绝对的权威。国外学者威尔弗雷德认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虽然是必须的,但应当适度,如果设置的规则过于具体或者太过宽泛,往往会因为政府作用不当而造成市场失灵。[8]目前,由于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起步晚、市场发展不完善,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管得过多、过细,资源配置不是通过市场调节,更多的是听命于行政权力的指挥,这就对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产生干扰,甚至是不公正待遇,从而造成了协同创新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四)创新技术等的锁定效应导致的“市场失灵”
创新技术产品的锁定效应本质上是一种“路径依赖”现象。先进入市场的产品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往往会有互补产品或者配套产品,使得用户对其产生深度依赖,形成固定模式的消费习惯。[9]较晚进入市场的创新产品,由于这种锁定效应,在吸引客户上存在很大麻烦,从而发展缓慢甚至会慢慢退出竞争市场。锁定效应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效应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协同创新的研发初期无法准确预测创新产品的未来前景和市场份额。创新技术的锁定效应引发的消费偏好是市场无法自我调节的,这必然会导致创新产品的“市场失灵”。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府救济和现实选择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市场的偏差,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市场同样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应该根据导致协同创新活动市场失灵的特点,确定政府干预与调控的范围和强度,而不是取代市场或偏离市场 [10]。
(一)改革人才体制,实施创新人才开发和利用战略
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科技人员投身科研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科技人员投入一线科技创新活动。第一,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宽松用人制度,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交叉任职,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优化人才资源布局,发挥各自优势。第二,要围绕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有秩序分行业地把科技研发人员聚集起来,通过高效、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合作,提高科研人才密度和科研研发能力。
(二)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至关重要。政府要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对协同创新活动的投入,建立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分段式投入模式,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银行信贷为扶持,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和外资的全方位、多途径的协同创新资金支持体系。通过改革创新资金投入、分配和使用的市场模式,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推动企业成为协同创新的投入主体,改善资金投入的管理和使用机制,方法灵活,不能统得过死管得过严。
(三)完善收益与风险共担制度,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价值融合机制
无论是根据国际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验,还是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际情况,协同创新各方的密切配合都是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往往是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是协同创新的过程却很艰难。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利益分配和风险担当是制约产、学、研三方协同创新实现程度的症结所在。因此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收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是解决好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关键。[11]通过建立利益分配与风险评估监督机构,解决好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冲突,降低技术交易成本,营造适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市场环境,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发挥协同创新各主体间的互补效应,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价值融合机制的形成。
(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外部环境
为了进一步促进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信息保障,也是协同创新资源整合的基础和载体,政府应该积极开展研究基地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建设,充分挖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各类资源的利用潜能。其次,要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创办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iles,R.E.,Snow,C.C.,Miles,G.Collabora-tive entrepreneurship:how communities of networked firm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economic wealth[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_innovation_network.
[3] 徐平,张秋实,朱志红.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8(3):350-354.
[4] 涂振洲,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9):1380-1387.
[5] 孙萍,张经纬.市场导向的政產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及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16).
[6] 阳东辉.论科技法的理论体系构架——以克服科技创新市场失灵为视角[J].法学论坛, 2015(4):44-52.
[7] 耿磊.协同创新成果知识产权法律界定与创新激励[J].科学管理研究,2014(6):5-8.
[8] Wilfred.D.Government Failure—Four Types[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1(3):594.
[9] 孙思思.市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10] Santonu.B.Government success, failure of the market: a case study of rural Indi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J].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2009,23(4):488.
[11] 李玉璧,周永梅.协同创新战略中的知识产权共享及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13(4):144-148.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 市场失灵 政府救济
★基金项目:校企协同创新困境及合作共赢机制研究[SJGLX167],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高新技术知识在国家创新系统内的流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转型”与“创新”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对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创新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搭便车行为、机会主义行为、产权限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锁定效应等问题都会导致协同创新活动的市场失灵。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是一个理论和现实热点,要建立成熟发达、高效运作、监管有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离不开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的深刻诠释和经济学视角分析。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的诠释
“协同”一词古已有之。《汉语大辞典》将“协同”定义为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行动。 “协同”与“合作”虽然意义相近但又有本质的区别,美国学者Miles等人指出, “协同”与 “合作”是不同的过程,协同具有相对明确的预期结果,未来收益的分配也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的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开展活动的。[1]由此可见,相对于合作而言,协同更加强调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公平诚信合作环境,协同各方为实现相同的目标可以精诚合作。
关于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美国学者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将其定义为“具有相同集体愿景的人自发组成小组,借助某些平台交流思想、互通信息及工作状况,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2]协同创新则是把协同的思想引入创新过程,指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加速创新进程。自洪堡理想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来,大学就开始走出象牙塔,与世俗的产业有了最初的结合。到1906年,美国赫尔曼施耐德开创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三方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进入21 世纪,各国争相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对产业创新、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之间协同创新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概念内涵、组织模式、战略走向的研究层出不穷。[3]
综合以上观点,产学研协同创新(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是指企業、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的协同创新活动。[4]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市场失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失灵有其必然性。协同创新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创新主体的“经济人”特性、创新产品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创新要素的产权限制以及科技商品的锁定效应必然会导致垄断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
(一)协同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与一般的经济活动不同,不确定性是其基本特征,不确定性存在于创新活动的探索、试验、研发、成果转化等各个过程。[5]任何创新活动都存在失败的可能性,说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协同创新成果能否顺利转化,能否立刻被市场接受都是未知的,表明协同创新活动存在市场的不确定性;即使协同创新成功,创新主体还面临着战胜竞争对手的挑战、创新能否带来收益及所带来收益的大小、创新产品的溢出效应以及原有产品的锁定效应等不确定性;各创新主体之间还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国家政策的变化、合约履行的不可量化等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初期,创新主客体的不确定性使得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风险,使得各创新主体不会轻易冒险参与到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去。
(二)协同创新的“经济人”特性导致的“市场失灵”
“经济人”特性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总是倾向于做出能给自己带来更大利益的选择,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创新成果的公共性、外部性以及协同创新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为经济人的搭便车行为和偷利行为等机会主义提供了可能。[6] 创新成果一旦公开,就使得竞争对手或不法商家非常低廉甚至无偿取得相关技术知识,并迅速复制,经济人利用创新成果的公共性和外溢性“搭便车”,使得创新主体利益受到极大损害,使得许多企业不愿为创新活动投资,从而造成市场失灵;其次,信息不对称虽然是产学研各主体协同创新的前提,但是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也为经济人的偷利行为提供了便利,从而使得协同创新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高校具有不同的优势,掌握不同的资源,任何一方有意或者无意隐瞒某些重要信息,就会造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当协同创新各主体对欺诈行为的担心严重影响创新活动时,或者协作各方为了维护创新活动而需要付出高昂的监督、检查等费用时,市场的正常调节作用就会丧失,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配置。
(三)协同创新成果的产权限制造成的“市场失灵”
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享有法律赋予的财产权和专有权。经济学上的产权是指法律规定的经济所有制关系,产权制度可以约束经济人的行为,明确经济活动中的财产关系,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7]但是,由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价值目标不同,在产权归属上很容易产生分歧。国家作为产权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方,拥有绝对的权威。国外学者威尔弗雷德认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虽然是必须的,但应当适度,如果设置的规则过于具体或者太过宽泛,往往会因为政府作用不当而造成市场失灵。[8]目前,由于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起步晚、市场发展不完善,政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管得过多、过细,资源配置不是通过市场调节,更多的是听命于行政权力的指挥,这就对生产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产生干扰,甚至是不公正待遇,从而造成了协同创新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四)创新技术等的锁定效应导致的“市场失灵”
创新技术产品的锁定效应本质上是一种“路径依赖”现象。先进入市场的产品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往往会有互补产品或者配套产品,使得用户对其产生深度依赖,形成固定模式的消费习惯。[9]较晚进入市场的创新产品,由于这种锁定效应,在吸引客户上存在很大麻烦,从而发展缓慢甚至会慢慢退出竞争市场。锁定效应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效应使得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协同创新的研发初期无法准确预测创新产品的未来前景和市场份额。创新技术的锁定效应引发的消费偏好是市场无法自我调节的,这必然会导致创新产品的“市场失灵”。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府救济和现实选择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市场的偏差,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市场同样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应该根据导致协同创新活动市场失灵的特点,确定政府干预与调控的范围和强度,而不是取代市场或偏离市场 [10]。
(一)改革人才体制,实施创新人才开发和利用战略
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调动科技人员投身科研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科技人员投入一线科技创新活动。第一,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宽松用人制度,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交叉任职,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优化人才资源布局,发挥各自优势。第二,要围绕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有秩序分行业地把科技研发人员聚集起来,通过高效、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协同合作,提高科研人才密度和科研研发能力。
(二)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
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至关重要。政府要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对协同创新活动的投入,建立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分段式投入模式,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银行信贷为扶持,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和外资的全方位、多途径的协同创新资金支持体系。通过改革创新资金投入、分配和使用的市场模式,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推动企业成为协同创新的投入主体,改善资金投入的管理和使用机制,方法灵活,不能统得过死管得过严。
(三)完善收益与风险共担制度,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价值融合机制
无论是根据国际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经验,还是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际情况,协同创新各方的密切配合都是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往往是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的技术也很好,但是协同创新的过程却很艰难。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利益分配和风险担当是制约产、学、研三方协同创新实现程度的症结所在。因此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收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是解决好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间利益分配的关键。[11]通过建立利益分配与风险评估监督机构,解决好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冲突,降低技术交易成本,营造适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市场环境,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发挥协同创新各主体间的互补效应,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价值融合机制的形成。
(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外部环境
为了进一步促进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政府必须尽快转变职能,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信息保障,也是协同创新资源整合的基础和载体,政府应该积极开展研究基地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建设,充分挖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各类资源的利用潜能。其次,要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创办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iles,R.E.,Snow,C.C.,Miles,G.Collabora-tive entrepreneurship:how communities of networked firm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economic wealth[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EB/OL.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laborative_innovation_network.
[3] 徐平,张秋实,朱志红.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8(3):350-354.
[4] 涂振洲,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9):1380-1387.
[5] 孙萍,张经纬.市场导向的政產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型及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16).
[6] 阳东辉.论科技法的理论体系构架——以克服科技创新市场失灵为视角[J].法学论坛, 2015(4):44-52.
[7] 耿磊.协同创新成果知识产权法律界定与创新激励[J].科学管理研究,2014(6):5-8.
[8] Wilfred.D.Government Failure—Four Types[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11(3):594.
[9] 孙思思.市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10] Santonu.B.Government success, failure of the market: a case study of rural Indi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J].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2009,23(4):488.
[11] 李玉璧,周永梅.协同创新战略中的知识产权共享及利益分配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13(4):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