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采测分离模式质量监管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做好采测分离质量监管工作,可采取以下三方面质控管理措施:制定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监测人员能力考核和资质管理制度;采取部门联动模式,加强监督检查频次及力度;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完善作业指导书和原始记录等。
关键词:采测分离;现场监测;质控管理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地表水环境质量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水环境质量状况已成为考核地区政府履责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1]。为落实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2017年,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工作。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一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根据该计划,将水样采集和分析测试工作分别交给不同的监测机构,这一措施改变以往老旧的监测模式,通过该模式可以从机制上让利益相关方脱离,进一步保证了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准、全”。
1.采测分离模式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1.1现场采样及监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主要由社会化检测机构承担采测分离现场采样及监测工作。采测分离现场监测引入社会环境检测服务,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全面放开服务性环境监测市场、充分利用社会检测力量服务于环境管理需求的改革理念;另一方面,由于在监测流程上完全实现了样品采集和分析环节完全隔断、加密流转和异地监测,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数据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2]。
但社会化检测机构水平良莠不齐,很多机构的监测水平并不能够达到指定的标准。与此同时,各个机构为了能够在竞争当中获得政府的投标,竞争中恶意压低自身价格,实际监测过程中,不严格的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水质监测,甚至有些监测机构为了进一步节省资金投入,扩大自身经济效益,直接弄一份虚假的监测报告来糊弄政府部门,这些行为将会使得监测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1.2实验室分析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采测分离主要采取异地监测模式,分析测站没有查看断面信息的权限。一些分析测站存在质控体系不完善、质控措施不到位、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理解不透、原始记录填写不规范等问题,将会直接影响采测分离数据的准确性[3]。
2.采测分离模式质控管理措施
2.1制定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监测人员能力考核和资质管理制度
为保证采测分离监测模式有效運行,政府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有效的质量监控管理措施以及量化的评估方案,保证质量监督效果。
对环境监测结果质量造成影响的诸多因素当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社会监测机构内部的技术人员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以及机构之间的竞争,其流动性相对于政府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来说比较大。因此为了规范技术人员的现场监测行为,保证采测分离现场采样及监测过程规范性,可制定监测人员能力考核和资质管理制度,对监测人员技术能力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具有唯一编号的资格证书,将资格证书和创业信用一同纳入指定的库房内部进行管理。一旦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出现问题可通过该措施的执行启动追责程序,用从业信用对现场监测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严格的制约。
2.2采取部门联动模式,加强监督检查频次及力度
明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责,完善政府监管职能,使用部门联动模式,采取飞行检查、交叉检查、采样交接拍照录像等方式,加强采测分离现场采样监测、样品运输交接、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及数据审核等监督检查频次及力度,确保全过程质量控制。
2.3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完善作业指导书和原始记录
继续完善《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和原始记录表格等,对于标准和规范中未详细描述的,易受监测人员主观判断影响较大的关键性环节,给予详尽阐述、原因解释和明确规定,增强监测人员的理解,便于实现分析操作的统一[4];同时国家、省级应组织采测分离相关技术规范及要求方面的培训,强化人员培训工作,注重培训有效性评价,确保培训达到更好的效果。
3.结语
采测分离模式质量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做好采测分离质量监管工作,应制定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监测人员能力考核和资质管理制度;采取部门联动模式,加强监督检查频次及力度;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完善作业指导书和原始记录等,切实保证采测分离数据的“真、准、全”。
参考文献:
[1]罗毅.努力推进国家环境监测网建设再上新台阶[J].环境保护,2011(21):8-11.
[2]邓延慧,李娟.地表水采测分离现场监测质量监督与量化评估[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9,31(05):57-60.
[3]职音.采测分离中分析测站记录审核常见问题剖析[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9,11(02):41-44.
[4]李少飞.地表水环境监测模式的研究和启示[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8(28):78-81.
关键词:采测分离;现场监测;质控管理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管理的“顶梁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地表水环境质量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水环境质量状况已成为考核地区政府履责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1]。为落实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2017年,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采测分离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国家地表水采测分离工作。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一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根据该计划,将水样采集和分析测试工作分别交给不同的监测机构,这一措施改变以往老旧的监测模式,通过该模式可以从机制上让利益相关方脱离,进一步保证了水质监测数据的“真、准、全”。
1.采测分离模式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1.1现场采样及监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主要由社会化检测机构承担采测分离现场采样及监测工作。采测分离现场监测引入社会环境检测服务,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全面放开服务性环境监测市场、充分利用社会检测力量服务于环境管理需求的改革理念;另一方面,由于在监测流程上完全实现了样品采集和分析环节完全隔断、加密流转和异地监测,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数据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2]。
但社会化检测机构水平良莠不齐,很多机构的监测水平并不能够达到指定的标准。与此同时,各个机构为了能够在竞争当中获得政府的投标,竞争中恶意压低自身价格,实际监测过程中,不严格的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水质监测,甚至有些监测机构为了进一步节省资金投入,扩大自身经济效益,直接弄一份虚假的监测报告来糊弄政府部门,这些行为将会使得监测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1.2实验室分析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采测分离主要采取异地监测模式,分析测站没有查看断面信息的权限。一些分析测站存在质控体系不完善、质控措施不到位、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理解不透、原始记录填写不规范等问题,将会直接影响采测分离数据的准确性[3]。
2.采测分离模式质控管理措施
2.1制定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监测人员能力考核和资质管理制度
为保证采测分离监测模式有效運行,政府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有效的质量监控管理措施以及量化的评估方案,保证质量监督效果。
对环境监测结果质量造成影响的诸多因素当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社会监测机构内部的技术人员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以及机构之间的竞争,其流动性相对于政府部门的环境监测站来说比较大。因此为了规范技术人员的现场监测行为,保证采测分离现场采样及监测过程规范性,可制定监测人员能力考核和资质管理制度,对监测人员技术能力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具有唯一编号的资格证书,将资格证书和创业信用一同纳入指定的库房内部进行管理。一旦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出现问题可通过该措施的执行启动追责程序,用从业信用对现场监测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严格的制约。
2.2采取部门联动模式,加强监督检查频次及力度
明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职责,完善政府监管职能,使用部门联动模式,采取飞行检查、交叉检查、采样交接拍照录像等方式,加强采测分离现场采样监测、样品运输交接、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及数据审核等监督检查频次及力度,确保全过程质量控制。
2.3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完善作业指导书和原始记录
继续完善《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任务作业指导书》和原始记录表格等,对于标准和规范中未详细描述的,易受监测人员主观判断影响较大的关键性环节,给予详尽阐述、原因解释和明确规定,增强监测人员的理解,便于实现分析操作的统一[4];同时国家、省级应组织采测分离相关技术规范及要求方面的培训,强化人员培训工作,注重培训有效性评价,确保培训达到更好的效果。
3.结语
采测分离模式质量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为做好采测分离质量监管工作,应制定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监测人员能力考核和资质管理制度;采取部门联动模式,加强监督检查频次及力度;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完善作业指导书和原始记录等,切实保证采测分离数据的“真、准、全”。
参考文献:
[1]罗毅.努力推进国家环境监测网建设再上新台阶[J].环境保护,2011(21):8-11.
[2]邓延慧,李娟.地表水采测分离现场监测质量监督与量化评估[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9,31(05):57-60.
[3]职音.采测分离中分析测站记录审核常见问题剖析[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9,11(02):41-44.
[4]李少飞.地表水环境监测模式的研究和启示[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8(28):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