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升级,如螺旋CT、MRI的广泛应用,鼻内镜外科手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我院2004年2月~2010年2月在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21例(23眼)慢性泪囊炎病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1例患者(23眼)中,男9例,女12例,右眼15例,左眼8例。年龄20~56岁,病史3个月~20年。其中15例为慢性泪囊炎,6例为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失败者。术前常规鼻内镜检查,全面了解鼻腔情况,祛除鼻腔、鼻窦急性炎症患者。行泪囊造影螺旋CT扫描,以观察泪囊与中鼻甲前端、鼻丘的关系,同时对泪囊大小、形态及毗邻结构情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麻醉方法:患者半卧于手术台上,1%丁卡因液5ml加1%盐酸肾上腺素1ml浸润棉片放入鼻腔,先表面麻醉收缩鼻腔黏膜,便于内镜进入鼻腔操作。而后在内镜下2%利多卡因5ml加少许盐酸肾上腺素作中鼻道前端,鼻丘黏膜下浸润麻醉。
手术方法:鼻内镜监视系统下,在中鼻道入口前上方用镰状刀作1个直经约为1.5cm的弧形切口,切开黏膜直达骨质,切除分离局部黏骨膜,并将其祛除。暴露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找到二者结合骨缝,自此连接骨缝向前以电钻磨除泪囊窝内侧骨壁。先暴露泪囊窝骨壁的小部分,用泪道探子经下方的泪道轻轻的推进,在内镜监视下开窗,清除多余骨质。并以骨窗向前后及上下扩大,以暴露出鼻泪管上部,并充分暴露泪囊的内侧壁。切开泪囊前,用泪囊探针将泪囊内侧壁顶起,用镰状刀或微型剪切开泪囊,并祛除泪囊内壁。泪囊较大时,可用小钩刀沿骨窗缘前,上及后依次切开泪囊内壁,形成蒂在下方的黏膜瓣,将其向下翻转,缝合固定于下鼻甲附着处黏膜上。冲洗泪道,确认畅通无阻后,泪道放置扩张管,固定于鼻腔内,结束手术。
术后泪道冲洗,经上泪小点以地塞米松与庆大霉素的混合液冲洗泪道,1次/日,1周后改为每周1次,直至伤口完全愈合。术后常规1%呋麻滴鼻液10ml加地塞米松5mg滴鼻腔2次/日,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血痂及分泌物,注意鼻内泪囊扩张管是否脱落,如果脱落及时放管。全身可用抗生素及局部滴眼液滴眼3次/日至2周。扩张管拔管时间一般为3个月后。
结 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21例(23眼)中,18例患者术后溢泪,流脓等症状完全消失,冲洗泪道通畅;2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又出现轻度溢泪,经冲洗泪道通畅度差;1例因外伤致泪小管断裂出现溢泪。
討 论
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的不足之处在于,手术必须切断内眦韧带,2次切开内囊壁,从而影响术后泪囊正常功能,即唧筒功能丧失;同时对于内囊壁瘢痕化,小泪囊,有鼻腔病变或手术失败后再手术者均较困难,且术后留有面部瘢痕,影响美容。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与传统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相比,手术原理一致。鼻内镜下鼻腔径路造孔术的最大优点是手术创伤小,免除了颜面部的切口,且无损伤内眦韧带及血管,并且鼻内镜监视系统下能提供清晰的直观视角,使手术更准确、精细。同时可以对由于鼻内病变(如泡状中甲、鼻息肉等)引起鼻泪管阻塞进行处理。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能更大可能地保留泪囊的功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要取得良好的疗效,首先要正确判断泪囊在鼻内的投影位置,熟悉泪囊窝的解剖以及有无小泪囊。所以说,术前要常规行泪囊造影SCT扫描。术中分离及切除黏骨膜应足够大,以充分暴露泪骨,用电钻磨除泪囊窝的骨壁也应足够大,充分暴露泪骨,骨窗凿开位置不应过靠后,以钩突基底部为界。否则会进入筛窦及眶内,引起泪道引流不畅或眶内感染等并发症。其次,术后保持鼻内引流口的通畅,也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术后认真细致的清除鼻内手术创面,反复泪道冲洗,防止引流口周围组织粘连阻塞,特别是有鼻腔病变的患者更应细致清洁鼻腔。最后是扩张管的拔除时间,一定要不少于3个月。扩张管拔除过早,因窦道尚未形成,可因肉芽组织增生使管道闭塞。如果造孔周围尚未上皮化或局部有肉芽,可延长拔管时间。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1例患者(23眼)中,男9例,女12例,右眼15例,左眼8例。年龄20~56岁,病史3个月~20年。其中15例为慢性泪囊炎,6例为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失败者。术前常规鼻内镜检查,全面了解鼻腔情况,祛除鼻腔、鼻窦急性炎症患者。行泪囊造影螺旋CT扫描,以观察泪囊与中鼻甲前端、鼻丘的关系,同时对泪囊大小、形态及毗邻结构情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麻醉方法:患者半卧于手术台上,1%丁卡因液5ml加1%盐酸肾上腺素1ml浸润棉片放入鼻腔,先表面麻醉收缩鼻腔黏膜,便于内镜进入鼻腔操作。而后在内镜下2%利多卡因5ml加少许盐酸肾上腺素作中鼻道前端,鼻丘黏膜下浸润麻醉。
手术方法:鼻内镜监视系统下,在中鼻道入口前上方用镰状刀作1个直经约为1.5cm的弧形切口,切开黏膜直达骨质,切除分离局部黏骨膜,并将其祛除。暴露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找到二者结合骨缝,自此连接骨缝向前以电钻磨除泪囊窝内侧骨壁。先暴露泪囊窝骨壁的小部分,用泪道探子经下方的泪道轻轻的推进,在内镜监视下开窗,清除多余骨质。并以骨窗向前后及上下扩大,以暴露出鼻泪管上部,并充分暴露泪囊的内侧壁。切开泪囊前,用泪囊探针将泪囊内侧壁顶起,用镰状刀或微型剪切开泪囊,并祛除泪囊内壁。泪囊较大时,可用小钩刀沿骨窗缘前,上及后依次切开泪囊内壁,形成蒂在下方的黏膜瓣,将其向下翻转,缝合固定于下鼻甲附着处黏膜上。冲洗泪道,确认畅通无阻后,泪道放置扩张管,固定于鼻腔内,结束手术。
术后泪道冲洗,经上泪小点以地塞米松与庆大霉素的混合液冲洗泪道,1次/日,1周后改为每周1次,直至伤口完全愈合。术后常规1%呋麻滴鼻液10ml加地塞米松5mg滴鼻腔2次/日,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血痂及分泌物,注意鼻内泪囊扩张管是否脱落,如果脱落及时放管。全身可用抗生素及局部滴眼液滴眼3次/日至2周。扩张管拔管时间一般为3个月后。
结 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21例(23眼)中,18例患者术后溢泪,流脓等症状完全消失,冲洗泪道通畅;2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又出现轻度溢泪,经冲洗泪道通畅度差;1例因外伤致泪小管断裂出现溢泪。
討 论
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的不足之处在于,手术必须切断内眦韧带,2次切开内囊壁,从而影响术后泪囊正常功能,即唧筒功能丧失;同时对于内囊壁瘢痕化,小泪囊,有鼻腔病变或手术失败后再手术者均较困难,且术后留有面部瘢痕,影响美容。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与传统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相比,手术原理一致。鼻内镜下鼻腔径路造孔术的最大优点是手术创伤小,免除了颜面部的切口,且无损伤内眦韧带及血管,并且鼻内镜监视系统下能提供清晰的直观视角,使手术更准确、精细。同时可以对由于鼻内病变(如泡状中甲、鼻息肉等)引起鼻泪管阻塞进行处理。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能更大可能地保留泪囊的功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要取得良好的疗效,首先要正确判断泪囊在鼻内的投影位置,熟悉泪囊窝的解剖以及有无小泪囊。所以说,术前要常规行泪囊造影SCT扫描。术中分离及切除黏骨膜应足够大,以充分暴露泪骨,用电钻磨除泪囊窝的骨壁也应足够大,充分暴露泪骨,骨窗凿开位置不应过靠后,以钩突基底部为界。否则会进入筛窦及眶内,引起泪道引流不畅或眶内感染等并发症。其次,术后保持鼻内引流口的通畅,也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术后认真细致的清除鼻内手术创面,反复泪道冲洗,防止引流口周围组织粘连阻塞,特别是有鼻腔病变的患者更应细致清洁鼻腔。最后是扩张管的拔除时间,一定要不少于3个月。扩张管拔除过早,因窦道尚未形成,可因肉芽组织增生使管道闭塞。如果造孔周围尚未上皮化或局部有肉芽,可延长拔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