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东神韵,桃李门墙。钟灵毓秀,俊彩星驰。座落在北国春城的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建于1950年,现任校长孙鹤娟教授,党委书记牛铁英同志。
20世纪50年代末,学校成为吉林省重点中学;80年代末,学校以“研究型”、“实验型”的特色,跻身于全国知名重点中学的行列,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德育先进校”。经过新世纪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学校正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样板学校、基础教育的旗帜学校”。
几代人的共同奋斗,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淀,学校形成了“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的校风和“勤学好问、多思求是”的学风,凝聚成了“坚持理想,追求卓越,勇开风气,兼容并包”的学校精神。春风沐浴,桃李芬芳。半个多世纪以来,从这座校园走出了3万余名“理想远大、知行合一、善于创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很多成为院士、将军、艺术家、教育家等,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
鲲鹏激浪从兹始
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元晖先生。“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陈先生最初的这句教诲从此成为东北师大附中教师的目标定位。1951年,学校开始实行各学科公开教学,并在各学科教学中尝试运用当时苏联先进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952年,学校设立教学小组,学科建设正规化。1953年,学校开始研究“学生学习质量和负担”、“学生成绩考评办法”、“班主任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等问题。1954年开始,每年都举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就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教师开始自觉地走出经验状态,步入实验研究。1955年,创立教育研究专刊《附中教育集刊》,截至1958年,教师发表有一定质量和影响的论文136篇。1961年,学校系统总结了颜振遥、朱维伦、王得福等教师的教育经验,制定教师培养提高规划,开启师资队伍建设良好起点,同年,语文组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推出教学观摩课,汇报经验,推动我省语文“双基”教育的发展。
高素质师资队伍,科学扎实的教学实践,使教育质量迅速提高,东北师大附中在吉林省崭露头角。毕业生中连续多人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重点率33.9%,初中升学率100%,均居全省首位。
50年代末,学校多次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60年成为吉林省重点中学。同年,《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报道《吉林师大附中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学校以突出的办学成果和教学水平蜚声全国。至此,东北师大附中实现第一次跨越。
万里关山度若飞
隆冬隐去,东北师大附中崛起于大地之春。常万林校长、吴振成校长带领附中人不懈努力,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附中进入了整体改革时期。1984年,以李硕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进行社会人才调查,总结办学育人经验教训”,形成了整体改革的思想,制订了《东北师大附中1984-1997年整体教育改革实验方案》。方案提出了鲜明的整体改革主题,即“面向新世纪,培养未来人”;制定了清晰的整体改革目标,即未来人基本素质结构——12条培养目标。学校创造了富有东北师大附中特色的“课堂教学百花奖活动”,并成果化为“五以”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初中综合课,并开发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系列共计12本综合教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46个。改革成果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1987年6月,国家教委委托东北师大附中筹办“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会”,1988年6月,由省教委、东北师大联合举办“东北师大附中1984年—1987年整体教育改革试验汇报会”,出席会议的有省市领导和全国专家、学者近30人,还有来自全国32个城市的1500位兄弟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大家一致认为附中的改革代表着中学改革的方向,是走在前列的,对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学教育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值得全面推广。
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整体改革,把德育作为一个突破点,建构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维度15个方面的德育渠道,学校在各科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取得了成功经验。1991年,学校拓宽德育渠道,培育健康人格,把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必修课。
1986年,学校的整体改革经验成果在国家教委召开的中学教育改革讨论会上予以专题汇报。同年,学校被国家教委、中宣部、团中央、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连续报道学校教改经验。198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德育先进校”。至此,学校以“研究型”、“实验型”的特色,跻身于全国知名重点中学的行列。李硕校长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谢在皋为校长的领导班子带领学校再上新台阶。学校深入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实践,开始“高中个性化改革实验”。1992年起,承担国家教育部基础司“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与研究”课题,在高中进行个性化教学实验,为探索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打开新思路,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从1993年起,学校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教育载体开展淬砺教育,让学生在学工、学农、学军和劳动技术课的社会体验中“规范其行为,磨炼其意志,锤炼其精神,锻炼其理想”。1998年,《人民日报》以“向全国一流的重点中学迈进”为题介绍学校素质教育经验。
经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和探索,东北师大附中形成了一支素质过硬、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学校教学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高考本科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重点高校升学率达80%,出现了许多文、理科狀元和单科状元,高考成绩居全省之首。在全国、省、市各学科竞赛中,各科获奖人数均占全省1/3,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两枚金牌一枚银牌。至此,东北师大附中实现了第二次发展跨越。
中流击水动地诗
2l世纪,以孙鹤娟为校长的新一代东北师大附中人选择了一条稳健理性的发展之路:坚持内涵和外延同时发展,以内涵为主;坚持软件和硬件同时优化,以软件建设为主;坚持社会办学资源和自身资源同时开发,以弘扬主体精神、立足自主发展为主。
学校制定了《东北师大附中十五发展规划》,确立“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尊重教育,实施文化管理,学校“以科研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探索新模式走向现代化。经过六年的努力,学校在历史的高平台上建构了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了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建构了一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构了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保障系统。
2000年以来,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利用自己的品牌开拓市场,赢得了企业无偿捐赠一个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学校形成二地三部管理模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软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人才培养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学校正进行着第三次跨越式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学校成为吉林省重点中学;80年代末,学校以“研究型”、“实验型”的特色,跻身于全国知名重点中学的行列,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德育先进校”。经过新世纪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学校正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样板学校、基础教育的旗帜学校”。
几代人的共同奋斗,半个多世纪的深厚积淀,学校形成了“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的校风和“勤学好问、多思求是”的学风,凝聚成了“坚持理想,追求卓越,勇开风气,兼容并包”的学校精神。春风沐浴,桃李芬芳。半个多世纪以来,从这座校园走出了3万余名“理想远大、知行合一、善于创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很多成为院士、将军、艺术家、教育家等,成为各个领域的栋梁。
鲲鹏激浪从兹始
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元晖先生。“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陈先生最初的这句教诲从此成为东北师大附中教师的目标定位。1951年,学校开始实行各学科公开教学,并在各学科教学中尝试运用当时苏联先进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1952年,学校设立教学小组,学科建设正规化。1953年,学校开始研究“学生学习质量和负担”、“学生成绩考评办法”、“班主任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等问题。1954年开始,每年都举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就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教师开始自觉地走出经验状态,步入实验研究。1955年,创立教育研究专刊《附中教育集刊》,截至1958年,教师发表有一定质量和影响的论文136篇。1961年,学校系统总结了颜振遥、朱维伦、王得福等教师的教育经验,制定教师培养提高规划,开启师资队伍建设良好起点,同年,语文组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上推出教学观摩课,汇报经验,推动我省语文“双基”教育的发展。
高素质师资队伍,科学扎实的教学实践,使教育质量迅速提高,东北师大附中在吉林省崭露头角。毕业生中连续多人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重点率33.9%,初中升学率100%,均居全省首位。
50年代末,学校多次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60年成为吉林省重点中学。同年,《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报道《吉林师大附中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学校以突出的办学成果和教学水平蜚声全国。至此,东北师大附中实现第一次跨越。
万里关山度若飞
隆冬隐去,东北师大附中崛起于大地之春。常万林校长、吴振成校长带领附中人不懈努力,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附中进入了整体改革时期。1984年,以李硕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进行社会人才调查,总结办学育人经验教训”,形成了整体改革的思想,制订了《东北师大附中1984-1997年整体教育改革实验方案》。方案提出了鲜明的整体改革主题,即“面向新世纪,培养未来人”;制定了清晰的整体改革目标,即未来人基本素质结构——12条培养目标。学校创造了富有东北师大附中特色的“课堂教学百花奖活动”,并成果化为“五以”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初中综合课,并开发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系列共计12本综合教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46个。改革成果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1987年6月,国家教委委托东北师大附中筹办“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会”,1988年6月,由省教委、东北师大联合举办“东北师大附中1984年—1987年整体教育改革试验汇报会”,出席会议的有省市领导和全国专家、学者近30人,还有来自全国32个城市的1500位兄弟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大家一致认为附中的改革代表着中学改革的方向,是走在前列的,对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学教育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值得全面推广。
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整体改革,把德育作为一个突破点,建构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维度15个方面的德育渠道,学校在各科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取得了成功经验。1991年,学校拓宽德育渠道,培育健康人格,把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必修课。
1986年,学校的整体改革经验成果在国家教委召开的中学教育改革讨论会上予以专题汇报。同年,学校被国家教委、中宣部、团中央、全国教育工会联合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连续报道学校教改经验。1988年学校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德育先进校”。至此,学校以“研究型”、“实验型”的特色,跻身于全国知名重点中学的行列。李硕校长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谢在皋为校长的领导班子带领学校再上新台阶。学校深入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实践,开始“高中个性化改革实验”。1992年起,承担国家教育部基础司“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与研究”课题,在高中进行个性化教学实验,为探索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打开新思路,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从1993年起,学校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教育载体开展淬砺教育,让学生在学工、学农、学军和劳动技术课的社会体验中“规范其行为,磨炼其意志,锤炼其精神,锻炼其理想”。1998年,《人民日报》以“向全国一流的重点中学迈进”为题介绍学校素质教育经验。
经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和探索,东北师大附中形成了一支素质过硬、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学校教学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高考本科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重点高校升学率达80%,出现了许多文、理科狀元和单科状元,高考成绩居全省之首。在全国、省、市各学科竞赛中,各科获奖人数均占全省1/3,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两枚金牌一枚银牌。至此,东北师大附中实现了第二次发展跨越。
中流击水动地诗
2l世纪,以孙鹤娟为校长的新一代东北师大附中人选择了一条稳健理性的发展之路:坚持内涵和外延同时发展,以内涵为主;坚持软件和硬件同时优化,以软件建设为主;坚持社会办学资源和自身资源同时开发,以弘扬主体精神、立足自主发展为主。
学校制定了《东北师大附中十五发展规划》,确立“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尊重教育,实施文化管理,学校“以科研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探索新模式走向现代化。经过六年的努力,学校在历史的高平台上建构了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了能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积极性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建构了一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构了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保障系统。
2000年以来,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利用自己的品牌开拓市场,赢得了企业无偿捐赠一个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学校形成二地三部管理模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软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人才培养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学校正进行着第三次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