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玩 会玩 知道孩子在玩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勾起了我很多对青春的回忆及感叹,现在,我也来致一下我们共有的童年!
  回首童年,最值得我们怀念的是什么?是不是那些一起玩过的游戏、一起玩耍的伙伴以及那些闪亮、灿烂的游戏时光?
  游戏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加入了多少心灵鸡汤啊!
  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妈,一个人一生只做三件事就好了!吃饭、睡觉、玩!
  玩,对于个体的欢乐和幸福、对于个体的身心和谐有多少重要,不用“百度”,听听自己的心就知道。
  孩子生而会玩,无师自通。所以,我们无需教孩子怎么玩,只需允许、守护、支持、理解。可是令人忧虑的是,现在许多孩子的游戏时间被侵占,许多孩子的游戏被异化,其实不懂玩的家长常常在有意无意地扼杀孩子的玩、干扰孩子的玩,还常常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正如家庭治疗师李维榕老师所言:“不会玩的人,是不懂自由的人。这些人不单对自己有所限制,对别人也会不自觉地扣满枷锁。”
  幼儿园的情形也不容乐观。很多研究者发出“是幼儿游戏,还是游戏幼儿”“幼儿是为游戏而游戏,还是为教师而游戏”之类的诘问。国外有学者也质疑:“在关于游戏价值的研究资料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为什么幼儿园活动室中的游戏却在迅速减少?”
  我以为,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家长、教师不懂玩、不会玩、不知道孩子在玩!
  玩,看似很简单,其实并不简单。
  请先用心体会游戏和玩的共通及差异。
  我们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也说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时两者的意思相近。
  可游戏和玩很多时候意义是有区别的,英文中,游戏是“Game”,玩是“Play”。游戏的美妙在于我们借“Game”达到“Play”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身心合一状态,此时生命是灵动、和谐的,在这个状态中,人自然地与他人、外界交流、互动,进而建构起自己的心理世界。
  区分“Game”和“Play”很重要:Game是一个为Play进行的设计,能否在Game中Play要看人;Game是一种可能,Play是一种实现;Game是有形的躯壳,Play是无形的状态。在“Game”中进入玩的状态,我们就说玩起来了,否则就是并没有玩起来。如果一个“Game”常常能帮助人进入“玩”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Game”好玩。
  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个差别,就不会去关注孩子有没有玩起来,而会在意游戏有没有开展起来,于是会强调游戏的规则、游戏的过程、游戏的水平等。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确,游戏是为玩服务的!所以,我们不能舍本逐末,让孩子成为Game的奴隶。所以,如果“超市”没人光顾,就把“超市”变成别的,就别让“收银员”一直空坐着了,也不要非得加上什么剧情去推动孩子的“玩”。
  玩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以自然无为的方式体现的,如果想刻意通过“游戏”促进孩子的发展,例如,想让这个游戏发展孩子的社交技能,让那个游戏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这时“游戏”已然成为工具,“玩”已被看似良好的动机毁了。事实上,孩子在玩警察游戏时自愿学警察站岗,无意间就提高了自己的专注力和意志力。但如果倒过来,为了发展孩子的专注力和意志力而让孩子玩警察游戏,要他站岗,这时孩子就成为“游戏”的奴隶了。马未都是因为对古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看了许多古籍的,后来的《百家讲坛》开讲、观复博物馆建立,是水到渠成的事,而绝不是相反。
  玩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呢。成人得自己懂玩、会玩,才能知道孩子在玩,才会在孩子玩的时候给予守护和支持,让孩子安心玩。
  懂玩、会玩、知道孩子在玩,是一个幼儿园教师需要做的专业功课。借着这个专业功课,唤醒我们的童心,和孩子一起玩,是多么美妙的事!
  值此“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谨以此致我们永远的童年!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97)
其他文献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能够使学习者自主地关注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努力地追求成功,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情感。因此,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展开了有意义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个问题:教师们重视激发,忽视维持,比较关注活动开始部分幼儿
案例中,A老师希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确,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由自己亲身经历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会比间接经验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在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即使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动物实验也一直存在伦理道德问题上的争议。进行动物实验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无法利用非生物来求证某种结果,也就是说,动物实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远没有达到这样的
目标:  1.感知小脚的外形特点、作用,探索小脚的奥秘。  2.在游戏中学习纵跳摸高的动作技能,巩固跑、双脚并拢向前跳的动作技能。  3.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体验参加活动的乐趣。  准备:  1.音乐磁带一盒,画有相同脚印的小路一条,颜料板4~5块,湿布若干。  2.各色纸板做成的脚印板若干,小旗若干。  3.布置场地。  过程:  活动一 有趣的脚印  1.动一动小脚。  师幼一起
“前识字”活动是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重要成分,其核心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图画书作为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载体,对培养幼儿的“前识字”核心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画书中的文字不仅表现“画外之音”,也会通过大小、样式、环绕等变化承担叙述图画书内容以及表现图画书中人物语气、情绪变化的功能。刘宝根等人(2011)的研究表明,儿童从5岁开始,在图画书阅读中对文字的关注会显著增加,随着阅读经
作为教师,你受到过来自家长的质疑吗?“是不是老师打了我的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受伤了,老师不知是怎么在照顾的!”“孩子的事一问三不知,这老师怎么那么不负责!”……这些质疑的背后意味着什么?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们该如何化解?我想以我们班“木木受伤”事件为例,和大家分享我们的思考和做法。  一、事件缘起  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我忽然在微信上收到了木木妈妈发给我的木木手臂上有红印子的照片,紧接着便接到了木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常以“专家”身份参与面向幼儿园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  现在,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大多非常重视对幼儿园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并会在此基础上设计培训课程,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无疑是正确的。  笔者在参与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中感觉到,不管培训活动组织者设计的培训内容有多少差别,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总想告诉老师们“怎么做”。  起初,我以为懂得个中意思,便增加了所谓教老师“怎么做”的
观察幼儿的学习,并且基于他们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去制订课程计划,是我们两位搭班老师的常规工作。遇到问题及时讨论是我们工作中的一种常态。每天幼儿离园之后,我们会就当天的观察记录进行交流;每周五下午,我们会就本周的观察和下周的工作进行探讨;在一日活动中,我们还会视情况即时沟通。在讨论时,我们会分享各自搜集到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个别幼儿的兴趣,并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来评价幼儿的发展,
如果说二十世纪是互联网使世界产生最深刻变化和根本改变的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则是网络信息技术完全主导并渗透影响所有领域的世纪,所有行业概莫能外。  新一代幼教人和网络人筚路蓝缕,短短十几年时间,“网”事历历,成绩斐然:  专业资源与教师成长方面,从最初的利用电脑办公、偶尔上网找活动方案觅活动素材,到有组织地通过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使用电子白板、招聘教师、远程培训……网络正在迅速成为学前
编者按: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公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征求意见稿。半年多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探讨《标准》的高潮。那么,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的《标准》有什么特点,它与幼儿园教师普遍关心的教师资格考试及认证、职称评审等是怎样的关系,在今后贯彻落实《标准》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教师培养院校、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四个责任主体该作怎样的努力,特别是幼儿园教师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关于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幼儿易于理解的形式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的理念、目标等进行系统思考与梳理,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再将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幼儿实际的获得。有了PCK,“为理解而教”也就有了最佳路径。  “为理解而教”是教师在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基础上,把握教学重点和相应策略而展开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知道自己教什么,幼儿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