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师生的神圣使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一重要阵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势,同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1 — 0172 — 02
处于体制大转型和社会大变革背景下的大学校园,也是现代文化吸纳、传播的前沿阵地。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责任主体。他们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无不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实效真效,潜移默化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育工作。因此,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野研究当前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无疑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利于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研究背景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系统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抓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出应有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逐步积累、形成共识的过程,它的培育路径是多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历程,通过价值教育实现自觉的价值认同,通过道德规范加强公民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提供内在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和理论创新。它既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道德引领、精神凝聚、思想保证作用,为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快速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愈加显得总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必将是重要的精神推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的特色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能够得以彰显,但职业精神的培育不可或缺。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也只会事倍功半。在当今的人才选拔标准中,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往往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更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在工作岗位做出成绩。
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每个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追求的一种价值和信念,是对现阶段社会规律的集体认识,是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综合反映。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好个体性与社会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相互促进中确立人生方向,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寓于社会价值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专题设置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也同时有利于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思想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是非、善恶、美丑,正确认识公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正确看待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揭示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习近平主席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事实上,每一个人,每一个集体,每一个国家的努力与进步,都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
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学生对灌输式理论教育的排斥,对思想教育存在着习惯性的抵制,不能从主观上正确接受思想的教育。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层面来讲,也要避免高高在上无法接地气而造成的教育效果的缺失。因此在这一版块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下内容,丰富教育教学形式,达到寓教育无形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方面,就高职教育的实际状况而言,可以从教学案例的选取入手。一是教学过程选取展现中国发展艰辛历程的资料或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中国梦”题材纪录片,体会中华民族追求富强、民主的艰辛历程。二是选取一些典型的励志人物,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政治人物,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等知识分子,尤其是和大学生年龄比较接近、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典型案例。三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如结合本地区特点参观新农村建设,到地方部队感受国防建设等。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与法治教育的结合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中,更为重要的是公民“有法必依”意识的提升。普法教育在中国追求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再完善的法律、再多的执法人员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公平公正,当法律不能成为多数公民认可的权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就无法实现,所以紧要的任务是提高公民整体的对法律权威的敬畏。 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法制教育,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教育作用,如邀请法院、检察院、交通执法部门的人员做专题报告,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开展法律常识知识竞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通过课堂讲授常用法律知识,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系统认识;通过“今日说法”典型案例,明确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作用的方式;通过参观考察、法院旁听等方式,感受法律的权威,自觉形成遵纪守法和自我保护的法治思维。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思政课道德教育的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这也是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在道德教育部分,单纯的理论探讨往往让学生感觉太小儿科,明明是很浅显的道理,似乎无需太多的讲解,更好的方法是行为的引导。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社会公德部分,课堂讲授要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同时组织学生在不同的公共场合如公交车站、人行横道、商场、学校食堂、上课中的教室等开展实践调查,观察生活中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以及给公共秩序和他人带来哪些影响,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的接受教育;通过开展“与诚信相约”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行为。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部分,可以结合学生的实习实训,或是到特定职业场所进行职业体验,或是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不同职业领域的工作人员打交道的感受,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邀请不同职业人员,最好是本校毕业生给学生做报告,讲述自己的亲身经验,更具有说服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为自己找到一个努力的方向。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部分,可以增加感恩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家庭富足才能实现社会的富裕。加强感恩教育也是在现在独身子女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下很必要的一项教育。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宠爱引起的子女感恩能力的缺失并不少见。在校园内加强感恩教育,如引入中国二十四孝的典故、跟学生算一算父母这么多年的付出,鼓励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等,都是比较好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报告,或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
三、预期教育效果
一是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特色突出,体现了系统性和政治性、实践性等特色,是全国普通高校通用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结合学生和学时的实际情况,要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通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有专题教学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加以梳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思路得到拓展,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二是实践教学得到彰显。理论结合实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好途径,但限于现有的教学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实践教学内容也得以丰富,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调查社会公德问题、到企业参观、开展公益活动等,将陆续与理论教学相配合,共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得到丰富。
三是大学生自我认同得到提升。自我认同是对自我行为的肯定。高职大学生群体中自我认同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关于“我是谁”,“我现在如何”,“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还不能明确,甚至存在定位的偏差。一些学生存在着自卑或自负的心理,不能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完成高职三年的课程,还有一些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好高骛远,给将来的就业埋下隐患。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号召当代大学生把实现自身的远大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在一起,把发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创业精神与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本质力量,把知荣辱、明是非与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相融合,发现和肯定自我身份、自我价值和自我意义,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青年报,2014-05-05(01).
〔2〕孙兰英,李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1):9-12.
〔3〕沈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05):73-78.
〔4〕 周春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74-78.
〔5〕 李星,张丽君,岳鹏.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通俗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4,(04) :114-116.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1 — 0172 — 02
处于体制大转型和社会大变革背景下的大学校园,也是现代文化吸纳、传播的前沿阵地。当前的大学生都是“90”后,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责任主体。他们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无不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方式方法,注重实效真效,潜移默化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育工作。因此,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野研究当前高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无疑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利于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研究背景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系统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抓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出应有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逐步积累、形成共识的过程,它的培育路径是多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历程,通过价值教育实现自觉的价值认同,通过道德规范加强公民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提供内在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和理论创新。它既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道德引领、精神凝聚、思想保证作用,为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快速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愈加显得总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必将是重要的精神推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的特色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能够得以彰显,但职业精神的培育不可或缺。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也只会事倍功半。在当今的人才选拔标准中,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往往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更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在工作岗位做出成绩。
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每个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追求的一种价值和信念,是对现阶段社会规律的集体认识,是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综合反映。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好个体性与社会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相互促进中确立人生方向,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寓于社会价值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专题设置为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也同时有利于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思想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是非、善恶、美丑,正确认识公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正确看待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面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揭示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习近平主席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事实上,每一个人,每一个集体,每一个国家的努力与进步,都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
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学生对灌输式理论教育的排斥,对思想教育存在着习惯性的抵制,不能从主观上正确接受思想的教育。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层面来讲,也要避免高高在上无法接地气而造成的教育效果的缺失。因此在这一版块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下内容,丰富教育教学形式,达到寓教育无形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方面,就高职教育的实际状况而言,可以从教学案例的选取入手。一是教学过程选取展现中国发展艰辛历程的资料或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如“中国梦”题材纪录片,体会中华民族追求富强、民主的艰辛历程。二是选取一些典型的励志人物,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政治人物,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等知识分子,尤其是和大学生年龄比较接近、更容易被他们接受的典型案例。三是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如结合本地区特点参观新农村建设,到地方部队感受国防建设等。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与法治教育的结合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中,更为重要的是公民“有法必依”意识的提升。普法教育在中国追求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再完善的法律、再多的执法人员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公平公正,当法律不能成为多数公民认可的权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就无法实现,所以紧要的任务是提高公民整体的对法律权威的敬畏。 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法制教育,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学校教育作用,如邀请法院、检察院、交通执法部门的人员做专题报告,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开展法律常识知识竞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通过课堂讲授常用法律知识,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系统认识;通过“今日说法”典型案例,明确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作用的方式;通过参观考察、法院旁听等方式,感受法律的权威,自觉形成遵纪守法和自我保护的法治思维。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思政课道德教育的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这也是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在道德教育部分,单纯的理论探讨往往让学生感觉太小儿科,明明是很浅显的道理,似乎无需太多的讲解,更好的方法是行为的引导。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社会公德部分,课堂讲授要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同时组织学生在不同的公共场合如公交车站、人行横道、商场、学校食堂、上课中的教室等开展实践调查,观察生活中存在哪些不文明行为,以及给公共秩序和他人带来哪些影响,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的接受教育;通过开展“与诚信相约”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行为。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部分,可以结合学生的实习实训,或是到特定职业场所进行职业体验,或是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不同职业领域的工作人员打交道的感受,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邀请不同职业人员,最好是本校毕业生给学生做报告,讲述自己的亲身经验,更具有说服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为自己找到一个努力的方向。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部分,可以增加感恩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家庭富足才能实现社会的富裕。加强感恩教育也是在现在独身子女为主流的社会环境下很必要的一项教育。由于父母对子女的过分宠爱引起的子女感恩能力的缺失并不少见。在校园内加强感恩教育,如引入中国二十四孝的典故、跟学生算一算父母这么多年的付出,鼓励学生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等,都是比较好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开展一些专题报告,或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
三、预期教育效果
一是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特色突出,体现了系统性和政治性、实践性等特色,是全国普通高校通用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结合学生和学时的实际情况,要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通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有专题教学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加以梳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思路得到拓展,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二是实践教学得到彰显。理论结合实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好途径,但限于现有的教学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实践教学内容也得以丰富,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调查社会公德问题、到企业参观、开展公益活动等,将陆续与理论教学相配合,共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得到丰富。
三是大学生自我认同得到提升。自我认同是对自我行为的肯定。高职大学生群体中自我认同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关于“我是谁”,“我现在如何”,“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一些学生还不能明确,甚至存在定位的偏差。一些学生存在着自卑或自负的心理,不能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完成高职三年的课程,还有一些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好高骛远,给将来的就业埋下隐患。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号召当代大学生把实现自身的远大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在一起,把发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创业精神与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本质力量,把知荣辱、明是非与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相融合,发现和肯定自我身份、自我价值和自我意义,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青年报,2014-05-05(01).
〔2〕孙兰英,李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1):9-12.
〔3〕沈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05):73-78.
〔4〕 周春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74-78.
〔5〕 李星,张丽君,岳鹏.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通俗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4,(04) :114-116.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