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奥斯汀是公认的“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领袖人物,是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在英美哲学界有很大影响。概念和言语行为理论是他对哲学和语言学的原创性、永久性的贡献。他勇于对传统的哲学观点提出质疑,以其精细的语言现象学方法观察日常语言,区分了施为句和表述句,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说话就是做事,从而改变了人们对语言、世界和心智之间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 奥斯汀 言语行为理论 施为句 表述句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被哲学界和语言学界所普遍接受且颇有影响的理论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如果追溯该理论产生的源头,就不能不将其与西方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上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它源于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弗雷格,通过英国哲学家罗素(B.Russel)继承和发展,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完成了这一转折和过渡。“语言转向”有其历史根源,分析哲学是一种以语言分析为首要任务,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旨在建立科学哲学的20世纪西方哲学流派。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两大派别;其一为逻辑分析派,又称逻辑实证派;其二为日常分析派,又称日常语言派。
从20世纪开始,日常语言分析开始受到一些哲学家的重视,其中首推摩尔(G.E. Moore,1873—1958)。摩尔和罗素同为维特根斯坦的老师,摩尔也深受学生的影响。摩尔1903年出版《伦理学原理》是以分析哲学方法讨论伦理学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摩尔的语言分析注重日常语言分析,后来常被认作日常语言学派的先声。在哲学观点上维特根斯坦经历了前后期的重大转折。在前期他追随罗素创造了逻辑原子主义。在后期,他却一反前期哲学,揭示了语言意义的用法理论。二战以后,日常语言学派到达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莱尔(Gibert Ryle)、奥斯(John.L.Austin)、斯特劳森(P. Strawson),均为英国哲学家。因为都在牛津任教,所以日常语言学派也被称作牛津学派。日常语言学派,或称语言分析学派,或日常语言分析学派,这一学派注重语言分析。逻辑语言学派也注重语言分析,但区别在于:前者在语言分析时候更注重研究语言的实际用法,避免概括性的结论。而后者在语言分析中强调运用数理逻辑手段,忽视自然语言实际用法的微妙。
二、施事话语与记述话语的二分说及言语行为的三分说
奥斯汀整个语言哲学的出发点是“研究日常语言的功用”。他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日常语言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早期,他分析了自然语言中四种句式,认为真值论只适用于陈述句,而对疑问句、感叹句以及祈使句就不能简单地用真假判定。因为这些句子的说出不是陈述事实,而是用于完成某种行为的。为了区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及祈使句,奥斯汀创造了两个新概念来表示,他称陈述句为记述句(constative),称后三种句子为履行句(performative)。奥斯汀认为履行式不能用真假判定,提出用适当性(happy)来评判履行式,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言语行为论。
奥斯汀仔细分析了日常语言的具体使用方式,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有关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在他的《如何用语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得到完整的表述。其中论述了句子通常可以完成的三种言语行为:(1)以言表意(Locutionary),即用句子表达某种思想。(2)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即表示句子在被说出时带有某种力量。(3)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即利用说出句子来产生一定的效果。以言表意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有意义,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我们以言意指事态或事实,这样我们的言就存在着与世界中的事实是否相符的问题,因而它是有真假的。以言行事行为,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指在说话当中所实施的行为,即在说话中实施了言外之事。奥斯汀用公式“In saying X,I was doing Y.”表示这种行为。如In saying“I will come tomorrow”,I was making promise.在这里saying(something)是以言表意行为,而promise是指在说话中所实施的言外之行,即在说“I will come tomorrow”中行许诺之事。以言取效行为是指说话者在说些什么之后通常还可能对听者、说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的产生可能就是说话人的心计、意图、目的。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价值及其对西方语言哲学的贡献
我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凸显了各种语境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如意向、规则、社会惯例在确定句子意义的作用。这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与突破。言语行为理论家一开始就注意语言表达式在具体环境中所显露出的意义。这种意义受当下语境和各种社会性因素很大的影响,在表现方式上也更为复杂。他们产生了近乎一致的认识:研究语言意义不能不注意处在使用过程中的语言,不得不注意各种语境性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言语行为理论家的一个特殊贡献是:他们第一次促使人们注意到一个现象:说话就是做事,做事意在取效。这个现象或事实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是如此平常,如此司空见惯,以至于先前完全被研究者所忽视,也从未被纳入他们的研究范围或视野中。过去哲学家们在研究语言问题上往往只注意到语言对事物现象的陈述或描述的作用,而没有注意到语言也表现人们的一种行为,这使得人们始终以一种十分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语言的功能或作用,将语言的功能或作用始终局限在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内。言语行为理论纠正了人们对语言的功能或作用的认识上的这种偏见,使人们对语言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
四、结语
奥斯汀以其敏锐的哲学思维告诉我们对更微妙的日常语言的探究能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珍宝,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使知识、真理和行为等问题在新的阐释中获得新生。当一个言语行为取代词、句而成为话语的基本单位,当语言不仅能脱离世界来表征思想,描绘世界,而且能回到世界中成为实在的一种行为形式,并通过大脑激发丰富的语境意义,在人的身上产生影响,语言便与世界中的活动和心智互相“缠绕”,使我们对语言、世界和心智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当语言力量的发现为我们开拓了一个语用学研究的新的空间,为其发展焕发起蓬勃生机。今天,《如何以言语行事》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本文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终结,而是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不断研究和深入,继承和发扬他的理论,以便把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推向更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Austin,J.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Clarendon Press,Oxford,1962.
[2]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蔡曙山.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陈波.逻辑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杨玉书.奥斯汀:语言现象学与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周昌忠.西方现代语言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0级的学术型研究生)
关键词: 奥斯汀 言语行为理论 施为句 表述句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被哲学界和语言学界所普遍接受且颇有影响的理论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如果追溯该理论产生的源头,就不能不将其与西方哲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上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它源于德国哲学家、数学家弗雷格,通过英国哲学家罗素(B.Russel)继承和发展,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完成了这一转折和过渡。“语言转向”有其历史根源,分析哲学是一种以语言分析为首要任务,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旨在建立科学哲学的20世纪西方哲学流派。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两大派别;其一为逻辑分析派,又称逻辑实证派;其二为日常分析派,又称日常语言派。
从20世纪开始,日常语言分析开始受到一些哲学家的重视,其中首推摩尔(G.E. Moore,1873—1958)。摩尔和罗素同为维特根斯坦的老师,摩尔也深受学生的影响。摩尔1903年出版《伦理学原理》是以分析哲学方法讨论伦理学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摩尔的语言分析注重日常语言分析,后来常被认作日常语言学派的先声。在哲学观点上维特根斯坦经历了前后期的重大转折。在前期他追随罗素创造了逻辑原子主义。在后期,他却一反前期哲学,揭示了语言意义的用法理论。二战以后,日常语言学派到达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莱尔(Gibert Ryle)、奥斯(John.L.Austin)、斯特劳森(P. Strawson),均为英国哲学家。因为都在牛津任教,所以日常语言学派也被称作牛津学派。日常语言学派,或称语言分析学派,或日常语言分析学派,这一学派注重语言分析。逻辑语言学派也注重语言分析,但区别在于:前者在语言分析时候更注重研究语言的实际用法,避免概括性的结论。而后者在语言分析中强调运用数理逻辑手段,忽视自然语言实际用法的微妙。
二、施事话语与记述话语的二分说及言语行为的三分说
奥斯汀整个语言哲学的出发点是“研究日常语言的功用”。他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日常语言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早期,他分析了自然语言中四种句式,认为真值论只适用于陈述句,而对疑问句、感叹句以及祈使句就不能简单地用真假判定。因为这些句子的说出不是陈述事实,而是用于完成某种行为的。为了区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及祈使句,奥斯汀创造了两个新概念来表示,他称陈述句为记述句(constative),称后三种句子为履行句(performative)。奥斯汀认为履行式不能用真假判定,提出用适当性(happy)来评判履行式,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言语行为论。
奥斯汀仔细分析了日常语言的具体使用方式,提出了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有关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在他的《如何用语词做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得到完整的表述。其中论述了句子通常可以完成的三种言语行为:(1)以言表意(Locutionary),即用句子表达某种思想。(2)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即表示句子在被说出时带有某种力量。(3)以言取效(Perlocutionary),即利用说出句子来产生一定的效果。以言表意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有意义,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我们以言意指事态或事实,这样我们的言就存在着与世界中的事实是否相符的问题,因而它是有真假的。以言行事行为,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指在说话当中所实施的行为,即在说话中实施了言外之事。奥斯汀用公式“In saying X,I was doing Y.”表示这种行为。如In saying“I will come tomorrow”,I was making promise.在这里saying(something)是以言表意行为,而promise是指在说话中所实施的言外之行,即在说“I will come tomorrow”中行许诺之事。以言取效行为是指说话者在说些什么之后通常还可能对听者、说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的产生可能就是说话人的心计、意图、目的。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价值及其对西方语言哲学的贡献
我认为言语行为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凸显了各种语境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如意向、规则、社会惯例在确定句子意义的作用。这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与突破。言语行为理论家一开始就注意语言表达式在具体环境中所显露出的意义。这种意义受当下语境和各种社会性因素很大的影响,在表现方式上也更为复杂。他们产生了近乎一致的认识:研究语言意义不能不注意处在使用过程中的语言,不得不注意各种语境性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言语行为理论家的一个特殊贡献是:他们第一次促使人们注意到一个现象:说话就是做事,做事意在取效。这个现象或事实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是如此平常,如此司空见惯,以至于先前完全被研究者所忽视,也从未被纳入他们的研究范围或视野中。过去哲学家们在研究语言问题上往往只注意到语言对事物现象的陈述或描述的作用,而没有注意到语言也表现人们的一种行为,这使得人们始终以一种十分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语言的功能或作用,将语言的功能或作用始终局限在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内。言语行为理论纠正了人们对语言的功能或作用的认识上的这种偏见,使人们对语言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
四、结语
奥斯汀以其敏锐的哲学思维告诉我们对更微妙的日常语言的探究能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珍宝,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使知识、真理和行为等问题在新的阐释中获得新生。当一个言语行为取代词、句而成为话语的基本单位,当语言不仅能脱离世界来表征思想,描绘世界,而且能回到世界中成为实在的一种行为形式,并通过大脑激发丰富的语境意义,在人的身上产生影响,语言便与世界中的活动和心智互相“缠绕”,使我们对语言、世界和心智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当语言力量的发现为我们开拓了一个语用学研究的新的空间,为其发展焕发起蓬勃生机。今天,《如何以言语行事》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本文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终结,而是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不断研究和深入,继承和发扬他的理论,以便把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推向更高的阶段。
参考文献:
[1]Austin,J.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Clarendon Press,Oxford,1962.
[2]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蔡曙山.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陈波.逻辑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杨玉书.奥斯汀:语言现象学与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周昌忠.西方现代语言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10级的学术型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