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培养完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是迎合时代发展和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知识挖掘整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知识;现实问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34-01
一、前言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辅助学生透过不同渠道观察、分析并解决一切现实性问题的行为过程。结合以往调查结果观察认证,大部分小学生在面对教师预设题目环节中,都会显得力所不逮。毕竟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都是在多元化图画和对话情景基础上布置延展开来,作为现代专业化数学教师,有必要透过相关信息搜集补充和不断改良修缮等途径,令学生快速掌握创新式题目读取规则,同时验证解析各项已知信息,科学性预测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整体工序流程极为烦琐复杂,因此,需要相关教学主体在今后多元化实践中整理经验并予以灵活化调试。
二、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结合数学全新课标内容对比校验,学生不同阶段接受的知识,不单单要源自于生活实际,并且要保留合理程度的挑战性,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对创新式数学知识点的渴求态度,进一步在今后加以全方位观察、校验和推理交流。如在进行乘法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迎合小学生游戏心理的情境,令学生在不同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参与基础上,提取关键性学习信息;接着,鼓励学生在课堂进行积极有序的发言,并自行设置相关问题。在如此安定和谐的实践交流环境下,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自身预设的数学问题,一旦不同个体意见产生碰撞时,他们便会主动向教师咨询并进行自我反省,进一步学习合理数量的创新知识内容,为后期挑战难度更大问题提供丰富的指导性素材。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知识挖掘整合,改善学生问题自主式解决的能力
学生数学知识的核心动机,在于进行现实问题细致化观察、分析和解决。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环境下,有关教师需要尽量将数学和现实生活加以有机融合,令学生在数学意识不断增加基础上,进一步灵活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在进行九加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运动化情景,或是安排学生数饮料,并以此作为课程的关键切入点,令学生在情景演练中提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即“一共有多少盒饮料”。之后安排学生利用火柴棒摆放或是凑十法等途径,进行交互式总结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令学生思维结构变得愈加完善,同时还可更深层次地进行计算方式的优化改造,特别是在后续巩固性练习过程中,学生便会愈加灵活、精准地运用凑十法进行相关数字计算。事实证明,上述教学引导模式,能够将学生主体效用发挥到极致,令学生透过现场观察、结果猜测、问题探讨、实践交流等流程,系统化领悟挖掘、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规则,促进各类数学知识内涵机理和结论的记忆结果,方便在日后进行更加困难的课题研究时加以逐层推敲验证,真正令数学学习过渡成为一种活泼、主动且个性化的行为模式。
四、校验评估阶段化教学成果,保证学生数学知识、问题解决能力的内化
确保单位课节教学问题充分解决过后,作为现代专业化数学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精细化校验、评估相关问题解决的过程细节,证明其规划布置的科学、简易、精准性。尤其是在后期总结评估阶段,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透过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将自身特别的理念在课堂内予以清晰化表述,在教师提示基础上掌握更多知识内容,灵活应用不同方式解决眼前问题。在此期间,学生猎奇心理和探究欲望要受到全方位尊重维护。就是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仅不应该随意性打断,同时还要为其今后思考、想象和交流提供合理的机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集体交流和挑战中锻炼自身才能。此时,不管回答正确或是错误的学生,教师都应该给予适当程度的物质或精神鼓励,避免学生因为自尊心受创而从此对数学知识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最终势必不利于其今后学习和人生的进步。例如,面对“每条船可以坐6人,44名学生需要租几条船?”这类问题时,教师通常都会引导学生进行除法计算,这样对于问题解决缺乏有益的补偿和探索。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加以探索认证。经过推导,学生发现44=6×7 2=6 6 6 6 6 6 6 2,
6×7<44<6×8,因此,推导出问题的结果为8条船。所谓该类尝试性探索方式,就是一次次的错误试验认证方式,不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教师有必要充分关注并迎合学生个性差异特征,鼓励他们凭借各类途径进行数学知识点系统化研习,同时配合尝试策略进行诸多现实问题独立性分析解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快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技能,教师就必须结合最新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已学知识重复性创造机遇,使得学生个体在现实中利用数学知识、思维模式解决眼前一系列问题,为今后多元化实践活动独立规划布置提供宝贵的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现实问题时,才能自然灵活地透过数学思维角度进行验证,这便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思想的核心动机,应该引起更多教师和家长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菊芬.改善数学提问方法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
[2]顾军其.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6(08).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知识;现实问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0-0034-01
一、前言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是辅助学生透过不同渠道观察、分析并解决一切现实性问题的行为过程。结合以往调查结果观察认证,大部分小学生在面对教师预设题目环节中,都会显得力所不逮。毕竟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活动,都是在多元化图画和对话情景基础上布置延展开来,作为现代专业化数学教师,有必要透过相关信息搜集补充和不断改良修缮等途径,令学生快速掌握创新式题目读取规则,同时验证解析各项已知信息,科学性预测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整体工序流程极为烦琐复杂,因此,需要相关教学主体在今后多元化实践中整理经验并予以灵活化调试。
二、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结合数学全新课标内容对比校验,学生不同阶段接受的知识,不单单要源自于生活实际,并且要保留合理程度的挑战性,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对创新式数学知识点的渴求态度,进一步在今后加以全方位观察、校验和推理交流。如在进行乘法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迎合小学生游戏心理的情境,令学生在不同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参与基础上,提取关键性学习信息;接着,鼓励学生在课堂进行积极有序的发言,并自行设置相关问题。在如此安定和谐的实践交流环境下,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自身预设的数学问题,一旦不同个体意见产生碰撞时,他们便会主动向教师咨询并进行自我反省,进一步学习合理数量的创新知识内容,为后期挑战难度更大问题提供丰富的指导性素材。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知识挖掘整合,改善学生问题自主式解决的能力
学生数学知识的核心动机,在于进行现实问题细致化观察、分析和解决。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环境下,有关教师需要尽量将数学和现实生活加以有机融合,令学生在数学意识不断增加基础上,进一步灵活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在进行九加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运动化情景,或是安排学生数饮料,并以此作为课程的关键切入点,令学生在情景演练中提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即“一共有多少盒饮料”。之后安排学生利用火柴棒摆放或是凑十法等途径,进行交互式总结交流,这样不仅能够令学生思维结构变得愈加完善,同时还可更深层次地进行计算方式的优化改造,特别是在后续巩固性练习过程中,学生便会愈加灵活、精准地运用凑十法进行相关数字计算。事实证明,上述教学引导模式,能够将学生主体效用发挥到极致,令学生透过现场观察、结果猜测、问题探讨、实践交流等流程,系统化领悟挖掘、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规则,促进各类数学知识内涵机理和结论的记忆结果,方便在日后进行更加困难的课题研究时加以逐层推敲验证,真正令数学学习过渡成为一种活泼、主动且个性化的行为模式。
四、校验评估阶段化教学成果,保证学生数学知识、问题解决能力的内化
确保单位课节教学问题充分解决过后,作为现代专业化数学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精细化校验、评估相关问题解决的过程细节,证明其规划布置的科学、简易、精准性。尤其是在后期总结评估阶段,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透过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将自身特别的理念在课堂内予以清晰化表述,在教师提示基础上掌握更多知识内容,灵活应用不同方式解决眼前问题。在此期间,学生猎奇心理和探究欲望要受到全方位尊重维护。就是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不仅不应该随意性打断,同时还要为其今后思考、想象和交流提供合理的机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集体交流和挑战中锻炼自身才能。此时,不管回答正确或是错误的学生,教师都应该给予适当程度的物质或精神鼓励,避免学生因为自尊心受创而从此对数学知识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最终势必不利于其今后学习和人生的进步。例如,面对“每条船可以坐6人,44名学生需要租几条船?”这类问题时,教师通常都会引导学生进行除法计算,这样对于问题解决缺乏有益的补偿和探索。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加以探索认证。经过推导,学生发现44=6×7 2=6 6 6 6 6 6 6 2,
6×7<44<6×8,因此,推导出问题的结果为8条船。所谓该类尝试性探索方式,就是一次次的错误试验认证方式,不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教师有必要充分关注并迎合学生个性差异特征,鼓励他们凭借各类途径进行数学知识点系统化研习,同时配合尝试策略进行诸多现实问题独立性分析解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快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技能,教师就必须结合最新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已学知识重复性创造机遇,使得学生个体在现实中利用数学知识、思维模式解决眼前一系列问题,为今后多元化实践活动独立规划布置提供宝贵的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在面对不同类型现实问题时,才能自然灵活地透过数学思维角度进行验证,这便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思想的核心动机,应该引起更多教师和家长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刘菊芬.改善数学提问方法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
[2]顾军其.新教材中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