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自我追求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k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在其短篇小说《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悲剧女性形象,其人生悲剧的成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从悲剧成因的角度展开分析,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也是她内心痛苦乃至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祥林嫂内心的自我追求展开分析,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祥林嫂 人物形象 悲剧成因 自我追求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东方杂志》,后被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作品着重刻画了祥林嫂这一悲剧性的农村妇女形象,并且通过对鲁镇百姓形象的刻画,深刻反映了礼教对人民的压迫以及世态炎凉的社会现状。
  祥林嫂痛苦的根源首先是她思想层面上所受的无情残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祥林嫂没有向命运轻易低头,她始终渴望靠自己的勤劳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希望获得大众的认可,同时一直进行自我谴责以期得到对自己的宽恕。正是祥林搜仍旧有觉醒的意识和坚持的追求,才使得她的痛苦更加深刻,才让她的生命之火更为迅速地熄灭了。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是她的痛苦和死亡不能忽视的一点。
  一、追求用劳动换取更好的生活
  祥林嫂始终都希望用自己的勤劳换取生存,即使在经历了丧夫和丧子的悲痛经历后,她也仍旧没有放弃生活,用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在第一次进入鲁镇做工的时候,祥林嫂终于摆脱了婆婆的控制,勤劳踏实地做工,并从中得到了满足。
  “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a。祥林嫂一个人承担了多人的工作,她不但没有因此不满,反而感受到了他人对她的需要,从中感受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祥林嫂的满足正是一种自我肯定,她正在用自己的劳动维持自己的生活,实现自我对生活的追求,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改嫁寻死失败之后,她和丈夫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也让她实现了对自我的追求。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她就遭遇了丧夫丧子的惨痛经历。作为一个二次丧夫的无助妇女,面对一个嗷嗷待哺的稚儿,她没有选择走向死亡或者草草应付生活,反而打柴摘茶养蚕样样都做,努力给自己和儿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可是很快,儿子也被狼叼走。试想一下,在经历了二次丧夫又惨失爱子的情况下,一个女人需要多大的坚持才能继续生活下去。在寡妇被认为是不吉利、不干净的时代里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才可以继续外出做工维持生活。祥林嫂展现出了一种难以想象的毅力与韧性,其根本原因是她内心从不妥协的自我追求。
  无论遭遇怎样的经历,祥林嫂始终都坚持着不向命运妥协,始终愿意并努力用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她没有选择自杀,没有在一开始就选择乞讨,依旧老实本分地在四叔家做事,正是因为她有对生活和对自己的追求,希望可以实现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然而正是这种追求已然无法实现,她被剥夺了用劳作换取生活、获得尊重的权利。无法实现的追求使她面临更痛苦的绝望,她的追求再也无法实现,她的人生失去意义,使她最终放弃了生的意志。
  二、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谅解
  渴望得到众人认可也是她自我追求的一部分。第一次做工的祥林嫂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寡妇身份。她在做工时,并不喜欢多说话,尽量减少和他人的交流,只有当别人主动问她问题的时候,她才做出回答,但回答的语言也都非常简短。她渴望别人只是将她看作一个普通的女工,她的辛勤劳作正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他人的认可。她一个人干了四叔家全部的活计,不觉辛苦反而满足,也因为她感受到了主家对她的需要与认可。
  而再次回来时,她对于外人认可的追求也彻底无法实现了。她向别人讲述她的遭遇,其中夹着她的辩解:“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b她谴责自己,却又仍旧留有一丝希望,希望获得众人对她的安慰和谅解,而不是认为她是一个不贞洁的妻子、一个不称职的母亲。这段话她重复的次数之多、见人便说都证明了祥林嫂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宽恕和认可,然而她的希望都是徒劳的,是不可实现的。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c。雇主不再认为她是从前那个勤快踏实的女工,而是一个不吉利、不干净的人,不愿意祥林嫂插手准备祝福。“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d。 在祥林嫂心灰意冷之时,柳妈给她指出了一条路——捐门槛以赎罪。柳妈的态度其实代表着鲁镇人对她的看法,她是一个不贞不洁的有罪之人。鲁镇的人虽然还是以祥林嫂称呼她,但他们的态度却全然改变了。和祥林嫂说话时,音调改变了,神情也改变了,他们以嘲讽的态度对待祥林嫂,面对她时只有冷冷的笑容。镇上的人也戏谑地嘲弄她的经历,一个丧夫二次的寡妇,就是镇上的人此时对祥林嫂的定位,她是不贞洁的,她也是悲惨的。这种悲惨不但没有触动他人,然而成为别人的笑料和谈资。柳妈捐门槛的建议让她重燃希望,她可以赎罪。她可以重新成为一个众人眼中无罪的人从而重获认可,这让祥林嫂重新焕发了对生的向往。然而捐门槛之后,一切依然没有改变,四婶还是会冲着她大喊:你放着罢。此时祥林嫂意识到她彻底丧失了得到他人认可的机会,永远都会是戴罪之身,她的希望就此彻底破灭,她不再追求他人的认可,同时也不再希望延续自己的生命。
  三、追求自我内心的宽恕
  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还体现在她的自我谴责和赎罪意识。她多次重复的那段话,是对自我的无情谴责。她期望通过这种自我谴责来实现对自己的宽恕,她期望得到众人宽恕的同时更希望能够宽恕自我。自己的疏忽导致阿毛命丧狼口,她是最痛恨自己的人。她没有将儿子的死归咎于环境的恶劣和野狼的残忍,而是不停地责备自己“我真傻”,是她的大意才招致厄運的降临。她没有在此推脱责任,而是进行无休止的自我谴责,更是证明了她渴望得到宽恕,始终坚持着对自我的追求。在厄运面前,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反省自己的过错。
其他文献
摘要:小岸在《温城之恋》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淳朴善良,为爱而活,传递出小岸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与向往,并从女性的情感角度构建了独特的、温情的女性文本。抛开唯美的爱情面纱,摒弃小说中流露的温情描写,我们从小岸的作品中清晰地看到作者对传统女性意识和对传统男权意识的微妙认同。作品中缺乏成熟的现代女性意识,作者只借用传统女性意识反思当下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自己独特的对传统女性意识的理
摘 要: 《万事如意》塑造了彭腊梅这个当代文坛全新的护工人物形象,将社会底层护工职业群体生活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出薛舒对老龄化、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关注、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万事如意》 彭腊梅 护工形象  薛舒的中篇小说《万事如意》发表于《作品》杂志2020年第1期。小说以湘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间“临终”病房为中心,以负责一号病房护理工作的二十九岁年轻护工彭腊梅的日常工作、生
摘 要:作为现代诗歌的传奇,海子诗歌的意义人们曾如此界定: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是以海子之死为标志结束的。代际的划分在这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其划分的也不仅仅是诗歌,更是时代精神。当八十年代的乌托邦精神和古老农耕文明相遇,在海子那里用“麦子”燃烧出血红烈焰,它照亮海子的诗歌以及那个时代,最终又吞没海子以及那个燃烧的时代。  关键词:现代主义诗歌 语言的悲剧 海子之死 渴望  “如果确实渴望,如果
摘 要:诗人李尚朝的诗集《最后的圣光》,以悲悯的情怀关注现实,关注城市中各种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群,写了他们的辛苦、无奈和快乐以及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本文以《最后的圣光》为切入点,探析诗人笔下城市底层人物的命运和悲欢,以及带给我们的深沉思考。  关键词:李尚朝 《最后的圣光》 城市底层人物 乐观 现实  李尚朝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版有诗集《天堂中的女孩》《风原色》《大三峡那光》、散
摘 要:在杨绛的《干校六记》中,《小趋记情》是一篇透着较多亮色与轻松的文章,文章的叙述充满机趣与幽默,显示了作者及其同伴们在艰难的岁月中仍然努力保持着心灵的自由与人性的温情,而对于小趋的种种记述则更透露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极“左”意识形态在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中所投下的阴影,而小趋则成为杨绛等人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寄托与守护人性温情的一个特殊存在。  关键词:幽默 心灵自由 人性温情  在杨绛的《干
摘要:自由是萨特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萨特介入文学观中也占据重要地位,萨特认为自由是文学创作的唯一题材。在萨特文论中介入与自由相互關联,彼此互证,自由是介入的关键。萨特介入文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一种自由观文论。而自由观文论中的自由具有多重内涵。首先,自由是体现在作者与读者彼此的召唤之中的。这正对应着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自由关系的思想。作家与读者召唤彼此的自由,且都对彼
摘要:《南极之恋》是导演吴有音自编自导的灾难爱情电影。它以婚庆公司老板吴富春和高空物理学家荆如意意外滞留南极并相恋的经历为线索,同时穿插了企鹅、欧若拉、庄子等其他元素,在讲述唯美感人爱情故事的同时,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无畏,使得影片简单而不单调。  关键词:极地 爱情 企鹅 欧若拉 庄子  吴有音自入行以来执导过上百部影视广告,他也是中国南极科考队队员,《南极之恋》是其自编并亲赴南极实景拍摄。随着
摘 要:民众处在“被伤害—伤害他人”的循环之中,被伤害的人以伤害他人为生存的方式,这成为那个世界“黑暗”特征的一种体现。在黑暗世界里仍然闪烁着星光,它来自于富有勇气和智慧的智者,是他们给黑暗世界带来些微活力。作家以文学的形象方式充实了历史意义上的政治图解,给人们以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黑暗世界 光明 民族命运  迟子建的《白雪乌鸦》获2010年度第十一届人民文学奖。作品以1910年前后发
摘 要:本文以山西临县伞头秧歌为例,深入分析了其句式、结构、音韵、语言等艺术特点,并对新兴的网络秧歌与实地伞头秧歌进行了比较,力求探索新时期传统秧歌的继承与发展趋向问题。  关键词:伞头秧歌 网络秧歌 即兴编唱 民间文艺  伞头秧歌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伞头秧歌主要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是秦晋两省黄河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
陪我走入蝉声,走入烦躁。  昂首數匾上的马匹  枣色的踢起尘埃  在水湄数他的年龄。沉睡者啊  你的双手是巨蟒  他走过宫殿,如同渐移的日影  冉冉升上  来我盘膝的地方  那空白为我遗留  为昨日的我  昔日喝水的地方,你正站立  我偏首望你  青色的水瓢流去  旅人的唇流去。  给我灰烬吧!给我喧哗中的寂寞  未来的星月是念珠  你拨过一串,拨熄了寻找的灯火  北北西,美丽的瞭望者  走出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