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在其短篇小说《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悲剧女性形象,其人生悲剧的成因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从悲剧成因的角度展开分析,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也是她内心痛苦乃至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祥林嫂内心的自我追求展开分析,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祥林嫂 人物形象 悲剧成因 自我追求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东方杂志》,后被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作品着重刻画了祥林嫂这一悲剧性的农村妇女形象,并且通过对鲁镇百姓形象的刻画,深刻反映了礼教对人民的压迫以及世态炎凉的社会现状。
祥林嫂痛苦的根源首先是她思想层面上所受的无情残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祥林嫂没有向命运轻易低头,她始终渴望靠自己的勤劳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希望获得大众的认可,同时一直进行自我谴责以期得到对自己的宽恕。正是祥林搜仍旧有觉醒的意识和坚持的追求,才使得她的痛苦更加深刻,才让她的生命之火更为迅速地熄灭了。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是她的痛苦和死亡不能忽视的一点。
一、追求用劳动换取更好的生活
祥林嫂始终都希望用自己的勤劳换取生存,即使在经历了丧夫和丧子的悲痛经历后,她也仍旧没有放弃生活,用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在第一次进入鲁镇做工的时候,祥林嫂终于摆脱了婆婆的控制,勤劳踏实地做工,并从中得到了满足。
“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a。祥林嫂一个人承担了多人的工作,她不但没有因此不满,反而感受到了他人对她的需要,从中感受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祥林嫂的满足正是一种自我肯定,她正在用自己的劳动维持自己的生活,实现自我对生活的追求,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改嫁寻死失败之后,她和丈夫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也让她实现了对自我的追求。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她就遭遇了丧夫丧子的惨痛经历。作为一个二次丧夫的无助妇女,面对一个嗷嗷待哺的稚儿,她没有选择走向死亡或者草草应付生活,反而打柴摘茶养蚕样样都做,努力给自己和儿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可是很快,儿子也被狼叼走。试想一下,在经历了二次丧夫又惨失爱子的情况下,一个女人需要多大的坚持才能继续生活下去。在寡妇被认为是不吉利、不干净的时代里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才可以继续外出做工维持生活。祥林嫂展现出了一种难以想象的毅力与韧性,其根本原因是她内心从不妥协的自我追求。
无论遭遇怎样的经历,祥林嫂始终都坚持着不向命运妥协,始终愿意并努力用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她没有选择自杀,没有在一开始就选择乞讨,依旧老实本分地在四叔家做事,正是因为她有对生活和对自己的追求,希望可以实现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然而正是这种追求已然无法实现,她被剥夺了用劳作换取生活、获得尊重的权利。无法实现的追求使她面临更痛苦的绝望,她的追求再也无法实现,她的人生失去意义,使她最终放弃了生的意志。
二、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谅解
渴望得到众人认可也是她自我追求的一部分。第一次做工的祥林嫂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寡妇身份。她在做工时,并不喜欢多说话,尽量减少和他人的交流,只有当别人主动问她问题的时候,她才做出回答,但回答的语言也都非常简短。她渴望别人只是将她看作一个普通的女工,她的辛勤劳作正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他人的认可。她一个人干了四叔家全部的活计,不觉辛苦反而满足,也因为她感受到了主家对她的需要与认可。
而再次回来时,她对于外人认可的追求也彻底无法实现了。她向别人讲述她的遭遇,其中夹着她的辩解:“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b她谴责自己,却又仍旧留有一丝希望,希望获得众人对她的安慰和谅解,而不是认为她是一个不贞洁的妻子、一个不称职的母亲。这段话她重复的次数之多、见人便说都证明了祥林嫂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宽恕和认可,然而她的希望都是徒劳的,是不可实现的。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c。雇主不再认为她是从前那个勤快踏实的女工,而是一个不吉利、不干净的人,不愿意祥林嫂插手准备祝福。“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d。 在祥林嫂心灰意冷之时,柳妈给她指出了一条路——捐门槛以赎罪。柳妈的态度其实代表着鲁镇人对她的看法,她是一个不贞不洁的有罪之人。鲁镇的人虽然还是以祥林嫂称呼她,但他们的态度却全然改变了。和祥林嫂说话时,音调改变了,神情也改变了,他们以嘲讽的态度对待祥林嫂,面对她时只有冷冷的笑容。镇上的人也戏谑地嘲弄她的经历,一个丧夫二次的寡妇,就是镇上的人此时对祥林嫂的定位,她是不贞洁的,她也是悲惨的。这种悲惨不但没有触动他人,然而成为别人的笑料和谈资。柳妈捐门槛的建议让她重燃希望,她可以赎罪。她可以重新成为一个众人眼中无罪的人从而重获认可,这让祥林嫂重新焕发了对生的向往。然而捐门槛之后,一切依然没有改变,四婶还是会冲着她大喊:你放着罢。此时祥林嫂意识到她彻底丧失了得到他人认可的机会,永远都会是戴罪之身,她的希望就此彻底破灭,她不再追求他人的认可,同时也不再希望延续自己的生命。
三、追求自我内心的宽恕
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还体现在她的自我谴责和赎罪意识。她多次重复的那段话,是对自我的无情谴责。她期望通过这种自我谴责来实现对自己的宽恕,她期望得到众人宽恕的同时更希望能够宽恕自我。自己的疏忽导致阿毛命丧狼口,她是最痛恨自己的人。她没有将儿子的死归咎于环境的恶劣和野狼的残忍,而是不停地责备自己“我真傻”,是她的大意才招致厄運的降临。她没有在此推脱责任,而是进行无休止的自我谴责,更是证明了她渴望得到宽恕,始终坚持着对自我的追求。在厄运面前,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反省自己的过错。
关键词:祥林嫂 人物形象 悲剧成因 自我追求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东方杂志》,后被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作品着重刻画了祥林嫂这一悲剧性的农村妇女形象,并且通过对鲁镇百姓形象的刻画,深刻反映了礼教对人民的压迫以及世态炎凉的社会现状。
祥林嫂痛苦的根源首先是她思想层面上所受的无情残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祥林嫂没有向命运轻易低头,她始终渴望靠自己的勤劳努力获得更好的生活,希望获得大众的认可,同时一直进行自我谴责以期得到对自己的宽恕。正是祥林搜仍旧有觉醒的意识和坚持的追求,才使得她的痛苦更加深刻,才让她的生命之火更为迅速地熄灭了。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是她的痛苦和死亡不能忽视的一点。
一、追求用劳动换取更好的生活
祥林嫂始终都希望用自己的勤劳换取生存,即使在经历了丧夫和丧子的悲痛经历后,她也仍旧没有放弃生活,用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在第一次进入鲁镇做工的时候,祥林嫂终于摆脱了婆婆的控制,勤劳踏实地做工,并从中得到了满足。
“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a。祥林嫂一个人承担了多人的工作,她不但没有因此不满,反而感受到了他人对她的需要,从中感受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祥林嫂的满足正是一种自我肯定,她正在用自己的劳动维持自己的生活,实现自我对生活的追求,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改嫁寻死失败之后,她和丈夫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也让她实现了对自我的追求。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她就遭遇了丧夫丧子的惨痛经历。作为一个二次丧夫的无助妇女,面对一个嗷嗷待哺的稚儿,她没有选择走向死亡或者草草应付生活,反而打柴摘茶养蚕样样都做,努力给自己和儿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可是很快,儿子也被狼叼走。试想一下,在经历了二次丧夫又惨失爱子的情况下,一个女人需要多大的坚持才能继续生活下去。在寡妇被认为是不吉利、不干净的时代里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才可以继续外出做工维持生活。祥林嫂展现出了一种难以想象的毅力与韧性,其根本原因是她内心从不妥协的自我追求。
无论遭遇怎样的经历,祥林嫂始终都坚持着不向命运妥协,始终愿意并努力用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她没有选择自杀,没有在一开始就选择乞讨,依旧老实本分地在四叔家做事,正是因为她有对生活和对自己的追求,希望可以实现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然而正是这种追求已然无法实现,她被剥夺了用劳作换取生活、获得尊重的权利。无法实现的追求使她面临更痛苦的绝望,她的追求再也无法实现,她的人生失去意义,使她最终放弃了生的意志。
二、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谅解
渴望得到众人认可也是她自我追求的一部分。第一次做工的祥林嫂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寡妇身份。她在做工时,并不喜欢多说话,尽量减少和他人的交流,只有当别人主动问她问题的时候,她才做出回答,但回答的语言也都非常简短。她渴望别人只是将她看作一个普通的女工,她的辛勤劳作正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他人的认可。她一个人干了四叔家全部的活计,不觉辛苦反而满足,也因为她感受到了主家对她的需要与认可。
而再次回来时,她对于外人认可的追求也彻底无法实现了。她向别人讲述她的遭遇,其中夹着她的辩解:“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b她谴责自己,却又仍旧留有一丝希望,希望获得众人对她的安慰和谅解,而不是认为她是一个不贞洁的妻子、一个不称职的母亲。这段话她重复的次数之多、见人便说都证明了祥林嫂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宽恕和认可,然而她的希望都是徒劳的,是不可实现的。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c。雇主不再认为她是从前那个勤快踏实的女工,而是一个不吉利、不干净的人,不愿意祥林嫂插手准备祝福。“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d。 在祥林嫂心灰意冷之时,柳妈给她指出了一条路——捐门槛以赎罪。柳妈的态度其实代表着鲁镇人对她的看法,她是一个不贞不洁的有罪之人。鲁镇的人虽然还是以祥林嫂称呼她,但他们的态度却全然改变了。和祥林嫂说话时,音调改变了,神情也改变了,他们以嘲讽的态度对待祥林嫂,面对她时只有冷冷的笑容。镇上的人也戏谑地嘲弄她的经历,一个丧夫二次的寡妇,就是镇上的人此时对祥林嫂的定位,她是不贞洁的,她也是悲惨的。这种悲惨不但没有触动他人,然而成为别人的笑料和谈资。柳妈捐门槛的建议让她重燃希望,她可以赎罪。她可以重新成为一个众人眼中无罪的人从而重获认可,这让祥林嫂重新焕发了对生的向往。然而捐门槛之后,一切依然没有改变,四婶还是会冲着她大喊:你放着罢。此时祥林嫂意识到她彻底丧失了得到他人认可的机会,永远都会是戴罪之身,她的希望就此彻底破灭,她不再追求他人的认可,同时也不再希望延续自己的生命。
三、追求自我内心的宽恕
祥林嫂对自我的追求还体现在她的自我谴责和赎罪意识。她多次重复的那段话,是对自我的无情谴责。她期望通过这种自我谴责来实现对自己的宽恕,她期望得到众人宽恕的同时更希望能够宽恕自我。自己的疏忽导致阿毛命丧狼口,她是最痛恨自己的人。她没有将儿子的死归咎于环境的恶劣和野狼的残忍,而是不停地责备自己“我真傻”,是她的大意才招致厄運的降临。她没有在此推脱责任,而是进行无休止的自我谴责,更是证明了她渴望得到宽恕,始终坚持着对自我的追求。在厄运面前,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反省自己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