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启发式教学不单单是一个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要在教学中成功地应用启发式教学,使师生的思维产生共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是开启深入学习之锁的钥匙,启发是保持课堂活跃的良方,启发是教学方法的灵魂。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思想、物理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7
启发式教学不单单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起点,以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智力发展为手段,以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分册对"启发式教学"是这样定义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应用之。
有一次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到老子处求教。孔子向正在闭目养神的老子施礼后,恭敬的站在一旁。老子闻言,睁开眼睛。孔子连忙请安道:"弟子孔丘特来请教。"老子不语。过了一会,老子才指着自己张开的嘴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孔子回答:"全掉了。"老子又问:"你看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回答:"还好。"说完,老子又闭上了眼睛。孔子连忙道谢,率领自己的学生退出。
这实际是应用启发式教学的生动例子。老子没有直接地、填鸭式地把物体的刚柔、强弱的关系说出来,而是通过步步诱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事物的本质。
其后孔子就在他的教学中明确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谓"愤"、"悱",朱熹解释为"愤,心求通而未达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用现在的话说,"愤"就是心里想懂并积极进行思考,但还没有懂;嘴想把懂的意思说出来,但又说不出来,就叫"悱"。"愤"、"悱"是学生思维很活跃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孔子才启发、指点一下,引导学生怎样去想,指导学生如何表达。孔子认为,不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就不能进行教学。他所应用的这种启发教学不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而是为了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凭借已有知识去探求新知识的能力。这就是他所说的举一反三。
也就是讲,启发式教学要设法让学生感到自己需要,但还没有。就像一位智者说过:"当观察者观察到他的视野内的物体构成的图案有一个空缺时,他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感觉。等到填补了空缺,图案的各部分各适其位时,观察者才感到轻松、满意。"我们就要设法使学生感到他的知识内有空缺,并使得学生有能力去填补这空缺。
教师要在教学中成功地应用启发式教学,使师生的思维产生共振。在教室里营造浓厚的启发氛围还必须做到:
一、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把握好教材的关键问题,这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对知识的系统、各章与各节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讲部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都有个全面的了解,要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理解的关键。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讲授时深入浅出,讲得透彻,讲得活,讲得生动,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妥善处理随时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清楚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有的教师说:"教师必须先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然后才能启发学生。"这话对教学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说得非常深刻。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还必须注意物理学的具体特点,要从物理学的具体特点出发。学好物理的关键:一是观察实验;二是思维活动;三是运用知识。观察实验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其目的一个是积累大量的感性知识和数据,另一个是发掘问题;思维是加工过程,把观察实验得到的感性知识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概念和规律,完成认识上第一个飞跃;运用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把所学知识变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从而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
在清楚物理学的特点,熟悉课本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就能很好地应用启发式教学了。在这基础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例如:在讲"阻尼振动"时,就不照本宣科,说物理在振动时受到阻力的作用,振幅会不断变小。而在讲知识前先做一个实验,从教室的天花板上用绳悬挂一个大铅球,做一个大单摆。教师拉直摆线,把铅球刚好与自己的鼻子接触,然后放手。当球经过一个周期,摆回来时,教师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老师一句话也不用说,学生非常专注地观察。简简单单就营造了很好的启发氛围。全班学生都只做一件事,全神贯注地观察摆球的运动,并替老师担心,生怕铅球把老师的鼻子砸坏了。观察的结果,老师安然无恙。这时,老师应该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科学道理。
上例是以老师的举动来达到启发性教学的目的,同样,学生的行为也可以用来进行很好的启发性教学。
例如:在讲授初中物理"测量"的知识时,一开始可以不讲测量的注意事项,读数的方法等。先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让几位学生把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得可能有很多结果。如:26cm,26.3cm,26.33cm,260mm,263.3mm,263.33mm等。这么多学生测量相同的物理课本,却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提供了思考的基础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指出思考的方向和线索,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解决了如何观测,如何读数等有关测量的问题。
老师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察、实验,不断提出新问题、新任务和新要求,激发他们积极地思考、探索知识,提高认识。老师不仅要启发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发掘问题,通过实验如何总结经验,如何分析和处理问题;而且还要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一条轻质绳跨过定滑轮,绳的一端拴着质量为M的物体,质量为m的举重冠军用力拉绳的另一端。且M>m时,问:举重冠军能否把物体拉上去?
举重冠军能举起比自己重得多的物体,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举重冠军当然可以把物理拉上去。这样,学生就范了个想当然的错误。这时,老师应该启发学生,使其知道解决物理上的问题,不能单靠生活上的一点点想当然,而要通过严密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时可以继续启发学生怎样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要学生知道,要能使物理M上升,绳的拉力必须大于Mg,而当举重冠军用力F拉绳时,力F小于Mg而大于mg时,物理M静止不动。而举重运动员受到绳子的拉力F>mg,结果,绳子把举重冠军拉上去了,相当于举重冠军在爬绳。如右图所示。这种情况,举重冠军是不能把物体M拉上去的。
在这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想:是否举重冠军真的不能提起重物呢?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要提起重物M,绳子的拉力F必须大于Mg,且人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绳子的拉力又要小于mg。且画出右图。学生就会对M和人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最终得到举重冠军是可以把重物拉上去的,且还知道了,要怎么样拉,才能拉上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解题方法不是给学生的,而是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的。
启发式教学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犹如乐师拔弄的琴弦,没有乐师的弹奏,琴弦是不会发出优美的乐曲的。学生的思维没有教师的启发,也不可能有活跃和深入的思维活动。
所以:
启发是开启深入学习之锁的钥匙,
启发是保持课堂活跃的良方,
启发是教学方法的灵魂。
也只有启发式教学才能很好地实现一位哲人的教诲:一个蹩脚的教者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者教人发现真理。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思想、物理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7
启发式教学不单单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一种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起点,以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智力发展为手段,以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分册对"启发式教学"是这样定义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应用之。
有一次孔子带领自己的弟子到老子处求教。孔子向正在闭目养神的老子施礼后,恭敬的站在一旁。老子闻言,睁开眼睛。孔子连忙请安道:"弟子孔丘特来请教。"老子不语。过了一会,老子才指着自己张开的嘴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孔子回答:"全掉了。"老子又问:"你看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回答:"还好。"说完,老子又闭上了眼睛。孔子连忙道谢,率领自己的学生退出。
这实际是应用启发式教学的生动例子。老子没有直接地、填鸭式地把物体的刚柔、强弱的关系说出来,而是通过步步诱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事物的本质。
其后孔子就在他的教学中明确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谓"愤"、"悱",朱熹解释为"愤,心求通而未达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用现在的话说,"愤"就是心里想懂并积极进行思考,但还没有懂;嘴想把懂的意思说出来,但又说不出来,就叫"悱"。"愤"、"悱"是学生思维很活跃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孔子才启发、指点一下,引导学生怎样去想,指导学生如何表达。孔子认为,不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就不能进行教学。他所应用的这种启发教学不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而是为了给学生一种能力,一种凭借已有知识去探求新知识的能力。这就是他所说的举一反三。
也就是讲,启发式教学要设法让学生感到自己需要,但还没有。就像一位智者说过:"当观察者观察到他的视野内的物体构成的图案有一个空缺时,他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感觉。等到填补了空缺,图案的各部分各适其位时,观察者才感到轻松、满意。"我们就要设法使学生感到他的知识内有空缺,并使得学生有能力去填补这空缺。
教师要在教学中成功地应用启发式教学,使师生的思维产生共振。在教室里营造浓厚的启发氛围还必须做到:
一、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吃透,把握好教材的关键问题,这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对知识的系统、各章与各节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讲部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都有个全面的了解,要找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理解的关键。只有这样做才能在讲授时深入浅出,讲得透彻,讲得活,讲得生动,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妥善处理随时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清楚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有的教师说:"教师必须先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然后才能启发学生。"这话对教学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说得非常深刻。
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还必须注意物理学的具体特点,要从物理学的具体特点出发。学好物理的关键:一是观察实验;二是思维活动;三是运用知识。观察实验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其目的一个是积累大量的感性知识和数据,另一个是发掘问题;思维是加工过程,把观察实验得到的感性知识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和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建立概念和规律,完成认识上第一个飞跃;运用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把所学知识变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从而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
在清楚物理学的特点,熟悉课本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就能很好地应用启发式教学了。在这基础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例如:在讲"阻尼振动"时,就不照本宣科,说物理在振动时受到阻力的作用,振幅会不断变小。而在讲知识前先做一个实验,从教室的天花板上用绳悬挂一个大铅球,做一个大单摆。教师拉直摆线,把铅球刚好与自己的鼻子接触,然后放手。当球经过一个周期,摆回来时,教师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老师一句话也不用说,学生非常专注地观察。简简单单就营造了很好的启发氛围。全班学生都只做一件事,全神贯注地观察摆球的运动,并替老师担心,生怕铅球把老师的鼻子砸坏了。观察的结果,老师安然无恙。这时,老师应该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科学道理。
上例是以老师的举动来达到启发性教学的目的,同样,学生的行为也可以用来进行很好的启发性教学。
例如:在讲授初中物理"测量"的知识时,一开始可以不讲测量的注意事项,读数的方法等。先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让几位学生把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得可能有很多结果。如:26cm,26.3cm,26.33cm,260mm,263.3mm,263.33mm等。这么多学生测量相同的物理课本,却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提供了思考的基础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指出思考的方向和线索,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解决了如何观测,如何读数等有关测量的问题。
老师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察、实验,不断提出新问题、新任务和新要求,激发他们积极地思考、探索知识,提高认识。老师不仅要启发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发掘问题,通过实验如何总结经验,如何分析和处理问题;而且还要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一条轻质绳跨过定滑轮,绳的一端拴着质量为M的物体,质量为m的举重冠军用力拉绳的另一端。且M>m时,问:举重冠军能否把物体拉上去?
举重冠军能举起比自己重得多的物体,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举重冠军当然可以把物理拉上去。这样,学生就范了个想当然的错误。这时,老师应该启发学生,使其知道解决物理上的问题,不能单靠生活上的一点点想当然,而要通过严密的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时可以继续启发学生怎样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要学生知道,要能使物理M上升,绳的拉力必须大于Mg,而当举重冠军用力F拉绳时,力F小于Mg而大于mg时,物理M静止不动。而举重运动员受到绳子的拉力F>mg,结果,绳子把举重冠军拉上去了,相当于举重冠军在爬绳。如右图所示。这种情况,举重冠军是不能把物体M拉上去的。
在这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想:是否举重冠军真的不能提起重物呢?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要提起重物M,绳子的拉力F必须大于Mg,且人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绳子的拉力又要小于mg。且画出右图。学生就会对M和人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最终得到举重冠军是可以把重物拉上去的,且还知道了,要怎么样拉,才能拉上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解题方法不是给学生的,而是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的。
启发式教学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启发式教学犹如乐师拔弄的琴弦,没有乐师的弹奏,琴弦是不会发出优美的乐曲的。学生的思维没有教师的启发,也不可能有活跃和深入的思维活动。
所以:
启发是开启深入学习之锁的钥匙,
启发是保持课堂活跃的良方,
启发是教学方法的灵魂。
也只有启发式教学才能很好地实现一位哲人的教诲:一个蹩脚的教者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者教人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