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中见深远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事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初看本题,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比较寻常,显得“平淡”。因为它没有复杂的材料,没有新奇的视角,甚至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引起一线教师的太多评论。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命题者的深刻意图和教学思想。笔者认为,这对以后的命题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试题特点
  1.重要的知识点——主干知识的地位得到彰显。
  历年江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都明确指出,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且为了考查学科能力,增加了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对社会发展进程影响的考查,以实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目标。反观本题,它涉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知识要点。试题正是以这些平常的、简明扼要的知识点来设计问题,充分体现了“突出主干知识考查”的指导思想,并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也纳入其中,将《考试大纲》的细微变化灵活地体现于试题中,可见命题者对《考试大纲》的理解深刻而细致。
  2.平易的设问——三维目标的考查落到实处。
  本题的三个小题四个设问都直接、明确,没有含糊其词,更没有“陷阱”。第(1)问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相对困难,但它不影响第(2)问的作答,而第(2)问的又反过来给学生以提示,会让学生重新审视、判断第(1)问,可见命题者的细微周到。更有意义的是,这会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启示: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三维目标要求,完全可以以教材知识为落脚点去实现。所以“用足教材、用好教材”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今后教学的方向。
  3.平稳的提升——试题的区分度得到体现。
  培养学生的深刻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深刻性来源于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历史思维的广度则取决于学生能否在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和现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直观印象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本题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诠释,第(3)问通过简捷、自然的过渡,不留痕迹的“嫁接”,把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深刻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提升了一个档次,堪称“点晴之笔”。
  4.平实的答案——参考答案的制定依托教材。
  参考答案简洁明了、概括性强,只有不到一百字,减少了学生书面作答的时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参考答案的制定依托了教材。本题答案组织的特点给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命题者在这道“平淡”的试题中,以史学观点为切入点,以主干知识为落脚点,以三维目标考查为着眼点,以教材为依托,考查了新课程和考纲规定的诸多目标要求,命题者对新课程理解之深,对考纲研读之细,令人赞叹。而此题对一线教师今后的教学启示更为深远,其意义远超过试题本身。
  二、教学启示
  1.将对主干知识的整合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决定历史走向的主干知识,要体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归纳时代特征、整合中外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要帮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材体系,从宏观上认识历史、驾驭教材。
  2.将变式训练作为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手段。
  要根据新课标、考纲中的能力要求,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科学训练,要密切关注考纲的变化和命题动向,对“经典老题”进行二度开发,通过变式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将史学观点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平台。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史学动态,适时引用、介绍给学生,并对其进行科学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批判性思维能力。G
其他文献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本对古代中国经济的介绍比较多,而对古代西方经济的叙述相形之下却显得单薄笔者希望通过比较古代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能够全面认识其经济问题的规律性,同时了解中西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文明的特点本文以汉代与同一时期的罗马为切入点进行比较  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型农业大国,直到近代还保留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西汉前期,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居于统治、支配地位,其突
2015年浙江省衢州市《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第21题从一些独到的角度给人以启迪。这道题是这样的: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看,A地区位于。B地区所在国与我国共同濒临洋,该地居民使用的主要语言是。(3分)  (2)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景观②对应的地区是(填字母A或B),并分析制约该地区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3分)  (3)请列表比较A、B两地区人们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探索一:理念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发思维  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前提条件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
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广泛地引用多方面的历史材料来讲解历史概念。因此,初中生仅凭历史教材是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呢?本文结合历史细节教学和概念教学的研究,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相关教学为例,对历史细节的提出、探究、运用进行实践探讨。  一、历史细节的提出  历史知识原本是生动有趣的,但由于篇幅
预设指的是教学活动发展的预测和设计,是在课前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和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教学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对话,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多元的、動态的过程。课堂教学生成的新特点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过程既不能僵化地执行预设的轨迹,又能够对变化的、动态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把握与掌控,使生成具有明确的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当中,英语学科是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学科。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四项学习中,阅读的学习是其中一项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掌握不仅关乎着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技巧和解题思路,还能够促进和提高学生们对于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初中的英语相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来说,单词量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
《圣雄甘地》是高中历史选修4中的内容,相比起三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地位并不显得那么突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持轻视的态度;而提起甘地,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幅瘦骨嶙峋的苦行僧艰难地摇着纺纱车的情景,对于距离那个时代十分遥远的学生来说,不解、嫌弃、鄙薄是他们脸上最常流露出的表情。所以,让学生感受甘地的道德灵魂,是本节课的首要主旨。  “什么是圣雄”是我每次上这节课都会提起的开场白。有大胆的学生会
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观点一经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如何让学生具备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未来教育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将实现从学科到学生、从单一到多元的变革。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中的体现,就是高中生学习地理之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格,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核心的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思维与地理品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课堂教学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河南省思想政治优质课教学展示活动是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探索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路径成果的集中汇报。课堂教学凸显了“立德树人细无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共一色;精致预设,精彩生成和美曲;师生相伴而行共成长;学生的精彩表现与教师的个人魅力相辉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成一体;
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浓缩。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蕴藏着丰富的成语典故资源。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教科书中的成语典故,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积累、升华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博大深厚,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有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对成语典故运用不当或掌握相关知识较少,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笔者就合理、巧妙地运用成语典故,为提升课堂内涵、升华历史教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