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22题: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事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初看本题,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比较寻常,显得“平淡”。因为它没有复杂的材料,没有新奇的视角,甚至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引起一线教师的太多评论。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命题者的深刻意图和教学思想。笔者认为,这对以后的命题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试题特点
1.重要的知识点——主干知识的地位得到彰显。
历年江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都明确指出,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且为了考查学科能力,增加了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对社会发展进程影响的考查,以实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目标。反观本题,它涉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知识要点。试题正是以这些平常的、简明扼要的知识点来设计问题,充分体现了“突出主干知识考查”的指导思想,并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也纳入其中,将《考试大纲》的细微变化灵活地体现于试题中,可见命题者对《考试大纲》的理解深刻而细致。
2.平易的设问——三维目标的考查落到实处。
本题的三个小题四个设问都直接、明确,没有含糊其词,更没有“陷阱”。第(1)问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相对困难,但它不影响第(2)问的作答,而第(2)问的又反过来给学生以提示,会让学生重新审视、判断第(1)问,可见命题者的细微周到。更有意义的是,这会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启示: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三维目标要求,完全可以以教材知识为落脚点去实现。所以“用足教材、用好教材”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今后教学的方向。
3.平稳的提升——试题的区分度得到体现。
培养学生的深刻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深刻性来源于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历史思维的广度则取决于学生能否在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和现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直观印象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本题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诠释,第(3)问通过简捷、自然的过渡,不留痕迹的“嫁接”,把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深刻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提升了一个档次,堪称“点晴之笔”。
4.平实的答案——参考答案的制定依托教材。
参考答案简洁明了、概括性强,只有不到一百字,减少了学生书面作答的时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参考答案的制定依托了教材。本题答案组织的特点给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命题者在这道“平淡”的试题中,以史学观点为切入点,以主干知识为落脚点,以三维目标考查为着眼点,以教材为依托,考查了新课程和考纲规定的诸多目标要求,命题者对新课程理解之深,对考纲研读之细,令人赞叹。而此题对一线教师今后的教学启示更为深远,其意义远超过试题本身。
二、教学启示
1.将对主干知识的整合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决定历史走向的主干知识,要体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归纳时代特征、整合中外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要帮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材体系,从宏观上认识历史、驾驭教材。
2.将变式训练作为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手段。
要根据新课标、考纲中的能力要求,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科学训练,要密切关注考纲的变化和命题动向,对“经典老题”进行二度开发,通过变式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将史学观点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平台。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史学动态,适时引用、介绍给学生,并对其进行科学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批判性思维能力。G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事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初看本题,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比较寻常,显得“平淡”。因为它没有复杂的材料,没有新奇的视角,甚至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引起一线教师的太多评论。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命题者的深刻意图和教学思想。笔者认为,这对以后的命题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试题特点
1.重要的知识点——主干知识的地位得到彰显。
历年江苏《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都明确指出,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且为了考查学科能力,增加了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制度对社会发展进程影响的考查,以实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目标。反观本题,它涉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知识要点。试题正是以这些平常的、简明扼要的知识点来设计问题,充分体现了“突出主干知识考查”的指导思想,并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也纳入其中,将《考试大纲》的细微变化灵活地体现于试题中,可见命题者对《考试大纲》的理解深刻而细致。
2.平易的设问——三维目标的考查落到实处。
本题的三个小题四个设问都直接、明确,没有含糊其词,更没有“陷阱”。第(1)问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相对困难,但它不影响第(2)问的作答,而第(2)问的又反过来给学生以提示,会让学生重新审视、判断第(1)问,可见命题者的细微周到。更有意义的是,这会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启示: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三维目标要求,完全可以以教材知识为落脚点去实现。所以“用足教材、用好教材”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今后教学的方向。
3.平稳的提升——试题的区分度得到体现。
培养学生的深刻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深刻性来源于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而历史思维的广度则取决于学生能否在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和现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直观印象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本题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诠释,第(3)问通过简捷、自然的过渡,不留痕迹的“嫁接”,把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深刻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提升了一个档次,堪称“点晴之笔”。
4.平实的答案——参考答案的制定依托教材。
参考答案简洁明了、概括性强,只有不到一百字,减少了学生书面作答的时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参考答案的制定依托了教材。本题答案组织的特点给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命题者在这道“平淡”的试题中,以史学观点为切入点,以主干知识为落脚点,以三维目标考查为着眼点,以教材为依托,考查了新课程和考纲规定的诸多目标要求,命题者对新课程理解之深,对考纲研读之细,令人赞叹。而此题对一线教师今后的教学启示更为深远,其意义远超过试题本身。
二、教学启示
1.将对主干知识的整合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决定历史走向的主干知识,要体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归纳时代特征、整合中外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要帮助学生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材体系,从宏观上认识历史、驾驭教材。
2.将变式训练作为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手段。
要根据新课标、考纲中的能力要求,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进行科学训练,要密切关注考纲的变化和命题动向,对“经典老题”进行二度开发,通过变式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将史学观点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平台。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史学动态,适时引用、介绍给学生,并对其进行科学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批判性思维能力。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