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浮躁学风在高校时有显现,“不管学问之有无,只问学衔之高低”的功利心滋生了学术腐败,助长了不正之风。
2018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其中规定要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指出要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2016年6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及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论文抄袭的根源何在?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淘汰“差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吗?我们邀请专家共话“高校学风建设”,并为治理学术不端现象支招。
坚守科研道德和伦理是为学之底线
《教育家》:论文抄袭事件、粗制滥造的科研成果频被媒体曝出。其中,您认为论文抄袭的根源何在?
温奉桥:导致论文抄袭的原因有多方面,例如对学术规范不了解、心怀侥幸心理等。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和制度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应该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约束力和操作性。以前,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学术规范意识普遍不强,对抄袭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偏松偏软,客观上也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在国外高校,抄袭的后果十分严重。这关乎个人诚信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道德要求,抄袭者的一生可能都会受其影响。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强化了学术规范意识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对抄袭者的处罚也日益规范化和严格化,特别是学术检测系统的广泛运用,“查重”制度的逐步实施,将会使抄袭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叶继元:从论文抄袭者主观方面看,第一层原因是,不少抄袭者对何为学术论文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不知道学术的真谛是创新,精髓是科学批判精神,学术论文总要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增添新的观点、数据、材料、方法、角度等。学术论文是研究情况的记录,缺少有意义的问题、合适的研究方法、系统的调研数据和事实、经过充分论证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就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论文。一些作者,由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有关学术规范、科学精神、论文写作、引文规范等教育,就可能会抄袭。第二层原因是,一些作者急功近利,铤而走险。这些作者明知何为学术、何为论文,也熟悉引用规范,但急于拿项目、评职称、升等升级,以至于存侥幸、冒风险、走捷径。从客观学术环境方面看,导致抄袭现象的原因是唯论文的评价体系。只看论文,不看实际贡献和水平,导致一些作者为了发论文弄虚作假、不择手段,不惜走上抄袭之路,以获得各种资源和荣誉。近几年发生的国外期刊撤掉抄袭稿事件就是例子。因此,要从加强学术规范教育、严格处理不端行为和改革、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入手,从根源上抑制和解决抄袭问题。
廖声武: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各种抄袭现象五花八门。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论文写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在写作中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拿来为己所用;有的是不做认真思考,大量引用别人的表述,以此充当自己的论据;也有将别人的观点当自己的观点,敷衍成篇的等等。论文写作中出现抄袭剽窃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是学术伦理道德的缺失、学术规范的缺失。所以,要在学术研究中讲诚信、守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伦理道德的教育。在建立健全学术规范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在提交论文前都必须“查重”。对论文“查重”率,各高校有自己的限制值,超出限制值的论文不得提交送审,更不能参加答辩。
龚向和:论文抄袭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其主要根源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主义的、硬性的、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造成了大学整体氛围急功近利、学风浮躁。有要求才会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当纯粹的、干净的学术走上了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学术不端现象就会屡禁不止。目前,学科评估关乎高校排名以及教育經费划拨,而科研成果、科研获奖以及科研项目是学科评估指标中重要的参考项,因此科研压力由上至下分摊到教师以及学生,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教师的职称晋升要求和学生的毕业要求。教师职称的晋升考核中教学所占的比重相较于科研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导致教师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申请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能够直接体现出劳动成果的事情上。对学生而言,获得学位除了有毕业论文的要求之外,还有发表资格论文的要求,有些高校甚至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都要求。据粗略统计,全国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需求量在六七十万篇,而CSSCI来源期刊的承载量仅为五万篇,学术界现在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C刊需求与C刊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论文买卖、论文灌水、论文抄袭等现象应运而生。
二是学术规范缺乏法律制度保障。一方面,存在着学术规范对学术失范行为规制乏力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过度规制导致学术规范内生矛盾凸显的现象。从法律制度层面来看,学术规范缺乏充足的法律保障,学术规范不仅功能定位模糊,而且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规制作用,并不能对包括论文抄袭在内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
刘来兵: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所在。具体来说,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对毕业论文设计应有的认识和投入,部分学生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二是部分指导教师论文指导不到位,忽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审与纠正;三是学校管理部门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不够规范与严格。尽管近年来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已经加强了管理,但多数情况下只是要求毕业论文复制比控制在百分之十几以内,这种管理并不能根治论文抄袭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可多样,切不能“因噎废食”
《教育家》:有人认为“本科生写论文真的没有太大意义”,您认为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
温奉桥:就目前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高校一般都要求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这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制度性安排,有其历史原因。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的问题,近些年来多有争论。绝大多数高校在制度惯性的影响下仍然坚持实施毕业论文制度。我个人认为,本科生是否要撰写毕业论文,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有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只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即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毕业论文撰写可取消,或者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如毕业设计等,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叶继元:出于对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大学或文、理学院的本科生有必要撰写学士毕业论文。但对某些应用性学科或专业,未必只要求论文这一种形式,可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设计一个作品,并对设计理念、过程等进行文字阐述或解读。对于某些专业的学生而言,动手能力确实很重要,但书面表达也不应被忽视。一个合格的本科生,无论是在口头上还是在书面上,都必须具备顺畅、准确地表达本学科、本专业基本专业问题和研究情况的能力。近些年本科生数量激增,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大学四年级时忙于找工作、考研、出国留学等,占用了大量撰写论文的时间,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故有些学校或老师主张,与其走形式,浪费师生时间,不如取消毕业论文。这种意见看似有点道理,但并没抓住问题要害,有“因噎废食”之嫌。要解决此问题,首先要明确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和标准,根据此,只要本科生需要撰写毕业论文,那么就要保证学生写作时间以及指导教师合理的工作量,在制度层面保证论文质量,而不应“不写了之”。
廖声武: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检验。毕业论文写作通常需要经过选题、查找资料、做文献分析、数据处理、开题、写作、修改、答辩等几个环节。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对论文写作要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习阶段或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开展初步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有层次、有逻辑地呈现出来。这样看来,毕业论文写作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观察和思考事物、逻辑清晰地进行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本科阶段是否设置这种训练,会使得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
龚向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三条,高等学校本科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而且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都表明确实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被授予学士学位。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本科生不但必要而且必须撰写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的必要性,也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就学生发展而言,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经历一次认真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二是就学校建设发展而言,论文质量是衡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三是就社会发展需求而言,撰写毕业论文是输送具备文书写作技能与语言表达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必经环节。当然,现今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现实性问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缺乏科研价值,论文答辩流于形式。但面对现实困境也不能因噎废食,各高校应该通过建立健全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制度来解决问题。
“末位淘汰制”不是硬规定,重在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家》:有的高校淘汰“差生”以提高学术质量,对此您怎么看?
温奉桥:“末位淘汰制”目前被一些高校引入学生管理中,虽然淘汰的比例各不相同,但其出发点都是通过淘汰性竞争,来提高教育质量。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其中有“建立合理的淘汰制”的字样,这是国内高校实施淘汰制的制度依据。但就目前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高等教育基本属于一种合格性教育,而不是竞争性教育。只要学生达到了升级、毕业的要求,就应该确保学生能够升级、毕业,而不是硬性规定一定要有多少比例学生被淘汰。“末位淘汰制”的前提是必须有人被淘汰,这对学生而言欠公允,缺乏合理性,也不符合大学教育的基本精神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末位淘汰制”不宜作为一种普遍性、强制性的管理机制或制度在高校实施。
叶继元:淘汰“差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证学术质量。如果没有淘汰制,学好学差一个样,都能毕业,那么不仅对学习认真、刻苦的学生来说不公正,还会助长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行为,甚至导致学习氛围恶化,整体学术质量下降。但是,什么是“差生”,有哪些实质性的标准,谁来认定是关键问题。如果一个班级所有学生都达到了毕业的标准和要求,那就不应设指标、按比例搞硬性的“末位淘汰”。
廖声武:在国内上大学,尽管目前升学率达到了70%多,但仍然是进门难出门易,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几年下来,获得一张文凭,也能够求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如此,一部分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开始混日子,睡大觉、打游戏,有课不上,有讲座不听。这部分学生的存在,使得整个学校学风不正,让高校为学生管理大伤脑筋。于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取消清考、补考制度,不及格者一律重修,重修不及格不能毕业;或者本科学制降为专科学制,以专科生学历毕业。这对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端正学风,都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龚向和:科研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后天培养的,淘汰“差生”并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充分条件。虽然基于合理的限度淘汰部分“差生”,并加强对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的培养,在短时间内确实对提升高校整体教学质量有所帮助,但杀鸡取卵式的方式方法难以长久。究其根源可以发现,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到学生各个层面均出现了问题,共同导致了高校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首先,教育管理部门的考核过度量化、指标化,学术规范体系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其次,高校管理滞后,扩招后学生教师配比未能跟上;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片面化,评奖评优以及毕业均与论文、科研项目挂钩;学生培养计划中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课程空缺。再次,高校教师遴选、聘任和奖惩制度不够健全,导致某些教师素养不高。最后,某些学生学术自律和规范意识淡薄,缺乏学术兴趣和科研精神。
刘来兵:为了遏制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低下问题,个别学校实施了淘汰机制,我认为这是可行的,但这不应走向极端,像有些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是非常不可取的。毕业论文设计允许淘汰,是为了提升论文设计的质量的制度规约作用,消弭学生侥幸过关甚至蒙混过关的消极心理,建立学生理性的论文设计观念。同时,对淘汰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该问责,需要指导教师提供论文设计不合格的说明。当然,实施淘汰制的前提是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要有支持淘汰制的明确制度并确保贯彻实施。 良好的学术生态和环境构建是一场“持久战”
《教育家》:您对于高校守住学术底线有哪些建议?
温奉桥:我认为坚守学术底线要从几个方面抓起,编织起一张多层次学术诚信之网:就社会层面而言,全社会应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特别是在市场环境下,要有严格的法治环境和规范的法制保障,这一点尤为重要。就高校管理层面而言,要强化管理的严格性,最主要的是强化学术伦理和学术诚信建设,制定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让突破底线的行为得到应有的处罚,绝不姑息、纵容。就学者个人而言,应该坚守学术初心,学术本质上是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为真理而学术,为人类而学术,为社会而学术。学者应破除急功近利、把学术成果急于“变现”的想法,进一步强化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把学术诚信看作绝对不能碰触的道德红线,保持应有的学术尊严和一颗清净的学术之心。
叶继元:第一,高校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规范、科学伦理教育。只有学生熟知何为学术、论文,如何引用别人的成果,如何获得数据等学术底线要求的时候,才有可能遵守这些学术底线,否则学术底线就会有被突破的风险。第二,高校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遵守学术规范和科研伦理,言教不可少,但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各级领导、学术骨干更应自觉做表率。第三,对明知故犯突破学术底线的不端行为要严格处理,以儆效尤。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处罚,“双手”都得硬。第四,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将反“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真正落到实处。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针对不同的學科、领域、成果进行“分类评价”。例如对于基础研究而言,既要看发表多少论文,更要看论文的内容质量和实际贡献。目前许多机构都如此主张,但真正按此要求扎扎实实去做的还很少。凡是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学术评价,都必须对评价的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资质、能力、道德等方面严格审核,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加以保障。好的评价体系能使更多的人守住学术底线。第五,加快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有了自律、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学术自主、自立、自信才有可能,学术不端、评价不公正等问题才能得到有效抑制或解决,良好的学术生态和环境才能逐渐建立起来。
廖声武:高校既是传承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识的地方。高校的学术研究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毋庸讳言,在高校学术研究中也不时出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论文是最多的一类。这是有辱学术研究的行为。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必须要守住学术底线。否则,怎样传承知识、创造知识,又何谈育人?
高校守住学术底线,首先需要进行学术伦理道德教育。要在教师和学生中树立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的立身之本、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的思想。培养教师和学生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
其次,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把学术伦理道德和学术规范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讲诚信、守规则,并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
再次,制定明确的学术规范。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论文写作中,什么算是抄袭,什么算是造假,要有相应的规定,如查重率不得超过一定数值,就是目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将学术规范明确下来,让大家共同遵守。
最后,完善惩戒制度,加大惩戒力度。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主体有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副教授、教授,还有长江学者、院士。因而要不断完善惩戒制度,加大对违反学术伦理道德者的惩戒,让不守规矩者付出代价。
龚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任院长李铁映说过“学问可以高低并存,学风却不能正邪共处”。针对学风不正、学术不端、学术道德失范等现象的泛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制。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学术不端的法律治理力度,实现依法治教的核心目标。第二,重塑学术制度,制定统一的学术规范,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强化学术监督机制。第三,建立科学的学生培养体系,细化学生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增加过程性学术指导,提升学术素养。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生教师配比,加强导师综合、动态评估,落实学生培养导师责任制。第五,严格遵守“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度,促使学生加强自律,提升学术道德。总而言之,守住学术底线,提升学术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刘来兵:为有效遏制包括本科毕业论文抄袭在内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在顶层设计层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厉遏制与惩处,是提升学术质量、守护学术底线的制度保障。具体到各主体层面,可能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本科生学术规范教育。培养单位应开设毕业论文设计的专题讲座,在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做好动员工作、学术规范讲解工作,提升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科学认识。
二是指导教师提升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与监审力度。指导教师应在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提纲、研究方法运用与资料收集、研究过程、学术规范等方面给予全程指导,对持消极态度的学生应及时教育。
三是健全和完善学校相关规章制度,通过问责制和申诉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弹性管理。既要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又要给予责任人申诉的机会,通过学术委员会监督审查给予处理。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应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根据学科属性加以区别对待,论文设计应以原创为第一要义,偏重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考察,而非单纯从字数、规范方面提出刻板的要求。
2018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其中规定要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指出要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建立健全盲审制度,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2016年6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及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论文抄袭的根源何在?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淘汰“差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吗?我们邀请专家共话“高校学风建设”,并为治理学术不端现象支招。
坚守科研道德和伦理是为学之底线
《教育家》:论文抄袭事件、粗制滥造的科研成果频被媒体曝出。其中,您认为论文抄袭的根源何在?
温奉桥:导致论文抄袭的原因有多方面,例如对学术规范不了解、心怀侥幸心理等。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和制度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应该更加完善、更加具有约束力和操作性。以前,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学术规范意识普遍不强,对抄袭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偏松偏软,客观上也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在国外高校,抄袭的后果十分严重。这关乎个人诚信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道德要求,抄袭者的一生可能都会受其影响。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强化了学术规范意识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对抄袭者的处罚也日益规范化和严格化,特别是学术检测系统的广泛运用,“查重”制度的逐步实施,将会使抄袭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叶继元:从论文抄袭者主观方面看,第一层原因是,不少抄袭者对何为学术论文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不知道学术的真谛是创新,精髓是科学批判精神,学术论文总要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增添新的观点、数据、材料、方法、角度等。学术论文是研究情况的记录,缺少有意义的问题、合适的研究方法、系统的调研数据和事实、经过充分论证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就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论文。一些作者,由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有关学术规范、科学精神、论文写作、引文规范等教育,就可能会抄袭。第二层原因是,一些作者急功近利,铤而走险。这些作者明知何为学术、何为论文,也熟悉引用规范,但急于拿项目、评职称、升等升级,以至于存侥幸、冒风险、走捷径。从客观学术环境方面看,导致抄袭现象的原因是唯论文的评价体系。只看论文,不看实际贡献和水平,导致一些作者为了发论文弄虚作假、不择手段,不惜走上抄袭之路,以获得各种资源和荣誉。近几年发生的国外期刊撤掉抄袭稿事件就是例子。因此,要从加强学术规范教育、严格处理不端行为和改革、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入手,从根源上抑制和解决抄袭问题。
廖声武: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各种抄袭现象五花八门。有些学生不认真对待论文写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在写作中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拿来为己所用;有的是不做认真思考,大量引用别人的表述,以此充当自己的论据;也有将别人的观点当自己的观点,敷衍成篇的等等。论文写作中出现抄袭剽窃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是学术伦理道德的缺失、学术规范的缺失。所以,要在学术研究中讲诚信、守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伦理道德的教育。在建立健全学术规范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在提交论文前都必须“查重”。对论文“查重”率,各高校有自己的限制值,超出限制值的论文不得提交送审,更不能参加答辩。
龚向和:论文抄袭现象之所以层出不穷,其主要根源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主义的、硬性的、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造成了大学整体氛围急功近利、学风浮躁。有要求才会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当纯粹的、干净的学术走上了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学术不端现象就会屡禁不止。目前,学科评估关乎高校排名以及教育經费划拨,而科研成果、科研获奖以及科研项目是学科评估指标中重要的参考项,因此科研压力由上至下分摊到教师以及学生,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教师的职称晋升要求和学生的毕业要求。教师职称的晋升考核中教学所占的比重相较于科研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导致教师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申请科研项目、发表论文等能够直接体现出劳动成果的事情上。对学生而言,获得学位除了有毕业论文的要求之外,还有发表资格论文的要求,有些高校甚至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都要求。据粗略统计,全国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需求量在六七十万篇,而CSSCI来源期刊的承载量仅为五万篇,学术界现在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C刊需求与C刊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论文买卖、论文灌水、论文抄袭等现象应运而生。
二是学术规范缺乏法律制度保障。一方面,存在着学术规范对学术失范行为规制乏力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过度规制导致学术规范内生矛盾凸显的现象。从法律制度层面来看,学术规范缺乏充足的法律保障,学术规范不仅功能定位模糊,而且并没有发挥应有的规制作用,并不能对包括论文抄袭在内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有效的规制。
刘来兵: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所在。具体来说,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对毕业论文设计应有的认识和投入,部分学生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二是部分指导教师论文指导不到位,忽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审与纠正;三是学校管理部门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不够规范与严格。尽管近年来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已经加强了管理,但多数情况下只是要求毕业论文复制比控制在百分之十几以内,这种管理并不能根治论文抄袭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可多样,切不能“因噎废食”
《教育家》:有人认为“本科生写论文真的没有太大意义”,您认为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
温奉桥:就目前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高校一般都要求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这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制度性安排,有其历史原因。本科生是否有必要写毕业论文的问题,近些年来多有争论。绝大多数高校在制度惯性的影响下仍然坚持实施毕业论文制度。我个人认为,本科生是否要撰写毕业论文,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有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而言,只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即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毕业论文撰写可取消,或者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如毕业设计等,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叶继元:出于对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大学或文、理学院的本科生有必要撰写学士毕业论文。但对某些应用性学科或专业,未必只要求论文这一种形式,可采取多种形式,例如设计一个作品,并对设计理念、过程等进行文字阐述或解读。对于某些专业的学生而言,动手能力确实很重要,但书面表达也不应被忽视。一个合格的本科生,无论是在口头上还是在书面上,都必须具备顺畅、准确地表达本学科、本专业基本专业问题和研究情况的能力。近些年本科生数量激增,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大学四年级时忙于找工作、考研、出国留学等,占用了大量撰写论文的时间,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故有些学校或老师主张,与其走形式,浪费师生时间,不如取消毕业论文。这种意见看似有点道理,但并没抓住问题要害,有“因噎废食”之嫌。要解决此问题,首先要明确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和标准,根据此,只要本科生需要撰写毕业论文,那么就要保证学生写作时间以及指导教师合理的工作量,在制度层面保证论文质量,而不应“不写了之”。
廖声武: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检验。毕业论文写作通常需要经过选题、查找资料、做文献分析、数据处理、开题、写作、修改、答辩等几个环节。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对论文写作要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入高一层次的学习阶段或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开展初步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有层次、有逻辑地呈现出来。这样看来,毕业论文写作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观察和思考事物、逻辑清晰地进行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本科阶段是否设置这种训练,会使得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
龚向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三条,高等学校本科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而且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都表明确实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被授予学士学位。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本科生不但必要而且必须撰写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的必要性,也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就学生发展而言,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经历一次认真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二是就学校建设发展而言,论文质量是衡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三是就社会发展需求而言,撰写毕业论文是输送具备文书写作技能与语言表达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必经环节。当然,现今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现实性问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缺乏科研价值,论文答辩流于形式。但面对现实困境也不能因噎废食,各高校应该通过建立健全保障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制度来解决问题。
“末位淘汰制”不是硬规定,重在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家》:有的高校淘汰“差生”以提高学术质量,对此您怎么看?
温奉桥:“末位淘汰制”目前被一些高校引入学生管理中,虽然淘汰的比例各不相同,但其出发点都是通过淘汰性竞争,来提高教育质量。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其中有“建立合理的淘汰制”的字样,这是国内高校实施淘汰制的制度依据。但就目前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高等教育基本属于一种合格性教育,而不是竞争性教育。只要学生达到了升级、毕业的要求,就应该确保学生能够升级、毕业,而不是硬性规定一定要有多少比例学生被淘汰。“末位淘汰制”的前提是必须有人被淘汰,这对学生而言欠公允,缺乏合理性,也不符合大学教育的基本精神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末位淘汰制”不宜作为一种普遍性、强制性的管理机制或制度在高校实施。
叶继元:淘汰“差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证学术质量。如果没有淘汰制,学好学差一个样,都能毕业,那么不仅对学习认真、刻苦的学生来说不公正,还会助长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行为,甚至导致学习氛围恶化,整体学术质量下降。但是,什么是“差生”,有哪些实质性的标准,谁来认定是关键问题。如果一个班级所有学生都达到了毕业的标准和要求,那就不应设指标、按比例搞硬性的“末位淘汰”。
廖声武:在国内上大学,尽管目前升学率达到了70%多,但仍然是进门难出门易,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几年下来,获得一张文凭,也能够求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如此,一部分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开始混日子,睡大觉、打游戏,有课不上,有讲座不听。这部分学生的存在,使得整个学校学风不正,让高校为学生管理大伤脑筋。于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取消清考、补考制度,不及格者一律重修,重修不及格不能毕业;或者本科学制降为专科学制,以专科生学历毕业。这对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端正学风,都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龚向和:科研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后天培养的,淘汰“差生”并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充分条件。虽然基于合理的限度淘汰部分“差生”,并加强对具有学术潜力的学生的培养,在短时间内确实对提升高校整体教学质量有所帮助,但杀鸡取卵式的方式方法难以长久。究其根源可以发现,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到学生各个层面均出现了问题,共同导致了高校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首先,教育管理部门的考核过度量化、指标化,学术规范体系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其次,高校管理滞后,扩招后学生教师配比未能跟上;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片面化,评奖评优以及毕业均与论文、科研项目挂钩;学生培养计划中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课程空缺。再次,高校教师遴选、聘任和奖惩制度不够健全,导致某些教师素养不高。最后,某些学生学术自律和规范意识淡薄,缺乏学术兴趣和科研精神。
刘来兵:为了遏制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低下问题,个别学校实施了淘汰机制,我认为这是可行的,但这不应走向极端,像有些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是非常不可取的。毕业论文设计允许淘汰,是为了提升论文设计的质量的制度规约作用,消弭学生侥幸过关甚至蒙混过关的消极心理,建立学生理性的论文设计观念。同时,对淘汰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该问责,需要指导教师提供论文设计不合格的说明。当然,实施淘汰制的前提是教学管理部门必须要有支持淘汰制的明确制度并确保贯彻实施。 良好的学术生态和环境构建是一场“持久战”
《教育家》:您对于高校守住学术底线有哪些建议?
温奉桥:我认为坚守学术底线要从几个方面抓起,编织起一张多层次学术诚信之网:就社会层面而言,全社会应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特别是在市场环境下,要有严格的法治环境和规范的法制保障,这一点尤为重要。就高校管理层面而言,要强化管理的严格性,最主要的是强化学术伦理和学术诚信建设,制定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让突破底线的行为得到应有的处罚,绝不姑息、纵容。就学者个人而言,应该坚守学术初心,学术本质上是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为真理而学术,为人类而学术,为社会而学术。学者应破除急功近利、把学术成果急于“变现”的想法,进一步强化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把学术诚信看作绝对不能碰触的道德红线,保持应有的学术尊严和一颗清净的学术之心。
叶继元:第一,高校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规范、科学伦理教育。只有学生熟知何为学术、论文,如何引用别人的成果,如何获得数据等学术底线要求的时候,才有可能遵守这些学术底线,否则学术底线就会有被突破的风险。第二,高校教师首先要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遵守学术规范和科研伦理,言教不可少,但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各级领导、学术骨干更应自觉做表率。第三,对明知故犯突破学术底线的不端行为要严格处理,以儆效尤。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处罚,“双手”都得硬。第四,改革学术评价体系,将反“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真正落到实处。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针对不同的學科、领域、成果进行“分类评价”。例如对于基础研究而言,既要看发表多少论文,更要看论文的内容质量和实际贡献。目前许多机构都如此主张,但真正按此要求扎扎实实去做的还很少。凡是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学术评价,都必须对评价的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资质、能力、道德等方面严格审核,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加以保障。好的评价体系能使更多的人守住学术底线。第五,加快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有了自律、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学术自主、自立、自信才有可能,学术不端、评价不公正等问题才能得到有效抑制或解决,良好的学术生态和环境才能逐渐建立起来。
廖声武:高校既是传承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识的地方。高校的学术研究是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毋庸讳言,在高校学术研究中也不时出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论文是最多的一类。这是有辱学术研究的行为。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必须要守住学术底线。否则,怎样传承知识、创造知识,又何谈育人?
高校守住学术底线,首先需要进行学术伦理道德教育。要在教师和学生中树立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的立身之本、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的思想。培养教师和学生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
其次,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把学术伦理道德和学术规范灌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明事理、辨是非、讲诚信、守规则,并使之成为自觉的行动。
再次,制定明确的学术规范。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论文写作中,什么算是抄袭,什么算是造假,要有相应的规定,如查重率不得超过一定数值,就是目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将学术规范明确下来,让大家共同遵守。
最后,完善惩戒制度,加大惩戒力度。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主体有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副教授、教授,还有长江学者、院士。因而要不断完善惩戒制度,加大对违反学术伦理道德者的惩戒,让不守规矩者付出代价。
龚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任院长李铁映说过“学问可以高低并存,学风却不能正邪共处”。针对学风不正、学术不端、学术道德失范等现象的泛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制。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学术不端的法律治理力度,实现依法治教的核心目标。第二,重塑学术制度,制定统一的学术规范,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强化学术监督机制。第三,建立科学的学生培养体系,细化学生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增加过程性学术指导,提升学术素养。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生教师配比,加强导师综合、动态评估,落实学生培养导师责任制。第五,严格遵守“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度,促使学生加强自律,提升学术道德。总而言之,守住学术底线,提升学术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刘来兵:为有效遏制包括本科毕业论文抄袭在内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在顶层设计层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厉遏制与惩处,是提升学术质量、守护学术底线的制度保障。具体到各主体层面,可能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本科生学术规范教育。培养单位应开设毕业论文设计的专题讲座,在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做好动员工作、学术规范讲解工作,提升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科学认识。
二是指导教师提升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与监审力度。指导教师应在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提纲、研究方法运用与资料收集、研究过程、学术规范等方面给予全程指导,对持消极态度的学生应及时教育。
三是健全和完善学校相关规章制度,通过问责制和申诉制,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弹性管理。既要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又要给予责任人申诉的机会,通过学术委员会监督审查给予处理。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应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根据学科属性加以区别对待,论文设计应以原创为第一要义,偏重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考察,而非单纯从字数、规范方面提出刻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