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讲述着人类社会的过去,过去式、久远性成为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由于历史所具有的不可逆转性,它与学生的距离十分遥远,学生没有直观的感觉,就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习惯拿着课本照本宣科地读、讲,课堂气氛沉闷枯燥,索然无味。这无疑给历史教学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很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因此,本人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参与动感教学的积极性,这对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创设兴趣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成功。因此,历史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历史知识虽然因事件久远而单调枯燥,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充分调动其思维活动。如在讲授必修3《爱因斯坦》一节时,首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播放二战中美国对日本先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的画面,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接着设问:①最早建议制造原子弹的人是谁?②当时为什么研制原子弹?③原子弹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你应该怎样看待?教师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把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与时代相联系,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乐于自主学习的目的,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创设问题性情境,使学生善于探究学习
发现问题是教学信息反馈交流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问题氛围,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例如,在讲授必修3《蒸汽和电的革命》这节内容时可以拟出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①当前的新科技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②对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你有什么感想?此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最后通过师生的互动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此进入新课学习,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好于学习
历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纵贯上下五千年,涵盖世界万国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师可穿插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故事:当邓世昌的致远号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舰同沉的时候,他的爱犬在水里衔住他的肩膀想救他,但他义不独生,按住爱犬的头一起殉国。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犹如置身于这一感动而悲壮的海战场面中,从而达到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四、创设真挚的情感情境,使学生愉于学习
教贵情深。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情感,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进教学气氛的和谐,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通过自身独创性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中,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地描述历史长河中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的历史场面、感人至深的人物传奇等,引起学生的共鸣,既增强了师生情感的交融,又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调整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在举止、眼神、语言上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可信,学生才能消除紧张、惧怕的心理,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为学好该科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五、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乐于关注历史
历史即生活,中学历史教学应教给学生有生命力的历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和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为真实的历史教学背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课堂学习的主体。例如,学习必修2《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单凭空洞的说教是无法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的,不妨提前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对自己的家庭在20世纪70、80年代和20世纪80、90年代这两个阶段的衣、食、住、行的情况向父母或长辈进行访问,把调查访问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在下节课的教学开始时,教师把学生辛勤的劳动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巨变的发生?由此真实而形象地得出历史性的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并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一历史结论。
“教无定法,但求得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但方法的选用一定要恰当,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之,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和笑声,它追求的是知识与情境两者相结合的美妙境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让学生真正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也让历史课堂的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庞丹丹)
一、创设兴趣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成功。因此,历史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历史知识虽然因事件久远而单调枯燥,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充分调动其思维活动。如在讲授必修3《爱因斯坦》一节时,首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播放二战中美国对日本先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的画面,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接着设问:①最早建议制造原子弹的人是谁?②当时为什么研制原子弹?③原子弹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你应该怎样看待?教师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把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与时代相联系,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乐于自主学习的目的,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创设问题性情境,使学生善于探究学习
发现问题是教学信息反馈交流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营造问题氛围,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例如,在讲授必修3《蒸汽和电的革命》这节内容时可以拟出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①当前的新科技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②对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你有什么感想?此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最后通过师生的互动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此进入新课学习,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创设故事情境,使学生好于学习
历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纵贯上下五千年,涵盖世界万国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师可穿插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故事:当邓世昌的致远号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舰同沉的时候,他的爱犬在水里衔住他的肩膀想救他,但他义不独生,按住爱犬的头一起殉国。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犹如置身于这一感动而悲壮的海战场面中,从而达到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四、创设真挚的情感情境,使学生愉于学习
教贵情深。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情感,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进教学气氛的和谐,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通过自身独创性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中,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地描述历史长河中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的历史场面、感人至深的人物传奇等,引起学生的共鸣,既增强了师生情感的交融,又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调整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在举止、眼神、语言上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可信,学生才能消除紧张、惧怕的心理,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为学好该科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五、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乐于关注历史
历史即生活,中学历史教学应教给学生有生命力的历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和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为真实的历史教学背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课堂学习的主体。例如,学习必修2《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单凭空洞的说教是无法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的,不妨提前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对自己的家庭在20世纪70、80年代和20世纪80、90年代这两个阶段的衣、食、住、行的情况向父母或长辈进行访问,把调查访问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在下节课的教学开始时,教师把学生辛勤的劳动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巨变的发生?由此真实而形象地得出历史性的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并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一历史结论。
“教无定法,但求得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但方法的选用一定要恰当,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之,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绝非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和笑声,它追求的是知识与情境两者相结合的美妙境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知识的吸附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让学生真正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也让历史课堂的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