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体会(摘要)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电图QRS波额面电轴偏移程度与射频消融成功靶点之间的关系,试图通过特发性左室室速心电图QRS波电轴初步判断室速的起源点,以缩短标测时间。方法49例特发性左室室速,46例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3例呈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右偏,标测靶点的方法有激动电位标测和起搏标测方法。结果45例特发性左室室速消融成功,成功率92%,32例室速病灶位于左室中隔,其中29例电轴
目的观察选择性消融慢径术后的晚期完全性房室阻滞。方法对1125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下位法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结果9(0.8%)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2、3和17天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其中8例在消融术中有一过性完全性房室阻滞。平均随访2年,8例的完全性房室阻滞持续存在,1例为间歇性;均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慢径消融过程中一过性完全性房室阻滞可作为术后发生晚期完全性房室阻滞的先兆,术后应严密监测
目的分析37例左侧显性房室旁路(AV-AP)有效靶点局部电图特征,探讨旁路(AP)电位的形态特点。方法37例患者在窦性心律下经左室二尖瓣环消融AV-AP。确定有效靶点后20~30W放电5s内阻断AV-AP后暂停放电以使AV-AP传导恢复并记录图形后再次放电彻底阻断AV-AP。分析AV-AP传导恢复前后的靶点局部电图。结果37例患者有效靶点A波和V波间均有AP电位,其起始部融入A波终末部,终末部与V
期刊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带有AMS功能起搏器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由跟踪房性频率的工作方式(DDD/DDDR)自动转换为非
目的比较典型心房扑动(房扑)与无房扑患者,下腔静脉—三尖瓣(TV-IVC)峡部的电传导特性。方法12例同期来本院作射频消融的患者,A组6例为频繁发作的典型房扑,B组6例为无房扑史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观察右房下侧壁(H1-2)和冠状窦口(CS9-10)以周期为600,500,400,300ms起搏时以及房扑和室上速时,TV-IVC峡部传导时间变化。基本刺激周期500ms时,分别测定峡部内、外
目的对7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及其中的3个家系中的34个成员进行调查。方法病史、临床检查、标准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室晚电位测定。5例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发现5例右室扩大伴搏动减弱,8例右室前壁局限性运动减弱或收缩期膨出,1例下壁局限性变薄和收缩期膨出。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和不完全右束支阻滞样改变各5例,肢体导联低电压2例,23例右胸(V1~V4)和/或下壁(II、II
目的比较两种心房电极的优缺点。方法对临床应用的150例心房电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心房壁电极移位率为9.2%(6/65),交叉感知率为7.5%(5/65),心耳电极组未发现这两种并发症(P<0.01)。心房壁电极组急、慢性起搏阈值均高于心耳电极组(P<0.01)。心耳电极植入较心房壁电极容易。两种电极慢性期P波幅度差异无显著性,植入失败率分别为4.6%(3/65)和2.4%(2/85)(P<0
目的观察血管迷走性晕厥(V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诱发晕厥时RR和QT间期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VS患者HUT前平卧位时、倾斜后最快心率时和晕厥发生前或先兆晕厥最慢心率时RR和QT间期。结果晕厥发生前或先兆晕厥最慢心率时,RR间期较试验前和卧位明显延长(1473±458ms对956±117ms,P<0.001),而QT间期无明显变化(427±55ms对416±49ms,P>0.05)。结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