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厌学、早恋、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甚至自残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班级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而且,在对学生实施疏导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常有获益匪浅的感受。
关键词:同学交往;心理健康;健康生活;阻抗改变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84-01
在初一上期,由于学生的小调整,我班上接收了一个男生,听说,他在原来的班上很不受欢迎,有好多毛病。果然如此,到了班上,就发现他有一些典型的表现:做事动作特别迟缓;个人自理能力极差,个人卫生差;只和一个同学关系较好,不跟替他同学交往;容易急躁、冲动,甚至骂人、推人。后来我通过班上同学详细了解他平时的表现,通过和他本人谈话了解他的心理,通过和家长沟通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得知原来他患有轻微的强迫症。他有强迫洗手的行为。后来我上网查资料,了解强迫症的表现,知道强迫症的一特点是喜欢琢磨,一个芝麻大的事情往往会想出天大的事来,因此在思考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所以他和同学老是相处不好;强迫思维让人产生痛苦和焦虑,原来他是用洗手的仪式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和长辈特别溺爱他,在家里从来没做过家务事,真正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所以每周他的家长要到学校几次,到寝室照管他的日常生活。
针对他的情况,我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结合他的实际情况,我开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和改变他。
首先,和家长沟通,建议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要放手让孩子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让他自己处理自己生活中的日常事情开始。
其次,发动同学的力量,特别是寝室里的同学来帮扶他。让他们理解他存在的问题,对他宽容一些,我们要共同帮助他克服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不足,我们到中学学习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让身心健康成长。能聚在一个班级是很大的缘分,我们要珍惜这种难得的缘分。帮助他成长,也是让自己成长。
另外,我还常做他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让他学着去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让他明白,他在长大,不能依赖家长一辈子,自己得学会自理、学会生活。另一方面,让他明白生活在一个集体里,要学会接纳他人,不要钻牛角尖,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要刻意改变环境。
半学期过后,他的家长慢慢地减少到校的次数,到不再来学校,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叠被子、整理物品,学会了扫地,学会了洗脏衣服、洗脏的鞋袜。但是他对自己的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做事还是缺乏统筹安排,很拖拉。平时表情较木纳,除了一直要好的那位同学外不愛和其他同学交流,上课也不爱发言,神情呆滞的样子,致使老师常误以为上课认真听讲的他走神。有一天早餐后,同学急急忙忙把我叫到寝室,得知他又和同学闹矛盾了。当时我看见他双手拼命拉着床的横木,咬牙切齿,瞪着双眼,喘着粗气,强忍着就要爆发的怒气。寝室的同学都被吓住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还是他的心理在作怪。他容不得别人说自己的丁点不是,他说了一句让我惊讶的话:“明明知道我有强迫症,还故意激怒我。”原来他还没走出阴影,还以自己的病症为借口和拐杖,在日常生活里逃脱了许多责任,因为病,他们就不必做任何事、也丧失了进取心。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邹旭辉先生在《心不由己——走出强迫症的怪圈》一书中分析的“阻抗现象”。 “强迫症”是强迫症者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在潜意识里抗拒着新的健康生活。
我又查找资料,知道对患者不姑息迁就,要让他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丢掉精神包袱从减轻不而安全感,学习合理的应激处理方法,增强自信,以减轻其不确定感和焦虑感。我一方面引导让他明白不能时时给自己贴上“强迫症”的标签,因为自己有病,就处处要求别人来迎合自己,甚至以此为借口来回避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都要长大,都得学会与不同性情的人相处,学会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生存。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不与他人打交道、不与他人碰撞的真空中。要大胆地改变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好,相信大家没有戴有色眼镜看自己。学会顺其自然,学会享受过程,做事情要抱着一种欣赏、感受、体验快乐的心情和热情重视过程,不要过分重视结果。还鼓励他多和班上的同学交流和玩耍,积极参与班集体的活动,让自己从封闭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去体验广阔丰富的生活。另一方面引导同学多肯定他的优点,主动与他沟通交流。同时我也常常在班上表扬他的点滴进步。
一学期过后,他明显改变了。他和家长说,感觉到班上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学习有信心了。以前做什么事都走在最后的他居然也冲在吃饭队伍的前面。以前上课只有木然表情的他偶尔也会爆出几句笑话。以前只会在位子上发呆的他一下课就和同学挤在一起说笑、比划。再也没发现他的衣服不整洁,没发现他像小孩子没擦干净有鼻涕的脸,整个人看起来精神、阳光了。有时我还得为他的小调皮伤脑筋了,但是我感到欣慰,因为他总算是正常的孩子了,总算真正融入这个集体了。
这个孩子的成长引起了我的思考,阻抗改变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吧。改变意味着面对未知,而未知却会使人产生不自信和惶恐。生活里不少人也爱给自己贴上种种标签来拒绝改变,拒绝去尝试另一种也许更适合自己的活法。想到自己不也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内向”。 因为“内向”,所以不善谈吐,所以不善交友,所以不爱热闹,所以……。因为有了这个标签,自己的守旧、胆怯、懒惰和自私,好像都有了合法性。有了这个标签,自己就能心安理得地去享受人格上的弱点了,却失去很多人生的精彩。
我也豁然明白:别给自己贴标签,意思就是不要过早框定自己的生活道路。才能更好的拓展生命的宽度。正如邹旭辉先生说的:“在改变之中,我们会不断地发现新的生活,我们也会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己。我们的生活会因此而越发真实和丰富”。别给学生贴标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引导,他们都会发光,我们也更能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
关键词:同学交往;心理健康;健康生活;阻抗改变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84-01
在初一上期,由于学生的小调整,我班上接收了一个男生,听说,他在原来的班上很不受欢迎,有好多毛病。果然如此,到了班上,就发现他有一些典型的表现:做事动作特别迟缓;个人自理能力极差,个人卫生差;只和一个同学关系较好,不跟替他同学交往;容易急躁、冲动,甚至骂人、推人。后来我通过班上同学详细了解他平时的表现,通过和他本人谈话了解他的心理,通过和家长沟通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得知原来他患有轻微的强迫症。他有强迫洗手的行为。后来我上网查资料,了解强迫症的表现,知道强迫症的一特点是喜欢琢磨,一个芝麻大的事情往往会想出天大的事来,因此在思考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所以他和同学老是相处不好;强迫思维让人产生痛苦和焦虑,原来他是用洗手的仪式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和长辈特别溺爱他,在家里从来没做过家务事,真正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所以每周他的家长要到学校几次,到寝室照管他的日常生活。
针对他的情况,我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结合他的实际情况,我开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和改变他。
首先,和家长沟通,建议家长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要放手让孩子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让他自己处理自己生活中的日常事情开始。
其次,发动同学的力量,特别是寝室里的同学来帮扶他。让他们理解他存在的问题,对他宽容一些,我们要共同帮助他克服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不足,我们到中学学习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让身心健康成长。能聚在一个班级是很大的缘分,我们要珍惜这种难得的缘分。帮助他成长,也是让自己成长。
另外,我还常做他的心理疏导。一方面让他学着去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让他明白,他在长大,不能依赖家长一辈子,自己得学会自理、学会生活。另一方面,让他明白生活在一个集体里,要学会接纳他人,不要钻牛角尖,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要刻意改变环境。
半学期过后,他的家长慢慢地减少到校的次数,到不再来学校,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叠被子、整理物品,学会了扫地,学会了洗脏衣服、洗脏的鞋袜。但是他对自己的时间没有合理的安排,做事还是缺乏统筹安排,很拖拉。平时表情较木纳,除了一直要好的那位同学外不愛和其他同学交流,上课也不爱发言,神情呆滞的样子,致使老师常误以为上课认真听讲的他走神。有一天早餐后,同学急急忙忙把我叫到寝室,得知他又和同学闹矛盾了。当时我看见他双手拼命拉着床的横木,咬牙切齿,瞪着双眼,喘着粗气,强忍着就要爆发的怒气。寝室的同学都被吓住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还是他的心理在作怪。他容不得别人说自己的丁点不是,他说了一句让我惊讶的话:“明明知道我有强迫症,还故意激怒我。”原来他还没走出阴影,还以自己的病症为借口和拐杖,在日常生活里逃脱了许多责任,因为病,他们就不必做任何事、也丧失了进取心。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邹旭辉先生在《心不由己——走出强迫症的怪圈》一书中分析的“阻抗现象”。 “强迫症”是强迫症者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在潜意识里抗拒着新的健康生活。
我又查找资料,知道对患者不姑息迁就,要让他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丢掉精神包袱从减轻不而安全感,学习合理的应激处理方法,增强自信,以减轻其不确定感和焦虑感。我一方面引导让他明白不能时时给自己贴上“强迫症”的标签,因为自己有病,就处处要求别人来迎合自己,甚至以此为借口来回避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都要长大,都得学会与不同性情的人相处,学会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生存。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不与他人打交道、不与他人碰撞的真空中。要大胆地改变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好,相信大家没有戴有色眼镜看自己。学会顺其自然,学会享受过程,做事情要抱着一种欣赏、感受、体验快乐的心情和热情重视过程,不要过分重视结果。还鼓励他多和班上的同学交流和玩耍,积极参与班集体的活动,让自己从封闭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去体验广阔丰富的生活。另一方面引导同学多肯定他的优点,主动与他沟通交流。同时我也常常在班上表扬他的点滴进步。
一学期过后,他明显改变了。他和家长说,感觉到班上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学习有信心了。以前做什么事都走在最后的他居然也冲在吃饭队伍的前面。以前上课只有木然表情的他偶尔也会爆出几句笑话。以前只会在位子上发呆的他一下课就和同学挤在一起说笑、比划。再也没发现他的衣服不整洁,没发现他像小孩子没擦干净有鼻涕的脸,整个人看起来精神、阳光了。有时我还得为他的小调皮伤脑筋了,但是我感到欣慰,因为他总算是正常的孩子了,总算真正融入这个集体了。
这个孩子的成长引起了我的思考,阻抗改变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吧。改变意味着面对未知,而未知却会使人产生不自信和惶恐。生活里不少人也爱给自己贴上种种标签来拒绝改变,拒绝去尝试另一种也许更适合自己的活法。想到自己不也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内向”。 因为“内向”,所以不善谈吐,所以不善交友,所以不爱热闹,所以……。因为有了这个标签,自己的守旧、胆怯、懒惰和自私,好像都有了合法性。有了这个标签,自己就能心安理得地去享受人格上的弱点了,却失去很多人生的精彩。
我也豁然明白:别给自己贴标签,意思就是不要过早框定自己的生活道路。才能更好的拓展生命的宽度。正如邹旭辉先生说的:“在改变之中,我们会不断地发现新的生活,我们也会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己。我们的生活会因此而越发真实和丰富”。别给学生贴标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引导,他们都会发光,我们也更能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